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琴
摘 要: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關乎學生、家庭、社會和國家的未來。當前在高職大學生心理品質現狀方面,面臨社會認知存在偏差、自我認知存在偏差、學生負面情緒較多以及意志力薄弱等問題。在高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方面,可從強化家庭教育的根基作用、發揮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保障社會整合作用和激發個人主體性作用方面推進以問題導向為主的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向關注和培育積極心理品質的模式轉變。
關鍵詞:五育并舉 高職院校 積極心理品質 培育路徑
2018年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1]該文件是近年來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性文件,綱要的出臺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無論是從發展性還是從預防性的角度來看,對加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都意義深遠。
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大力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充分發揮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全方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2]將體美勞及校園文化與心育相結合,為心理健康教育拓寬了思路。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要堅持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體強心、以美潤心、以勞健心,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心理健
康。[3]明確了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也闡述了五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同作用,這為加強和改進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提供了指南。
積極心理品質包括個體和群體兩層屬性。從個體層面而言,積極心理品質是個人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環境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如樂觀、愛與被愛的能力、創造力、勇敢、自制、團隊精神等積極品質,并表現在個體的認知、情感、意志或行為方面。從群體層面而言,積極心理品質特指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幫助個體積極品質的發揮。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創設良好的外在環境激發個體內在潛能,從以問題導向為主的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向關注和培育積極心理品質的模式轉變是培育時代新人的必由
之路。
一、高職大學生心理品質現狀
當前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關注學習困難學生、失戀學生、違紀學生、言行異常學生,而忽略了對大多數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當前,高職大學生心理品質總體良好,但潛在的心理問題仍值得關注。
(一)社會認知存在偏差
一是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出現認知偏差。這種認知偏差存在兩個極端現象,一方面是自我評價過高。新時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自我中心傾向明顯,習慣于從自身經驗的角度去看待人和事,只關心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而忽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不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是自我評價過低。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體缺陷學生、言行異常學生,因自卑而害怕被人關注,總認為他人比自己強,在人際交往中經常委曲求全。
二是非理性主義思潮影響情感認同。一些大學生受西方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非理性主義社會思潮的影響,在人際交往中逐漸忽略情感認同,充滿實用和功利的動機,影響個體在社會中與他人的良性互動。同時,部分大學生自我甄別能力不足,當社會出現一些負面事件時,易受不當言論的誤導而做出非理性
行為。
三是對未來職業發展缺乏清晰的認知。不少大學生出現厭學、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迫于家長壓力而上學等現象,對未來發展充滿迷茫。也有不少大學生在制訂未來目標時存在認知偏差,將目標制訂得過高或過低,不能根據自身實際合理規劃。
(二)自我認知存在偏差
一是部分大學生總是對他人提出“絕對化要求”,要求別人必須怎么做,一旦他人的言行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對他人產生敵意、憤怒等情緒。從歷年來新生心理普測的回訪結果來看,這類大學生普遍受原生家庭影響較大,性格孤僻,不合群,人際關系欠佳。
二是部分大學生常常以偏概全,面對失敗,常常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一次比賽發揮失常,就斷言整個人生失去了意義;一次失敗的戀愛,就認為自己再無幸??裳浴.斪约核J為的糟糕透頂的事情將要發生時,就陷入極度的負性情緒中,惶惶不可終日。片面地自我否定,導致自罪自責、自暴自棄,進而引發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
(三)負面情緒較多
一是空虛感方面。部分大學生因對所在學校不滿意、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出現對學校、老師和家庭的抵觸及厭倦情緒,陷入空虛、迷茫的狀態。部分大學生因高中階段學習緊張太過壓抑,進入大學后過度放縱自己,使得內驅力不足,缺乏對未來發展的思考,缺乏探索生命意義的熱情,容易陷入自我否定。
二是自卑感方面。部分大學生為擺脫原生家庭的經濟瓶頸,往往有很高的目標和期望,背負過重的心理壓力,當力所不及而屢屢碰壁時,自信心會受到打擊,很容易轉變為自我否定,缺少面對困難迎難而上的勇氣,抗挫折能力不強。同時,常常因自己平凡的出身和不富裕的家庭感到自卑,甚至會因為經濟拮據沒有參與班級一些集體活動而自覺低人一等,不敢正視別人,怕受傷害,將自己封閉起來,拒絕與他人溝通和交流,從而導致抑郁、焦慮和孤僻。
三是社交方面。部分大學生對自身形體和外貌不滿意,或因普通話不標準而害怕被嘲笑,不敢社交,進一步加劇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由于學習和生活環境的轉變,進入大學校園后,當大學生在學習、社交、文體等方面顯露出自己的某些不足時,有些大學生就會懷疑自己、否定自己。
(四)意志力薄弱
一是意志力不夠堅定。部分大學生難以堅持自己的目標,經常會被誘惑或被其他事情干擾,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很難在一些需要堅持和自我約束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選擇,也難以持之以恒地為了某一目標而努力。同時,也常會因為很小的挫折感到失落和沮喪,容易受外界干擾,沒有足夠的內在動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需要依賴外部的獎勵或懲罰來激勵自己。
二是學習動機弱。大學新生面臨學習方式的一次重大改變與調整,大學課程多、難度大、進度快、要求高,與中學相比,學習方法和環境差異很大。部分大學生不能盡快適應大學自由、開放、獨立的學習氛圍,不能找到自己學習的興趣點,不能對自己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目標有清晰的認知,不能對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提升,導致學習興趣與動力缺乏,繼而產生學習困擾,從而引發心理問題。
二、高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的意義
積極心理品質是由一系列積極特征組成,是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在大學生心理問題預防、治療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可以提高個體主觀幸福感,間接緩解壓力與負面情緒。[4]
(一)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學生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勇做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學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學生對國家忠誠,勇于擔當,勤于探索,不斷超越。這都要求青年學生具備積極向上的心理特質。然而,“佛系”現象、“躺平”心態、未來職業規劃、成就感的獲得與自我實現的困惑等發展問題,使大學生產生了諸多心理困擾,阻礙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也直接影響著大學生成長成才和全面發展。[5]因此,培育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創設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使其養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之舉。
(二)提高社會適應性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心智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統一。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心理不健康影響個體的身體健康狀態,引發身體發生連鎖反應,同時身體的不健康也會加重個體在認知、情緒等方面的心理狀況。個體的身體、心理狀況直接影響其社會適應情況,如應變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等。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能幫助大學生有效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促使其以樂觀開朗平和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大學生在認知、情感、意志、行為方面積極品質的養成,有助于大學生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應對社會環境,提升社會適
應性。
三、“五育并舉”下高職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路徑
(一)強化家庭教育的根基作用
家庭教育在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的一生會經歷不同的成長階段,但無論處于何種階段,家庭教育對于孩子成長的影響都是不言而喻的,每個大學生習得的為人處世的方式、對待社會的態度,都烙印著家庭的痕跡。如果孩子在積極、樂觀、自主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家長能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也更能讓孩子認可自己的獨一無二,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社會、面對自我。
如果家庭關系良性的生態圈不能構成,就會削弱教育效果,受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個人成長,還有家庭關系及更深遠的社會發展。家庭教育不僅為孩子打下價值觀的基礎,父母在生活中的行為也具有強大力量,潛在地影響著孩子。在孩子想要放棄學習時,父母要用適當的方式引導孩子堅持下去;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父母要用鼓勵的方式幫助孩子,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只有讓家庭教育的根基強起來,父母為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才能更好地培育孩子積極的心理品質,讓孩子以更加理性平和、樂觀開朗的積極心態去面對世界。
(二)發揮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學校作為教育的主要場所,承擔教書育人的重任。在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方面,高職院校可從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創設文明友愛的校園文化環境等方面入手,發揮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作用來幫助大學生錘煉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一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高職院校要創設以課堂教學為主,心理實踐及其他課程為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模式?!按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是宣傳和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主要渠道。在課程建設方面,高職院校要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校本課程開發、教研團隊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在教學安排的合理性、課程內容的豐富性、教學效果的有效性等方面,高職院校要加強指導和監督,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在大學生心理實踐方面,高職院校要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和活動方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發展。在其他課程建設上,也要將心理育人貫穿始終,在課堂教學及專業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抗挫折能力、自信堅韌的人格特質。
二是創設文明友愛的校園文化環境。在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方面,高職院校要利用好升國旗、國旗下講話、新生軍訓等愛國主義教育契機,強化學生愛國情強國志;充分發揮黨課、團課、班會等專題教育的作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正確認識自我。
(三)保障社會整合作用
社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社會層面,可以從促進良好社會心態、正確引導媒體宣傳、改進教育環境方面入手來提高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一是促進良好社會心態。當社會普遍盲目崇尚某種行業或專業時,大學生就會產生追逐熱門專業的心態,這種心態不僅會引發就業焦慮,還會導致自我價值缺失等問題。當社會心態使大學生成長的方向出現偏差時,便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社會要營造積極、理性的社會氛圍,減少社會焦慮,避免大學生在面對就業前景不確定的現實中,出現不安的情緒以及可能引發的心理抑郁等問題。
二是正確引導媒體宣傳。某些電視劇、網絡小說等作品夸大宣傳校園愛情、校園生活等情節,營造虛假的校園浪漫氛圍,讓很多大學生對自身處境過分期待,導致心理失衡。因此,媒體宣傳相關信息的同時,要通過特定的方式引導大學生追求真善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保持良好心態。
三是配置更多的社會實踐資源。參加社會實踐是大學生進行校內校外有效銜接的重要一環,不僅能幫助大學生樹立用知識來回報社會的義利觀,還能讓大學生在實踐中鍛煉和磨礪自己。因此,從社會層面來說,社區、企業、公共服務機構等,應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崗位和實踐機會,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配套的社會資源,幫助大學生養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四)激發個人主體性作用
一是全面認識自我。一方面,通過自省不斷檢查自身行為,發現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從實踐中獲得經驗和教訓,從而不斷完善自我。另一方面,通過他人的評價更好地認識自己,大學生要虛心傾聽來自老師、朋友等多方面的評價,對比“心目中的自己”與“他人眼中的我”,努力克服評價偏差,正確地評價自我。選擇恰當的參照標準,比如選擇與自身多方面條件相近的人作為標準,與之在性格、能力、學習、人際關系等方面作比較,分析自身的長處和短處,客觀公平地認識自我。
二是樂觀悅納自我。作為青年大學生,面對困境,應該欣然接受現狀,盡力改變這種狀態,即使一時不能改變也要學會在這種狀態下生活下去,學會放手,學會止損。要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挫折,用感恩的心態去面對窘境。要堅定自信,增強自我認同,認識到積極的自我暗示的作用,在生活和實踐中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三是有效控制自我。首先要培養頑強的意志。大學生要從日常生活細節入手,發展堅持性和自制力,增強挫折耐受力,使自己能自覺主動地認清目標,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其次要培養自信心,塑造健全的意志品質。最后要不斷超越自我。大學生在行為上,要樹立自我規劃意識,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要學會換位思考,尊重和理解他人,妥善處理好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 《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印發[N].人民日報,2018-07-17.
[2] 《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印發[N].民主與法制時報,2021-07-27.
[3] 教育部等十七部門關于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J].教育科學論壇,2023(18):3-6.
[4] 趙伯妮,李玉婷,覃映雯.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教育觀察,2021(44):14-17.
[5] 祁進,周方遒.新時代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的路徑研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83-86.
基金項目:2023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專項課題“新時代高校輔導員核心素養體系構建研究” (2023SJSZ0399),2022年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輔導員工作研究委員會專項課題“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的路徑與機制研究” (22FYHYB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