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平
【摘? 要】 課本插圖是小學英語教材的一部分,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資源。它以鮮明的色彩、生動的畫面、細膩的描繪,將文本相關內容直觀地、生動地呈現出來,進而對閱讀材料進行有效的詮釋和補充。幾乎每篇教材閱讀文本都配有一定量的插圖,這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進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教師要借助這一教材特色,進一步全面、細致、深入地解讀文本插圖、運用文本插圖,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 小學英語;閱讀能力;課本插圖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指出,教師要深入開展教材分析,進而把握教材的設計理念。教師也要熟悉教材的編排特點,了解教材所提供的資源,進而有效利用與開發這些資源。將課本插圖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既能充分利用插圖,又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當前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這幾種現象:一是對插圖的利用不夠,部分教師設置直接講述文本跳過插圖;二是對閱讀能力的培養比較單一,基本以講解文本詞句、設置文本問題為主,沒有開展更多元的閱讀教學;三是沒能充分強化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優勢,比如學生對圖片的興趣強于文字,對圖片的理解也強于對文字的理解。教師要改變現狀,就需要將插圖與閱讀有效結合,運用插圖優化閱讀環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分析能力等,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看圖說話,預測閱讀文本的內容
插圖能激發學生說英語的欲望。當前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生不愿意開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讓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插圖就不一樣了,課本的插圖能抓住學生的心,讓他們有想說的沖動。因此在閱讀教學前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先看圖,讓他們說一說從這張圖中能看出什么來。教師對學生說的要求不要高,只要他們說就行,只要他們能說下去就要給予充分肯定。學生在閱讀之前對著插圖說的內容可以看成對文本的一次預測。預測是重要的閱讀能力,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能培養他們的推理、分析能力。讓學生借助插圖預測一方面降低了單純預測的難度,另一方面給學生更多施展的空間。學生預測的內容不一定要與文本一致,學生可以有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表達。學生在預測之后再閱讀文本就能有更深刻的體會,也能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人物的情感。
以牛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1 Story time The lion and the mouse為例,這是一則寓言故事,也可以當成童話來閱讀,學生很喜歡這樣的故事。教師先是截取教材的部分插圖投射在白板上,在白板上學生能看到的是一頭獅子與一只老鼠。教師讓學生對著圖隨便表達。學生先是說一些簡單的句子,比如“The mouse is small;The lion is big;The mouse is weak;The lion is strong.”教師問獅子與老鼠之間會發生什么呢,教師呈現出另外一幅插圖,上面的內容為小動物見了獅子瘋狂逃跑的場景。教師呈現的這幅插圖容易將學生引入這樣的情境,獅子抓住了老鼠。學生想到的自然就是“The lion killed the mouse”,教師接著問學生有沒有別的可能。插圖不可能顯示所有的內容,有很多需要學生從表面的信息展開想象的。學生想到的就是獅子抓住了老鼠,但是沒有吃掉它。教師就讓他們對著他們的猜想進一步將故事敘述下去。
可以看出,教師在閱讀教學時讓學生看圖說話,說與文本相關的人與事,這其實就是通過插圖將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文本中。讓學生說就是給他們表達的機會,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他們認為的文本的樣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向學生講授基礎的單詞與句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主動、充分地展現,讓他們的能力得到發揮。在看圖的過程中學生的預測能力得到了訓練和發展,這不僅能提升他們閱讀的興趣,也能激發他們閱讀的欲望。
二、看圖設疑,理解閱讀文本的主題
小學生喜歡提問題,這幾乎是他們的天性。學生在很小的時候,遇到他們沒有見過的、不了解的東西會一直不停地問下去。但是當前的小學英語閱讀課堂學生提問的意識不強,他們不怎么提出問題,同時也被動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教師沒有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課本插圖直觀地反映了文本的內容,學生對著插圖也很容易發現疑問。因此在學生看圖的過程中,教師要設置質疑的過程,讓他們問出不同的問題。學生在看圖的過程中不僅要能說出什么,還要能問出什么來,換言之,不僅要能看出文中有的,還要能借助問題看出文中沒有的。學生設疑的過程其實也是他們理解文本主題的過程,這個過程要以學生為主,教師要將提問的權利交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更多觀察學生提問,分析他們思維的特點,進而不斷調整教學的內容與方式。
當教師將一群小動物遇到獅子逃跑的課本插圖呈現在黑板上,學生的提問就開始了,他們先是問“Why are the animals running away?”當教師將小老鼠站在獅子頭頂上的圖片呈現出來時,學生一連問出三個問題,“What happened just now?Why is the mouse so brave?Why is the mouse so happy?”教師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鼓勵他們提問,教師再將這些問題呈現出來。學生對著這些問題對插圖的思考就更深入了,對閱讀主題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學生還問了這些問題,“Why is the lion so kind to the mouse?What makes the lion change the mind?”教師將學生的這些問題進行歸納,其實就是一個問題老鼠從第一幅圖的擔心害怕,見到獅子就想跑;到第二幅圖的興高采烈,在獅子頭上載歌載舞,到底經歷了什么。一學生對大家提出的這個問題是這樣回答的,老鼠肯定告訴獅子什么秘密,然后獅子信服了。接著一組學生就圍繞著秘密展開討論。顯然這個閱讀文本講述的也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再通過這個過程的講述向學生呈現寓意。學生問出的問題就讓他們自己思考,自己去找尋答案,這個過程也是探究主題意義的過程。
可見,插圖可以提供視覺輔助,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更直觀地理解文本的內容。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詞匯量有限,有時候難以理解抽象的概念或未知的詞匯。插圖可以用圖像的形式呈現這些內容,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通過插圖,他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故事情節、角色形象和其他關鍵細節,進而更準確地把握文本的主題。同時,插圖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增強他們對閱讀的積極性。小學生通常對圖畫更感興趣,因為圖畫能帶給他們愉悅的閱讀體驗。插圖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故事中,與故事中的角色和情節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促進他們更深入地探索文本的主題。
三、看圖復述,講述閱讀文本的內容
復述就是將閱讀文本的內容以學生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復述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也就是說,復述的內容有一部分來自原文本,還有一部分需要學生去創造與想象。首先,復述能提升學生的識記能力,能讓他們將文本的重要短語與句式在具體的段落中呈現出來。其次,復述能提升學生的理解力,一篇很長的文章,沒有一定的理解力,光靠記憶是很難復述完整的。最后,復述能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復述不同于背誦,復述可以有自己的加工。學生的加工可以體現在語言上,他們可以運用自己的語言;可以體現在情節上,他們可以添加一些情節,也可以刪除一些情節;還可以體現在情感上,他們可以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復述中去。如果學生能對著插圖復述,一方面能發揮插圖的效用,另外一方面又能提升復述的能力。
教師可以將教材文本第六頁一群小獸逃亡的圖片、獅子將老鼠抓住于掌心的圖片,還有第七頁的獅子被網困住的圖片、獅子從網中出來的圖片、老鼠站在獅子頭上歡歌的圖片呈現在黑板上。為方便學生的運用,教材上還將這些插圖編上了號碼。教師先是讓學生用一句話表達每一幅插圖,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另外一方面也讓他們沿著插圖逐步深入。學生想到的五句話分別是,“The animals are running away;The lion caught the mouse;The lion was in the net;The lion was out of the net;The lion and the mouse became good friends.”教師將這樣的五句話呈現出來,將插圖隱去,將這五句話的順序打亂,讓他們依據剛才的插圖,將這些句子重新編排。這其實就是讓學生回憶插圖,進而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復述的過程中經常會將故事的前后順序顛倒,或者出現不知道接下來要講述什么內容的現象,其主要原因就是學生的邏輯能力不強。當學生能將順序正確排列,也說明他們在頭腦中基本能儲存這五張圖的場景,也說明他們基本能掌握故事的梗概。教師接著要做的就是讓學生將每幅插圖的一句話變成兩句話,基礎好的學生可以是三句或者四句。有學生就以四句話呈現第一幅圖的內容:“The animals are running away;The little mouse also tried his best to run quickly;He was so weak and he was the last;The lion was very close to him.”可見借助插圖,教師通過復述能有針對性地分層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復述的能力強了,閱讀的理解力也自然變強了。
可見,通過觀察插圖并進行描述,學生需要將圖像中的內容轉化為語言表達。這需要他們理解圖像中的細節和場景,并用適當的詞匯和句子來進行表達。這個過程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和運用已學的詞匯和語法知識,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復述與插圖相關的故事情節或主題,學生還需要將插圖與文本內容進行關聯。這需要他們理解插圖所代表的故事或情景,并將其與文本中的信息進行聯系,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這種綜合能力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文本的主題和概念,并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四、看圖續寫,拓展閱讀文本的內容
當前的小學閱讀教學中,對讀寫的結合還不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充分地借助閱讀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沒有借助寫作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其實讀寫結合能讓學生的閱讀與寫作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之所以沒有充分地進行讀寫結合其中也有一個原因是部分教師認為小學生的英語基礎比較單薄,進行讀后續寫難度較大。寫是對讀的一次輸出,是學生情感發展的必然姿態。只要學生能寫起來,進行什么形式的寫、寫成什么樣都不重要,也就是教師可基于學生的閱讀開展多元化的寫作。比如,教師可以借助插圖培養學生的續寫能力。續寫顧名思義,就是就著原文的表達繼續將故事演繹下去。續寫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續寫必須建立在對原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只有理解了原文本,學生才能將之后的情節與先前的情節對接上。續寫往往指沿著整篇文本的結尾將故事繼續編造下去。但教師也可充分利用插圖,先呈現一幅插圖的文本內容,然后讓學生對著這張插圖想象一下接下來一張插圖的內容可能是什么,再將它寫出來。在學生寫出之后,教師再呈現插圖,對比剛才的想象再做一些調整。這樣的做法能借助插圖給學生更多續寫的機會,能讓他們的寫作能力得到發展,能讓他們更全面地思考閱讀文本。
閱讀中教師呈現這樣的課本插圖,獅子抓住了老鼠。教師讓學生先續寫接下來的情節,然后再看課文是怎樣寫的。教師只讓學生續寫,但是沒有強調寫的形式。也就是說,學生可以展開多元的寫作,可以寫成對話,也可以第三人稱來寫成陳述性的文字。一組學生這樣寫的:“The lion caught the mouse. The mouse kept begging for mercy, but the lion did not listen to the mouse. The mouse changed his idea. The mouse asked the lion to let him go and one day he would help the lion. The lion was was not hungry now, so he let the mouse go. ”當然學生的這段續寫,是經過反復修改的,因為小學生有許多單詞不會寫,因此需要不停地轉換說法,盡量用學過的詞匯進行表達。這里面只有“keep begging for mercy”是他們查找的電子詞典上面的,其余都是他們共同探究的。這樣的續寫不僅能推動學生整體的寫作水平提升,也能促進他們開展深度閱讀。
五、結語
課本插圖一方面以生動的視覺形象引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又有效地彌補了文本文字表現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在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本插圖的內涵,進而巧用、妙用、活用課文插圖,以給學生更適切的閱讀教學。換言之,教師需要由淺入深、巧妙引導,讓插圖成為撬動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一個支點。只要教師基于學生的發展有效運用插圖,學生就能從看圖、析圖、悟圖的過程中提升預測能力、理解能力、創造能力。學生對插圖的理解與運用不但能發揮教材插圖的價值,同時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