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玲燕
摘 要:文章以《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探討在教學中如何落實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把無形的觀念融入有形的教學中。通過主題框架的構建、情境創設、任務驅動等多種手段落實核心素養,其中特別突出唯物史觀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唯物史觀;主題構建;情境創設;任務驅動;反思成長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科學認識和改造社會的科學方法論。作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唯物史觀為其他素養得以達成提供了理論性指導,“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1]。”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課程目標中指出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以及學生達成該素養的目標:“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能夠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能夠將唯物史觀運用于歷史的學習與探究中,并將唯物史觀作為認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指導思想。”
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落實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呢?黃牧航(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指出“在歷史學習中掌握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必須與具體的史實相結合。”[2]這就要在有形的歷史教學中,讓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滲透,做到無形化有形。筆者以選擇性必修1中《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一課為例進行闡述探討。
一、主題搭建,明晰結構。
針對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從課程內容的要求來看,“加深學習運用唯物史觀和階級方法,對上層建筑的各領域的實質深入分析,認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性。”從本單元內容看,中西方的政治制度經歷了漫長、曲折的發展過程,由于國情的不同,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具有獨特性。從本課在內容上來看,要求學生“了解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道路發展的獨特性”。縱觀本課,時間跨度比較大,從近代一直到當代一百多年,內容比較豐富,包括民國時期的共和制、根據地的制度和解放區制度的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等。面對此種情況,如何在教學中做到重點突出,學科核心素養落實,課堂生動有趣,且能引發學生思考。那就必須以唯物史觀為“魂”,其他手段為“形”來進行教學落實了。
“中國的民主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每一個國家的民主制度無不植根于這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之中,無不建立在這個國家特定的國情基礎之上。[3]”人民群眾在社會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共和制在中國發展的過程是民主制度在中國發展的過程表現,基于這一認知,本課圍繞著“人民的選擇”這一主題進行分析,串聯起了民主共和制在中國發展的進程。選擇一:資產階級共和國(行不通的道路);選擇二:無產階級共和國(唯一的道路)。
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搭建好本課結構框架,建立起歷史知識的關聯性,實現知識的融合,形成一定的系統性,從主題上把握本課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便于更好地開展教學實踐活動。
二、情境創設,任務驅動。
情境是實現“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綜合考查載體[4]。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情境創設可以作為課程內容落地的重要手段。通過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夠更加激發學生的興趣,更有助于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共情。而任務驅動式教學則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緊緊圍繞一個或多個任務進行自主探究或互動協作,通過最終解決問題來達成教學目標的學習實踐活動。[5]”在創設情境的基礎上設置任務鏈,推動教學環節的開展,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及歷史解釋能力,鍛煉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問題的設置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層層遞進,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將唯物史觀運用到歷史學習和探究中。
探究一: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為何由被“選擇”到被“拋棄”
材料一:1912年4月,宋慶齡在威斯里安女子學院校刊發表《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一文中寫道,“這一非常光輝的業績意味著四萬萬人民從君主專制制度的奴役下解放了出來,這一制度已經持續了四千多年;在它的統治下,人民毫無‘生活、自由和對幸福的追求可言。”
——何大章:《宋慶齡與孫中山》
材料二: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歷史縱橫“宋教仁案”。
材料三:教材選必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歷史縱橫“革命程序”論。
材料四:如同輿論所言,制憲國大通過的這部《中華民國憲法》最大缺點還不在它的本身,而是這次的制憲國大缺少了一個和平團結的規模。一個主要的黨派未參加,而半個中國還在打內戰,因此大大減損了這部憲法的尊嚴性。……1948年的行憲國大即通過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以“戡亂”和“臨時”的名義,將總統的權力擴張到了極限。一切仍如過去一樣,蔣介石仍是手握國民黨黨政軍大權并獨斷專行的唯一“領袖”。
——汪朝光《中國近代通史》
問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概括這一時期的“光輝業績”有哪些?
問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宋教仁案”背景,并分析該事件“對后來的政局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問3:根據材料三四結合所學比較國民黨的“訓政”“憲政”與孫中山民主政治建設目標的區別。
材料一通過宋慶齡的視角,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說辛亥革命取得了“光輝業績”。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誕生,為了維護民主制度,還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它所取得的“光輝業績”。通過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內容的分析了解其進步性,理解它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材料二三四則是展現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后的曲折性,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歷史解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宋教仁案”的背景是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宋教仁成為國會中多數黨的領袖,將負責責任內閣,威脅到了袁世凱的獨裁統治。“宋教仁案”后,國民黨發動了“二次革命”被袁世凱鎮壓后,袁世凱先后下令解散了國民黨和國會。此后,政黨政治名存實亡。通過袁世凱稱帝、北洋軍閥混戰等史實,幫助學生理解共和的外衣之下是北洋軍閥獨裁的局面。國民黨“訓政”“憲政”的目的是“一黨專政”,背離了孫中山希望達到的“主權在民”。
以上幾則材料,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的辯證法認識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與發展,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作用的結果,從某些方面來說它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但專制獨裁不得人心,終將被人民拋棄。
探究二:人民群眾為何會選擇無產階級共和國
材料一: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示意圖”。
材料二:教材選必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大反攻前夕的19個抗日根據地”。
材料三:教材選必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學思之窗《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941年5月1日)。
材料四:1948年5月,中共中央領導人齊聚西柏坡,……8月,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在石家莊召開,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改稱華北人民政府,統一管理華北、華東和西北區的經濟財政工作,并準備在不久的將來再加入東北和中原兩區。華北區建立的各個機構,成為后來中共在全國建政時成立的各個機構的雛形,華北區政府的實際運作,也為中共治理更為廣大的地域和人口提供了經驗,并為中共其后的建政所借鑒。
——汪朝光《中國近代通史》
問1:根據材料一面對革命根據地的不斷涌現,概括中共采取了哪些措施鞏固政權?
問2:根據材料二所學回答為什么抗日根據地與革命根據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權模式,談談你對材料三中措施的認識。
問3:根據材料四指出華北人民政府建立的背景并概括其意義。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上面的材料從三個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進行了分析。隨著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中國共產黨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它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制定了憲法大綱,通過了土地法、勞動法等法令。通過抗日根據地與革命根據地政權模式建設的比較,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共的制度建設隨著形勢的發展而不斷調整。在抗日戰爭爆發后,抗日民主根據地不斷擴大,民族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為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1941年《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通過“三三制”原則,結合教材的圖片《陜甘寧邊區人民投票選舉》圖,引導學生認識到其對于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作用。而與之對比的國民黨,在1941年1月,頑固派突襲“圍剿”新四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材料四以華北人民政府的設立為例,引導學生了解解放戰爭,隨著戰局的發展變化和解放區的日益擴大,中國共產黨在政權建設上采取在解放區設置行政區的辦法,鞏固新興的人民政權,也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發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從近代歷史的經驗中,得出人民民主專政這一科學概念,并指出無產階級領導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出路,它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理論上的基礎。
探究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
材料一: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適用于一切國家的政治制度模式。“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各國國情不同,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獨特的,都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過去和現在一直生長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之中,未來要繼續茁壯成長,也必須深深扎根于中國的社會土壤。
——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六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任務一:閱讀教材結合所學梳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進程。
任務二:結合時政,談一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巨大優越性的表現。
任務一,更多的是鍛煉學生對教材閱讀理解和概括歸納的能力,通過對制度發展的梳理,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隨著國情不斷發展變化的。在唯物史觀指導下,要增強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學生學會從歷史角度關心國家的命運,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因此,本課通過引導學生關心時政,讓歷史與現實進行互動。在合作活動中,學生從法治建設、經濟發展、民族發展等角度進行了闡述。通過此形式,讓學生回歸到現實生活,切切實實地感受黨的領導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得家國情懷得以落實。同時,透過學生的回答,也與本教材后面幾個專題形成知識的聯動,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習近平說“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在中國特殊的國情下,中國共產黨從制度上遞交了自己的答卷,人民閱卷的結果無不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三、教學反思,探索成長。
在教學過程中,唯物史觀如影隨形,教師要學會從唯物史觀的高度把握課程內容,落實好課程各個環節。以課標和學情為依據,通過大概念的主題引領,規劃好教學環節,梳理清晰線索,選擇基本和主要的史實,在內容上進行相應取舍,突出重難點。在選擇性必修1的教學中,要注意教材知識之間的融通,知識和思維上做到對必修教材的遞進和拓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知識邏輯思維能力。在備課過程中,要學會挖掘教材文本中的信息,利用好教材文本,如單元導語、課前導入、學思之窗、歷史縱橫、史料閱讀等,構建課程內容。在課堂教學中,要觀察學生的教學實況,注重學生課堂中的表現,通過情境創設等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進行史料分析和歷史解釋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去分析和看待問題。
結束語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以有效的形式、方法、情境等把唯物史觀這一核心素養進行落實,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研究。唯物史觀作為指導思想,應潛移默化地在教學實踐中體現。在教學中,應體現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及家國情懷。在情境創設的基礎上,通過問題探究,注重鍛煉學生對材料的概括、分析、歸納、比較等能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情境問題。同時由于本課內容量較大,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預習,唯物史觀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還應該貫穿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學評價等環節,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黃牧航.指向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任務設計[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23(1):78-82.
[3]房寧.中國的民主道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4]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2019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5]黃牧航.任務驅動式教學與中學歷史核心素養的培育[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2,23(6):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