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夢迪
【摘 要】為了能夠滿足特殊學生的學習需求,于是讓特殊學生進入普通小學的課堂中,力求讓特殊學生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語文教師需要認識到融合教育應用的必要性,能夠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诖?,可結合融合教育理念落實小學語文課堂隨班就讀策略,即優化教學環境,改善教學方法,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強化多元文化和包容性教育。
【關鍵詞】融合教育 小學語文 隨班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20-20-03
小學語文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所學習的重要基礎課程,學生通過學習語文知識能夠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文化底蘊,提高核心素養水平。在融合教育中,教師應當正確認識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差異,據此制訂合理的教學策略,讓每個學生能夠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一、融合教育及其與小學語文教學的交匯
融合教育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對教學環境進行設計和優化來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并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以滿足不同特質學生的學習需求。[1]在融合教育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環境和普通教室存在差異,它主要利用小組模式進行學習,并改變以往黑板板書的單向教學模式,開始重視在課堂中使用更多的輔助道具。融合教育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特質制訂具有針對性的學習目標,確保學生能夠學會相應的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融合教育為學生之間提供了更多的溝通和交流機會,讓學生通過同輩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完成學習,不僅能夠讓特殊學生融入課堂之中,而且還能夠提升普通學生的社交能力。
融合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在許多方面都存在交匯點。首先,它們都強調個體的差異性和獨特性,以及每個學生都應該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其次,它們都強調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包括學術能力,而且還包括情感、社會和人文素養。最后,它們都倡導一個開放、多元、包容的學習環境,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其中茁壯成長。
融合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都是為了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創造力、人文素養和能夠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的學生。通過結合二者,可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二、隨班就讀的模式與挑戰
隨班就讀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旨在將特殊學生納入常規班級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模式認為,所有學生都應享有相同的學習機會,能在日常的學校生活中與其他學生互動,以促進學生的成長。
(一)隨班就讀的基本模式
隨班就讀通常有三種基本模式。一是全面融合,在這種模式下,特殊學生全天都在常規班級中學習,只在需要特定支持時才接受特殊教育教師的輔助。二是部分融合,特殊學生在某些學科或時間段進入常規班級,其余時間在特殊教育環境中接受教學。三是定點服務,即特殊教育教師為常規班級內的特殊學生提供指導和支持,但學生主要在常規班級中學習。
(二)隨班就讀在語文課堂的挑戰
隨班就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實施面臨多種挑戰,這些挑戰不僅涉及教學內容,而且涉及教學方式、學生互動和評價機制。
第一,課程適應性不相匹配。特殊學生在閱讀、寫作或口語交流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難,單純的傳統教學方法難以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這就要求教師進行個性化教學,為他們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然而,這種個性化教學可能會使整個課堂的進度放緩,對其他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
第二,教師能力要求高。教師在實施隨班就讀時,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除了要具備扎實的語文教學知識,還需要了解特殊教育的相關理論和實踐技能,這樣才能為特殊學生提供真正有益的支持。
此外,隨班就讀不只是學習上的融合,如何確保特殊學生在學習進步的同時,也能夠與其他學生進行正常的社交互動,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問題。這不僅涉及學生之間的關系建設,而且還涉及如何培養其他學生的包容心態和合作精神。
(三)跨學科方法在隨班就讀中的嘗試
為了有效應對這些難題,跨學科的教學方法成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通過這種方法,教育者可以從多個角度為學生提供支持,確保他們在語文學習中取得成功。
第一,與特殊教育專家合作是一個重要的策略。這種合作不僅僅針對教學策略的制訂,更多的是如何將特殊教育的理論知識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為學生創造一個真正有利于他們成長的環境。第二,美術、音樂和體育等學科在隨班就讀中的作用不容忽視。這些學科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非語言性的表達方式,幫助他們更好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例如通過戲劇和音樂,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文學作品的情感和情境;通過體育活動,學生可以培養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為課堂討論創造良好的氛圍。第三,科技的應用為隨班就讀帶來了新的機會。各種學習軟件和應用程序,如VR技術、互動教學軟件等,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個性化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設計課程,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語文課堂中有所收獲,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隨班就讀的教學難題。
三、融合教育下小學語文課堂隨班就讀的實施策略
通過開展融合教育活動,能夠減少對特殊學生教育的成本,還能夠為不同類型的學生搭建新的社交平臺,從而提升學生對語文閱讀內容的認知水平,加強學生對社會和生活實踐的感悟能力。
(一)優化教學環境
融合教育面對的對象較為特殊,因此在教學環境方面需要進行特殊布置,這樣才能夠緩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緊張情緒,讓學生在合適的環境中盡快進入學習狀態,為學生后續的學習活動開展提供幫助。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有時無法跟上教師的學習節奏,通過環境的布置和調整能夠為學生提供吸引力強的學習環境,這對于注意力的集中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具有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和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課堂教學環境進行適當調整,讓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形成互相呼應的關系,促進學生理解語文學習內容。融合教育下教學模式出現了變化,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特點開發相應的教學輔助道具,為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提供重要幫助。例如在《丁香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墻壁上掛上各種花朵的圖畫,并在學生的課桌旁放上丁香花,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丁香花有更加直觀的認識,間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直觀感受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教師可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觀察丁香花的特點,自主思考為什么古人會提出丁香結,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考意識。
(二)改善教學方法
改善教學方法既是融合教育的要求,也是課程改革的要求,需要教師熟練使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在融合教育中,學生具有多樣化和差異化的特點,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特點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并積極組織實踐活動,以此來真正提高語文課堂學習效果。第一,使用合作學習法。在融合教育課堂中,合作是學生的學習模式,教師應當重視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適當引導,帶動每一個學生投入學習活動中。[2]在合作時,教師需要根據對學生的了解情況進行分組,讓學生之間形成互補狀態,有利于后續合作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草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思考作者筆下景色的特點,并結合文章中的插圖感受草原景色的魅力。在合作時讓學生針對不同段落的寫作內容進行分析,找出令人感受深刻的句子,品味草原美景,激發學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再引導他們分別講出自己感受深刻的描寫景色的句子,并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過程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第二,組織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實踐教學是課程改革的重點內容,改變了以往只是在課堂上進行理論化教學的模式,讓學生主動投入實踐活動中,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例如在《祖父的園子》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開展實踐活動,從而加深學生對人物角色情感變化的理解。此外,角色扮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扮演過程中感受不同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加強學生對生活的理解。
(三)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體系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應重視對教學評價環節進行優化。教師要充分發揮家長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教學評價體系進行完善,豐富評價內容和方式。家長是影響學生語文學習活動的重要主體,如果沒有較好的家庭環境,則難以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還會讓學生受到家長不良行為的影響。教師應當重視與家長的配合,讓家長也參與到學生的語文學習管理活動中。因此,在隨班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邀請家長進入課堂,通過和家長共同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首先,在完成語文學習后由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考慮到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教師可以為學生發放自我評價問卷,利用圖案和簡單文字展示評價選項,讓學生通過打勾的方式來完成自我評價。通過自我評價有利于學生形成自我認知,對于塑造學生的思維體系、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次,在學生自主評價后由家長對學生進行評價,家長可以直接對學生進行口頭上的評價,有利于加強對學生的了解,也可以通過家長的鼓勵提升學生學習自信心。最后,由教師對學生進行統一評價,評價時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進行鼓勵,幫助學生能夠更快適應融合教育課堂,提高隨班就讀的質量和效率。[3]
(四)強化多元文化和包容性教育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加強多元文化和包容性教育是提高隨班就讀質量的重要策略。首先,在課程設計上,應注重融入多元文化,反映各種文化內容、文化背景的價值。這不僅有助于特殊學生更好地融入,而且還可以讓所有學生更好地了解、尊重和接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培養其全球視野。其次,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應更具包容性。例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互相幫助,分享各自的文化經驗,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及增強相互之間的理解和尊重。此外,對教學材料進行全面的審查和調整也是必要的。要確保所使用的教材、圖片、故事等都不含有可能引起誤解或偏見的內容,并展現出多元、開放和包容的世界觀。學校還可以通過組織各種活動來促進多元文化和包容性教育。例如可以舉辦國際食品節、多元文化藝術節或者世界傳統節日慶?;顒?,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欣賞不同文化的魅力。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也應展現出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認同,成為學生的榜樣,例如加深對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理解,以更有針對性的方法進行教學??傊?,多元文化和包容性教育不僅能夠增強特殊學生的歸屬感,而且還可以為所有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和成長空間,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多元化的社會。
融合教育可以滿足特殊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需求,為學生提供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對于加快小學教育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在融合教育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部分教師對融合教育理念認知不到位,難以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實施差異化教學等。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認識到自身所承擔的職責,不斷學習新的理念,形成良好的融合教育意識,將學生作為語文課堂的主體,對教學方法、教學環境和教學評價模式進行創新,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陳茜,王利麗.普通小學融合教育資源中心課程建設初探[J].現代特殊教育,2021(21):29-31.
[2]鐘天騏.融合教育視角下激發特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有效策略:《松鼠》課堂教學例談[J].教育觀察,2021,10(35):118-121.
[3]劉蓓娟.促進融合班級學生心理融合成長的研究:以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古詩二首》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17(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