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張野南


摘 要: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角度出發,以高職院校汽車專業師生、企業專家為調研對象,針對汽車產業高技能人才職業能力培養現狀及困境,進行問卷設計、數據采樣和統計分析,同時比較、借鑒國內外培養路徑優勢,提出汽車產業高技能人才職業能力培養路徑及策略,為培養我省急需的高素質汽車應用型人才提供政策依據。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 職業能力 問卷調查 教學改革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taking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automotive majors and enterprise exper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lemma of 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of high-skilled talent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questionnaire design, data sampling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advantages of training path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compared and borrowed from the advantages of training path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paths and strategies of high-skilled talent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are proposed, so as to provide policy basis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utomotive application talents urgently needed in our province.
Key words: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vocational ability, questionnaire, teaching reform
《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浙江省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的通知》提出規劃布局面向汽車產業的職業院校,培養制造維修服務等技術性應用型人才。而汽車產業高技能人才職業能力培養課程是面向汽車專業人士的關鍵技術課程,對于學生提高技能和整合相關課程至關重要[1]。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汽車產業高技能人才職業能力培養在汽車工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多元智能理論與應用
1983年,霍華德·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總結得出了以下七種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動覺智能、空間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汽車產業高技能人才職業能力培養研究,有助于實現培養目的與內容的轉變,關注多種能力培養的切合點,以相互關聯的方式多角度積極培養,以隱性素質的多角度綜合培養來促進顯性素質的提高;有助于實現培養方式的轉變,關注學生的特點和個性,以已具有的長處來因材施教;有助于實現授課方式和學生學習模式的轉變,更多采用理實一體、工學結合的授課方式及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等自主學習模式;有助于學生進入社會后的可持續發展,適應浙江省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對于勞動者素質的需求。
2 汽車產業高技能人才職業能力建設困境
職業能力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職業能力主要包含三方面基本要素:(1)為了勝任一種具體職業而必須要具備的能力,表現為任職資格;(2)在步入職場之后表現的職業素質;(3)開始職業生涯之后具備的職業生涯管理能力。但是在傳統的人才職業能力培養方式上卻很難同時滿足以上三種素質。
2.1 傳統人才培養手段單一,課堂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不匹配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學校或者教師為主體,學生是被動接受教學,而評價體系主要以考卷答題的形式來進行,而傳統考試成績良好的學生通常被認為是好學生,而課堂成績不佳的學生通常被老師忽略。
而用人企業更是在招人時面臨人才不合適的問題,往往遇到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不適合崗位需求。以汽車產業為例,應用職業院校學生畢業后從事的主要職業有汽車銷售,汽車維修,二手車評估以及汽車保險銷售服務等,而這些職業不僅僅要求從事者具有行業專業能力,還要求從業者具有良好的溝通和人際交往能力,而這些能力在傳統的課堂上很難得到針對性的訓練。
2.2 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還存在困難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優勢和特點,每個人都有發展的機會。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兩者之間的差異,在實施中,教師必須首先消除學習觀念,并通過課堂活動來激發各種智力的學生的自信心,以激發學習動機;如果存在小組成員無法理解課堂的內容,老師必須提供及時的指導和輔導,多智能理論強調差異的本質,因此仍然存在很多困難,需要教師在課堂設置的過程中及時解決問題。
2.3 產學研不能互通,職業能力教育效果評價體系不夠健全
一是很多職業院校都存在在產學研的脫節,企業、高校缺乏相應的溝通交流和合作,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教育教學與生產活動等都不能有效的結合,兩方也無法做到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其二,職業能力培養評價體系應該有自評、互評、三方評,有些職業院校不重視評價體系建設,忽視自評、互評,也沒有相關企業行業的專家進行客觀的指導性評價,將影響學校對培養工作社會價值的判斷。
3 汽車產業高技能人才職業能力的建設路徑探索
3.1 多元智能問卷調查分析
在確定如何建立人才培養方式前,應當對培養對象也就是學生進行研究。利用已有的文獻研究成果并綜合多元智能的相關理論,制定《多元智能問卷調查表》。通過預調查,評價問卷調查表的信度和有效度,并根據結果最終修正正式調查問卷,以確定問卷調查表的內容。
問卷調查的發放對象是2020級入學成績幾乎均等的兩個班級的80位學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如圖1所示,從平均分來看,言語語言智能最弱,這也提醒我們在教學安排上注重語言溝通的訓練;而身體動覺智能得分最高,這也印證了我們在預調查時了解到這兩個班級大部分同學由高職升學到高專,在汽車維修動手方面已經經過專業訓練。
如果把得3分及以下的智能分類稱為弱勢,把得8分及以上的稱為優勢,4-7分的稱為一般,具有邏輯數理智能優勢的學生占比最高,而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具有該智力優勢的人更勝任類似保險理賠員的工作崗位。而言語語言智能和人際交往智能弱勢的學生人數占比也較高,這些數據為人才培養建設路徑提供了依據。
3.2 職業能力的建設路徑探索
3.2.1 優化內容,提供多樣化課程選擇
問卷調查分析,可以看到學生的智能結構都存在著不同的差異,每個人對不同領域的知識敏感度和潛能是不同的,目前大部分職業院校的汽車專業對所有學生都采取的是一樣的課程教學內容和評價體系,學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優勢進行選擇,所以調整課程內容非常必要。我們發現《汽車構造》和《汽車電氣技術》是密不可分的,《汽車構造》應該在邏輯上與《汽車電氣技術》相關知識相關,因為它提供了相關的汽車配置內容,并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關內容。要想實現多元化理論下的人才職業能力的培養,就必須首先實現課程的整合,讓課程的內容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生在進行課堂內容理解時才能夠更順暢。
增加《演講藝術》、《商務禮儀》、《溝通技巧》等選修課程,通過多角度的素質培養來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高。
3.2.2 注重差異化教學,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針對調整后的教學內容可以采用差異化的教學策略,將各種教學方法、手段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比如模塊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情景演練法等等,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更多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多元智能。比如在發動機構造的教學中,可以采用理實一體進行教學,通過直觀和形象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注重對學生空間智能的開發。
在汽車性能與配置課程的教學中,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法,學生分小組領任務,完成對不同車型配置的調查和總結,分組到集中,發散到收斂,不僅高效的完成教學,還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這種差異化教學手段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智能,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而《二手車鑒定與評估》課程則是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展開與實施,充分考慮和結合實際教學現狀與學生需求的變化與發展,進而不斷完善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資源的擴展,激發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性,更好的促使學生完成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結合。
3.2.3 強調層次化,加強實踐技能培養
汽車后服務相關專業面向汽車后服務市場,需要大量的實踐動手性技能人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專業技能的提高就需要大量的實踐操作,那么多元智能理論強調 的學生個體差異性和不同的能力發展水平,就需要在實踐技能培養過程中予以重視。實踐技能的培訓可分為初期、中期、后期,層層遞進,在初始階段主要以基礎技能實踐為主,從而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時通常是通過校內第一課堂來進行,對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素養進行培訓。學生對未來的工作崗位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可根據學生自身的能力不同而進行專業技能實踐以及企業認證技能培訓,參加綜合性的實踐活動。專業技能實踐通常是在校內第二課堂及各種技能比賽,校內實驗實訓和汽車協會開展實施的。而企業技能培訓可以貫穿整個大學學習過程,如大一崗位調研,大二崗位體驗和專業實習和大三頂崗實習,以此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
3.2.4 改革評價方式,樹立多元多維評價觀
從多元智能理論角度出發,應該改革評價方式,樹立多元多維評價觀,這樣才能更加全面的評價學生,促進發展。通過評價目標的改變,促成新的評價方式,不以考試成績為唯一評價標準,不再對一個學生做終結性的評判結論,通過多元多維度的評價方式,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評價,對學生的優勢智能給予強烈的肯定,讓學生更加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優劣勢,提升自信心,將對其以后工作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不斷進步起到巨大的幫助作用。
4 實施成效調查與分析
4.1 實施成效調查
對于新的人才職業能力建設路徑,我們在實施一段時間后需要去驗證其成效。我們對原先2020級接受預調查的80名學生和他們目前實習的單位進行問卷調查。我們在事隔2年后讓80名學生再次做了附件一的多元智能問卷調查,以及他們在實習入職后對崗位適應度的調查,還有實習單位對實習學生的滿意度調查。
4.1.1 二次多元智能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發出80份調查表,實際收回80份。通過二次多元智能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學生經過兩年的培訓后,對自己的智能智力有了新的認識和提高。如圖2所示,以言語語言智能為例,在2018年的調查中,該項智能最差的項,而2020年的調查數據發現具有該項智能優勢的人數由16.13%上升至32.26%,一般水平的人數從48.3%增加至58.06%,而弱勢的人數占比從原來的35.48%下降至9.68%。
4.1.2 學生對崗位適應度的調查
本次調查發出80份調查表,實際收回76份。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頂崗實習的工作內容在培養學習過程中有所涉及,有52.6%的受調查者認為自己的能力完全能適應崗位需求,而約有38.2%的受調查者認為基本能勝任,只有9.2%的受調查者認為自己能力不適應崗位需求。
4.1.3 企業對新培養學生的滿意度調查
本次調查發出80份調查表,實際收回76份。通過對用人企業的問卷調查,企業對通過新培養路徑培養的學生滿意度很高,認為完全符合崗位能力需求的占27.6%,較為符合占52.6%。其中我們增加了本屆學生與往屆學生的對比調查,滿意度數據高達69.7%。
5 結語
通過上述對高技能人才職業能力建設困境的分析和路徑探索,我們通過產教融合,深入了解市場對人才職業能力的需求,在多元智能理論的基礎上對課程體系進行重構,并且建立多元化教學成果評價機制,最后通過若干的實施,在保障機制上進行優化并加以完善。
在社會競爭激烈的時代背景下,汽車后服務崗位需求量大,但更新迭代快,對專業人才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所以職業院校汽車后服務專業因從多元智能理論角度出發,及時調整教學模式,優化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改革評價方式,從更多元的角度挖掘學生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優勢智能。通過以上的改進,不僅能夠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又能夠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
基金項目:本項目系2021年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結項課題——《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汽車產業高技能人才職業能力建設困境及路徑研究》(201905)。2022年校級勞動教育課程《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勞動教育》研究項目(xldkc2208)。
參考文獻:
[1]李紀賓.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高職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評價研究[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
[2]武建竹.多元智能理論在高校思政教學中“多維立體”的應用探析[J].中國農村教育,2018(20):18-19.
[3]劉宗賢,唐亞軍,許瑞松.“多元智能理論”視閾下高職公共英語分類教學模式探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9(1):168-169,179.
[4]李文婷.多元智能理論在高職音樂教育中的應用[J].智庫時代,2019(23):97,100.
[5]李佳.多元智能理論在高職舞蹈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北方音樂,2019,39(22):82-83,111.
[6]張偉,姚悅,林敏.基于多元智能理論構建高職頂崗實習分層分類培養體系的設計[J].職業技術,2018,17(11):19-22.
[7]吳桂蘭.多元智能理論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2019(2).
[8]呂婧.多元智能理論下的語文教學分析[J].考試周刊,2019(55).
[9]戴麗瓊.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商務英語學習能力提升研究[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
[10]徐麗香.多元智能理論與教育實踐[J].成才之路,2010,(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