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眾文化是具有時代特性的主流文化,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與影響力。群眾文化的發展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通過群眾文化與非遺文化的有機整合,可以起到提高非遺文化影響力、擴寬非遺文化保護途徑的作用。本文從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的關系入手,探究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有機結合的重要意義以及存在的問題。最終,結合當前形勢提出四條促進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有機結合的策略:第一,提高非遺文化宣傳力度;第二,激活非遺文化的新特征;第三,完善非遺文化保護機制;第四,創新非遺文化表現形式。
【關鍵詞】群眾文化;非遺文化;非遺文化保護
【中圖分類號】G122;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3—090—03
引言
在眾多非遺文化的保護方法中,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的有機整合具有良好的保護效果。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的有機整合不僅有利于非遺文化融入大眾生活,而且可以在群眾文化的影響下以嶄新的形式進行傳承與保護。本文從群眾文化與非遺文化保護的關系入手,全面分析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有機整合存在的問題,旨在為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的有機整合提供有效策略,推動相關領域研究的發展。
一、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的關系
從廣義角度出發,群眾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從狹義角度出發,群眾文化是一種社會文化意識形態。隨著我國居民物質生活質量以及精神追求的不斷提高,我國居民保護非遺文化的意識逐漸增強。群眾文化具有自發性、娛樂性的特點,也是我國當前的主流文化。經常長期的實踐發現,群眾文化不僅與非遺文化同宗同源,而且群眾文化也可以作為非遺文化傳承和保護的載體。由于我國對于群眾文化的接受程度更高,因此將群眾文化與非遺文化進行有機整合可以為非遺文化創造新的發展空間。
二、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有機整合的意義
(一)增加非遺文化保護力量
非遺文化保護是一項非常艱巨且長期的工作,僅僅依靠非遺文化自身很難起到很好的保護效果。在非遺文化保護當中,需要將群眾文化與非遺文化保護進行有機整合,從而增加非遺文化保護力量。一方面,群眾文化代表了群眾的意識,通過群眾文化與非遺文化的有機整合可以引導群眾樹立保護非遺文化的思想意識,推動群眾非遺文化保護體系的形成,為非遺文化保護提供更多的力量[1]。
(二)促使非遺文化煥發活力
群眾文化代表了當代群眾的文化意識,是與時俱進的文化形式。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的有機整合能夠讓非遺文化以群眾文化的形式進行傳播,大幅增強非遺文化在當代文化體系中的活力。不僅如此,群眾文化與非遺文化的有機整合也可以將非物質文化元素融入到群眾文化中,讓群眾文化更具地域特色和生命力。
(三)促進非遺文化產業發展
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若能推動非遺文化產業發展,開發非遺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則有利于擴大非遺文化的發展空間,對非遺文化保護有積極的影響。當前,群眾文化產業較為發達,不僅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而且能創造經濟效益的群眾文化形式多樣,可以滿足社會大眾對文化活動的需求。由此可見,若能促進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的有機整合,則有利于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為非遺文化保護提供便利。
三、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有機整合存在的問題
(一)群眾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不足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屬性不同,文化表現形式也不同,很難得到群眾的一致認可,例如平潭地區的玉嶼縋燈、十番音樂、平潭閩劇和嶺上線面等等,無法融入群眾的生活中,對其喜愛的群體人數不斷減少,加快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的速度。群眾認同非遺文化是實現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有機整合的重要前提,如果群眾不認同非遺文化,則群眾對于非遺文化元素就會產生抵制心理,阻礙群眾文化與非遺文化的有機整合。
(二)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特征差異較大
非遺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歷史性、嚴肅性與專業性,而群眾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娛樂性和休閑性。在娛樂至上的時代,群眾對于休閑娛樂文化極為推崇,群眾也熱衷于參加以娛樂休閑為主的文化活動。隨著自媒體的發展,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繁多的娛樂文化元素,非遺文化元素因過于專業與嚴肅而很難被群眾所接受[2]。
(三)非遺文化保護機制不完善
由于我國非遺文化的保護機制不完善,非遺文化保護力量極為淡薄,不利于非遺文化的傳承。相比之下,我國群眾文化的保護機制較為完善,不僅經常舉辦各類群眾文化活動,而且企業與群眾都在群眾文化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見,為實現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的有機整合,勢必要完善非遺文化的保護機制,構筑多元化的非遺文化保護體系,讓群眾文化與非遺文化在保護機制方面能夠有效融合。
(四)非遺文化傳承形式單一
傳承形式單一是影響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有機整合的重要問題之一。一方面,我國非遺文化主要以紀錄片或者書籍的形式出現在群眾視野當中。盡管非遺文化擁有獨特的文化魅力,但是信息時代群眾對于觀看非遺文化紀錄片和閱讀相關書籍的興致相對較低,群眾更熱衷于了解以新媒體形式出現的文化載體。因此,非遺文化單一的傳承形式使得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的有機整合出現了載體上的差異。另一方面,非遺文化單一的傳承形式與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聯系并不緊密。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我國群眾文化活動已然變得豐富多彩,在日常生活當中經常能夠看到群眾文化活動的身影。相比之下,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生活較為疏遠,阻礙了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的有機整合。
(五)非遺文化與群眾距離較遠
群眾與非遺文化之間的距離也是阻礙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有機整合的重要因素。以平潭閩劇為例,表演平潭閩劇需要扎實的閩劇基礎,一般的群眾很難通過自學的方式掌握平潭閩劇的表演技巧,阻礙群眾感受與融入非遺文化。又如,制作平潭貝雕需要精湛的雕刻工藝,要求雕刻者有多年的雕刻經驗以及平潭貝雕獨有的雕刻技法。從群眾角度來看,像平潭閩劇和平潭貝雕這類的非遺文化不僅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見到,而且非遺文化技法也難以掌握,故而出現非遺文化與群眾距離較遠的現象。群眾與群眾文化之間的距離感較小,群眾可以輕而易舉的了解、掌握群眾文化內涵并且融入其中。由于非遺文化、群眾文化與群眾之間距離感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在二者有機整合的過程中距離感產生了不利影響。
四、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有機整合的策略
(一)提高非遺文化宣傳力度
部分群眾對非遺文化不認同的核心原因就是非遺文化的宣傳力度不足,致使群眾對非遺文化不了解、不熟悉,認為非遺文化與其日常生活有非常遙遠的距離。因此,提高非遺文化宣傳力度是解決部分群眾對非遺文化不認同的重要路徑。第一,搭建非遺文化專項宣傳平臺,利用非遺文化講座等對非遺文化進行積極宣傳。例如,2022年舉行的平潭“非遺”知識講座。平潭實驗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詹立新圍繞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講解,向現場觀眾介紹了平潭貝雕、藤牌操、嵐臺傳統燈籠、詞明戲等24項平潭非物質文化遺產,闡明保護文化遺產的新理念,并與現場觀眾熱烈交流,氣氛活躍。召開講座可以讓非遺元素與群眾生活緊密結合,提高群眾在傳播非遺文化、保護非遺文化方面的參與度,引導群眾了解非遺文化,進而提高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第二,舉辦非遺文化主題活動,強化非遺文化的宣傳效果。例如,根據地方實際情況設立非遺節日,讓非遺文化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符號,進一步增強非遺文化的傳承活力。地方群眾在參與非遺文化節日活動時就會主動了解非遺文化、主動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最終實現提高非遺文化宣傳效果的目的。例如,推動藤牌展演活動與廣場舞等活動融合,邀請經常跳廣場舞的群眾參加藤牌展演活動,并且舉辦藤牌展演大賽。第三,讓非遺文化融入地方特色旅游項目。通過非遺文化與地方特色旅游的結合。平潭閩劇非常適合與地方特色旅游相結合,游客既可以欣賞到富有非遺文化特色的平潭閩劇,也可以參與其中學習平潭閩劇的表演技法,提高了游客在平潭閩劇活動中的參與度。非遺文化與地方特色旅游的結合可以為游客提供飽含文化底蘊的旅游產品及旅游服務,游客在享受非遺文化旅游服務的同時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逐漸提高,游客也成為地方非遺文化的宣傳者,有利于非遺文化的宣傳與普及[3]。
(二)激活非遺文化的新特征
群眾文化與非遺文化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兩種文化的有機整合存在一定的困難。若能激活非遺文化的新特征,使非遺文化擁有與群眾文化相同的特征,則有利于群眾文化與非遺文化的有機整合。其一,激活非遺文化的娛樂特征,由于群眾文化具有鮮明的娛樂特征,因此非遺文化也可以采用娛樂的方式融入群眾文化。如此,不僅能提高群眾對非遺文化的接受程度,而且也能激發出非遺文化新的發展活力。以平潭貝雕為例,可以讓平潭貝雕以娛樂的形式融入群眾文化。例如,舉辦平潭貝雕展覽活動,邀請平潭民眾參與各類與平潭貝雕技藝相關的娛樂活動,包括平潭貝雕制作比賽、平潭貝雕品牌設計大賽、平潭貝雕原材料采集比賽等等。非遺文化娛樂活動對群眾專業度的要求不高,可以有效降低群眾參與非遺文化娛樂活動的門檻,有助于拉近群眾與非遺文化之間的距離。其二,激活非遺文化受眾廣泛的特征。群眾文化是能夠迎合大部分年齡人群的文化種類,具有受眾廣告的特征,故而群眾文化有非常健康的發展氛圍。相比之下,非遺文化則具有受眾群體小的特征,不利于非遺文化的傳承。因此,非遺文化需要逐漸提升受眾群體的廣泛性。以平潭貝雕為例,針對各個年齡段可以開展不同的群眾文化活動。例如,針對青少年,可以開展平潭的文化普及活動,帶領平潭青少年觀看平潭貝雕非遺宣傳片,開展平潭貝雕征文活動等;針對青年人群,可以邀請其在短視頻平臺上發布關于平潭貝雕的作品,實現短視頻平臺與傳統非遺文化活動的有機結合。針對中老年人群,可以展開“我與平潭貝雕的故事分享”活動,讓中老年人群成為平潭貝雕文化的講述者。
(三)完善非遺文化保護機制
現階段,我國尚未制定成熟的非遺文化保護機制,使得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面臨重重阻礙。為此,應完善非遺文化保護機制,掃清非遺文化保護障礙。首先,地方文化組織應積極開展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融合的活動,拉近非遺文化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對此,可以舉辦地方民俗文化節,讓非遺文化扮演豐富群眾業余生活、彰顯地方文化內涵的重要角色。與此同時,在民俗文化與非遺文化激烈的碰撞下必然產生新的文化元素,有利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平潭貝雕為例,可以在平潭旅游的旺季舉辦平潭貝雕民俗節吸引游客。游客可以親自篩選貝殼、學習貝雕技藝并且憑自己的作品參加貝雕民俗文化大賽,讓游客成為平潭貝雕文化的傳承者,讓游客更加喜愛平潭貝雕文化。同時,在民俗文化節中還要新增貝雕文化產品供游客購買,從而讓平潭貝雕文化產品流轉到全國各地,實現平潭貝雕文化的有效普及。其次,地方設立保護非遺文化的專項基金,專門用于定期舉辦非遺文化活動,讓非遺文化活動成為地方常態化的文化活動,為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營造良好的環境。例如,針對平潭已有的非遺文化項目,可以舉辦文化活動,邀請廣大的平潭群眾參與到非遺文化活動當中,促進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的有機整合。再次,采用政企合作的方式保護非遺文化,完善非遺文化的社會保護機制[4]。
(四)創新非遺文化表現形式
相比于非遺文化,群眾文化具有鮮明的娛樂性質。隨著社會大眾娛樂工具的創新,群眾文化的表現形式也愈加豐富。因此,群眾文化與非遺保護有機整合的關鍵在于創新非遺文化表現形式,讓非遺文化以創新的形象走入大眾視野,成為主流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一,利用現代技術對非遺文化進行賦能,讓非遺文化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在群眾面前。例如,制作平潭貝雕VR產品,讓群眾通過VR來體驗平潭的各項非遺文化。VR技術具有較強的娛樂性,更容易走入群眾的文化生活。同時,VR技術能夠以多種方式對非遺文化進行展示,有利于非遺文化與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其二,設計非遺文化文創產品。一直以來,我國文創產業都面臨產品原創能力不足、缺少成熟文創IP的問題。而非遺文化是我國優秀歷史沉淀下來的優質文化元素,設計非遺文化IP產品不僅能增強文創產品的原創性,同時也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了新的途徑。以平潭貝雕為例,可以制作平潭貝雕相關的書籍、畫作、短視頻、動畫電影、文具、服飾等等,打造獨特的非遺文化IP[5]。
五、結語
群眾文化的創新性與包容性使其擁有更加強大的活力,不但成為符合當代群眾需求的主流文化,更是成為值得非遺文化借鑒的文化形式。在非遺文化保護的道路上,非遺文化要與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機整合,讓非遺文化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包容的優點,從而迸發出更加強大的文化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劉健.非遺保護與群眾文化的有機結合[J].美化生活,2023(8).
[2]王繼平.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2(32).
[3]王芳.群眾文化在非遺保護與傳承中的作用探討[J].河北畫報,2022(4).
[4]付梅梅.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文化活動的融合[J].文學少年,2021(32).
[5]黃代平.非遺保護與群眾文化工作結合中遇到的問題及應對策略研究[J].視界觀,2021(14).
作者簡介:陳艷艷(1985—),女,福建平潭人,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旅游文化服務中心群藝科,中級館員,研究方向為群文、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