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廣信
摘 要:歷史是一門人文性較強且跨度較大的學科,學生通過學習歷史知識,可了解不同時代杰出歷史人物與地方風情特色,感悟中華民族在時代變遷下積淀的優秀品質。尤其在教學過程中,將歷史與當前教育領域熱議的核心素養相結合,能最大限度提升教學成效。文章從不同層面提出高中歷史的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為一線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教學策略
高中歷史學科在不斷深化教學理念和改革進程中,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開展了一系列教學活動。該學科最為顯著的變化是從歷史理論教學過渡到人文素質教育,通過創新教學活動滿足高中生日益增長的學習與發展需求,以更好地適應教育改革趨勢,這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發揮理論指導作用。在揭露人類社會歷史中,唯物史觀不僅展現客觀基礎,更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通常人們會由表及里地了解歷史內容并在復雜抽象歷史表象中對歷史本質形成深刻理解。對此,在歷史學習中運用唯物史觀觀點與立場有利于正確認識歷史發展,科學解析各類問題,以及運用聯系與發展觀點看待世界并合理利用方法論,實現科學探究問題的目的[1]。唯物史觀要求學生客觀正確地認識不同層面間的關系,如梳理歷史發展脈絡與軌跡以及理解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二者之間的關系[2]。
(一)思考歷史現象
教師可在唯物主義引領下,讓學生對歷史現象展開全面解析。以“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相關知識教學為例,學生在學習該知識內容時可得知王位世襲制是國內古代早期實施的政治制度,由君王獨自把控政治權力。從部分歷史典籍得知,中國古代天文星象觀測師可從皇權或國運視角解讀星象,此時歷史教師可讓學生思考此類現象為何會在古代盛行,會對當時大眾生活、政治制度和整個社會風氣產生何種影響?如秦始皇嬴政并非輕而易舉統一六國,值得夸贊和深思的是嬴政在統一六國過程中展現的帝王智慧。值得一提的是,嬴政統一六國后并未繼續維護國家興亡,則一心祈求長生不老藥。在這種反差對比中,歷史教師可讓學生思考,并與當前國家倡導的尊重科學、支持科學和堅守科學思想價值觀念做比較。在此基礎上引領學生從歷史現象差異層面思考、解析,進而認識到唯物史觀重要性與必要性。
(二)認識歷史規律
唯物史觀強調歷史發展具有特定規律,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可基于相關規律引領學生了解教材呈現的歷史規律。例如,以講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發展”相關知識為例,閱讀該單元知識內容可得知,西方國家在此階段已開展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國則處于封建社會晚期。毫無疑問,封建社會并不能帶動生產力水平提升,封建地主與農民仍然是在此階段成為典型的、主要的生產關系。縱觀西方國家,工業革命的出現無疑對西方國家經濟和工業等不同層面發展形成助力,生產力水平也實現較大層次提升,此時工業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是西方國家對應的主要生產關系。對此,教師可從唯物史觀出發,引領學生運用掌握的歷史規律分析歷史事件,加深對所學歷史知識的印象與理解。
(三)評議歷史人物
歷史人物學習是高中歷史學科重要目標,縱觀重大歷史事件中,其核心人物所處的社會背景相對特殊,當時的時代精神均能在歷史事件中得到反映。唯物史觀認為在客觀歷史進程中,環境發揮創造人的作用,而個體則在某種程度上展現創造環境優勢。對此,教師就可將唯物史觀融入歷史人物評析中。例如,在學習“太平天國”相關知識時,太平天國在近代中國史中無疑是大規模且具有非凡影響意義的農民起義活動,教師可讓學生思考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原因,再引導學生分析該事件的核心人物洪秀全為何取得當時人民群眾支持。因為洪秀全在起義過程中假借西方宗教思想,群眾對這一思想感到新鮮又陌生,同時又存在突破困境需求,所以,基于唯物史觀層面分析,洪秀全之所以能順利推動太平天國運動,與群眾強烈求變思想聯系緊密。雖然這場運動以失敗告終,但這場運動產生的歷史意義及洪秀全會被載入史冊。運用唯物史觀評析歷史人物可拓展至對社會背景,有助于客觀公正評價歷史人物。
二、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素養作為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目標之一,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不可小覷作用。時空觀念素養即在解構某件歷史事件時可將自身置身于事件所處社會、時間、地理環境等不同條件下進行分析。高中生在歷史學習中只有形成良好時空觀念才能深入理解歷史本質。教師在歷史知識講解中穿插時空觀念培養,有利于學生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下辨別歷史事件。縱觀歷史人物采取的措施或某件歷史事件發生,均與對應時空息息相關。所以,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素養是高中歷史學科重點,有利于學生有效辨別發生于特定時空下的歷史事件。學生解讀歷史的重要步驟就是在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素養,人類文明下的歷史事件與現象都產生于某一時間維度與地理位置,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素養能引領其詳細描述歷史事件或現象發生時間、過程、原因、影響與意義,以不斷增強學生還原與尊重事實意識與能力[3]。
(一)更新教學理念
教師只有樹立全新認知才能高效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由于部分歷史教師受傳統思想教育影響,未能正確認識和理解時空觀念,僅認為培養時空觀念即引領學生學會利用地圖和時間軸學習歷史。其實,此方式與歷史課程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培育方向還有距離,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壓力,需要進行不斷優化。因此,教師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指引學生客觀地梳理歷史發展進程。
以“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同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相關知識教學為例,為讓學生了解該章節時代背景,可采取引用史料方式讓學生明確當時社會環境下中國經濟、政治、民族關系、思想文化等內容。教師在此過程中可布置如制作先秦時期歷史發展歷程思維導圖等典型學習任務,讓學生對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形成清晰的邏輯認知。同時,歷史教師還可采用時間軸的方式,讓學生清晰直觀地了解歷史事件發展順序并掌握學習歷史技巧。只有構建全面且系統的歷史知識框架,才能讓學生清晰認識課堂所學知識,解決其在之前歷史學習中存在的難以高效梳理不同歷史事件間時間關系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基于歷史層面解構歷史事件,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時空觀念。
(二)開展辯論活動
縱觀高中歷史教學現狀,雖然部分學生能清晰地記憶單個歷史事件背景和產生時間、地點,若共同分析多個歷史事件則會陷入思維混亂,此類情況多因學生自身缺乏時空觀念所致。對此,教師可開展歷史辯論活動,實現時空觀念培育目標。
以“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相關知識教學為例,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混淆春秋與戰國時期君主、各個諸侯國建國時期,以及戰國七雄地理位置等內容,這不利于歷史學科素養培育,還會對課堂學習質量造成影響。為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先運用時間導圖方式指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再開展辯論活動,以正反小組形式圍繞“諸侯紛爭優劣勢”展開辯論,促使學生在活動中增強時空觀念。
三、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素養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重要目標之一,為此,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了解不同時代的歷史人物,理解該時代包括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在內的文化成因。學生通過了解和學習上述內容,有利于錘煉自身品格、樹立正確“三觀”、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4]。同時,教師還需在指導學生塑造健全人格的前提下培養其家國情懷,促使學生從歷史層面對中國國情形成深刻理解,從思想意識層面對國家和民族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感到自豪,不斷增強政治和國家認同感[5]。
(一)創設真實情境,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高中歷史教師需指導學生走進和探究歷史,為學生展現真實且具有價值的歷史場景資料,使學生深層次感知和體驗歷史人物與事件,并在觀察和體驗歷史細節中激發潛在的家國情懷。以“‘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單元中“‘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傳播”相關知識教學為例,該章節重點闡述“五四運動”爆發背景、原因、過程,及其對當時中國社會形成的歷史意義。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歷初中階段的五四青年節,也初步了解和認識“五四運動”。歷史教師可基于以生為本的教學內容、歷史認知和已有經驗,再通過整合課內外教學資源,引領學生不斷內化家國情懷。如解析“五四運動”爆發原因時引入“巴黎和會”相關史料,再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五四運動”爆發視頻、音頻、圖片等資料,使學生在真實歷史情境中感悟“五四運動”爆發原因,不斷增強家國情懷。
(二)解析歷史事件有利于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歷史知識,激發潛在愛國情懷
在分析近代不同階層救亡運動時,各個階層在帝國主義侵略下掀起救國熱潮。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課中“戊戌維新運動”教學為例,教師除了要讓學生對資產階級改革者企圖改革國家制度并推動民族發展進步的意義形成初步認識,也要理性認識到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的錯誤,最后通過總結歷史事件獲得豐富認知,增強家國意識,切實提升歷史教學質量。
四、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
所謂史料獲取即借助多途徑收集和整合史料,是學習者認識和重構歷史的重要參考依據。只有正確分析和準確演繹史料才能獲得科學的歷史認知和結論。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基礎便是史料獲取。縱觀歷年高考歷史題型,從學生是否準確掌握史料收集途徑和是否根據研究主題收集史料兩方面考查學生史料獲取能力,占有相當大的比重[6]。
(一)更新教學觀念
歷史和其他學科相比具有典型的復雜性和反復性等特征,雖然其發展圍繞時間展開,然而很多如分裂與統一、農民起義、戰爭、改革變法等歷史現象也會反復出現,尤其部分歷史事件間存在緊密聯系。高中歷史在新課程改革和新高考背景下,教師需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在運用史料設計教學流程時應巧用實際知識內容,深入挖掘史料涵蓋信息,指導學生了解歷史事件間聯系,促使學生高效理解歷史的同時,不斷提升史料實證素養。以高中歷史必修《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教學為例,歷史教師運用多媒體為學生直觀呈現19世紀末中華民族危機的“時局圖”。西方列強在與中國簽訂《馬關條約》后徹底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進一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處于困苦中的中國人民堅決捍衛民族尊嚴,很多仁人志士也紛紛投入到拯救民族和國家危機的行動中,戊戌變法就是方式之一。此時教師提問:“我國歷史還有哪些著名變法,有哪些同學知道?”很多學生會立即聯想到王安石變法和商鞅變法。隨后教師為學生展示《孔子改制考》和《戊戌政變記》等史料并提出問題“為何康有為在維護變法時會搬出孔子?”指導學生結合相關史料分析,了解傳統思想與維新思想矛盾之處。為避免在變法過程中遭遇較大阻礙,康有為等直接宣傳孔子為“改制先驅”,說明維新派也不想或難以從本質層面對儒家思想予以否定,展現維新派的軟弱與妥協。隨后歷史教師結合史料引領學生分析戊戌變法在推動中國思想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的作用,并運用上述方式學習義和團運動等知識,進一步感悟歷史復雜性、關聯性與必然性[7]。
(二)明確教學主線
教材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不僅是教學規劃,也是教學流程主要參考依據。歷史教師需圍繞新課程標準研讀和解析教材內容,明確各個章節教學主線并有的放矢地將史料引入其中,提升了學生史料實證素養。以“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教學為例,歷史教師在設計該節課主線時運用“李鴻章的政治生涯”,先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歷史人物李鴻章并引入時代背景。隨后運用教材附帶地圖為學生講解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原因和過程,讓學生在《資政新篇》和《天朝田畝制度》等史料協助下分析天平天國運動失敗原因,增強學生閱讀與概括史料能力,并了解李鴻章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已嶄露頭角。同時,歷史教師提出以下問題:面對變局,李鴻章如何應對?是否取得成功?再將洋務運動引入其中,要求學生從教育、軍事、工業、外交等方面,歸納總結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再讓學生結合史料了解洋務運動學習的內容為西方技術,借此了解洋務運動本質。最后,歷史教師提出主線“邊防與海防—李鴻章面對的嚴峻考驗”“歷史反思—李鴻章之時勢困局”。要求學生運用史料學習全新的知識內容并學會論從史出,增強史料實證能力。
結束語
總之,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樹立全新教育理念,尤其核心素養的提出更是對各個學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可以讓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家國情懷與歷史學習技能,從而不斷提升歷史學科素養,以達成預期教育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彭躍前.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課堂構建策略[J].教育界,2023(31):29-31.
[2]武文,董曉煒.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教材整合策略[J].遼寧教育,2023(21):57-59.
[3]陳海發.新課程標準背景下高中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途徑探究[J].知識窗(教師版),2022(12):81-83.
[4]顧中華.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J].新世紀智能,2022(A0):7-9.
[5]肖登望.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J].高考,2022(36):39-41.
[6]李槐燦.新課標下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J].華夏教師,2022(35):33-35.
[7]馬闡果.初高中核心素養達成視域下歷史教學銜接策略研究[J].歷史教學問題,2022(6):17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