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麗
摘要:“四最”勞動,即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不僅是高校勞動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也是學界亟待研究的新議題。文章研究了“四最”勞動概念提出的時代背景,溯源并分析馬克思提出的相關的勞動概念,在闡述“四最”勞動概念的基礎上,提出把助益實現中國夢作為“勞動尺度”,是“四最”勞動的本質規定。
關鍵詞:高校;勞動教育;“四最”勞動
一、“四最”勞動概念的提出
“四最”勞動,即“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表達,也是勞動價值觀的集中體現。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要把樹立“四最”勞動觀念確立為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之一,為全國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指明方向。
在實踐中,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而作為勞動最直接表現的各類職業紛繁復雜,僅憑常識區分勞動與非勞動殊為不易。因此,要想正確理解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勞動概念,必須正本清源,堅持唯物史觀為指導,對勞動做一個深度的概念分析,辨析勞動概念的各種類別及其重要性等級,從而回答如下關鍵問題:何種意義上的勞動具備“四最”特征,其理論內涵是什么?唯有明確“四最”勞動的概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才有客觀可行的依據和標準。
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高校既然要培養學生的“四最”勞動觀念,必定要向學生講清楚何謂“四最”勞動,即什么樣的勞動才是“四最”勞動。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則“勞動存在”決定“勞動觀念”,“勞動”是“勞動觀念”的載體。因此,“四最”勞動觀念必然以“四最”勞動為其存在前提。換言之,“四最”勞動概念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發展的邏輯必然,所以要明晰“四最”勞動的概念,就要進行馬克思主義溯源。
二、“四最”勞動概念的馬克思主義溯源
探析“四最”勞動,必然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溯源馬克思主義勞動概念,弄清哪類勞動最能體現勞動“四最”的特征。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文獻中,對勞動有不同的稱呼,除了人們較為熟知的“異化勞動”和“雇傭勞動”之外,還有相對陌生的“抽象勞動”“具體勞動”“簡單勞動”“復雜勞動”“生產勞動”“非生產勞動”,以及很少被提及的“對象性的活動”。當然,在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中,還有“社會勞動”和“個別勞動”的說法。這么多的勞動概念,哪一個才符合“四最”的要求呢?馬克思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我們唯有通過辨析上述勞動子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才能找出“四最”勞動的概念原型。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以資本主義批判為主旨,這些勞動概念自然也服務于這一主旨。從這個角度來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異化勞動”概念,可謂馬克思勞動理論的拱頂石,是馬克思的核心勞動概念,而“雇傭勞動”“抽象勞動”“具體勞動”“簡單勞動”“復雜勞動”“生產勞動”“非生產勞動”“社會勞動”“個別勞動”都是馬克思用來刻畫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異化的具體機制的概念,其理論形態便是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學說。很少被提及的“對象性的活動”這一概念出自《德意志意識形態》,典型的是關于勞動的哲學表達;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中提到的“自由勞動”概念,該概念是與資本主義社會下不自由的“異化勞動”相對的一種理想的勞動形式,也是“對象性的活動”的歷史對應物。
按照這樣的分析,在馬克思的諸多勞動概念之中,“自由”勞動是最符合“四最”勞動之本質的概念。馬克思主義的自由具有積極的道德意義,他不同于古典自由主義或新自由主義的自由,為了與后者相區分,本文試圖把“自由”勞動與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相結合,提出“自由的生產勞動”概念,以與資本主義式的“自由的非生產勞動”相區別。
簡而言之,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通過梳理馬克思與恩格斯各類勞動的概念,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自由的生產勞動”才是最集中、最典型地體現了“四最”特征的勞動。
三、“四最”勞動概念的豐富內涵
筆者將從兩個層面論述“四最”勞動概念的內涵:第一,從馬克思的勞動概念體系中辨析“自由的生產勞動”的經典內涵;第二,結合新時代大背景,論述“自由的生產勞動”的中國特色內涵。
(一)“自由的生產勞動”的經典內涵
1.自由勞動
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中,馬克思把“自由勞動”視為人應該具有的本質,即作為勞動主體的勞動者,在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基礎上,通過自愿聯合和協作的方式,組織管理全部生產活動,開展有個性、有創造性的勞動活動,為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創造充分條件。其中,“自由勞動”主要看勞動者是否通過自愿聯合和協作的方式,把自身的主體性貫穿勞動全過程,從而避免淪為被動的客體。
作曲確實是最典型的“自由勞動”,是一種高度個體化的藝術創作活動,沒有程式化的創作流程,創作者之間的協作空間很窄,因此其社會性特征就不明顯。物質生產勞動則不同,這是因為物質生產勞動作為人類活動,總是并且必然發生于社會關系之中。在商品經濟社會,勞動者生產的產品轉變成商品,并且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之間的協作、流水線程式化的勞動流程都是現代社會的基本要求。因此,只有具備了社會性和科學性,它才能是“自由勞動”。
2.生產勞動
關于“生產勞動”這一概念,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進行了精辟的闡釋,認為不能脫離社會關系抽象地談論生產勞動。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下,生產勞動具有不同的涵義。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勞動指的是剩余勞動,是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總量與交換價值(其貨幣表現是工資)之間的差額,在資本主義滅亡之后,則是勞動者在單位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總量與自己消費的價值之間的差額。前者是虛假的生產勞動,后者才是真正的生產勞動。唯有在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勞動才是真正服務于人的需要,真正成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
總之,真正的“生產勞動”有兩個關鍵特征:第一,勞動者所創造的價值大于自己的消費價值,第二,這個價值余額服務于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服務于人類的自由和解放。
3.自由的生產勞動
第一,自由的生產勞動只能存在于資本主義滅亡之后比資本主義更高級的文明社會之中。在馬克思的文本中,“自由勞動”“異化勞動”“生產勞動”都被置于具體的社會關系之下加以討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被異化,沒有真正的自由勞動,也沒有真正的生產勞動。所以,“自由的生產勞動”也是如此,只能存在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中。
第二,自由的生產勞動是自由性和生產性的辯證統一。勞動者始終保持主體性,而且實現了價值余額,是有價值余額的自由勞動。在現實中,有些勞動可以是自由勞動,但沒有價值余額,甚至出現了價值負額,或者有些勞動產生了較大的價值余額,但是以犧牲勞動者的主體性為代價,這都不是“自由的生產勞動”。
第三,自由的生產勞動是人自由全面發展狀態在勞動領域中的體現。在這種狀態下,勞動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謀生手段,而變成生活的第一需要。“自由生產勞動”下,社會的自覺分工將取代自發的分工,個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發揮自己的才華,勞動成為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勞動者自由全面地發展自己。
(二)“自由的生產勞動”的新時代內涵
把“自由的生產勞動”的經典內涵與新時代大背景相結合,便孕育出了中國特色的“四最”勞動概念,這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與新時代相結合的產物。
進入新時代,為了解決新的主要矛盾,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黨和國家進一步鞏固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穩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為廣大勞動者提供了可以實現價值的勞動崗位。從總體上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自由的生產勞動”的實現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和經濟社會基礎。
當然,如何把握新時代的種種際遇,如何在新時代升華自己的勞動,從而在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中有一番作為,還取決于每一個勞動者的個人決擇。畢竟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里,每一個人都面臨著價值選擇,都應該認真思考自己的一生該為什么而奮斗。
“自由的生產勞動”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勞動者始終把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這是最為自由的勞動。第二,勞動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克服重重困難,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從而實現最大的價值。
總而言之,把實現中國夢作為自己的人生選擇,把自己的勞動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勞動者才能最大限度地升華自己的勞動,這樣的勞動才最有可能實現最大的價值余額。在一般意義上可以這樣說,始終把助益實現中國夢作為自己的“勞動尺度”,為之奮斗終身,這便是“四最”勞動。需要強調的是,不能對“四最”勞動概念做庸俗化解讀,即試圖把“最”加以量化,或者非要把現實中的各種職業做一個價值排位,這恰恰是不科學的做法,而是應該把“四最”勞動作為一種價值引領,讓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善于勞動的良好風尚。
四、結語
我國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新時代中國教育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勞動教育,毫無疑問要貫徹、踐行這一根本遵循。“四最”勞動教育通過講述“自由的生產勞動”概念的理論內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并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自己的終身價值追求,這是新時代最根本的大德,從這一點看,“四最”勞動教育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不二法門。
參考文獻:
[1]李效東.大學生勞動教育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
[2]周萬才,周麗妲,王瀟偉.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
[3]熊來平.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及其當代價值[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4]王麗麗.馬克思勞動觀的雙重解釋維度及其現代性反思[J].理論界,2017(7).
[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韋建樺.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楊曉慧.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基金項目: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級課題“‘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558育人模式的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XJKT-2306。
(作者單位: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