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軍
【摘要】眾所周知,數學作業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分別是將教學活動延伸到課下、使教學任務得到貫徹落實、對教學效果進行系統檢驗、為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提供機會.在強調“雙減”的當下,教師設計作業的側重點發生了明顯變化.在此背景下,首先,文章介紹了設計數學作業的原則,包括適度性、適量性等;其次,結合人教版初中教材,對分階段設計作業的方法進行了說明;最后,總結了實現減負增效目標的注意事項,如嚴格控制作業數量、重視作業實踐等,以供廣大教師參考.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教學;減負增效;數學作業
引 言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學生的作業負擔持續減小,如何確保作業的作用充分發揮成為教師重點關注的問題.對數學作業采取減負增效方案,既有利于落實教育改革目標,又可以開闊學生眼界,為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創造良好條件.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該階段的學習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可為學生的發展夯實基礎.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設計合適的作業內容,重視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發揮作業在教學中的作用,加快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進程.與其他學科比較,數學科目具有抽象性特征,為充分發揮作業的作用,落實“雙減”背景下的教學目標,教師應對學生作業進行合理、科學的設計,并采取與之相應的策略,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研究背景
“雙減”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改善教育教學生態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能夠幫助學生夯實基礎,使學生的應用能力得到提升.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堅持減負增效原則,對作業進行科學且系統的設計,以確保作業的價值能夠得到充分體現.目前,初中數學作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計算題占比過大.受傳統理念影響,一些教師希望通過反復考查基礎知識的方式鍛煉學生的思維,但該做法并不能夠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其次是作業形式多為解題演練,無法引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不利于對學生數學思維、應用能力的培養.最后是一些教師將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設計、布置作業的目標,而沒有考慮作業內容的實用性,致使學生的思維受限.由此可見,要想實現減負增效目標,教師就要以“雙減”為切入點,結合初中數學的教學內容,圍繞數學作業設計展開系統且深入的探究.
二、“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的設計原則
要想全面落實“雙減”,實現減負增效,充分發揮數學作業的導向價值,使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提高,教師就要堅持以下原則:
(一)適度性
數學思維水平、學習能力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由于一些初中生的自律性較差,在強調“雙減”的當下,教師應對作業進行適度設計.具體來說,就是以學生的能力、課堂表現為依據,對作業難度加以控制,由此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二)適量性
每名學生的能力水平存在差異,在面對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作業時,多數學生會產生畏懼或抗拒心理,這將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在新形勢下,教師應從減負增效出發,在適量原則的指導下,對作業內容、數量加以調整,既要保證作業能夠夯實學生的基礎,又要避免作業過多導致學生疲勞,以確保作業的價值最大化.
(三)多樣性
多樣性強調從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出發,以學生的智力結構為依據,設計豐富多樣的作業,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做鋪墊.
三、“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減負增效實踐
在“雙減”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認識到減負增效的重要性,進而從減負增效的層面出發,科學設計并布置作業,充分發揮作業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教師應綜合考慮教學目標和作業設計理念等,在適度性、適量性等原則的指導下,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以確保學生的數學思維、應用能力、核心素養得到培養.
(一)分階段設計作業
1.課前預期
預習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為實現減負增效目標,教師應突出作業的層次性、引導性,使教學活動更具實效性.例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前,教師可以布置以下預習作業:
分別在天平兩端的托盤內放入質量相同的砝碼或其他物體,觀察天平的平衡情況;之后拿走兩托盤中質量相同的砝碼或其他物體,觀察天平的平衡情況.如果同時將兩個托盤內物體的質量縮小或擴大N倍,請判斷天平能否繼續保持平衡,并說明原因.通過以上操作,你能推導出等式具有哪些性質嗎?
實踐表明,學生通常能夠在思考、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明確學習重點,同時產生學習積極性.教學活動正式開始后,多數學生均可以在短時間內進入學習狀態,這對教學效率的提升具有重大意義.
2.課上教學
教師在設計課上作業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況,盡量分層設計作業,其原因有兩個:一是分層設計作業有助于因材施教,提高每名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二是分層設計作業可以使教師對學生的情況有更加系統、全面的了解,以便教師調整教學方案、修改教學細節等.
仍以“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分別設計相應的課上作業.其中,根據作業的難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拓展作業、提升作業和基礎作業.
拓展作業:已知甲、乙二人之間的距離為2.5km,甲以0.5km/h的速度向一側逃跑,乙以0.8km/h的速度同向追甲,二人在距離縮短到0.1km時發生打斗.請問:乙開始追甲的時間和發生打斗的時間相距幾小時?該作業難度較大,既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提升作業:已知小陳家和學校之間的距離為2.9km,某日,小陳放學離開學校4min后,媽媽騎車從家出發趕往學校接小陳.已知媽媽每分鐘騎行的距離是200m,小陳每分鐘行走的距離是60m.請問:媽媽出發后,要經過多長時間才能順利接到小陳?該作業難度中等,既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又可以使學生的應用能力得到發展.
基礎作業:甲計劃利用直徑為90mm的圓柱鋼材加工出一個長方體鋼錠,鋼錠底面是邊長為62.8mm的正方形,鋼錠高81mm.請問:要截取多長的圓柱鋼材才能滿足加工需求?該作業計算難度較小,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3.課后復習
課后作業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復習、鞏固知識,因此課后作業應具有實踐性、靈活性.在全面推廣“雙減”的大環境下,很多教師已經意識到課后作業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在延伸教學的前提下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應用能力.鑒于此,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教師既要關注作業的實踐性、靈活性,又要關注作業的延伸性、層次性,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作業,為減負增效目標的實現助力.教師應以學生完成預習作業、課上作業的情況為依托,從培養數學思維及應用能力的角度出發,對課后作業進行分層設計,鼓勵每名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并完成相應的作業,充分發揮課后作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還以“一元一次方程”為例,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以下課后作業:
問題1 某工廠車間共有25名工人,每天每名工人能夠加工900個螺母或600個螺栓,每個螺栓需要搭配兩個螺母才能正常使用.請問:怎樣安排加工螺母、螺栓的工人人數,才可以保證每天所加工的螺母和螺栓數量配套?若無法做到配套,請說明原因.
問題2 根據“木材、桌子、配套、四條桌腿”四個關鍵詞,自行設問并解答.
問題3 某公司有一項工作,員工A單獨完成需花費20小時,員工B單獨完成需花費12小時,如果先將該項工作先交由A做4小時,再由A和B合作完成剩余部分,那么該項工作一共需花費多少小時完成?
其中,問題1的設計初衷是幫助學生回憶相關知識點,夯實基礎.問題2的作用在于活化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問題3要求學生充分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獨立完成上述作業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在實現減負增效的前提下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其他注意事項
1.控制作業數量
“雙減”不僅要求教師減少作業數量,還要求教師逐步將校外作業轉移到校內.相關政策明確指出,初中生完成作業的平均時長應控制在90分鐘以內,控制作業數量勢在必行.鑒于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做到勞逸結合,避免占用過多課下時間,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抗拒心理,影響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實踐表明,控制作業數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作業的重視程度,還可以減少教師批改作業的工作量,使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對每名學生的情況進行分析并提供指導,使學生的數學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2.調整作業內容
研究發現,學生思考、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的過程也是學生夯實自身基礎、提升自身能力水平的過程.初中生受年齡、閱歷等因素制約,尚未形成完善的邏輯思維;加上數學知識均具有極強的抽象性、邏輯性,一部分學生對做作業較為抵觸.因此,要想實現減負增效,教師要對作業內容做出調整.以統計、概率學知識為例,為確保作業內容更加直觀,教師可以選擇布置統計本班學生數學考試成績等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任務.這樣既能使學生了解所學知識和日常生活的聯系,又可以避免作業內容過于枯燥,導致學生失去做作業的興趣.
對作業進行設計時,教師既要考慮活動所涉及的知識點,還要分析作業給學生帶來的影響,了解每名學生的情況,對數學作業進行分層設計,以確保各層次學生都能完成符合自身情況的作業.在實際設計作業時,教師應重視以下內容:
第一,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等數學思維.考慮到初中生已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教師可以適當加大圖形證明、函數分析等題目在作業中的占比,要求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并解答相關問題,以對學生的數學思維加以培養.
第二,對于擁有良好數學基礎、學習能力的學生,教師可以增加作業中拓展題的數量;而對于數學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當將重心放在基本概念、理論知識上.事實證明,分層設計作業可以使作業更具有針對性,為減負增效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持.
3.重視作業的實踐性
在強調“雙減”的當下,越來越多的教師將目光聚焦于減負增效,希望能夠在控制作業數量的同時使作業內容更具有實踐性.實現該目標的關鍵是以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為落腳點,視情況對作業結構加以調整.例如,設計數學作業時,為避免作業數量過多,給學生造成沉重負擔,教師應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托,結合“雙減”要求,設計能夠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熱情的作業.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教師設計內容豐富的作業,增強作業對學生的吸引力,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創新意識還有相關能力加以培養.隨著“雙減”的落實,教師設計及布置作業的固有模式被打破.教師要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情況下,通過極具個性化和趣味性的作業調動學生的熱情,以確保作業的價值最大化.
結 語
綜上,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對作業的結構、難度、數量和完成時長加以控制,減輕作業給學生帶來的負擔,使學生健康成長.鑒于此,教師應尊重學生存在的差異性,根據當前的教學計劃、教學目標,分階段對作業進行設計,確保所設計作業的難度適中,實現減負增效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何耀勝.“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優化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23(8):137-140.
[2]于李琴.聚焦目標,重塑融合,輕負提質:以《圓》為例談雙減下初中數學作業探索[J].學苑教育,2023(7):77-78,81.
[3]高碧霞,馬萬.淺談“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策略:以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為例[J].新課程導學,2023(4):37-40.
[4]陳美平.落實雙減政策,優化作業設計: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思路[J].學苑教育,2023(4):67-68,71.
[5]孫洪波,梁凱毓,王文靜,等.“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特色作業的有效優化設計研究[J].數理天地(初中版),2023(1):78-80.
[6]郭驍安.“雙減”政策背景下豐富初中數學作業形式的策略探析[J].理科愛好者,2022(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