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昕
摘 要:在素質教育改革發展背景下,音樂教學創新發展變得尤為重要,高校音樂教師除了要關注學生對音樂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掌握,還必須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鑒賞能力,幫助學生提升藝術審美意識與能力,建立健全的人格。對高校音樂教學中如何科學高效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展開分析與探討,提出相關培養措施。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學;鑒賞能力;培養措施
注:本文為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北宋音樂文化域外傳播與演進研究”(2022CYS052)、2023年河南省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項項目“河南歷史上的禮樂建構與功能研究”(2023XWH101)階段性成果。
音樂鑒賞能力培養是現代高校音樂教學發展中的重要目標,其主要體現為個體對不同音樂藝術作品的真實體驗與感知能力水平。高校音樂教師通過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能夠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藝術審美意識,更好地去享受生活與欣賞音樂,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因此,高校音樂教師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不再一味向學生灌輸音樂課程理論知識與技能,而是積極創新完善音樂教學內容與方式,組織引導學生開展豐富有趣的音樂藝術鑒賞活動,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體驗感知能力,促使他們全面準確了解不同優秀音樂作品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內涵與思想感情。
一、高校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
重要意義
(一)提升學生藝術審美能力
在音樂藝術創作過程中,創作者通常會將自身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藝術風格理念融入作品創作,以此來展現自己的真實情感[1]。通過在音樂教學中組織引導學生深入剖析作品所蘊含的情感與精神文化內涵,幫助學生提升藝術審美能力,實現對音樂表達情感的透徹理解。在欣賞優秀音樂作品的過程中,音樂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挖掘音樂作品的內在美,而不單單只是曲調旋律、歌詞的美感,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審美能力。
(二)提升學生創新創造能力
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加強對各類音樂作品的鑒賞分析,挖掘作品內在的情感,發散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與其他藝術形式相比,音樂有著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一首音樂作品的演繹通常會運用具有不同特色的樂器。比如,在交響樂作品表演過程中,演奏人員會利用不同樂器進行伴奏演奏,此時教師讓學生去鑒賞分析了解不同樂器的演奏特點,能夠有效幫助學生開發自己的思維想象力,并培養他們良好的音樂創造力。
(三)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在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發展中,教師要正確認識到音樂是一門能夠陶冶人、感染人的藝術。音樂教師通過指導學生深入鑒賞學習音樂課程知識內容,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促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如今浮躁的社會發展背景下,大學生或多或少都會存在著一些心理健康問題,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負擔,音樂教師可以讓學生聆聽美妙的音樂,以音樂凈化自身的心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音樂教師可以讓學生多聆聽鑒賞一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激發其高昂斗志,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高校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
主要影響因素
在高校音樂教學實踐中,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涉及眾多方面內容,影響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音樂作品的創作是和音樂家個人生活情感經歷息息相關的,不同的音樂藝術家會有著各自鮮明的音樂創作風格。高校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通常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音樂作品,而忽視了多元藝術風格音樂作品的鑒賞學習,這樣會影響到學生自我音樂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的提升[2]。因此,高校音樂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入應用多樣化風格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積累更多不同風格作品的音樂創作素材和創作經驗心得,以此來提升學生對優秀音樂藝術作品價值的認知水平。其次,學生的文化水平、對音樂理論和音樂發展史的了解程度也是影響鑒賞能力培養的重要因素。文化水平是評判學生個人素質綜合水平的關鍵,如果學生自身的文化水平偏低,那么勢必難以透徹理解音樂作品的精神文化內涵。了解音樂理論和音樂藝術發展史是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前提基礎,如果學生對音樂一竅不通,并不具備較好的音樂學習基礎和音樂素養,那么也難以提升音樂鑒賞能力。最后,影響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關鍵因素是高校音樂教學本身。如果高校音樂教師在教學上缺乏良好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始終把自己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按照課程教材向學生灌輸講解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會導致學生產生抵觸厭倦的學習心理情緒,無法保障音樂教學效果,那么也就談不上培養學生優秀的音樂鑒賞能力了。因此,在音樂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課程要求與學生學習情況,合理引用不同類型音樂作品案例進行教學,讓學生對多樣化的音樂作品旋律節奏、和聲伴奏等進行感知,并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經驗對音樂作品展開深入剖析,融入個人真實的內心情感,從而逐漸提升自身的音樂鑒賞能力。
三、高校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
相關措施
(一)創新音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音樂鑒賞興趣
在教育發展新形勢下,高校音樂教師要及時革新自身的教學理念,敢于打破傳統音樂教學模式的弊端,結合當代學生的學習特點與需求愛好,優化課堂實踐教學內容與方式。音樂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音樂鑒賞分析活動時,不能只是讓學生圍繞音樂作品本身進行簡單探討學習,而是需要引導他們對相關事物進行深入探討交流,挖掘音樂作品背后的精神內涵,這樣才能夠得到接近本質的感知[3]。高校音樂教師要通過各種渠道收集整理優秀的音樂作品,這些音樂作品需要具備深層次的藝術文化內涵,并與其他事物聯系緊密,讓學生以這些作品為剖析鑒賞對象。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音樂鑒賞興趣,提升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還可以促進學生音樂學習的全面發展。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解《梁祝》這首經典音樂作品,其與學生熟知的同名故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可以事先利用計算機技術制作優美的教學課件,將該首音樂作品作為音樂鑒賞活動主題,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歌曲,讓學生靜下心去聆聽,感受美妙動聽的音樂,接著讓每個學生記錄好自己的鑒賞感想。《梁祝》第一部分采用的是弦樂演奏,向聽眾描繪了一幅美好動人的愛情圖景,曲中的小提琴、豎琴等樂器演奏都在歌頌著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的愛情。第二部分采用低音樂器演奏,給聽眾帶來一種不祥的預兆。比如,該部分的小提琴獨奏更加形象地刻畫了祝英臺被許配給豪門時的悲傷心情,而強烈的和弦切分又將祝英臺的抗議與憤慨充分地表現了出來。第三部分長笛與豎琴的交融演奏,讓聽眾仿佛進入夢幻仙境,感知他們之間的美好愛情。在聆聽完樂曲之后,音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與該曲子相關的故事文本內容,讓學生重溫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這樣能夠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此時,音樂教師可以再次讓學生欣賞音樂作品,記錄第二次聆聽該曲子的感想。教師可以創新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法,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小組內的成員相互交流自己的音樂鑒賞感知。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加深學生對優秀音樂作品的學習理解程度。有的學生會結合故事悲劇性結尾,認為該作品想要傳遞的是一種凄涼動人的情感;有的學生則認為該音樂作品整體雖然表現出的是一種悲劇基調,但是其悲傷意義并不濃郁,而是對一種美好愛情的歌頌。通過在課堂上營造這樣一種和諧交流探討的學習氛圍,能夠實現學生對音樂的深層次感知,培養他們良好的音樂鑒賞興趣,使其在生活中嘗試聆聽感知不同類型風格的音樂作品,從而不斷提升音樂鑒賞能力。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時,教師要注意先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讓他們帶著強烈的欲望進行音樂學習,這樣能夠充分保障音樂課堂教學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音樂喜好,針對大多數學生喜愛流行音樂的學習特點,選擇合適的音樂曲目,比如以《武家坡2021》這首融合了豐富京劇元素的歌曲作為教學參考,讓學生帶著興趣去鑒賞分析音樂,調動學生音樂鑒賞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大幅提升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二)科學應用生活作品,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學習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想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就必須科學應用更多反映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體驗豐富情感,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高校音樂教師要善于利用那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音樂作品,這樣能夠更好地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同時幫助學生在音樂鑒賞學習過程中積累更多真實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提升[4]。面對剛進入大學的新生群體,音樂教師可以優先選用一些具有明顯風格特征的音樂作品,讓學生聆聽這些音樂作品,感受其中蘊含的情感。比如,音樂教師可以引入經典二胡音樂作品《二泉映月》,讓學生深入體會該作品中的悲傷之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與該音樂相對應的劇情視頻,讓學生一邊觀看視頻,一邊聆聽音樂,這樣能夠更好地觸動學生的內心情感,讓他們快速沉浸于音樂世界中。當學生具有一定鑒賞能力后,就可以考慮引入一些具有深刻生活意蘊的音樂作品,讓學生進行音樂作品的深層次鑒賞分析學習。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入《貝加爾湖畔》這首經典歌曲。原創者李健為了能夠充分表達自己內心對貝加爾湖的喜愛之情,無論是在歌詞創作中,還是在音樂旋律創作中都融入了大量的情感,讓音樂整體曲調更加富有音樂藝術特色,使聽眾感受到該歌曲中蘊含的深厚情感。教師在指導學生鑒賞分析該作品后,有的學生會體會到俯視貝加爾湖面的寂靜,有的學生則會聯想到孤獨一人的寂寥。教師要尊重不同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差異,支持學生進行相互對比交流學習,獲取不同的音樂鑒賞學習心得,從而提升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
(三)健全音樂鑒賞課程教學體系,拓寬學生學習視野
傳統音樂鑒賞課程主要分為兩方面內容:一是聲樂作品鑒賞,二是器樂作品鑒賞。為了能夠進一步拓寬學生的音樂學習視野,高校音樂教師要主動健全音樂鑒賞課程教學體系,積極構建出創新型音樂鑒賞課程[5]。首先,音樂教師要綜合采用不同音樂類型風格的音樂作品,確保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音樂鑒賞學習需求,讓他們能夠領略到多元化音樂藝術文化的魅力。比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分析不同唱法下的同一音樂作品,以宋祖英與席琳·迪翁共同演繹的經典歌曲《茉莉花》為例,其中宋祖英采用的是民族唱法,而席琳·迪翁采用的是流行唱法,通過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鑒賞分析該音樂作品,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同時讓他們感知到不同音樂唱法的特色魅力。其次,高校音樂教師要注重指引學生去關注不同學科交叉的音樂形式。比如,對影視劇音樂主題歌、背景音樂、插曲等作品的鑒賞分析。同一部作品如果采用不同的音樂伴奏,會產生不一樣的音樂表現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進行深入感知體會。以我國經典電視劇《大宅門》中的主題歌與插曲為例,高校音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哪部分是作為純音樂演繹的,哪部分是作為劇中重要背景音樂出現的,在不同風格音樂的融入演繹下,把觀眾帶到民國時期的北京,體會到那個時期的京劇腔調,讓學生在欣賞音樂與影視劇畫面的同時,提升自身的創新創造力。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發展新時期,音樂鑒賞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一項重要體現,是每個學生所需要具備的素質。高校音樂教師要想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鑒賞能力,提升他們的藝術審美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就必須創新音樂教學模式,引入更多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作品,讓學生更好帶入情感欣賞感知不同類型風格的優秀音樂作品,真正體會音樂作品的魅力和內涵,從而不斷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和藝術涵養。
參考文獻:
[1]張小龍.高中音樂教學對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策略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3(29):63-65.
[2]楊東.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培養探討[J].北方音樂,2016(10):171.
[3]宋健,寧輝,姚玉石.高校音樂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5(7):42.
[4]劉碩.高校音樂教學中對鑒賞能力的培養[J].大眾文藝,2012(23):238.
[5]徐天添,徐小妹.高校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培養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報業,2019(4):105-106.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