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迪 李永寧
摘 要:目的:探究標準化溝通模式在內科晨交接班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間展開此次研究,選取此期間在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內科治療的患者122例,應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 =61)及觀察組(n =61),對照組進行常規交接班模式,觀察組進行標準化溝通模式,對比兩組交接質量、交接班效果、不良事件發生率、患者滿意度、護士滿意度。結果:觀察組交接質量高于對照組(P <0.05)。觀察組交接效果優于對照組(P <0.05)。對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高于觀察組(P <0.05)。觀察組患者滿意度、護士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 <0.05)。結論:內科在進行晨交接班中采用標準化溝通模式,可提高交接質量,提升交接效果,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提高患者及護理人員滿意率。
關鍵詞:標準化溝通模式,內科,晨交接班,應用效果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8.052
護理交接班是護理人員一項主要工作內容,交接班制度也是護理核心制度,該項制度能夠保證護理工作的連貫性,是護理工作的關鍵環節,能夠確保患者接受不間斷的治療和護理,起到承上啟下作用[1]。晨交接班的質量可直接影響醫療質量、護理安全質量、護理服務質量、患者護理滿意度[2-3]。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由于缺少標準化的交接班制度,在護理人員進行交接班時,通常會出現交接班不全面,交接重點不突出等情況。內科護理環節較多,且護理內容復雜,在晨交接班中極易出現遺漏重要信息的情況,導致發生不良事件。標準化溝通模式即S-現狀、B-背景、A-評估、R-建議[4-5]。臨床研究顯示,SBAR溝通模式在護理交接班中應用效果顯著。本文采用分組對照方式探究標準化溝通模式在內科晨交接班中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 0 2 0 年1月至2 0 2 2年1月期間展開此次研究,選取此期間在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內科治療的患者122例,應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 =61)及觀察組(n =61)。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比例為31:30,年齡31~78歲,平均年齡(47.36±1.43)歲;觀察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比例為30:31,年齡32~79歲,平均年齡(48.02±1.4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接受常規交接班模式。護理人員進行集體交接班,在床旁交接,護理人員提前10 min到達崗位,查看交接班報告,并清點本科室的物品,聽取交班護理人員書面交班,掌握患者當前情況。然后由護士長帶領護理人員進行交班,接班護理人員在床邊詢問患者病情狀況,匯報對患者采取的護理措施,由護士長對患者情況進行總結,并指出當前工作的不足,促使護理人員加以改正。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接受標準化溝通模式。首先,護理人員應該結合SBAR模式的溝通標準,根據患者的病情,由科室領導及護士長、所有護理人員參與科室護理質量控制會議,通過討論后,制訂內科患者SBAR溝通模式制度,并將護理人員交接班工作規范化,促使護理人員將患者情況轉述更加清晰、規范。具體如下:(1)教育和培訓。為護理人員方法有關SBAR的培訓資料,組織所有護理人員參加SBAR知識講座,并講解內科經典案例,以此促使護理人員學習,并展開專題會議,內科護理人員需全員參加,并做總結、匯報。(2)制訂SBAR交接表。結合內科的實際情況制訂不同的交接單,交接單內容包括現狀、背景、評估、建議四個項目。1) S-現狀:在交接班工作中應該充分了解患者的姓名、性別、床號、住院時間以及病情診斷等。2)B-背景:掌握患者的病情、病史,明確患者的護理需求,以及當前的治療情況。3)A-評估: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包括患者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指征、異常報告、治療情況、給氧情況、問題評估、病情觀察重點、心理情況。4)R-建議:護理人員需結合醫囑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并在交接單中將患者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記錄,并給予接班護理人員護理建議,對患者實施更加優質的針對性護理。(3)SBAR模式的工作落實。內科護理人員在交班及接班時需密切交流,進行交班的護理人員需認真、仔細核對患者的具體信息,有效填寫交接班表格,并署名。護理接班人員需通過交班人員的表格掌握患者的信息,并對患者進行連續、不間斷的護理服務,在確認表格無誤后署名。接班護理人員如在交班表格中發現與患者實際情況不符,應該及時查找原因,并進行改正。
1.3 觀察指標
1.3.1 護理質量
對兩組護理質量進行評分,使用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自制調查問卷進行評價,調查問卷實行百分制,其中包括病情觀察34分,健康宣講20分,基礎護理22分,??谱o理24分,對比兩組護理質量。
1.3.2 交接班效果
對兩組交接班效果進行評價,使用護理人員交接班NASR量表進行評價交接班效果,內容包括五個項目。(1)增進護理人員合作和責任;(2)交班效率和效力;(3)保證合作安全;(4)促進患者參與;(5)提供患者信息;該量表85分滿分,分數越低交接班效果越差。
1.3.3 不良事件
對兩組不良事件進行對比。
1.3.4 滿意度
對比兩組護理人員、患者滿意度。使用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自制調查量表對兩組護理人員和患者進行調查滿意度,量表百分制,其中100分提示非常滿意;86~99提示一般滿意;65~85提示比較滿意;65分以下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計數資料需采用計算機中的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比較。(x+s )作為計量的資料,[n,(%)]表示計數資料,檢驗可用t、χ2數據比較后若P<0.05,則證明數據相比差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護理質量
觀察組交接質量高于對照組(P <0.05),詳細數據見表1。
2.2 交接班效果
觀察組交接效果優于對照組(P <0.05),詳細數據見表2。
2.3 不良事件
觀察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3。
2.4 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護士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4。
3 結 語
內科護理工作較為繁重,且護理內容復雜,因此護理人員在進行交接班過程中極易出現重要信息遺漏情況,導致發生不良事件。護理人員在進行交接班時浪費較多時間,影響護理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同時護患溝通不到位,護理記錄不規范等,導致護理質量下降。內科晨交接班是護理工作的關鍵環節,交接班質量的高低不但會給護理效果帶來影響,還會影響患者對護理人員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如果護理人員不能夠按時完成晨交接班,或者對交接班中有關因素不明確,將影響患者的治療和護理,因此,內科晨交接班流程應進一步規范。
標準化溝通模式即為SBAR溝通模式,該種溝通模式有利于規范交接班流程,保證患者安全的一種交接班制度,該溝通模式也是一項有利于護理安全管理的溝通方式,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關鍵環節[6-7]。標準化溝通模式是一種全面、標準、規范的溝通模式,采用標準化溝通模式進行內科晨交接班,通過使用床旁規范交接表格規范整個交接班過程,促使交接班更加標準、規范。該種溝通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必須按照交接表格內容,將護理工作安全、有效落實到位,從根本上杜絕護理安全事件的發生,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8-10]。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質量高于對照組,交接班效果優于對照組,不良事件低于對照組,患者及護理人員滿意度較高。足見標準化溝通晨交模式在內科的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內科在進行晨交接班中采用標準化溝通模式,可提高交接質量,提升交接效果,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提高患者及護理人員滿意率。
參考文獻
曹雪萍.規范化晨交接班流程在優質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及有效性分析[J].飲食保健,2019,6(14):106-107.
馮婉儀,楊秀平,吳鳳明.基于SBAR溝通模式的規范化交接班流程應用于臨床的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29):48+54.
祝巾玉,楊利娟,朱記芬,等.基于SBAR溝通模式的規范化交接班流程應用于臨床的效果評價[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4):88-90.
龔麗丹,陸紅艷.基于S B A R溝通模式的規范化交接班流程應用于臨床的效果評價[ J ] .醫學食療與健康,2018,(7):214+216.
蔣紅燕.SBAR交流模式在CCU病房護士晨交接班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23):140-141.
丁萍.標準化溝通模式在急診病區護理床邊交接班中的效果分析[J].醫藥前沿,2019,9(17):166-167.
榮燕,翟飛飛,陳安琪,等.標準化溝通模式應用于急診病區護理床邊交接班中的意義分析[ J ] .特別健康,2018(20):164.
黃佩純. SBA R標準化溝通模式在急診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 ].中國醫藥科學, 2 0 2 0,10 (9):132-134+168.
薛春娥.標準化(SBAR)交接模式在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分析[J].健康必讀,2020(16):182.
余玲,顏瓊,霍雪琴.基于SBAR溝通模式的標準化床邊交接在心臟介入診療患者轉運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1,28(19):78-81.
作者簡介
焦迪,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為兒科護理。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