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中化學教學應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為此,教師需基于學生的需要和實際學習情況創新教學模式,滿足新時期初中化學教學的基本要求。“支架式”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文章立足于初中化學教學的實際情況,深入探討了“支架式”教學的理論來源與內涵,同時對如何應用“支架式”教學提出幾點教學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化學;“支架式”教學;實踐研究
作者簡介:馬維林(1986—),男,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第二中學。
最近幾年,“支架式”教學的理論不斷豐富,為初中化學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一些教師對“支架式”教學的認識不夠全面,在實際應用“支架式”教學時,存在支架搭建不完善等問題,教學效率難以提升。為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與綜合能力,初中化學教師應認識到當下教學存在的不足,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合理開展“支架式”教學。
一、“支架式”教學的相關理論
(一)“支架式”教學的內涵
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社會文化理論是“支架式”教學的理論支撐[1]。社會文化理論認為,學習者的心理發展包括“實際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兩個區域,在兩個發展水平之間的區域是“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是學習者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動態變化的一個區域,也是學習者由低層次學習狀態向高層次學習狀態發展的一個區域。由上述理論發展出的“支架式”教學認為,教師應通過搭建合適的教學支架幫助學生從低水平發展區向高水平發展區發展。在基于“支架式”教學理論開展初中化學教學時,教師應清楚初中學生學習化學知識時的實際發展區,并根據其學習能力幫助其向潛在發展區前進。“支架式”教學的理論模型如下圖(圖1)所示。
(二)“支架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1.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方式包括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兩種,并提出學生主要通過有意義學習掌握知識。基于這一理論,教師應使用策略盡可能地搭建連接新舊知識的教學支架,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使其主動參與知識構建。
2.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認知發展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提出了圖式(認知結構)、同化、順應、平衡四個基本概念[2]。認知發展理論強調主體在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主動性,根據這一理論,教師需搭建符合學生認知發展情況的教學支架,確保教學內容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
3.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霍德華·加德納提出,他認為過去對智力的定義過于狹窄,每個人都具有多方面的智能,如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音樂智能、內省智能等。這一理論也強調人的能力存在差別,教育者需要根據學習者的天賦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多元智能理論為教師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論基礎,教師可根據授課對象的具體特點適當調整教學支架,確保學生全面發展。
二、初中化學“支架式”教學的實踐路徑
(一)搭建情境支架,激發化學探究興趣
搭建情境支架可以營造出良好的思考氛圍,調動學生探索新事物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化學學習興趣[3]。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口頭表達、多媒體設備播放、模型展示等多種方式創設引人入勝且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與所學內容產生情感共鳴。
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材中的“分子和原子”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播放春天郊游的視頻,讓學生觀看桃花盛開的美麗景象,搭建情境支架。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接下來的教學實驗:“春風吹紅了桃花,今天老師也制造一場‘春風’,用棉花帶來朵朵桃花。”由此學生會產生疑惑,注意力被吸引到教學實驗中。隨后,教師在講臺上展示棉簽、水、氨水和酚酞溶液,用棉簽粘上酚酞溶液,再用橡皮筋把棉簽捆成桃樹的樣子,并使用吹風機將氨水吹向棉簽。漸漸地,學生發現棉簽神奇地變紅了。結合當前的現象,教師繼續引導道:“大家猜一猜‘春風’里有什么讓‘桃花’變紅了呢?”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氨水使酚酞變紅的原因。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通過播放視頻、表演魔術的方式搭建情境支架,讓學生觀察事物的變化,探究事物變化的原理,隨后教師順理成章地引出相關知識點,教學效果良好。
(二)搭建問題支架,啟發深度思考意識
搭建問題支架可以引導學生由淺入深探索化學知識,對于培養學生的深度學習思維有著積極意義。根據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教師應當在教學前,分析當前教學階段學生的化學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學習需求,同時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在閱讀、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內化相關知識。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分層搭建問題支架,先提出較為基礎且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再根據教學內容提出有深度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深度探究,充分利用問題支架的教學優勢。
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材中的“質量守恒定律”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課上先提出問題:“同學們,大家認為什么是化學變化呢?”這一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化學變化的實質,探究化學變化中“量”的變化。接下來,教師繼續提問:“回顧我們所做的化學實驗,在有的實驗中,我們能夠明顯看到實驗物質的消耗;在有的實驗中,我們能夠明顯看到生成了新的物質。那么,大家認為在實驗中,物質的總質量會隨實驗改變嗎?”在學生討論這一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反應方程式,考慮如何初步探究質量守恒定律。在學生開始探究后,教師追問:“這一實驗的結論具有普遍性嗎?鎂條燃燒后,生成的氧化鎂的質量比鎂條的質量大,蠟燭燃燒后全部消失了,這些反應符合質量守恒定律嗎?質量守恒定律的本質是什么?”這樣問題鏈可以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反思、討論的過程中得到正確的解釋,掌握質量守恒定律的本質。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由淺入深提出系列問題,啟發了學生,促使他們進行深度思考,對學生養成深度思考的學習習慣十分有益。
(三)搭建資料支架,培養良好學習態度
搭建資料支架可以突破教材的局限,使學生的學習視野得到拓寬。教師可根據教材中的科學史話、化學發展史搭建基礎的資料支架,并通過查閱教輔書、查閱互聯網搜集拓展教學資料,完善資料支架。在開展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資料支架應用到預習環節和導入環節,讓學生在閱讀資料時感受到化學知識對日常生活和生產的重要性,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4]。
以人教版九年級上冊化學教材中的“燃燒的合理利用與開發”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下列搜集的資料。1.燃料在社會生產與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汽車、輪船等交通工具要使用石油作為燃料,煉鋼廠、熱電廠要使用煤作為發電的原料。2.化石燃料又被稱為礦石燃料,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現代社會對化石燃料的需求不斷增加,過去幾十年來石油危機事件屢見不鮮。現階段,各國將科研重點放在再生能源與核能上。3.天馬科技集團與國能(福州)熱電有限公司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該協議以新能源開發為重點,目的是推動“漁業+光伏”的產業跨界整合,實現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綠色清潔能源加綠色健康水產的雙綠色模式。展示上述資料可以讓學生知道燃料的種類、化石燃料的形成過程和用途,了解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意識到開發新能源的重要性和化學學習的重要性。這樣,學生會帶著使命感與責任感學習甲烷的燃燒及產物的檢驗、石油分餾的產物及用途等知識點,學習效率顯著提高。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與課程知識點相關的拓展資料,學生通過閱讀資料端正了自己的學習態度,認真參與了課堂活動。
(四)搭建實驗支架,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在實驗探究活動中,學生可以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積累化學探究經驗,發展科學探究能
力[5]。要搭建實驗支架,教師需要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實驗中的組織工作與實驗后的總結工作,保證學生的實驗學習效率。
以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化學教材中的“酸和堿的中和反應”一課的教學為例,課前,教師準備燒杯、滴管、氫氧化鈉溶液、稀鹽酸、稀硫酸等實驗器具和材料。課中,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興趣。隨后,教師組織實驗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驗證自己此前的猜想。在學生完成第一輪實驗后,教師提出問題,驅動學生開始第二輪實驗,驗證新溶液的物質是什么。基于第二輪實驗的現象,教師引入“中和反應”的概念。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猜想,然后指導學生通過實驗驗證猜想。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掌握化學探究的正確方法,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五)搭建范例支架,提升類比遷移能力
教師同樣可以搭建范例支架,展示典型案例、示范操作,讓學生觀察與思考。搭建范例支架對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強化學生的類比學習意識有著積極意義。在教授新知識時,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具體范例,并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深入剖析范例,讓學生在觀察、分析范例的過程中掌握范例中的化學知識。之后,教師再展示與范例類似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剛學到的化學原理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類比遷移能力。
以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化學教材中的“酸、堿的化學性質”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先播放探究酸的化學性質的微課視頻,以此搭建范例支架,讓學生掌握探究酸的性質的思路與方法。隨后,教師再布置任務:請獨立歸納堿的通性。在完成這一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遷移新學到的方法,學生的類比遷移能力會由此得到鍛煉。
上述案例中,教師使用微課展示化學探究范例,讓學生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掌握化學探究的合理方法,隨后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完成學習任務,提升學生的遷移與應用能力。
(六)搭建圖表支架,提高課程學習效率
教學時,教師可使用直觀、具體的流程圖、思維導圖、表格搭建圖表支架,幫助學生歸納知識點,梳理學習思路,使學生明確長期學習目標、階段性學習目標及學習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此外,搭建圖表支架還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學生客觀看待部分知識點與整體知識點的關系,從而形成良好的知識框架。
以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化學教材中的“生活中常見的鹽”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整理教材內容后展示思維導圖,分別介紹氯化鈉、碳酸鈣、碳酸鈉、碳酸氫鈉四種生活中常見的鹽的主要性質、用途和俗稱。隨后,教師還帶領學生一同細化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歸納相對零散的知識點,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
可見,搭建圖表支架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課堂學習思路,使學生科學分配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深入學習“支架式”教學策略的相關理論,并結合相關理論組織教學活動,確保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搭建教學支架,為優化教學結構、提升課堂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許光明.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以《物質的變化》一課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0(26):72-73.
[2]商曉緒,趙亞楠.支架教學促進學生必做實驗軟著陸:以“氧氣的制取和性質”學生實驗教學為例[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0,36(08):50-54.
[3]李強.初中化學教學中支架式教學策略的應用分析[J].科普童話,2020(03):29.
[4]王學保.初中化學教學中支架式教學策略的應用[J].學周刊,2019(36):82.
[5]王坤.初中化學教學中“支架式”教學策略的實踐[J].安徽教育科研,2019(08):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