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春
編者按: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今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會議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并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精辟深邃、內涵豐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我們“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習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創造性提出并闡述“兩個結合”,強調賡續中華文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揭示了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黨推動理論創新和文化繁榮的必由之路。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為新時代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也為新文科建設指明方向。為了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進一步推進新時代高等文科教育建設,展現新文科具體實踐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下的發展趨勢,本刊特組織該欄目,與讀者共饗。
摘要:新文科建設是知識增長與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現代社會的現實需要。20世紀初以來形成的現代文科體系,不是根據中國傳統知識體系的邏輯發展而成,而是模仿英美教育體系,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科體系之間的斷層是一種歷史的遺憾。目前致力于建設的新文科,是對現代文科體系的完善與發展,而不是對現代文科體系的顛覆,更不是簡單地回歸傳統國學或重建儒學。在新文科建設中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不是重拾傳統的學術話語,而是要把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那些優良的思想成分,通過現代話語加以解讀和闡釋,使之成為生活在現代的人們都可以理解并且樂于接受的知識,從而為增進人類社會生活的質量提供中國方案。
關鍵詞:傳統文化;知識體系;文科體系;新文科;中國方案
DOI: 10.20066/j.cnki.37-1535/G4.2023.04.01
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日益加速,新文科建設也逐漸提上議事日程。關于新文科建設,諸如新文科建設的路徑,如何把當代世界的新知識、新技術融入新文科建設中,新文科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關系等問題,學界目前仍在討論之中。本文試圖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視角,對新文科建設提出以下幾點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正逢其時的新文科建設
新文科最早是由美國希拉姆學院為了將新技術與老文科相結合而提出的概念①。但是,美國人在提出“新文科”概念以后,在新文科建設方面并沒有做更多的事情。到目前為止,新文科并沒有成為一個內涵確切的概念。至于新文科與現有的文科即人們所說的“老文科”的關系如何,新文科具有什么樣的特點,我們為什么要建設新文科這樣一些問題,人們仍在討論中。
我們所說的新文科,是相對于現有的文科體系而言的。現行的文科體系是近代以來經過長期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但如果把歐洲從16世紀到19世紀的學科發展視為連續的過程,我們更容易理解和把握近代以來學科發展的全貌。我國現行的學科體系也是依照近代西方的學科分類建立起來的。新中國成立以后,雖然我們也曾有過學科調整,但基本的學科架構并沒有質的改變。
現代學科體系的建立,是中國社會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歷史進程的一部分;同時,現代學科體系的建立也意味著對舊有的學術傳統的顛覆。在歐美國家,現代學科體系的確立雖然也有革命性的意義,但其與舊有的思想文化傳統之間總是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系;而中國社會則不然,在近代文科體系傳入以前,中國傳統的“文科”只有小學、經學、史學等門類,這些學科門類的特點是內容寬泛、研究對象模糊。隨著近現代文科體系的建立,以往那種大而化之的文科便退出了歷史舞臺。總之,現代文科體系并不是傳統的學科體系的邏輯發展,而是對傳統文科體系的替代。
較之中國傳統的文科體系,現代文科體系有著研究對象明確、學科邊界清晰、專業理論內涵豐厚、研究方法科學的優勢。近百年來,中國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發展,與現代文科體系是分不開的。在我們已經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今天,新文科建設也被提到了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議程上來。那么,我們為什么要建設新文科,新文科建設的內在原因是什么,我們致力于建設的新文科將有哪些特點,是首先需要弄清的問題。
為什么要建設新文科?有人認為,“新文科的產生是由于歐美國家近年來文科式微,學生不再報名、選課,文科教師因此產生危機感,為了減緩這種危機發生的可能,他們開始了創建新文科的努力”②。文科式微,在歐美某些國家或許可能,但這并不是世界各國教育的普遍現象,尤其不是中國的現實狀況。就目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狀況而言,新文科建設有著更為深層的原因。
首先,新文科是知識增長和教育發展的結果。
近代以來的歷史告訴我們,知識的增長是學科體系進步的真實動力。在歐洲,近現代學科體系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部分人認為,這一過程始于文藝復興以后。實際上,17世紀以后實驗科學的發展對近代學科體系的形成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實驗科學的發展改變了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也改變了人們有關社會生活的觀念。在實驗科學推動下建立起來的近代學科體系,是一個精細化和系統化的知識體系。與中世紀以前的知識體系不同的是,人們不僅開始用理性的方法來看待自然現象,也開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和解決社會問題。
科學的觀念與方法在根本上對近代的文科體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法國哲學家孔德《實證哲學教程》的問世與社會學的誕生。受實驗科學的觀念與方法的影響,孔德認為,世界已經進入了以科學取代神學和形而上學的時代,實證的方法可以解決自然與人類社會的全部問題。《實證哲學教程》全書共六卷,于1830年至1842年陸續出版,其中包括數學哲學、天文學哲學、物理哲學、化學哲學、生物哲學和社會哲學等方面的內容。這部著作對于自然科學產生了什么影響,我們不得而知,但其社會哲學部分卻直接推動了社會學的誕生。孔德的本意是要建立一個包羅萬象、能夠說明人類全部社會生活的哲學體系,提出了“社會學”的概念。后續發展歷程表明,孔德的這一愿望沒有達成。不過,社會學作為一門以社會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填補了近代文科體系的空缺。
如果說近現代文科體系定型于19世紀的話,時間至今已經過去了兩個世紀,而這兩個世紀恰恰是知識快速增長的時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世界已經從工業化時代進入了信息化時代;與之相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取得了以往從未有過的進展。20世紀以來,現代科學技術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在考古學研究中,運用C14與熱釋光技術測定歷史文物的年代。在人類學研究中,運用基因測序技術考察不同歷史時期的族群分布與文化類型,從而解決了以往研究手段無法處理的問題。在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甚至哲學研究中,人們往往采用建立數學模型的方法來深刻理解研究主題。例如,關于公平分配問題的研究,在計量經濟學家進入該領域前,人們對這一問題的討論只能停留在價值層面,當計量經濟學家參與討論以后,人們在應然的分配構想以外,理解到了社會生活中可能的公平分配。數學知識應用于政治哲學、倫理學的結果,使得人們在公平分配問題上擺脫了亞里士多德以來的烏托邦幻想而直面現實社會生活,進而探索解決現實問題的新方法。
在現代科學技術被廣泛用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同時,人文社會科學本身也因為知識的增長而變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量交叉學科的涌現,如政治社會學、政治倫理學、政治心理學、歷史社會學、經濟社會學、法律社會學、文化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社會語言學等等。在我國,這些學科都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出現的。這些學科的出現,意味著某一學科的理論與方法被應用于其他研究領域,文科體系內部原有的學科邊界正在變得日益模糊。
在學科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同時,以單一學科為主的教學與人才培養方式也在改變,人們開始嘗試通過相鄰學科的組合辦學,培養復合型人才。許多高校都開辦了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實驗班,如PPE(哲學、政治學、經濟學)、EML(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等。雖然這種實驗班的學科組合在每所高校都有所不同,但存在共性,即打破以往學科單一、教學內容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學校的自身條件,通過學科整合以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展學術視野。這在一定意義上預示著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趨向。
其次,新文科建設是現代化歷史進程的需要。
近百年是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既改善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較之以往,現代社會具備更加復雜的社會結構,社會生活也更加豐富。在現代社會,即使是十分簡單的經濟事件,往往也是由錯綜復雜的原因引發的,或許經濟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或政治問題。發生于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
次貸危機的直接原因,是次級抵押貸款機構“兩房”的破產,引起了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并且使得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減弱。次貸危機表面上是一個典型的經濟事件,然而,它的深層原因可以追溯到羅斯福新政以來在美國社會一直流行的“居者有其屋”的觀念。羅斯福曾說過:“一個房屋所有者的國家不可戰勝。”在羅斯福以后,盡管歷屆美國政府的施政方針各有不同,但鼓勵美國國民成為房屋所有者的取向卻一直沒有改變。曾連任兩屆總統的喬治·布什曾主張要把美國建設成為“所有者的社會”。“所有者的社會”沒什么不好,但要使美國國民成為房屋所有者,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在這種觀念的主導下,產生了以鼓勵低收入人口購買房屋的低利率政策。于是,有了為購房者提供貸款擔保的“吉利美”,也有了大量的低質住房抵押貸款。當吉利美為了轉嫁風險,以傳遞證券的方式,通過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房地美”將住房貸款整體打包推向市場的時候,這場金融危機便已經在路上了。
次貸危機實際上是“居者有其屋”的觀念以及與之關聯的政策與制度安排、商人的貪婪以及人們對于市場過于樂觀的預期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要為這場危機的成因作出合乎邏輯的說明,僅僅經濟學方面的知識肯定是不夠的;要防止這種事情的再度發生,人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單純的經濟學或政治學答案。因為在當代世界不存在單純的經濟問題,也不存在單純的政治問題。
19世紀以來的現代文科體系,是根據當時的人們對社會生活領域的理解而建立起來的。每一門學科都指向特定的社會生活領域,每一學科的基礎理論都是為了社會生活領域的實踐建構起來的,每一門學科的基礎知識也只是在特定的社會生活領域才具有充分的解釋力。然而,隨著近百年的社會發展,社會愈益展現出復雜與普遍聯系的特征。人們逐漸認識到,向度單一的學科已經無法滿足社會需要。拓寬學科視野,更新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建構解釋力更為充分的新文科,是我們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必須做的事情。
二、新文科建設: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而不是回歸傳統
近年來,建設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一直是理論界熱議的話題。在某種意義上,新文科建設也是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的一部分。因此,如何理解中國傳統文化與新文科建設的關系,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回避的話題。要理解傳統文化與新文科建設之間的關系,就必須了解近代以來中國文科體系形成與發展的歷史。
如前所述,我國現代學科體系的確立,是中國傳統的學科體系被近代學科體系替代的過程。中國傳統文科沒有學科分類,現代人所說的文史哲以及政經法等方面的知識,被統合在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里,即人們通常所說的 “國學”。在“國學”這個概念下,并沒有學科之間的邊界。
中國現代學科體系形成于民國初年。自1912年蔡元培任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時起,便著手進行教育改革。1922年,北洋政府頒布《學校系統改革案》,史稱“壬戌學制”。“壬戌學制”是以英美學制為模版制定的,這一改革案對大中小學的學制以及文科的學科設置做了較為明確的規定,從而奠定了中國近代的教育體制和學科體系。“壬戌學制”以后建立起來的文科體系,在學科設置上更加適應社會生活的需求,它在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傳統教育體制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狀況。
隨著近代學科體系的確立,中國的教育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僅就人文社會科學而言,幾乎每一個學科都出現了在國際學界很有影響的學者。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眾多學術名家,如費孝通、馮友蘭、鄧廣銘、何茲全、徐中舒,都是在這一時期培養出來的。民國時期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進步,與現代文科體系的確立是分不開的。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過程中,按照蘇聯模式對高校文科教育予以調整。例如,在學科設置方面,考古學與民族學從原有的人類學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發展的學科,政治學與社會學則被視為偽科學而遭到裁撤。在教學內容方面,也是全面照搬蘇聯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客觀地說,50年代初的院系調整可謂得失參半。按照蘇聯模式建立起來的學科體系,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對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發展有過積極的影響,但是其消極影響也是顯明的,它直接導致我們國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停滯甚至退步。到了20世紀70年代,除中國史等學科以外,其他學科的研究水平都遠遠落后于國際學界。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中國對仿蘇聯的文科模式又作了調整,當年被裁撤的政治學和社會學學科在高等學校重新恢復。此后,管理學也被引入并且成為文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學、歷史學、語言學、哲學、經濟學、法學等傳統學科內部,產生了諸多分支學科。可以說,改革開放后的四十年,是當代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與國際學術界實現對接并且迎頭趕上的四十年。
當我們回顧近代以來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史的時候,不難發現:中國近代的文科體系并不是傳統知識體系的邏輯發展。近代學科體系確立之后,在許多研究領域,傳統的知識與話語便逐漸被人們遺忘,這對于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歷史傳統的民族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知識體系之間的斷層,是我們每個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有著悠久歷史并且在當今世界仍然有著重要影響的中國,它的傳統文化作為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不應該被阻隔于現代知識體系之外。因此,當我們致力于新文科建設時,消解中國傳統的知識與近現代學科體系之間的斷層,便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消解這個斷層?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決定著新文科建設的走向,甚至決定著新文科建設的成敗。
在前些年的國學熱與恢復儒學的思潮中,有人曾經提出了一個放棄現代文科體系,回歸國學的主張。有人認為,國學是中國固有的學問,在地域的意義上,“國學是‘中學而不是‘西學”,不是舶來的學問。在時間的意義上,“國學是‘古學而不是‘今學”①,應該放棄現代的人文社會科學分類而回歸“國學”亦即文史哲不分家的統合知識體系。本人不認同這樣的觀點。
主張回歸國學或恢復儒學的學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強調傳統國學與近代文科體系之間的地域差別而忽視二者的時代屬性。其實,除地域差別以外,傳統的國學與現代文科體系之間更為重要的是時代的差別,它們分屬于不同的歷史時代。馮友蘭先生在論及近代中國與世界時曾經說過:“科學的進展突破了地域,中國不再是孤立于‘四海之內了,她也在進行工業化,雖然比西方世界遲了許多,但是遲化總比不化好。說西方侵略東方,這樣說并不準確。事實上,正是現代侵略中世紀。要生存在現代世界里,中國就必須現代化。”①馮先生這段話是在敘述近代中國哲學的歷史背景時說的,不過,對于我們理解國學與現代文科體系也有重要啟示意義。理解和把握國學的時代屬性,對于新文科建設尤其重要。
回歸國學或重建儒學的主張有一個理論前提,就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傳統知識體系能夠遵循其自身邏輯不斷發展,并且能夠滿足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持有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現代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是對傳統的國學的“割裂與傷害”②。也有人認為,現代的文科體系是阻撓儒學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力量,“是在援用一系列西方學科范疇來解讀儒家經典的過程中,使儒學走上一條知識化、哲學化的道路,這不僅不符合儒學自身的一貫傳統,也使得它割斷了與自己的真正傳統之間的有機聯系,使原來的活的傳統變成了死的傳統”③。這一說法不符合近代以來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基本事實。
“國學”被近代學科體系所替代,或者說,從傳統的知識體系向現代學科體系的轉變,是中國傳統社會在走向現代的歷史過程中必然發生的事情。在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提出改良傳統教育體制、效仿西方國家實行近代學科體制的是戊戌變法時期的康有為。康有為在1898年寫給光緒皇帝的《請開學校折》中說:“吾國周時,國有大學、國學、小學之等,鄉有黨庠、州序、里塾之分,教法有詩書、禮樂、戈版、羽籥、言說、射御、書數、方名之繁……后世不立學校,但設科舉,是徒因其生而有之,非有以作而致之,故人才鮮少,不周于用也。”④在這篇奏折中,康有為對周代學校教育的敘述肯定是不準確的,他把傳統教育的落后完全歸咎于科舉制度,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不過,康有為這段話揭示了一個事實,以儒家倫理政治學說為核心的傳統知識體系已經不再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正是出于這樣的認識,康有為才主張廢科舉、興新學,建立新型的學校制度,“遠法德國、近采日本,以定學制”⑤。由于戊戌變法的失敗,康有為改革教育的主張在當時沒有付諸實施,但其想法卻無疑被人們接受了下來。清廷于1902年頒行的“壬寅學制”以及民國時期的教育改革,與當初康有為的想法是相連貫的。在這一意義上說,傳統的知識體系被近現代學科體系所替代的深層原因,是傳統的“國學”已經無法滿足中國現代化的需要。如果現代化仍然是我們為之努力的目標,那種放棄現代文科體系、回歸文史哲不分家的國學、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開歷史倒車的主張,便是不可接受的。
從歷史的角度看,放棄現有的人文社會科學體系而回歸國學是不可能的。近代以來建立的人文社會科學體系,與傳統國學有著不同的學術話語,這首先體現為基本概念的差異。概念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要素,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人們不僅要借助于概念來分析和解讀研究對象,而且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是通過對概念的理解而形成和表達的。不同時代的人們有不同的思想觀念,不同時代的知識體系有不同的學術話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概念的差異。
在傳統國學被現代文科體系取代的同時,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里的學術話語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以往許多常用的基本概念逐漸從學科的概念體系中淡出。例如,近代以前,歷代儒家經常使用的仁、義、禮、智、信、命、義、理等概念,在現代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已經很少被提及;人們在放棄這些概念的同時,找到了諸如美德、習俗、制度、理性、普遍法則、規律這樣一些概念作為替代。在學界大多數人看來,建立在現代概念體系基礎上的學術話語有助于我們更為準確地表達思想觀念,也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社會生活。雖然在中國哲學和思想史的研究中我們還會接觸到上述那些傳統概念,不過,這些概念只是研究者的分析對象,在實際的研究中,人們通常要用現代的學術話語加以解讀;在現代文科體系中,傳統國學中的許多基本概念,已經不再具有表達功能。
當然,傳統國學的一些概念也在近現代文科體系中保留了下來;但是,人們在使用這些概念的同時,卻為之賦予了新的含義。例如,“民主”一詞中國古來就有,在傳統話語中,“民主”的意思是“民眾的主人”①;但在近代以來的話語體系里,民主指的則是基于人民權利的民主政體。再如“專制”,在傳統中國的語境中,是指權臣獨攬權力的僭越行為,《韓非子·亡征》:“嬰兒為君,大臣專制,樹羈旅以為黨,數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②。到了近代,康有為等思想家則用專制的概念來說明古代社會的集權體制,這一理解被學界沿用至今。再如“社會”一詞,在中國古代系指民間逢節日舉行的演藝、祭祀等集會活動。史載唐開元十八年六月,為了給唐玄宗慶生,“禮部奏請千秋節休假三日及村閭社會,并就千秋節先賽白帝,報田祖,然后坐飲散之”③。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秋社》也有“八月秋社……市學先生預斂諸生錢作社會”的記載。到了明代,又有人把由若干朋友組成的民間團體稱為“社會”④。今天,“社會”這個概念幾乎每一個學科都會用到,但其含義較之以往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現代人所說的社會是由于人與人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活共同體,是每一個社會成員賴以依存的生存環境。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一個概念由今人與古人共用,而被賦予新的含義的情況還有很多,這些概念已經成為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的基本構成。
現代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概念體系,是現代文科話語體系的基礎,如果離開了概念體系,我們將無法準確地理解我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也無法表達我們的思想觀念。在這一意義上說,我們擬議中的新文科建設只能是現代文科體系的發展與完善,而不應該也不可能是對現代文科體系的顛覆;通過新文科建設而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不應該是回歸傳統國學或重建儒學。
三、在新文科建設中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新文科建設是現代文科體系的發展而不是回歸傳統。在新文科建設的過程中,如何吸收中國傳統的思想資源,使中國傳統的知識體系融入新文科,從而消解現代文科體系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之間的斷層?唯一可行的路徑就是“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①。如若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首先,我們應該圍繞古往今來人們共同關注的思想主題,深入發掘傳統思想文化中具有恒久價值的思想成分。
馮友蘭先生在論及中國哲學在現代社會是否還有價值這一問題時指出:“任何民族或任何時代的哲學,總是有一部分只相對于那個民族或那個時代的經濟條件具有價值,但是總有另一部分比這種價值更大一些,不相對的那一部分具有長遠的價值。”②馮友蘭先生這句話,對于理解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也同樣適用。我們這里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傳統的思想文化,而傳統思想文化也可以分為具有長遠價值和相對價值的兩種文化。歷史上的思想家,是對社會生活認識和理解最為深刻的群體,他們的思想學說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下形成的,他們的思想主張也大多是針對具體的社會問題提出來的,這決定了傳統思想文化本身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局限性。在這一意義上說,既往思想家的思想學說主要是與他們生活的時代相適應的;然而,在更抽象的意義上來理解,這些思想家們所討論的卻是古往今來人們共同關心的思想主題。例如,什么樣的社會生活才是真正優良的?人們的社會生活應該在什么樣的道德原則規范下運行?如何防止社會生活中的權力被濫用?國家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國民?如何實現正當有效的國家治理?在表面上看,歷代思想家的思想主張十分具體,但在事實上,他們回答的卻是人類所面對的永恒的思想主題。時至今日,既往思想家曾經面對的社會主題,我們仍然要面對;他們曾經回答過的問題,我們仍然要回答。對于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來說,傳統思想文化之所以是不可或缺的思想資源,不僅僅是因為以往的思想家曾經提出了德治、法治、無為而治之類的思想主張,而在于古代思想家與我們思考著共同的思想主題。正是由于這些共同的思想主題,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主張才成為我們的反思對象。我們對傳統思想文化的反思水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現實社會生活的質量。
在新文科建設中,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是照抄照搬以往思想家的經典語句和具體的思想主張,而是要在傳統的思想文化中發掘那些具有恒久意義的思想主題,把思想家圍繞這些主題所表達的道德訴求、思維方式及其思想學說的內在邏輯,在相關學科中體現出來,從而為現代人的理論反思提供可靠的知識背景。
其次,在新文科建設中,要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我們站在現代的立場上,立足中國社會現代化的現實需要,根據現代的價值尺度對傳統思想文化作出恰當的取舍。
“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③也就是說,并不是傳統思想文化的全部內容都能成為現代社會的思想資源。即使是歷史上那些最為優秀的思想家,由于價值取向、知識背景所限,他們的思想學說也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種局限性。因此,要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就必須對傳統的思想文化有所取舍。那么,對于傳統的思想文化取什么、舍什么,我們依據什么原則來決定對于傳統思想文化的取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思想史“是現在和過去之間無終止的對話”①。歷史上,這種對話每個時代都有發生,在今天卻已大不相同。在中國古代社會,對于前人的思想學說,雖然人們也要思考與辨正,主要目的卻是闡釋與傳承;而生活在現時代的我們則不然,對于傳統的思想文化,我們雖然也有繼承、發展的責任,但繼承的前提卻是反思與批判。這是因為,現代社會生活與以往的時代有著本質的不同,當代中國人基本的價值觀念不是來自傳統的思想文化,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正,都不是傳統的思想文化提供給我們的。因此,在我們這個時代,“現在與過去的對話”一定不同以往。
價值觀念是約束人類社會生活的根本觀念。我們擁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念,決定了我們的社會生活將朝著什么方向發展。在新文科建設過程中,對傳統思想文化取舍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現代人以理性方式對傳統思想文化進行反思和裁判的過程。對于傳統思想文化取舍的標準,不是思想家的思想主張在歷史上曾經獲得怎樣的成功,也不是思想家對于自己的思想主張論證得如何精致,而是當代中國人所認可的價值理念。在傳統思想文化中,只有那些能夠與現代價值理念相融通的成分才是真正優良的成分,才有可能直接地轉換為現代知識體系的組成部分。
再次,在新文科建設中,應該把傳統的思想文化放在現代話語背景下加以解讀,從而使傳統的思想文化中那些有益的成分成為人們可以理解的知識,使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人類共同的思想遺產。
我們致力于建設的新文科應該是公共的知識體系,公共性是知識的基本屬性。這里所說的知識的公共性,一方面是指知識體系的開放性,在沒有語言障礙的情況下可以為所有人獲得和掌握;另一方面則是知識體系的普遍適用性,即對于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生活具有廣泛的解釋力。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哪一種只能為少數人掌握、只是適用于局部區域、只能解釋某些特別的社會現象的知識體系能夠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為人們廣泛接受的總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知識。
在近年來有關社會科學本土化、建設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的討論中,一些學者主張放棄近代以來的學科體系和規范,重拾傳統國學的基本概念,并以之替換現有的學術話語,進而重建傳統的知識體系②。這一說法的要害在于把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錯誤地理解成了傳統話語體系,其邏輯結果是簡單地回歸傳統,而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在新文科建設中,我們之所以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國學不是具有充分公共性的知識體系。具有公共性的知識體系是由內涵清晰、定義準確的概念構成的;思想家的理論建構,總是要以概念的定義為起點。然而,由于思維方式的原因,中國古代思想家卻很少從概念的定義入手來討論問題。從先秦兩漢至宋明,歷代儒家始終沒有擺脫概念模糊的局限。概念的模糊使得思想家的思想學說成為思想界以外的人們難于理解的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語境的變化,人們理解傳統思想的難度也愈來愈大。以至于到了今天,國學或傳統儒學已經成為我們社會中大多數人無法理解的知識。如果真的如那些主張回歸國學者所說,用傳統的國學或儒學替代現代的知識體系,在我們的社會中,如何使傳統話語成為人人可以理解的公共知識,將是無法解決的難題。
在新文科建設中,我們之所以要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不僅僅是用中國話語、中國學術來解決中國問題。只能解決本土問題的學術話語,是公共性嚴重匱乏的知識體系。我們致力于建設的新文科,應該具有普遍的適用性,這個知識體系不僅能解決本土問題,而且對于一般意義上的人類社會生活,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發生的問題,都應具有充分的解釋力。因此,在新文科建設中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不是重拾傳統的學術話語,而是要把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那些優良的思想成分,通過現代話語加以解讀和闡釋,使之成為可以為生活在現時代的人們——無論是現代中國人,還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們——都可以理解并且樂于接受的知識,從而為增進人類社會生活的質量提供中國方案。
[責任編輯 向 哲]
① 百度百科:《“新文科”詞條》,2023年4月14日,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0%E6%96%87%E7%A7%91/ 23137059?fr=ge_ala,2023年9月27日。
② 吳巖:《“守城”到“攻城”:新文科建設的時代轉向》,《探索與爭鳴》2020 年第 1 期,第 26―28 頁。
① 慕朵生:《重建國學教育體系》,2016 年 6 月 13 日,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8379,2023年9月27日。
①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涂又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35頁。
② 慕朵生:《重建國學教育體系》,2016 年 6 月 13 日,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8379,2023年9月27日。
③ 方朝暉:《文明重建、中西學術與儒學的轉型——論當今儒學轉型的三個條件》,《哲學動態》2007年第5期,第12―15頁。
④ 康有為:《請開學校折》,《康有為政論集》,湯志鈞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305頁。
⑤ 康有為:《請開學校折》,《康有為政論集》,第306頁。
① 古典文獻中“民主”一詞多見,其意均為民眾的主人。如《尚書·多方》:“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于成湯”;《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載時人評論趙孟語:“其語偷,不似民主。”賈誼《新書·連語》:評論商紂王說:“執(勢 )為民主,與民為仇。”
② 韓非子:《韓非子·亡征》,聶明主編,《皇家藏書》第3卷,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01年, 第27頁。
③ 《舊唐書·玄宗紀》,《二十五史》第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第31頁。
④ 明人馮夢龍在在《醒世恒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這篇小說中便有“幫來大張員外在日,起這個社會,朋友十人,近來死了一兩個人,不成社會”的說法。
①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1頁。
②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涂又光譯,第37―38頁。
③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第11頁。
①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第2頁。
② 參見慕朵生:《重建國學教育體系》,2016年6月13日,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8379,2023年9月27日;靳鳳林:《王道政治的轉型升級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道德與文明》2018年第3期,第89―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