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亟待關注和解決。文章基于留守兒童的特點,闡述如何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與發展。文章分析認為,教師應從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出發,通過開展主題活動的方式引導留守兒童在活動中合作、互動,在實踐中展示自我形象,從而獲得成長與進步。
【關鍵詞】活動;留守兒童;心理;自信;團隊合作
作者簡介:蔡丹(1995—),女,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證大小學。
留守兒童作為“小候鳥”,自小因父母不在身邊而倍感孤獨。基于這一特點,教師可結合留守兒童的實際需求,帶領他們積極參與綜合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活動中豐富認知和體驗,在實踐中健康成長。筆者以留守兒童的認知需求為根本導向,開展多元化活動,旨在幫助他們在活動中大膽展示自我,與他人協作互動,讓他們在關愛和尊重中鍛煉自我,為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了解需求,謀劃活動
(一)主題導引,感受學校關愛
主題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線,而主題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提升綜合技能的有效渠道。主題活動導引,是要在尊重學生學習需求和差異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自我規劃和探索的機會,幫助他們明確活動的目標方向。為此,教師要設計和組織主題活動,引導學生積極融入其中,主動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使主題活動更有鮮明的指向意義[1]。
主題導引,能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方向,為學生提供活動的航向。教師通過主題導引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活動,能幫助學生在活動中找到更多成長的發展點,能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教師可結合主題活動的內容,引導留守兒童開展相應的活動。
比如,教師每個月都可以為學生舉辦一次慶生活動,結合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的心愿,為他們提供生日蛋糕、心儀禮物等,幫助他們從中感受到師愛、友愛和集體之情,以彌補留守兒童缺失的家庭關愛。
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活動能讓留守兒童從活動中感受到來自學校的關愛,獲得真切的體驗。
(二)出謀劃策,完善活動形式
留守兒童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家庭監管與社會關愛,他們更需要來自學校、教師和同學的尊重與信任。為此,教師應多邀請留守兒童參與活動,多引導他們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為班級的主題實踐活動增添趣味性,進一步豐富活動的內容。
教師應更多地與留守兒童分享和交流,引導他們主動與教師、同學溝通交流。留守兒童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會積極與其他同學交流,參與互動,有助于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合作探究等能力。教師也更容易發現留守兒童身上更多的閃光點,讓活動內容更有意義[2]。
比如,在每一次開展主題實踐活動之前,筆者都會公開征求學生意見,通過“我為活動獻策”的書面征求方式,鼓勵班級里的每一個學生提出自己的設想。同時,要求每一個學生在每月的四次主題實踐活動中,提出不少于三個建議或者意見。
筆者常常會關注留守兒童的想法和意見,根據他們提出的意見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有的留守兒童針對植樹節活動,提出了“自選自己喜歡的樹苗,并為自己喜歡的樹苗命名”的建議;有的留守兒童提出了種植桃樹、梨樹的建議;有的留守兒童提出,植樹時大家可以嘗試交換不同的分工,以獲得多樣化的體驗等。
主題實踐活動和建言獻策的方式能激發留守兒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思考性。很多留守兒童在參與實踐活動的時候,能結合自己的整體想法和不同設想,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實踐性強的意見和建議。
筆者結合留守兒童的意見和建議,運用綜合研判的方式,將各種意見進行分類并予以取舍。同時,筆者列出提出意見與建議的學生名單,號召其他學生積極參與,為班級的主題實踐活動出謀劃策。通過以上引導,很多留守兒童都能夠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希望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被采納。
發揮留守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多為他們提供建言獻策的機會,能夠為主題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主題實踐活動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見,讓活動更具趣味性。
二、多彩活動,增強體驗
(一)自選伙伴,相互學習增益
留守兒童的特點是長期和父母分離,缺少父母的關懷,這使得他們容易產生焦慮心理,不信任他人。特別是當他們遇到困難時無人傾聽他們的想法,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對此,教師可通過活動引導留守兒童釋放自我,讓他們能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釋放壓力。在活動中,留守兒童與同伴在交流和分享的過程中相互促進,了解自我。同時,教師可給留守兒童更多的自我選擇權,鼓勵他們自選伙伴開展活動,營造相互學習的情境氛圍[3]。
筆者班級每周都要開展一次活動,如學習雷鋒小組活動、青少年志愿者活動、走進社區活動等。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針對活動內容,從不同角度主動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讓他們自選伙伴,從而促使他們主動與同學交流。很多留守兒童都能選擇到心儀的伙伴,而且在活動的時候主動與伙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活動所得和心理感受。
對于一些難以選擇或者暫時沒有選擇到伙伴的留守兒童,教師可安排他們組成小組,并注意觀察留守兒童與其他學生之間的互動,多參與他們的活動,了解他們的性格特征等。
此外,教師可擔負起留守兒童伙伴的角色,根據他們的心理需求,與他們面對面交流,引導他們主動探索,主動學習。如此一來,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便能在融洽和諧的活動環境中,在與教師和同伴的交流中得以緩解或解決。
留守兒童通過自選伙伴的方式,主動與同伴交流,能夠在活動中抒發自己的情感,在交流互動中緩解存在的心理問題,更為積極向上地學習和生活。
(二)因能而為,積極參與體驗
教師要尊重留守兒童的自我選擇權,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特征、性別差異等參與到各項活動中。這種基于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而開展的活動,能使學生在主動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增強綜合實踐能力。
留守兒童通過參與實踐活動,能夠增強自我的認知感悟,與他人的互動交流也能更加流暢、自然。很多留守兒童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能克服畏難、自卑的心理,與其他同學一起開展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動[4]。
從活動的特點出發,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能切實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提升自己的綜合運用能力。
比如,筆者班級會根據時節、節日、紀念日等開展多樣化的主題實踐活動,如每年3月12日開展植樹節活動,4月份開展清明祭祀活動,端午節開展包粽子活動,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能夠獲得真切的體驗。
在端午節的“粽香四溢”活動中,筆者組織學生開展縫艾草包、包粽子、講故事等一系列的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認知和實踐體驗,深刻感受活動內涵和活動意義。
留守兒童主動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了屈原投汨羅江的故事,學習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參加龍舟賽、吃鴨子等活動,真切地感受到濃濃的傳統節日氛圍,體會到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蘊。
通過上述活動,筆者引導留守兒童針對自己的認知感受大膽交流,讓他們分享自己的活動體驗,培養留守兒童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愛國主義思想。
三、主題交流,暢談收獲
(一)登臺介紹,展示自我
要消除留守兒童內心的孤獨,就需要給他們足夠的嘗試、探討和展示空間,讓他們在足夠的關注中樹立學習的自信心。綜合實踐活動應是留守兒童積極嘗試和展示的樂園,也應是他們和教師與同學一起分享自己的見聞、感受的舞臺。教師可鼓勵留守兒童登臺展示自己,讓他們在主動展示自我中激活自身的思維靈感,從中獲得更多的自信心,從而健康積極地成長[5]。
在一次校外生態園實踐活動中,筆者帶領班級的學生參觀了馬場。馬場的馬兒引起了學生們的關注。面對顏色各異的馬兒,有的學生關注馬的品種,從馬的血統以及價值意義等角度查找相關的背景資料;有的學生關注馬兒的日常生活,從馬兒的喂養以及人工飼養等角度查找相關信息,以開闊自己的認知視野;有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運用繪畫的方式繪畫出馬兒的千姿百態,展示馬兒的與眾不同之處;有的學生則是運用聲音模仿的方式展示了馬兒叫喊的聲音,等等。之后,教師特意請三名留守兒童分享了自己的綜合實踐活動體驗,讓他們在教師和同學們面前展示自己的活動成果,筆者再對他們的展示成果進行肯定,他們的精彩展示也獲得了其他學生的鼓掌喝彩。
在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多給留守兒童分享和展示的機會,關注到他們渴望被重視和尊重的心理,讓實踐活動充滿人文情懷。教師與留守兒童展開互動,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和亮點,能讓實踐活動更有溫度和深度。留守兒童登臺展示,也能為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開展討論,團隊合作
實踐活動不僅是“做”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開化的過程。教師可從留守兒童的需求出發,組織他們在實踐活動中探索、發現,引導他們在討論交流中暢所欲言,幫助他們在相互合作中增進了解。留守兒童在相互探討中能迸發靈感,在彼此協作的過程中能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討論活動能讓留守兒童更好地融入集體活動中,產生多維度的認知。
綜合實踐活動能為留守兒童提供實踐、發展、進步的機會和平臺,能讓他們各抒己見,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比如,在一些手工制作類的實踐活動中,在制作水果拼盤、包粽子(餃子、包子)、縫沙包、做雞毛毽子時,筆者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技能和技巧,還組織他們進行討論,圍繞“從制作上述作品的過程中獲得了什么”的主題,暢談自己的勞動體會和收獲。
有的學生能針對自己參與勞動時的感受,從怎樣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暢談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能結合自己的實踐認知,從怎樣與其他同學合作的角度暢談自己的想法和體驗;有的學生圍繞“眾人拾柴火焰高”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從認知收獲的角度說出自己的心聲,等等。很多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深化了“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的理解,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和不易。
教師通過開展討論活動,引導學生相互合作,能幫助學生在群策群力的過程中樹立學習信心,在實踐活動中增長技能。
對于留守兒童而言,主題實踐活動促進了他們健康發展,讓他們懂得如何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很多留守兒童從實踐活動中拓展了認知,找到了更多可學習運用的切入點,增強了自身的實踐活動本領。
結語
關注留守兒童,為他們幸福、健康、快樂成長提供充足的機會和空間,讓他們獲得來自學校、教師和同學的關愛,是小學教育不可忽視的話題。有溫度的社會實踐教育能讓留守兒童成長和發展,讓他們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感受群體合作的力量,形成團隊精神,培養創新能力。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應有內涵,也是為留守兒童創設寬松和諧成長環境的必然需要。
【參考文獻】
[1]張華.《留守兒童現狀調查》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設計[J].平安校園,2017(05):72-74.
[2]秦玉蓮.愛心撥動留守兒童的心靈琴弦[J].教師,2017(10):8.
[3]林友才.留守兒童假日合作學習中小組長的選擇與培養[J].吉林教育,2017(10):13.
[4]李長明,胡金敬,李靜.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村小學低段留守兒童家校合作的嘗試與探索[J].中國新通信,2022,24(02):210-212.
[5]胡曉云.農村小學班主任關愛留守兒童的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2(0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