包剛

【摘要】數學學科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點基礎課程,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開展數學科目的教學引導活動,構建新舊知識點的框架體系,呈現二者的關聯性,以此推進學生對數學舊知識內容與新知識內容的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理解能力.文章以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新舊知識銜接的策略研究為題開展論述,從善于運用舊知識理論、強調回顧舊知識要點、以習題銜接新舊知識、以舊知識切入新知識、關注鞏固舊知識內容五個方面提出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新舊知識銜接的策略.
【關鍵詞】新舊知識;小學數學;銜接;策略
引 言
知識遷移是一切有意義學習的前提,以認知結構為依據進行知識遷移,在結合認知結構基礎上開展認知遷移引導,在既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導入新知識,是新舊知識結合理念的內在含義.近年來,小學數學教學中新舊知識的銜接問題始終受到廣大一線數學教師的關注,所以,教師必須重點研究數學新舊知識的銜接,著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讓學生掌握數學學習方法,以確保順利開展數學知識的教學工作.數學學科的特點在于其邏輯性及抽象性較強,而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抽象思維能力不足但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導入舊知識而幫助學生接受新知識,從而簡化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全新的數學概念.小學生的好奇心較強,容易對新問題產生探究意識,但也會產生畏難情緒而放棄求知,而通過新舊知識相結合的方式能簡化數學知識學習難度,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通過新舊知識點的銜接,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如此,學生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靈活應用并提升學習質量,夯實數學知識學習基礎,為后續深度學習做好鋪墊.
一、強化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新舊知識銜接的策略
(一)善于運用舊知識理論
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應明確的是數學學科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科目,也是小學階段貫穿于各類學科始終的重要組成部分,需確保學生能夠高質量學習數學知識.結合小學數學學科特點以及教材內容開展分析,數學學科涉及的概念較多,知識點的關聯性較強,且數學教材的編排也是基于由易到難遞進原則的,這也說明小學數學中的知識點是以前期課程作為后期課程學習的基本依據,是后期學習的基礎.所以,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及教材特點開展新舊知識引導教學,能夠更加凸顯出新舊知識銜接教學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運用舊知識的理論啟發學生學習,對學生講授新知識點的內容,以此凸顯出新課標的教學引導作用,將學生掌握的舊知識內容作為教學契機,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從而引入新的知識內容,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舊知識的活學活用能力.
例如,在教學“乘法”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教室內要擺放6排椅子,每排擺放5把椅子,求一共需要擺放多少把椅子.”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引入加法理論,并求得教室內椅子的數量,如可以列出算式5+5+5+5+5+5=30(把).但如果將教室換成一個大禮堂,每排有50把椅子,一共有30排,求禮堂內共有多少把椅子.這種數目較大、較多的問題,用加法就很難解決了.所以,教師可以借此為學生引入乘法的概念,擺放6排椅子,每排5把椅子,用乘法計算的算式為6×5=30=1500,而大禮堂內椅子數量同樣可以用乘法計算,列出算式為50×30.所以,通過舊知識為學生導入新知識,有助于學生接受、理解,能夠提高學生的數學分析與思考能力.
(二)強調回顧舊知識要點
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學習基礎,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學習引申,唯有實現二者的有效銜接,方能達到數學教學的更高成效,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但小學階段的學生數學自主思維意識不足,很難靈活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所以,教師必須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盡量將知識內容具象化、簡單化,讓學生通過溫習舊知識,理解新知識,達到綜合學習的目的.由于數學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度較強,不能完全獨立講解,為此教師必須注重強化學生的知識框架構建,確保數學新知識點與舊知識點的銜接.同時,教師應進一步結合新課標實施教學活動,再根據之前傳遞給學生的知識點為學生引出當前所需要學習的新知識內容,通過強調回顧舊知識的要點,做好新知識的規劃,確保新舊知識點能夠更好地銜接起來.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時,為了進一步引導學生關聯舊知識,銜接新知識,教師可以利用數形結合法教學三角形的定義,并以實物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各項知識內容的內部關聯,讓學生形成更好的邏輯思維意識,推進接下來的數學教學.教師可先為學生分發教學道具———“小棒”,再讓學生利用小棒擺放三角形,讓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了解到三角形是首尾相連形成的封閉圖形,并用尺子對小棒的長度進行測量.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擺放小棒,從而幫助學生認知到三角形的規律,即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一定大于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一定小于第三邊.通過這樣教學引導,教師不僅能夠充分利用該契機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而且也能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動手操作的樂趣,形成自主學習意識.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安排一些三角形概念的復習知識,進一步幫助學生梳理與三角形相關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可以獲得進一步突破,教師也可以利用小棒教學,讓學生通過實際應用的方式完成對數學舊知識點的內容學習,進而鞏固直線能無限延長的性質.
(三)以習題銜接新舊知識
為確保小學數學新舊知識點能夠順利銜接,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內容,還應關注練習課后習題,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幫助學生開展學習,以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理解理論內容,以理論內容助推學生開展數學實踐,確保學生數學綜合學習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同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數學教學實踐,引導學生發現,并引導學生印證所數學規律.此外,在對學生導入新數學知識的環節,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復習之前所學習過的內容,使得新舊知識點的銜接更具合理性.教師通過強化習題訓練,能使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完成新舊知識點的認知,從而提高學生數學課堂的學習效率.

(四)以舊知識切入新知識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環節,一些教師為了節省教學時間,在每一堂課教學中都直接導入新知識.這種教學模式看似簡便、直接,但卻不利于學生鞏固舊知識,并在舊知識中學習新知識,反而降低了學習效率.小學教材內容與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相吻合,遵循的是循序漸進的引導模式,而舊知識就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教師通過為學生導入舊知識,幫助學生高效認知新的數學問題,確保學生的數學分析思考能力可以獲得進一步突破.所以,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舊知識為依托為學生引入新知識,由于舊知識點學生較為熟悉,所以,會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進而也為學生導入新知識做好鋪墊.為確保小學生能夠清晰地認知數學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新舊知識融會貫通的方式啟發學生學習,挖掘新舊知識點的遞進性與銜接性,并以差異化的教學方式串聯起新舊知識點,促進學生理解新知.
例如,在教學“一百以內加減法”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復習十以內加減法運算的法則,然后正式引入加減法的計算規則,讓學生獲得新知識內容.接著,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對兩位數與兩位數相加的口算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并能夠進行自主運算,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轉化數學思想,讓學生能夠對多樣性的數學計算方法進行體會,讓數學核心能力之一的運算能力實現進一步進階.當然,教師也可以設計一系列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數學問題,讓學生產生較高的學習感悟.同時,教師還可以調整教學順序,首先讓學生解決十以內的計算問題,再提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問題,并將計算思路及過程書寫在本上,以此既讓學生復習舊知識內容,又可以學習新知識.教師可以將本知識點的學習內容分解成4~5個課時,在學習兩位數與兩位數相加計算問題的基礎上,逐步再為學生導入三位數加三位數的計算問題學習方法,其中又包括一次進位及不進位的加法計算方法.這種以遷移類比的方式,幫助學生對算理進行理解,并鼓勵學生自主概括筆算加法的計算法則,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總結能力.
(五)關注鞏固舊知識內容
為提高小學階段學生數學問題的理解能力,教師應注意將教學關注點放在鞏固舊知識內容的層面.在教學環節,很多教師都會結合教學進度啟發學生學習數學問題,但卻忽略了班級內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與理解能力存在差異,部分學生對舊知識內容理解不夠,而這會導致學生很難進一步學習新知識.因此,教師需要在每次對學生傳遞新知識的過程中,應與舊知識內容相關聯,以此構建新舊知識的學習紐帶,使得課堂教學效率及質量能夠得到提升.同時,教師將教學關注點放在舊知識與新知識相結合的層面,也能在班級整體層面提升教師的數學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教師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為學生導入學習內容,如可以先羅列出所需要學習的知識點,包括認識四邊形、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計算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以及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按照設計好的教學方案,以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方式讓學生逐步認知不同的圖形問題,在第一課時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四邊形,從而培養學生從直觀層面感知四邊形的能力,讓學生可以對四邊形進行辨認與區分,了解四邊形的特征,同時,教師還可以充分強化學生的圖形認識能力,從而發散學生思維,為學生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從若干圖形中選擇四邊形,并自主繪制四邊形,以此培養學生的圖形感知能力.在第二個課時中,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先引入上節課的舊知識點四邊形的認識,對四邊形的概念進行復習,再為學生導入本節課的新知識內容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師可以通過一張長方形的白紙啟發學生學習,將手中的紙量一量,以對長方形的特征進行認知,如長方形有四個角,且四個角都是直角,并將長方形折疊成正方形,再探究正方形角與邊的知識,然后,可以對比四邊形、長方形及正方形的關系,尋找其中存在的相同點及不同點.在第三課時中,教師依舊可以引導學生復習之前的四邊形、長方形及正方形的知識,再導入本節課的主題認識周長,教師可以與具體事物相結合,為學生導入周長的概念,如引導學生用尺子量出一本書的周長、紅領巾的周長等,以此能夠對測量周長的方法進行學習,并借此對學生的空間觀念進行培養,也可以將化曲為直的思緒滲透給學生.在第四課時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導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概念,這是一種具象化的周長問題,與上一課時中生活化的周長問題有所不同,本課時學習的周長內容更具數學價值.通過不同課時引導學生學習,能夠在每個新課時中為學生導入舊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圖形學習體系.
結 語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充分考慮教學過程的邏輯性,充分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教學工作,以此幫助學生構建完善化的數學學習體系,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數學問題,讓學生的數學分析思考能力獲得質的突破.
【參考文獻】
[1]胡金魚.小學低年級數學計算教學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4):290-291.
[2]張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0):265.
[3]晏芳林.強化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新舊知識的銜接策略[J].科技資訊,2019(36):132-133.
(4)米宏寧.強化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新舊知識的銜接[J].科幻畫報,2022(1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