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重要課程。教師要積極落實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促進初中生全面發展,提升其核心素養。本文從提高對學生公共參與素養培養的重視、優化公共參與素養培養的教學方法、挖掘更多公共參與素養培養的教育資源三方面入手,闡述了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公共參與素養;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4-0208-03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個體的公共參與,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培養,增強其社會責任感,提高其公共參與意識,進而提升其社會實踐能力。教師可以借助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對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進行培養,從而培養當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提高對學生公共參與素養培養的重視
(1)與時俱進,優化公共參與素養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公共精神,加強公民意識。為此,教師應在教學目標中有意識設計公共參與素養教育的目標,配以適合的教學內容與方法,轉變以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重知識目標的情況。教學目標是課程活動實施的依據,所以教師不能忽視課程中公共參與教育目標的設計。另外,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教師要注重詞匯使用的標準性,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為主,如將“使”“令”等詞匯變為“學生”。例如,在“參與民主生活”一課中,關于公共參與素養的培育目標可設置為“學生通過協商民主的形式,參與社會生活,處理社會問題,還要敢于表達自我訴求,以此增強公共參與能力”。此符合新課程標準,創設學生日常生活性的情境,讓其深入思考,積極主動參與公共生活。
(2)終身學習,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師公共參與素養
教師的角色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教師要謹記自己的職責,以專業的素養為學生傳遞知識,做到言傳身教,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讓學生能夠以教師為榜樣,從而有效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但先要保障教師有良好的公共參與素養,以此作為培育學生的前提條件。第一,教師要先了解公共參與素養的本質與內涵,初中開設道德與法治課堂是為了讓學生了解社會和國家,促使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為此,教師要深入探究學習初中生公共參與素養的內涵,可借助網絡資源或者與學校其他道德與法治教師交流討論學習,多關注時事與新聞熱點,并及時將此作為教學案例向學生傳播, 結合教學內容講授時政新聞,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一直有濃厚的政治氣氛,在教師的熏陶下,讓學生慢慢養成關注時政的習慣,以此拉近學生與社會的距離,提升其公民意識。第二,教師要多積累公共參與的經驗。通過參加公共事務,讓教師進一步明確公共參與的步驟,掌握好的方法,帶領學生進行公共實踐活動。教師可借助自身積累的經驗高效指導學生參與,快速激發學生的公共參與興趣。
(3)提高效率,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一直以來,學生的學習是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呈“機械化”特點,這種形式在課堂中學生看似記住了知識點,但卻是短時間記憶,未能理解深層含義導致容易遺忘。所以,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改變低效率的教學形式,讓學生主動探究,在知其然基礎上,還知其所以然。第一,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要先讓學生理解,再背誦。然后帶領學生討論,參與實踐,以發表看法與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養成關注社會政治學習的意識,并知道關注時政不是為了應試。另外,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在教室中對社會真實事件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在遇到實際問題時能夠運用公共參與知識解決。第二,帶領學生從多方面、不同層次開展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本是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需要讓學生掌握各方面的知識,才能從公共參與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與道德素養等,提升其溝通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在公共參與中獲得多方面的學習能力。
2.優化公共參與素養培養的教學方法
(1)使用活動型教手段,讓學生深刻體驗公共參與并融入活動中
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設計課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參與、深刻探究,將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為教學目標,課堂中引入公共事務設計活動,并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中自然掌握學習重難點。例如,在“友誼觀”的教學中,可以創建“網上交友”探究活動,針對“要不要和網友見面”這一主題設計情境,如學生A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學生,最近她有了困擾,就是要不要與網友見面,她的朋友提出的建議五花八門,你能為學生A提出合理的建議嗎?以此為背景設計情境劇,讓學生自由表演。通過學生的表演,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待人處事的態度,為深入進行公共參與素養教育提供指導意義。如通過情景劇的進行,發現現在大多數初中生對網絡盲目隨從,對網絡交往充滿好奇。所以在總結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自覺抵制不良網絡文化,承擔自己的公共責任。
(2)借助情境教學法豐富初中生公共參與體驗
情境教學法的原理就是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進而能夠將知識與自身生活經驗結合,進行話題的討論。情境教學的運用,可不間斷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道德與法治教師可通過講述公共參與真人事件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公共參與,激發其行為積極性。如“參與民主生活”一課的教學中心就是“公共參與”。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教師要把握好教學方法,可以創建故事情境,如某學生在發現一家網咖接待未成年人上網,于是向相關部門舉報,這家網咖最終被停業整頓。道德與法治教師還可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關于公共參與的故事,在音樂渲染與情景再現下引入新的內容,這不但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到課堂中,還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產生公共參與的動機。
(3)在案例分析中培養學生公共參與探究能力
培養初中生公共參與素養,要先讓其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往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以單方面的灌輸為主,而新的教育理念提倡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發揮引導價值,即在課堂中教師要有效啟發與引導,然后讓學生自主完成探究。此背景下的教學方式也從傳統的講授轉化為學生的主動探究,教師引出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與實際生活有關。例如,在“師生交往”的教學中,呈現的案例為:新學期開始了,我們班級的管理步入正軌,有一天出現了一次意外事件。以為性格內向,要強的男同學B因為在期中考試中失利而受到班主任老師的批評,導致其學生輟學。男同學B是一位單親的孩子,父親長期在外打工,長期跟爺爺奶奶生活。通過學校的努力,兩天后男同學B回到了學校,其情緒很不穩定,對學習也失去了信心與興趣,有時作業也不能按時完成。以此為案例,筆者先是針對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常見困惑進行解答,然后與學生討論這個案例,詢問:“如果是你,你應該怎么做?”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如有的學生說:“我覺得老師批評太嚴厲,是我的話我也會傷心。”有的學生說:“老師不應該當著全班學生的面這樣嚴厲批評,這會讓他的自尊心受到很大傷害。”聽了學生的話,筆者從“公共人”的角度,讓學生討論遇到這樣的事情該怎么做,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師生交往觀,面對師生矛盾可以做到理性認知,理性解決。
3.挖掘更多公共參與素養培養的教育資源
(1)挖掘社會資源
現在部分初中學校的管理還采取封閉形式,學生很少接觸社會,課業時間占一天大部分時間,沒有公共參與的時間。此情況應該受到道德與法治教師的重視,在課中調整教學目標,添加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內容。為此,學校可挖掘社會資源,激發學生公共參與的積極性,并通過一定渠道進行實踐操作。學校可聯系教育專家,邀請其到學校開展講座,為初中生普及生活知識。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提升需要有實踐活動做鋪墊,因此,教師可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場地與機會。 如參加政治生活、組織學生到監督行政部門“工作”、參加法庭庭審案件的審理;還可通過公益性活動的開展,如到敬老院幫助老人、到汽車站做志愿者等。在每次實踐活動之前,教師都要為學生講解本次活動的目的,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讓學生帶著目的進行公共參與的學習。
(2)挖掘教材資源
教材內有很多開展公共參與素養方面的內容,例如,教材內的“拓展空間”欄目本身就是幫助學生實現社會參與素養的板塊,可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與責任擔當,為教師設計活動提供良好資源,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拓展空間”欄目本可助初中生養成良好的責任意識、禮儀道德等,并能將學到的知識學以致用。“擴展空間”欄目的設計本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連接生活,總結生活經驗,進一步參與到活動中,在某個特定主題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公共參與素養。例如,“法律為我們護航”中的“擴展空間”設計的是調查問卷活動,活動要求學生通過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查閱,了解家庭、學校、司法、社會保護的主要內容,然后從其中一個角度實施調查,通過深化學生對《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理解,讓學生寫一份調查報告。活動過程為:三名學生為一組,通過交流設計適合的問卷,然后在班級中匯報問卷內容,由其他同學與教師進行評價,幫助其修改。在此過程中,學生要想完成這項活動,就一定要進行公共參與,進入社會中參與實踐。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抓住機會培養初中生的公共參與素養。另外,教師還可通過公益活動、采訪等形式讓學生親身經歷,感悟公共參與的真諦。
(3)挖掘網絡資源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初中生學習與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別是現在移動設備的普及與發達,為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提供更多便利,教師可借助網絡資源,從下面幾方面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
第一,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了解公共事務。培養初中生的公共參與素養,要引導其借助互聯網多獲取社會資源,掌握時政要聞,理解國家近期發生的大事。如初中生會因為學業,錯過國家、黨通過直播發布指示文件,可在課下通過互聯網搜索學習有關資料。另外,國家政府在網絡上公布重大事項的時候,學生也可通過互聯網觀看了解。除此之外,學生還可通過網絡,瀏覽現在社會熱點新聞,了解更多的新聞時政,在網絡中了解社會才能主動參與,提高學生的公共參與熱情。
第二,借助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公共參與的平臺。初中生在網絡中的社交平臺上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同時,初中生也可以看到不同領域專家學者對問題的不同見解,在獲得公共參與感的同時,還能辯證地看待問題。另外,教師為了培養學生對公共事務的表達能力,要鼓勵其在網絡平臺中發表正面評論,為學生構建表達意愿的平臺。當然,過于開放的網絡媒體對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培養也有弊端,如學生通過網絡在觀看不同領域人士對新聞的看法時,會看到一些錯誤價值觀的言論。所以教師要教授學生在發表網絡言論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語言的嚴謹性,不能發布擾亂網絡秩序、違反網絡公德的言論,讓學生在公共參與素養快速提升的過程中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
第三,借助網絡資源豐富教師教學案例。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時候一定要緊隨時事,不斷更新教學案例,創建剛發生不久且真實事件的情境,所以教師要迎合時代發展,多通過網絡挖掘新事件,自己養成每天關注時事的習慣,并將適合培養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教學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優化教學過程。例如,在“正視發展與挑戰”一課的備課中,針對“我國資源環境的嚴峻問題與未來治理發展道路”的教學,可以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創建情境,即“對保護環境,發展生態方面,青少年可以做出哪些貢獻?”借助公共事務案例,加強對初中生公共參與意識的培養。
4.結語
綜上,經過進一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挖掘,在初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對鞏固其公共參與素養起到了重要作用,有效培養初中生思想品質的全面性與道德的核心素養。同時,也能有效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實效,促進學生公共參與素養得以進一步培養,從而達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高志永,黃宇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的途徑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01).
[2]索麗娜.提高公共參與意識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新課程(中學版),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