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高建設”為打造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指明了方向,以工匠精神為核心推動落實五育并舉是落實建設規劃的必由之路。高職院校應采用標準化課程思路,客觀審視“美育理念在專業培養目標中標度不清晰”“美育課程對培養目標達成的支撐不全面”“美育課程對工匠精神培養的導向不明確”等關鍵問題。實施“強化認知標準——把美育理念融入教學頂層設計”“優化課程標準——把審美能力提升立為核心指向”“促成協同標準——構建審美趣味培養‘大美育環境”等改進方略。以美促學、以美助教、融美入專,踐行“大工至美”的育人旨歸。
關鍵詞:雙高建設,高職院校,美育通識課程,標準化建設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8.042
2019年4月,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式進入“雙高建設”時代。同年12月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成都航院)入選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A檔)。成都航院重視美育工作和雙高建設的互促協同效應,將美育精神融入治校理念,將美育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然而,由于缺乏對課程的標準化建設與管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普遍存在概念認知不足、有方案無課程、有理論無實踐、有藝術無專業等問題,成為高職院校的常態。本文將以成都航院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為例,對上述問題展開分析審視,并嘗試提出實施改進方略。
1 “雙高建設”與美育類通識課程標準化建設的互促協同效應
當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學界共識[1],引入標準化課程建設思路的優勢在于:能夠確保人才培養不走形、不走樣,穩定教學質量。標準是指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對一定范圍內具有相似性和差異性事物或概念的限制性標定,可以充分體現標準制定者的價值取向。因此,在高職院校美育類通識課程建設過程中必須遵循以下原則:(1)厘清藝術教育與審美教育的標準,美育不等同于藝術教育;(2)堅持以專業教育為核心,把握素質教育和審美教育的標準界限;(3)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標準,發掘發揮美育類通識課程育人潛力。
工匠精神是實干出來的,要深度領悟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勞動之美、奉獻之美、卓越之美和創造之美,促使大學生實干興邦、技能強國,明確為美育課程建設的根本追求。
2 問題審視:高職院校美育類通識課程標準化建設的現狀與反思
高職院校美育類通識課程具備潤物無聲、寓教于樂的育人特質[2]。目前,在高職院校中設置這一課程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同。但是,由于受到學校辦學定位、經費支持、學科特色、師資力量等因素的限制,難以全面推進課程的標準化建設。下文將結合成都航院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分析。
2.1 美育理念在專業培養目標中標度不清晰
專業培養目標開篇即明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扎實的科學文化基礎和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驅動電機及電控系統的結構和工作原理,具有工匠精神,能夠從事新能源汽車維修與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但是在培養目標的具體描述中,主要圍繞專業知識、能力掌握和就業方向,并未融入“全面發展”和“工匠精神培養”的實質性內容,缺乏對相關知識和素養培育標準的具體要求。美育理念沒有獲得明確闡述,對應培養目標和路徑設計也存在缺失。
2.2 美育課程對培養目標達成的支撐不全面
人才培養方案主要從素質、知識和能力3個方面對培養規格作出安排,其中“文化素質”指標要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知識”“具有一定的科學意識,健康的審美情趣,文明的言行舉止”;“職業素質”指標要求“敬業愛崗,團隊合作,誠實守信,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支撐上述指標達成的課程主要劃歸文化素質課程,但僅有美術鑒賞、音樂欣賞兩門課可劃歸美育類通識課程,在課程數量上顯然無法滿足美育培養要求,且課程內容與專業教學關聯性不強,無法充分實現以美促學的課程建設目標[3]。
2.3 美育課程對工匠精神培養的導向不明確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在勞動與實踐中的自我淬煉,是技術技能人才在專業上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不能與實踐緊密聯系的課程設置,在某種程度上就有悖于工匠精神培養的初衷。現行的美育通識課程設置,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興趣和能力,內容上距離專業知識和實際就業環境較遠,難有實踐機會;形式上以鑒賞欣賞為主,缺乏實操實訓環節,僅僅通過課堂教學難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單純的理論講授也難以引導學生形成對工匠精神的具體認知與感悟。
3 實施方略:美育類通識課程標準化建設的全過程融入
標準化建設即是以實踐經驗為基礎,從無序到有序的共同價值生成過程。針對當前美育類通識課程標準化建設現存問題,可嘗試從強化認知標準、優化課程標準、促成協同標準3個方面做出努力。
3.1 強化認知標準——把美育理念融入教學頂層設計
有意識向“專業課程”延展,以專業課課程目標為基準對美育培養目標加以細致化、精準化、適配化,有機融入課程素質目標。以成都航院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汽車制造工藝技術課程為例。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其課程素質目標包含“培養產品質量意識”,而“美感”是高質量產品的重要標志。因此,如何識別“美感”,應當作為該項素質目標的重要“分項”,建議將培養標準細化為“培養產品質量意識,形成對產品美感的基本識別與認知”。“課外”也不局限于“文化藝術活動”,更應該關注“專業實踐活動”和實訓課程中審美分辯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引導學生感受專業課程、專業技能、專業產品中所具有的藝術之美以及美感特點,將“美育理念”滲透到教學活動之中。
3.2 優化課程標準——把審美能力提升立為核心指向
高職院校美育類通識課程建設的目標是:對標雙高建設要求,適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趨向,優化美育類通識課程資源,創新課程教學模式,構建具有高職院校特色,匯通于專、專通結合的美育課程體系。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把以人為本作為根本原則,把“以學生為中心”作為實施路徑,使學生能充分發揮潛能、充分參與教學活動、主動利用各種資源完成課程價值探索與轉化。
在課程設置環節,消解美育類通識課程的“非標”屬性,以工匠精神培育為主旨內核,從素質目標層面靈活融入“大學科”“專業群”建設。走出美育課程等同于藝術課程的傳統認知誤區,以學科特色與專業特質規定美育類通識課程內涵層次,規范課程資源,限定課程邊界,明確授課方式,設立評價體系。
3.3 促成協同標準——構建審美趣味培養“大美育”環境
高職院校應當將專業技能實踐環境作為美育實踐環境,將美育通識課程與專業設置緊密結合,要充分發揮校企合作的優勢,深挖隱含在企業、行業、產業中的美育資源,以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發展需求為目標,校企合建美育教學資源庫,逐步促進形成協同培養標準,將企業文化、企業精神以標準化形式和內容,融入學校辦學理念和專業建設中。
與此同時,構建起以專業能力、實踐能力為主體的多元化考核指標體系,明確各個環節應該具備的相關資質及標準,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將考核結果反饋給專業教師和企業指導老師,多維度完善“大美育”環境的構建。
4 結 語
根據“雙高建設”要求,通識類美育課程建設應以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中心,結合自身實際明確美育評估指標并建立健全標準化課程評價體系,推動構建“大美育”環境,加強校企美育資源共享和專通融合。
參考文獻
張一平.基于通識教育理念的高職美育課程改革思路探究[J].科教導刊,2021(19):17-19.
高成,王莉.高職院校美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與思考[J].甘肅教育研究,2021,7(7):20-23.
王瑩.“雙高建設”背景下的美育發展策略[J].時代報告(奔流),2022(2):143-145.
作者簡介
葉靖宇,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