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敏敏
[摘 要]情境教學法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動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在英語課堂中應用情境教學法,教師可基于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情,利用不同的方法創設情境,如創設故事情境、直觀情境、生活情境、游戲情境、問題情境等,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取英語知識,深化對英語知識的理解,有效提升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英語教學;情境教學法;多樣化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06-0069-03
情境教學法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生動形象的場景,以引起學生相應的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方法。在英語課堂中,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展開教學活動,要立足學生實際,盡可能創設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的教學情境。具體來說,教師可利用趣味故事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英語的好奇心;可利用常見事物或以圖畫的形式創設教學情境,促使學生產生直觀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可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融入生活場景,幫助學生在生活化場景中練習口語;可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利用問題創設教學情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一、以故事情境導入課堂,激發探究欲望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故事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讓學生置身于生動、有趣的故事中,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主題和內容,將趣味故事作為課堂導入資源,創設生動的故事情境;在創設情境之后,提出問題或者發布任務,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探索,從而自然引入本節課的主題,促使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教學譯林版英語教材四年級上冊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時,為了讓學生掌握“What can you do?”“I can...”等句型,教師引入小紅帽的故事來創設教學情境,組織學生圍繞“小紅帽幫助媽媽給外婆送東西”這一故事情節展開對話,在充滿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中,引出本節課的學習主題。
【教學片斷】
師:大家都聽過小紅帽的故事吧?在故事的開頭,小紅帽要替媽媽給住在森林里的外婆送東西。如果讓大家用英語補寫小紅帽與媽媽的對話,大家想一想,小紅帽會怎么說呢?
(教師用聲情并茂的語言講述小紅帽幫助媽媽的故事情節,重點強調小紅帽表達的“我可以……”這一句型,為之后引入課文主題做準備)
生1:小紅帽幫助媽媽給外婆送東西,她會說“I can deliver food to grandma”。
師:沒錯。這個句子中有一個句型與我們這節課所學的內容相關,大家知道是哪一個句型嗎?
生2:我知道!是“What can you do?”“I can...”。
師:很好,那你們能夠在課文的對話中找出主人公們分別能做的事情嗎?請自主閱讀課文并概括出來。
(教師基于故事情節,引導學生提煉出本節課重點學習的句型,自然過渡到瀏覽課文內容的環節,讓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初步閱讀課文)
上述教學,通過故事情境的創設,營造了有趣、生動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掌握“What can you do?”“I can…”等句型。這樣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的引領下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以直觀情境突破難點,提高學習成效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英語知識積累較少,遇到較為復雜的詞匯、句型或語法時,難以通過抽象的概念理解和掌握英語知識。此時,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直接引入相關的實物或者圖片,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直觀的影像,如電影、動畫等,讓學生對英語知識形成直觀印象,幫助學生突破英語學習的難點。
例如,譯林版英語教材四年級下冊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一課的教學難點主要有:學習“draw”“picture”“park”“flower”“boat”“river”“easy”“difficult”等詞;學習“Good idea”“Sure, it’s easy”“It’s difficult, but I can try”等短語;掌握并運用“What can you see?”“I can see...”等句型。在完成詞匯與短語的學習之后,學生對“I can see...”這個句型產生疑問,提出問題:“為什么不能使用‘will be seeing’呢?”此時,教師可以創設直觀情境,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
【教學片斷】
師:請大家觀看視頻。視頻中,小明能看到眼前的事物,而小王能看到未來會發生的事。聽聽他們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結合學生的困惑,教師以視頻創設直觀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在情境中思考與分析,尋找答案)
生1:小明說“I can see the noodles and dumplings in front of me”。
師:面條是此刻存在的嗎?
生2:是的,視頻中,面條就在小明的面前。
生3:小王說“I will be seeing the cola on the table”。
師:小王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看到可樂了嗎?
生4:沒有,可樂是小明吃完飯之后才放到桌子上的。
(教師借助視頻,讓學生直觀體會“I can see”與“will be seeing”的使用場景,理解其不同的語境及表達含義,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時態差異,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難點,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師:現在大家能夠區分“I can see”與“will be seeing”的差異了嗎?
生5:“I can see”是已經看到的,“will be seeing”是還沒有看到,但是將會看到的。
通過創設直觀情境,將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會“看到某物”與“即將看到某物”的不同表述,在直觀表達、語句對比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I can see”的用法,從而理解語言表達的不同時態,增強了學習效果。
三、以生活情境練習口語,生成交流體驗
在英語課堂中應用情境教學法,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活化情境,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加強學習體驗,積極探索英語知識。基于小學階段學生對外界事物的有限認知,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將符合課文內容的生活元素引入課堂,創設生活化情境,并向學生提出自主表達的要求,鼓勵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和生活經驗,用自己的語言將一些事物或情況表達出來。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又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有效實現英語課堂教學目標。
例如,教學譯林版英語教材四年級下冊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時,在學生基本掌握本課的詞匯、句型和語法之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課余生活,提出“Spring outing last week”這一話題,讓學生結合真實經歷自主表達。
【教學片斷】
師:上周我們去植物園春游了,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植物園很美,有很多的植物。
師:現在請大家回憶當時的經歷,用英語跟同桌交流自己對春游的感受。
(基于學生的真實體驗,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找到適合交流的話題,為開展自主交流活動奠定良好基礎)
S1:What can you see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S2:There are many plants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S3:What can you see at the Central Plaza?
S4:I can see fountains and many plant sculptures.
(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交流空間,促使學生自然而然地使用本課所學的詞匯與句型,從而進一步掌握“What can you see?”“I can see...”等句型)
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生活交流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將生活經驗與英語知識有機融合,充分鍛煉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四、以游戲情境促進創新,提高教學效率
在英語課堂中運用情景教學法,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多樣化的游戲情境,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思考、小組合作與競爭的平臺,提升學生的思維活躍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力。為了充分發揮游戲情境對課堂教學的促進作用,教師在設計游戲時應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盡量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避免出現游戲情境脫離教學內容,或者游戲內容形式化、復雜化等問題。此外,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到游戲情境的創設、實踐、組織和評價的過程中,使學生在自主設計、親身實踐、自我管理和共同評價中提升自己的溝通技巧與組織能力。
以譯林版英語教材四年級下冊Unit 5 Seasons的教學為例。在教學“Checkout time”和“Ticking time”板塊前,教師邀請一個學習小組為全班同學設計一個課堂小游戲,并對他們提出了設計要求:要突出本課的主題內容“季節”;能夠調動全班同學的積極性;自己制作游戲道具;游戲規則要易于操作和監管。這一小組的學生設計了“小組PK賽”,游戲規則如下:兩個小組各派出一人,兩人猜拳,贏的人用英語說出一個季節,輸的人用英語說出在這個季節里人們穿什么衣服或進行什么活動;能對答如流則繼續PK,不能則淘汰。贏的小組獲得獎品。
學生對游戲進行實驗,根據游戲情況,進一步對游戲規則進行了優化。例如,比賽過程中所說的衣服和活動不能重復,由隊長負責記錄自己小組成員說出的英語詞匯等。學生在積極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激發了英語學習熱情,提升了自身的口語實踐能力和臨場反應能力。
五、以問題情境發展思維,促進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學生通過深刻思考、真實體驗、合作探究和自我反思等學習過程,構建和完善知識體系,形成學習策略,提升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要想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教師就要營造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環境。創設并優化問題情境,提升問題的層次性和思維含量,能夠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
傳統的英語教學強調“標準”“統一”等觀念,導致很多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懶于思考或者不敢表達自己的見解,這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要對學生多元化的答案持包容態度,允許并鼓勵學生充分發表個人意見,展示自身觀點。當然,在保持開放態度的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合理評價,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考。
例如,教學譯林版英語教材五年級上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中的“Story time”板塊時,教師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文本的標題和圖片,并對故事情節進行推測,激發學生對故事內容的好奇心,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教學片段】
T:The title of this story contains Goldilocks and three bears. What will happen between them?
S1:Maybe three bears are going to eat Goldilocks.
S2:I think it’s possible that Goldilocks saved the three bears from hunters.
T:Where is the house in the picture? Who do you think is the owner of the house?
S3:The house was built in the forest. The owner of the house must be a hunter.
創設問題情境進行教學時,教師的溝通與表達能力至關重要,這是引導學生思維方向、引出學生開放性回答的重要支撐。教師要摒棄“填鴨”式教學,不能將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學生,這不僅會導致課堂氣氛緊張,還會讓學生心生抵觸情緒。對待學生的回答,教師應放棄非對即錯的思想,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性見解,以問題引導學生向學習目標的方向思考,最終幫助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
綜上所述,在英語課堂中,教師要想充分發揮情境教學法的應用價值,就要深入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運用不同的方法創設情境。倘若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接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最優的選擇則是提取生活元素,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學習和交流,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情境教學法的助學作用。若教師不結合課程內容,隨意創設教學情境,則不利于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導致課堂教學時間的浪費,無法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確保創設的情境符合教學的要求與學生的需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 參 考 文 獻 ]
[1] 徐艷萍.小學英語課堂情境教學研究[J].英語教師,2020,20(5):187-189.
[2] 林琳.如何提升小學英語課堂互動話語的有效性[J].基礎外語教育,2019,21(2):71-78,110-111.
[3] 李婷.創新情境教學模式 優化小學英語課堂[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0):202.
(責編 韋於坊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