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言
摘要: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鮮血液,人工智能掀起的技術狂潮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機遇。但在技術發展機遇之下隱藏著一個愈發明顯的問題,便是老年人對智能技術的使用。當前中國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老年人在數字時代的窘迫也愈發凸顯。本文通過對老年群體使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原因分析與具體的路徑探究,試圖給出幫助老年群體融入信息時代的合理答案,以期展現社會對少數群體的關心與關懷。
關鍵詞:老年群體,智能技術,對策研究
美國《人工智能未來法案》將人工智能定義為:“任何無需人類特別監督,即能在多變和不可預知的環境下執行任務的智能系統,并能夠通過學習不斷優化其表現。該智能系統可以像人類一樣思考、認知、規劃、學習、交流或采取行動。”
按照國際規定,60周歲以上的人確定為老年;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2條規定老年人的年齡起點標準是60周歲。即凡年滿60周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屬于老年人。老年群體則是由老年人構成的社會群體。
1.老年人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和意愿減弱
(1)身體機能的退化
對于老年人而言,他們在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和新產品時的整體能力較弱。[1]由于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在身體各方面機能相對年輕人都有一定衰退。智能技術本身相較于其他日常生產、生活技術較為復雜,加上老年群體本身對技術使用基礎更為薄弱,因而導致學習智能技術的周期更長。
(2)認知能力的衰退
老年人的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導致老年人很難集中注意力,對外界反應遲鈍,動作協調能力與執行能力相應下降,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受到影響。目前在中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這一數字預計在2050年攀升至4000萬。在65歲之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發病率隨年齡而呈指數增加,即便未患上阿爾茨海默病,認知能力也會有明顯的衰退。
(3)學習意愿的下降
國家與社會一直在努力營造“活到老,學到老”的社會風氣,但老年群體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老年群體已經完成過數十年的勞動,從其主觀意愿出發,大部分老年群體更傾向輕松舒適而非苦學。即便享受不到智能技術的便捷,對其日常生活來說并無過多影響,迫切程度也較低。
2.家庭對老年群體的關心不夠到位
(1)家庭對老年人心理上的冷淡
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家庭的結構從以老年人為核心的家庭模式轉變為以年輕力壯的子輩為核心的家庭模式,老年人在家庭中的重要程度日益衰減。或是由于生活的壓力,或是由于年齡、觀念的差別,當前許多青年人并不愿將過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與自己的父母進行交流上。雖然他們總想為父母、為子女創造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他們疏于與家庭長輩的溝通交流。
(2)家庭對老年人經濟上的限制
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退休工資或是社會養老金以及子女的經濟援助。相比退休之前,老年群體的整體經濟收入水平是有明顯下降的。部分家庭在老年人的經濟支出上失之偏頗,對老年人秉持“能省則省”的觀念,同時許多老年人也不愿意給子女帶來“經濟負擔”。因此在老年人使用智能技術的設備推廣與觀念更新上出現了一定的問題。
3.智能技術更新速度快
(1)智能軟件升級更新快
智能軟件主要包括以下六個類型:智能操作系統、人工智能程序設計語言系統、智能軟件工程支撐環境、智能人機接口軟件、智能專家系統、智能應用軟件。其中智能應用軟件是人工智能的主要成就,也是與我們普通人生活最密切相關的部分。智能軟件的過度更新明顯增加了老年人使用智能技術的負擔。市場上主流軟件的更新疊加,量化到智能技術使用者個體上,為其帶來了極大的軟件升級與新功能學習的壓力。
(2)智能設備的日新月異
智能設備是智能技術功能發揮的物質載體,載體的更新換代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技術發展的迅速。除了智能手機,還有智能汽車、智能電視、智能手表、智能手環以及平板電腦等設備的更新換代也是令人眼花繚亂。智能家居領域的迅速發展也是智能設備日新月異的重要體現。
4.社會對老年群體的選擇性忽視
(1)政府的職能發揮不充分
老年群體如果想追趕上時代的腳步、緊跟智能技術發展的潮流,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缺乏智能技術學習的良好社會環境。部分老人認為,現階段政府對于老年人的信息化教育投入不夠,不過同時這部分老人也表示,如果公立機構有提供學習機會,也愿意自費接受信息化教育,以避免與社會脫節。許多公共空間或是公共資源往往是為服務絕大多數社會公眾來進行設計。老年群體在社會中缺少聲音與話語權,是處于弱勢地位的一個群體。政府既要協調廣大群眾內部的利益,避免社會不和諧,同時也要適度照顧老年人,讓少數群體也能感受到政策關懷。
(2)企業的服務意識不到位
公共安全衛生事件期間,大連一位老人由于無法出示“健康碼”而被地鐵工作人員攔下并發生爭執。一位撫順老人乘坐公交車時希望駕駛員能夠采用登記的方式來代替出示健康碼遭拒,并在全車人的催促下被大家趕下了車。智能化沒有錯,按程序辦事也沒有錯,但也需多一些人性化關懷。
1.鼓勵老年群體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老年人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首先要擺正心態,保持終生學習的態度。由于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地域的老年群體對數字智能化的適應程度不同,其“數字鴻溝”也不盡相同。60歲至70歲的老年群體中許多人仍能較快適應現代數字設備,而70歲以上的老年人則大多數適應能力較差;互聯網技術普及較為滯后的地區由于接入時間晚,受教育培訓機會少,更容易產生數字鴻溝。[2]處于相對劣勢的老年人要更積極主動去尋求多種途徑去學習智能技術,特別是要發揮朋輩影響的特殊作用。即便在學習智能技術的過程中會遭受打擊,但是一定要保持一顆積極樂觀的心,積極主動去學習智能技術,努力融入智能時代。
2.家庭成員盡到幫扶老年人的責任
人到老年是一個過程,無論是誰都將面臨衰老。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與義務去協助與幫助老年人融入智能時代,尤其老年人的家庭成員更要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作用,主要包括心理、經濟和技術三個方面的內容。
(1)心理方面給予老年人寬慰
子輩和孫輩要多多關心老年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多抽出時間來傾聽他們的心聲。當老年人在學習智能技術的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及時給予其安慰與鼓勵。另外如果有一部分老年人不愿意學習智能技術,則也不能強求,需要尊重老年人的個人意愿,尊重其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
(2)經濟方面給予老年人援助
智能技術的使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支出,其一是智能設備的購置費用,其二是智能技術的學習費用。對于老年群體來說,在經濟上的實力是相對薄弱的,對于部分老年人來說,在邁上智能技術的路上可能會因為智能技術本身的成本而使其心有顧慮。在這個時候,家庭其他成員要適度給予支持,應積極幫助老年群體挑選與購置智能設備,在有需要的前提條件下還應包括協助老年群體選擇與購買合適的智能技術學習服務。
3.智能技術開發者應關注老年群體的需求
(1)智能技術設計理念的更新
一項技術的偉大之處一定是造福全人類,而不是說僅僅只為某一人群或某一群體服務。智能技術智能在何處,一定在于其能為人類的生活方式的便捷化提供幫助。智能技術研發者需要多傾注一些精力在老年群體身上。多數老年人會將微博、小紅書、Keep等應用束之高閣。針對老年群體需求推出符合老年人使用特點的個性化智能設備與應用軟件,是解決老年群體學習智能技術、融入智能社會問題的真正痛處。
(2)智能技術實際應用的優化
人工智能運行的重要依托之一是數據,研發人員最大的擔憂就是缺少數據,尤其是高質量的數據。如果數據偏差大,沒有足夠的正確信息支撐,人工智能就會加劇這種錯誤。智能技術開發者應該開辟一定的渠道讓老年群體為自己的智能技術使用體驗發聲,既可以是線下的討論交流會,也可以是線上的討論論壇等等。
(3)智能技術相關設備的推廣
智能設備是我們使用智能技術的重要載體,脫離了智能設備,便無法使用智能技術。很多老年人對智能設備存在畏難心理,“學不會”“沒有意思”是常見的反應。[3]智能設備的使用成本對于智能技術的推廣具有重要影響,智能技術的高昂費用的使用門檻使得許多老年人被堵在智能時代的門外。智能技術研發廠商應該努力從技術研發端為老年人提供更為人性化、個性化的服務。一方面可以降低智能設備的購置成本與使用成本。智能技術雖好用,但是智能技術的使用成本與智能設備的購置成本是許多老年人考慮的重要因素。由于智能設備本身的更新迭代特點,智能設備的消費使得用戶粘性也較強,對于智能技術公司的長期發展來說是有利的。另一方面,智能技術設備研發廠商可以推出多樣化的推廣活動來吸引老年群體使用智能技術。目前,我國使用手機的老年人約為2.74億,其中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的老年人約1.34億。這意味著,全國有近1.4億的老年人沒有使用智能手機。讓1.4億不上網的老年人上網,讓已經使用智能手機的1.34億老年人更深入的觸網,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4]比如:為老年群體提供智能設備免費租賃服務,或是為已購置智能設備的老年人提供智能技術專人講解服務等等。這些舉措都能促進智能設備的廣泛社會認同,對于老年群體智能技術的使用習慣的培養與智能設備市場的開拓具有重要意義。
4.社會幫扶渠道的多元化
(1)政府
關注老年工作,發展老年事業,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應該是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5]政府應繼續堅持發展智能技術,并給予智能技術相關企業一定支持。這也為智能技術的使用成本的進一步降低與智能技術的進一步普及提供基礎。除此之外,對于老年群體本身,政府應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效應,激活原本就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公立機構主體,例如醫療機構、交通部門、電信部門,全方位多渠道地為老年人群提供信息技術教育服務。除此之外,政府還應積極與社會力量合作,完善對老年群體學習與使用智能技術的服務體系。
(2)企業
老年人作為曾經為社會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的群體,需要得到應有的關懷與照顧。他們也曾經年輕過,在我們年幼的時候是他們扛起了社會發展以及民族復興的大旗,如今在他們年邁之時,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幫助他們融入科技社會,即便不能融入,也至少讓他們在面對智能技術的時候多一點從容、少一點局促。幫助老年群體解決智能技術使用問題并不是一個人或者某一部分人的主觀意愿,而是整個社會的共同期許,符合所有社會成員最根本的利益訴求。
智能技術研發與應用的相關企業需要把“科技向善”的理念融入到企業的經營與發展之中。部分企業應當擺正姿態,正視過去對老年群體的關心的缺失,重視對老年群體的照顧,使得自身的產品與服務更為人性化。例如:銀行在提供金融服務時,針對老年群體的使用需要,保留線下實體窗口,以免部分老年人不會使用。同時應配備專職服務人員,為部分老年人提供細致、耐心地講解服務與為老年人提供專人代辦理服務。另外企業針對退休職工或是社區老年人也可以組織智能技術援助活動或是智能技術學習宣講等等。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研究員蔣未文曾經說過:“忽視老年人的社會進步,是不真實的進步;遠離老年人的科技發展,是不完整的發展;沒有老年人參與的網絡世界,也是一個有缺陷的世界。”
在未來,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會愈發嚴重,而智能技術的發展風頭正盛,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老年人學習智能技術、融入智能時代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時代任務,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老年人自身一方面要堅持鍛煉,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另一方面要堅持學習,保持對智能技術學習的積極態度。家庭要持續為老年人提供幫助,將老年人融入智能時代、使用智能技術視為家庭的重要職責。智能技術研發者要更多關注老年群體的使用需求,積極推動智能技術的適老化改造,為老年人提供更為適宜的智能技術服務與智能技術產品。社會應當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智能技術學習氛圍,努力完善老年人智能技術學習體系,打破對智能技術的畏懼與排斥,增進智能技術使用的社會認同。
我們始終要記住,老年人在年輕的時候也為社會發展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為國家、民族地做出過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科技的發展是時代的產物,是不可阻擋的,但是人們對科技的掌控與使用應“人性化”一些,更多體現科技的便利性,讓那些老年朋友也能享受到科技的便攜和社會對他們的關懷。如此一來,相信社會將會更加的和諧,科技的發展也將得到更廣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陳徐毅.當老年群體遇上“數字鴻溝”:智能時代的新挑戰[J].中關村,2021(04):44-45.
[2]陳徐毅.當老年群體遇上“數字鴻溝”:智能時代的新挑戰[J].中關村,2021(04):44-45.
[3]蔣俏蕾,劉入豪,邱乾. 技術賦權下老年人媒介生活的新特征——以老年人智能手機使用為例[J]. 新聞與寫作,2021(03):5-13.
[4]褚連杰. 科技向善 助力老年人融入“智能時代”[J]. 通信世界,2021(02):22-24
[5]曹愛群. 情注夕陽紅[J]. 社會工作,2004(05):56-57.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南湘潭411100)
(責任編輯:劉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