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
關鍵詞:傳統文化;民間藝術;科普App;非物質文化遺產;Unity3D
0 引言
吳川飄色始于清代,以其高、險、秀、精、巧、靈、新、奇被外國友人譽為“隱蔽的東方藝術”,是一門集音樂、戲劇、美術、服飾、木工、鐵工、雜技、幻術等技藝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是南國曲藝的一朵奇葩[1]。作為吳川曲藝“三絕”之首,吳川飄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吳川飄色”的藝術價值、人文價值和社會價值都很大,也拿過不少獎項,但至今仍不為人們所熟知。“吳川飄色”的影響力還是不夠大,流傳的范圍不夠廣,被更多人認識的機會也不是很多,宣傳力度不夠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價值觀念轉變的原因是許多年輕人不愿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設計制作飄色,后繼乏人,傳承發展面臨重重困難,迫切需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以扶持和保護。
開發吳川飄色民間文化藝術科普App,以更好地保護和開發吳川飄色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移動科普平臺,通過智能設備第三方應用,即App的開發,宣傳和推廣吳川飄色民間文化藝術,讓吳川飄色融入現代大眾生活,擴大傳承受眾和影響力,提升民眾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喚起自主保護的積極性,最終實現吳川飄色的可持續保護和活態傳承。
1 研究背景
新世紀以來的人類文化,非遺事業可謂風生水起,蓬勃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大眾媒體關注的焦點,成為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非遺保護與傳承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2]。目前,我國非遺保護和傳播工作主要有兩個工作機制:一是由文化行政部門牽頭,由各級政府(包括民委、宗教、旅游、教育等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另一類是社工組織,主要由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學術組織參與組成。他們對中國非遺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現階段我國有關非遺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還不夠健全,所以在非遺保護和傳承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媒體,在自主選擇瀏覽、發布信息的過程中,其實時互動能力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因此,開發基于智能手機的非遺App,更能宣傳推廣中國非遺。
為了方便越來越龐大的移動互聯網群體,國外很多網站都推出了移動版App。基于手機屏幕大小和數據處理能力,手機版網站量體裁衣,對于手機用戶來說瀏覽起來十分方便。
國外開發很多科普App,如:美國宇航局開發的Meteor Counter App,美國紐約大學的Project NoahApp,還有英國倫敦的Ibats App等。
一些國內知名的科普網站也相繼推出了相關的科普App,如:科學松鼠會、果殼網等,都是基于自身網站設計推出的科普App。但手機科普版除了少數幾家網站(如中國數字科技館、科學網等),并沒有受到熱捧。國內科普類網站還不夠重視手機平臺,仍有待于繼續改進。本文提出了一種利用數字化技術,通過App 來推廣宣傳吳川飄色民間文化藝術科普的方法。
2 App 的設計開發
2.1 開發內容
1) 收集、分類、梳理和歸納吳川飄色文化史跡,形成基礎素材庫收集吳川飄色起源與歷史發展、民俗文化、制作技術、歷史故事等資料,進行歸類整理。
2) 設計用戶瀏覽界面,構建吳川飄色民間文化藝術科普檔案館采用Android操作系統設計用戶瀏覽界面,使用JDK、Eclipse等程序開發工具,后臺存儲MySQL數據庫,打造吳川飄色民俗文化藝術科普檔案。
3) 研究虛擬現實漫游技術、計算機圖形技術,構建虛擬吳川飄色生態博物館利用Unity3D引擎技術對3D模型進行處理并進行具體化渲染復制,利用建模技術和3DsMax軟件平臺建立數字可視化模型,從而實現虛擬吳川飄色生態博物館場景的建立。
4) 搭建吳川飄色民間文化藝術科普App展示平臺,進行廣泛傳播與推廣在以上工作基礎上,整合科普檔案館、虛擬飄色生態博物館,構建用戶體驗和科學互動的吳川飄色民間文化藝術科普App平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通過App平臺得以實現和普及。
2.2 總體方案
總體方案分為:前期調研、關鍵技術集成攻關、整體設計、平臺開發、展示推廣5個環節,采用“專題研究+技術攻關”的實施策略。總體方案如圖1所示。
吳川飄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藝術產品,更是精神產品,在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政策支持下,以文化產業化為發展思路,整合多方面資源,以合作共贏的方式廣泛吸引企業、社會團體組織和個人加入,將吳川飄色這類傳統民間藝術等經營性非遺產品進行商業化開發和利用。成為民眾可以消費可以擁有文化產品,讓民眾擁有它,才能更好地保護它,能夠消費有受眾的傳統文化產品才能更好地傳承。基于以上思路,手機App應用主要有六大模塊:生態博物館、新聞動態、圖片視頻、非遺傳人、微博、團購,結合了非遺傳播的特性,滿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吳川飄色民間文化藝術科普App開發的框架圖如圖2所示。
生態博物館:在吳川對飄色文化場所進行現場數據采集,以三維軟件3DsMax 實現建模和貼圖,以Unity3D為虛擬開發平臺,采用虛擬現實漫游技術、計算機圖形等技術,建設虛擬吳川飄色生態博物館。
新聞動態:吳川飄色非遺走進民生活動,具體內容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進行介紹。對新聞進行深入挖掘,以文字、圖片等形式及時報道一些非遺建設和傳承的先進、典型、代表性事跡。
圖片視頻:將飄色非遺傳承中出現的圖片和新聞動態集合起來,用戶可以直接在App應用中搜索到與吳川飄色特色相關的圖片,直接點擊就可以進入,再進一步查看具體的圖片和文字介紹就可以了解詳情。
吳川飄色特色非遺宣傳片匯總在這一直觀、多元、審美創新的模塊里。還可以讓App使用者上傳身邊的飄色非遺文化視頻,讓非遺保護和傳承得以實現并普及。
非遺傳人: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將吳川飄色傳承人的介紹和故事進行匯總,讓更多的人了解吳川飄色非遺傳承人,更積極地投入非遺保護和傳播工作中,讓更多的人了解吳川飄色。
微博:非遺傳播者可上傳至微博,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分享自己喜愛的非遺特色作品,并進行討論。App用戶可以匿名溝通,可以發表自己對非遺文化深入探討的直觀想法。
團購:根據吳川民間美術、民間工藝品對部分團購商品進行分類,不定期推薦,讓App用戶了解吳川飄色非遺產品,并參與消費,讓非遺的傳承融入人們的生活。
吳川飄色民間文化藝術科普App的應用,除了借助移動互聯網的影響力,讓非遺保護與傳承在文化傳播方式上得到變現和提升外,還為非遺建設提供了一個移動營銷推廣的平臺。
2.3 技術路線
吳川飄色民間文化藝術科普App應用系統由App客戶端和App Server 兩個端構成,基礎架構如圖3所示。
用戶在手機上安裝App應用程序后,用戶可以非常方便地獲取手機上所提供的資源和服務。吳川飄色民間文化藝術科普App基于Android操作系統,采用開源數據庫MySQL作為后臺數據庫,利用JDK和Eclipse進行應用開發和人機界面設計[2-3]。
吳川飄色科普App擁有六大模塊:生態博物館、新聞動態、圖片視頻、非遺傳人、微博、團購。在設計系統功能時,應充分考慮基于共同數據和業務平臺支持的各功能模塊之間的相互關聯;展示的流暢性、視覺效果的美觀度等都應充分考慮到系統的性能和表現。在選擇3D時,要綜合考慮應用的實際效果和手機終端的性能,以及手機應用場景的實際需求和特點,選擇以Unity3D為虛擬開發平臺,在3D軟件3DsMax中實現建模貼圖,完成吳川飄色虛擬生態博物館的各種漫游設計和交互設計。再通過JDK 和Eclipse等開發工具設計其他五個模塊,最終完成整個吳川飄色民間文化藝術科普App開發。
3 技術關鍵
App的移動設備顯示屏幕較小,操作相對簡單,線上/線下均可,具有LBS/GPS等特點,因此吳川飄色App在開發中就如何利用Unity3D技術對吳川飄色技術和場所模型進行處理和具體優化進行了研究,研究虛擬現實技術建設虛擬化仿真吳川飄色生態博物館[4-5]。
通過3DsMax 完成吳川飄色場所與技術的建模與貼圖工作,將模型輸出FBX 格式中,并將其與貼圖導入Unity3D 開發平臺中,進行各種漫游設計與交互設計,完成后編譯為支持安卓的應用程序,實現吳川飄色虛擬生態博物館。
4 科普App 效益
4.1 社會效益
吳川飄色App應用平臺能夠激發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和學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知識性、可用性、趣味性、便捷性等應用功能。App平臺實現和推廣飄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同時擴大吳川民俗文化的影響力。
4.2 經濟效益
App平臺開展吳川飄色科普宣傳推廣,使飄色優秀文化底蘊得以傳承,為吳川飄色建設,帶動吳川文化市場和旅游市場發展,有效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打造吳川飄色文化響亮品牌提供了移動營銷推廣平臺。
5 App 面對的風險及應對策略
5.1 政策風險
在《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倡導的“實施嶺南文化資源普查和保護利用工程,完善嶺南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體系”。
“吳川飄色”作為“吳川曲藝”三絕之一,現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目前,吳川飄色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并將其納入政府保護范圍,所以吳川飄色App政策風險極小。
5.2 技術風險
吳川飄色App采用3D模型的建立、虛擬現實漫游技術、計算機圖形等技術設計系統。系統運行的流暢性和可實現性對系統各功能模塊的兼容性存在一定的風險。于是利用Android操作系統打造吳川飄色民間文化藝術科普App,采用JDK、Eclipse設計的用戶瀏覽界面,MySQL數據庫進行后臺數據存儲,調試整合App各功能模塊的互容性,很好地體現了系統運行的流暢性和可實現性。
6 結束語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媒體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信息傳遞,其中,手機媒體所具有的移動化、個性化、時效性、互動性等優勢在人們自主選擇和發布信息的過程中顯得更加突出。利用智能手機激發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非遺的了解和學習,開發出集知識性、可用性、趣味性、便捷性于一體的非遺App應用平臺[6]。
開發吳川飄色民間文化藝術科普App,利用現代網絡傳播技術手段,通過智能手機App平臺,將吳川飄色民間文化藝術科普推廣到公眾參與科學的現實中,加強了公眾對吳川飄色的探索興趣,讓人民群眾了解和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自覺地參與到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中,以生動、現代、科技、有趣的形式,推動吳川飄色民間文化藝術科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