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勞動教育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以下簡稱“原理”課)的必要性在于勞動教育對于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基于勞動教育的特殊作用,融入的可能性在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之一,本身內在于“原理”課的標準化教學內容,具體融入的路徑為“原理”課的理論教學內容中融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實踐教學中融入勞動實踐。
關鍵詞:勞動教育,融入,“原理”課,標準化教學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2.042
1 勞動教育融入“原理”課標準化教學的必要性
近年來,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的學業越來越受到重視,青少年勞動的機會越來越少。在校園內,校園的公共區域衛生打掃等通過學校購買服務來解決,學生生活中的購物、餐飲等問題通過外賣代替;在家里,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即使非獨生子女家庭,因為孩子越來越少,父母更愿意替孩子包辦一切。這樣的社會現實導致青少年越來越缺乏必要的勞動體驗,隨著科技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體力勞動被機器所替代,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因此,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必須采取措施切實加強勞動教育。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系統加強勞動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是大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分和所占課時均較多,是進行勞動教育的重要抓手,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勞動教育大有必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以塑造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課程目的。勞動觀是人生觀,尤其是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受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影響,同時勞動觀又影響甚至決定著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勞動教育具有很強的關聯性,甚至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核包括勞動教育。從這個角度說,對于勞動教育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殊作用,應當在勞動教育中擔任重要角色,承擔重要職責。基于此,2019年8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強調,在統籌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建設過程中,要系統開展勞動教育[1]。“原理”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骨干課程,主要通過講授抽象的哲學原理、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和矛盾等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理論基礎,鑒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與勞動觀的關聯性,以及“原理”課課程內容實踐標準化教學與勞動實踐存在很大的契合性。因此,在“原理”課中融入勞動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 勞動教育融入“原理”課標準化教學的可能性
勞動教育融入“原理”課標準化教學主要體現為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融入“原理”課標準化教學內容。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中均有體現。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馬克思正是從勞動視角出發去認識世界、人和社會,才有了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嶄新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因此我們可以斷言,沒有勞動觀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主義是“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的新派別”[2]。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同樣見諸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部分。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設想是按勞分配: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的實現,不是外在力量賦予的結果,而是勞動的內在邏輯的必然結論,共產主義社會的最高階段克服了舊式分工和異化勞動,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
正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獨特地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每一部分都包含或滲透著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具體到教學內容來說,“原理”課教材的大部分章節都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有密切的聯系,它們有的以勞動為理論視角,有的直接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內容,有的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理論背景,這為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融入“原理”課標準化教學內容提供了前提。
3 勞動教育融入“原理”課標準化教學的路徑
“原理”課包括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種標準化教學方式,理論教學側重于知識的講授,實踐教學側重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體驗理解。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有利于實現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內化”和“外化”的雙向互動,加深學生對勞動觀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學生切實體驗勞動的過程、結果,體驗勞動的作用與意義,增強勞動教育的實效性。因此,勞動教育融入“原理”課標準化教學的路徑既包括理論教學,又包括實踐教學。
3.1 勞動教育融入“原理”課的理論課程內容的教學路徑
3.1.1 滲透于“原理”課教材各章節
勞動教育融入“原理”課教學理論課程內容標準化主要體現為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融入教學內容。正如上文所說,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觀點,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各個部分均有體現和滲透,“原理”課教材的大部分章節都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有密切的聯系。考慮到相對于其他表現為顯性線索的知識點相比,“勞動觀這一知識點對于學生來說則是隱性知識結構體系,大多數學生都難以自主提煉其主要內容。[3]”
3.1.2 開展專題式理論教學,系統講解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散見于“原理”課教材的各個章節,在實際標準化教學中,不僅要在“原理”課教材的各個章節滲透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而且還有必要通過專題標準化教學的方式,開展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專題教學。專題教學不僅應說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各個組成部分,更要重點補充說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各個部分的關系,體現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整體性,以便幫助學生全面系統把握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同時,還要重點強調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形成過程與其引起的革命性的變革,引導學生體會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科學性與重要意義。
3.2 勞動教育融入“原理”課的實踐課程內容標準化教學的路徑
實踐標準化教學內在包含勞動實踐,為進行勞動教育,教師可在實踐標準化教學中設置勞動教育專題,組織一系列與勞動教育有關課程的實踐活動相結合,增加大學生的勞動體驗。總的來看,這些實踐活動大致分為以下三類。(1)組織公共勞動。公共勞動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校內公共勞動,具體包括食堂、教室的衛生清潔,操場的綠化,校園垃圾分類,圖書館書籍整理等。第二部分是校外公共勞動,具體包括道路整潔、深入社區、企業、農村開展志愿服務等。(2)參觀勞動現場。組織學生參觀農田、工廠以及相關服務性行業現場勞動情況,并參與其中,了解勞動的真實過程和情況。(3)組織相關講座。邀請勞動模范宣講勞動觀,邀請專家宣講工匠精神等。在實施過程中,不僅要保證勞動實踐方式的多樣性和可行性,而且要細化勞動實踐考核方式,通過要求學生撰寫實踐報告或觀后感等形式保證勞動教育落到實處。
4 結 語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斷創新的形勢下,通過將勞動教育融入“原理”課標準化教學,使學生在理論和實踐層面了解到勞動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對將當代大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EB/OL].(2019-08-14)[2 0 2 3 - 0 2 -21] .ht t p s: //w w w. gov.cn /x i nwen / 2 019 - 0 8 /14 /content_5421252.htm.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
吳學東.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學探討- -基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教學思考[J ].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5):109-111+142.
作者簡介
魏魯寧,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