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在黨的百年奮斗征程中形成,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歷史進程中不斷發展的精神食糧。探究中國共產黨精神資源融入高校新聞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實現路徑,對高校豐富思政教育形式、構建思政育人體系、增強課程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提出豐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資源,提升育人成效;改進教育教學方式,提高思政育人能力;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傳播主動性;以新媒體為載體,多形式發揮輿論引導功能等對策,以提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學課程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效。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新聞學;課程思政;傳承路徑
一、文獻回顧
(一)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研究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誕生至今,在波瀾壯闊的百年發展與奮斗歷程中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目前,國內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第一,研究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形成與發展。程波、彭雪容認為,從生成邏輯來看,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實踐分別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注入了厚重的理論根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堅實的實踐基礎[1]。第二,探究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精神實質和功能。趙中華、林彬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成為無數中華兒女敢于有夢、勇于逐夢的動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實基礎[2]。第三,探究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應用問題。研究者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在紅色文化傳承、高校青年學生群體教育等方面探索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實踐教育路徑。韋俊峰、張振以高校思政課為例,從思政課教師、課堂主渠道、網絡主陣地、實踐教學四個方面論述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機制[3]。
(二)對高校課程思政既有研究的梳理
在當前的高校教育中,思政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對大學生確立政治立場、形成健全人格以及培養良好道德品質等發揮重要作用。筆者通過梳理相關文獻,發現國內研究主要從課程思政的含義及作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著力點、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實施路徑三個方面展開。已有研究認為課程思政承載的是一種教育責任,展現的是教育教學新的方法,它的建設符合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渠道[4]。高校課程思政應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有機結合,堅持育人導向,不斷推進課程思政的理論指導和價值引領[5]。針對高校課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較弱、課程體系建設欠缺等問題[6],有學者認為需建立課程思政資源庫[7],抓好課程建設、教師隊伍、課堂教學、考核評價四個關鍵點,打通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8],以實現高校課程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價值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都要求構建思政課與專業課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教學體系,而新聞學培育的是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為民發聲、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時代新聞人,因此其有必要積極探索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效結合的方式。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隨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課程思政”的概念,強調高校專業課程也要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針對新聞學及相關專業,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聯合發布《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 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該意見提出高校新聞傳播專業建設應“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并提出“打造新聞傳播人才德育新模式”,明確了在新聞人才培養過程中推行課程思政的要求。
從目前我國新聞學教育實踐來看,新聞學專業教育存在學生專業思想不穩固、學習動力不足,教學方法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模式處于模仿階段和本土化的探索階段等情況[9]。因此,高校在開展新聞學專業教育的同時,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充分融入新聞學課程思政教育,不僅有助于豐富思政教育形式,還能為思政教育實踐提供新的場景,助力高校完成立德樹人任務,培養新聞學學生的愛國情懷,堅定其理想信念。
(二)可行性分析
以筆者所在的六盤水師范學院為例,學校已通過召開課程思政講座、設置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宣傳欄、播放愛國電影等多種形式開展課程思政教育。一方面,在新聞學專業教育中,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上設置了由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通識課程,以及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新聞道德與法規等專業教育課程組成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課程矩陣,構建了新聞人才德育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在現有的新聞學專業課程教學中,已有教師通過案例講解、創設情境等方式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思政課程教學工作,積累了一定的案例樣本和工作經驗。
三、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傳承路徑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不僅是新聞學學生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奮發向上的思想引領[10],更是其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為民發聲、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時代新聞人的精神力量。針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新聞學課程思政教育的現狀,筆者認為要想有效發揮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在新聞學中的思想育人功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豐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資源,提升育人成效
高校是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前沿陣地,肩負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使命[11]。因此,高校在承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重要任務的基礎上,還需要統籌好校園文化、團學活動、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引領中的作用,拓寬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資源和傳播渠道,提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學課程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效。
第一,高校可在現有的宣傳欄、校史館、黨史教育基地等資源的基礎上,結合地域文化的發展情況,與各地市、縣聯合開發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實體資源。以六盤水師范學院為例,其與盤州市城關鎮加強聯系,通過保護和挖掘盤縣紅二、紅六軍團總指揮部舊址,將此作為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加深了學生對長征精神的認識。此外,六盤水是一個因“三線建設”而建立的城市,其作為“三線建設”精神的重要發源地也成為六盤水師范學院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的資源之一。
第二,高校可以課程思政為基礎,通過優化課程體系、設置改革項目等方式,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各專業課程教學中[12]。同時,高校還可根據新聞學專業特點和學生就業意向,打造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一流課程”,既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和人格塑造。
(二)改進教育教學方式,提高思政育人能力
筆者在《地方本科院校〈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索》一文中認為,基于專業課教育和思想政治課教育的差異性,在進行課程思政時,專業課教師不能完全照搬思政課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這意味著專業課教師在進行課程思政時需要結合專業學科門類、學科特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專業課教學中。
以新聞學為例,要解決專業課教師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講解內容較少、不夠深入,缺乏啟發性或授課方式較單一,學生難以消化知識等問題,一方面其要從理念上重新定位自身育人角色,不斷提升思想素養和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理解力、領悟力;另一方面其要注意授課的方式方法。以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的“認識記者”章節為例,當教師講到記者的職責和使命時,僅運用講授法強調“三牛精神”在記者職業生涯的重要性、運用場合等,會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育人成效也有待提升。如果采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儀式上,康輝海霞邊吸氧邊解說”的案例導入方式,讓學生觀看現場的照片和閱兵儀式的相關畫面,再引導學生總結、歸納自身看法,教師進而引入“三牛精神”,則可讓學生在敬佩專業記者的敬業能力的同時,將“為民服務孺子牛、創新發展拓荒牛、艱苦奮斗老黃牛”的精神內化為個人信仰和成長動力。
(三)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傳播主動性
王能曉在研究如何將原山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提出,應“堅持學生主體原則,激發大學生主動性”[13]。實際上,在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學課程思政教育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高校新聞類是提升育人成效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從統計數據來看,大學生主觀上并不排斥學習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內容,有些大學生已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作為自身成長的動力。因此,一方面,教師需要繼續當好“領頭羊”,采用大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講授相關內容,讓學生積極參與課程教學。另一方面,針對大學生將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內化為個人信仰行動力不足的問題,王艷平、葉雷認為,大學生個體與班級、社團等的認知互動,學校育人環境的構建以及專業課、思政課教師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將理念轉化為學生自覺行動的重要路徑[14]。基于此,在開展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學習的過程中,新聞學教師需要充分挖掘大學生的真實需求,以大學生為中心,通過定期開展唱紅歌、觀看紅色電影、微視頻大賽、攝影比賽、文案策劃大賽等一系列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學習和比賽活動,激發大學生了解、學習、運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興趣和熱情,實現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學課程思政教育的預期教育目標。
(四)以新媒體為載體,多形式發揮輿論引導功能
“互聯網是傳播人類優秀文化、弘揚正能量的重要載體。”[15]近年來,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平臺以傳播形式多樣、傳播內容海量、多媒體傳播等特點深受大學生喜愛,而新聞學更是與媒介如影隨形。要使新媒體平臺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新聞學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高校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第一,搭建完善的傳播、展示平臺。例如,高校可在傳統傳播方式的基礎上,加強學校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渠道的內容建設,增加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相關內容的投放頻次,豐富內容的呈現形式,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增進其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情感認同。第二,構建“教師+平臺+資源”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教師可充分利用超星學習通、QQ課堂等平臺,在提供優質專業課程知識資源的同時,以知識延伸、超鏈接的方式來豐富教學內容和呈現形式,引導學生通過教學平臺學習知識,獲得自我提升。第三,加大輿論引導力度。從影響高校新聞學學生學習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因素來看,有學生認為“網絡信息的誤導和迷惑”使其無法全面學習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因此,高校除了可以利用學校官微、官網、官方抖音號、教師課程平臺開展教育,還需要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例如,高校可與官方主流網絡媒體平臺如央視頻、“學習強國”等展開合作,在平臺相關頁面設置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相關議題,發揮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作用,使他們不會輕易受網絡信息的誤導,提高是非判斷能力。
[參考文獻]
[1]程波,彭雪容.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科學內涵、
生成邏輯及價值意蘊[J/OL].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1[2023-01-07].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20818.1705.002.html.
[2]趙中華,林彬.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百年歷程與時代價值[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8):76-78.
[3]韋俊峰,張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融入高校思政課的三重邏輯及其實踐機制[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5):34-44.
[4]石書臣.正確把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8(11):57-61.
[5]邱偉光.論課程思政的內在規定與實施重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8(08):62-65.
[6]姜濤,孫玉娟.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20):44-46.
[7]封玫,胡軍華,賀雨昕.大學生課程思政資源庫的使用意愿探析:基于江西高校的調查[J].教育學術月刊,2022(09):98-104.
[8]蔣占峰,劉寧.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多維審視[J].現代教育管理,2022(09):111-118.
[9]周茂君,柏茹慧.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國際新聞界,2022(02):133-156.
[10]陳佳琪.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及時代價值研究[D].綿陽:西南科技大學,2022.
[1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28.
[12]陳敏生,夏歐東,朱漢祎,等.高等院校推進課程思政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20(08):77-80.
[13]王能曉.原山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淄博:山東理工大學,2021.
[14]王艷平,葉雷.全程育人:大學生自覺行動的轉化條件與實現:以認知行為理論為視角[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9(05):114-118.
[15]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2-17.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學改革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院校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2278);六盤水師范學院“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專業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究”(項目編號:LPSSYjg2035);六盤水師范學院第一批重點培育學科新聞傳播學(項目編號:LPSSYZDPYXK201712);“卓越記者”教育培養計劃(項目編號:LPPSYzyjypyjh2020);新聞采訪與寫作一流課程(項目編號:LPSSYylkc202116)。
[作者簡介]余索(1988—),女,湖南長沙人,六盤水師范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