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ctic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Occup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LI Guofeng
(Wuwei Occupational College, Wuwei 733000, Gansu, China)
摘要:新時代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存在代堵點、痛點和難點的現實問題:體育教師的意識、能力欠缺和學生內生動力不足的堵點有待打通,機制不健全的痛點有待健全,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元素“如何挖”、“怎么融”及課程理論體系“如何建構”的難題有待突破。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科學對策:加強師資建設,激發學生內生動力,有效打通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堵點;健全協同育人機制、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直擊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痛點;科學挖掘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思政元素、科學建構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理論體系,有效破解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難點。
關鍵詞:高職體育課程;課程思政建設;應對策略
體育課程思政就是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體育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在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傳授過程中,全面實現體育育人的教學觀念[1]。體育課程思政本質就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是影響新時代高職體育課程建設的戰略工程[2]。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使高職體育課程教學回歸教育本源,不僅要對學生“健體”而更要對學生“育心”。當前,全國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正處于探索階段,必然面臨著一些現實問題,要正視客觀存在的現實問題,充分發揮高職體育課程自身優勢和特點,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破解現實問題,提高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育人效果。
1新時代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現實問題
1.1新時代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堵點
課程思政建設關鍵是主導的教師和主體的學生。當前,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建設的堵點:一方面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能力欠缺和學生內生動力不足。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注重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傳授而忽視育人價值引領,使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出現了“腸梗阻”的現象。高職體育教師不會、不能有效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問題就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挖掘體育課程思政元素能力不足,體育課程思政元素的運用能力不足,言傳身教示范能力不足,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協同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學生的內生動力不足。由于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對象大多是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和職業中專畢業的非體育生,他們對體育深刻蘊含的育心價值認識不足,在體育課程學習過程中大多重視運動技能的學習和提高及體育課程成績考核,重視強身健體價值而忽視遵守規則、團結協作、頑強拼搏等方面的育心價值,對體育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學內容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學生的內生動力不足,不利于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
1.2新時代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痛點
解決新時代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痛點是提高體育課程思政育人效果關鍵,直擊痛點可推動體育教師積極主動參與到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來。當下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痛點是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科學合理激勵機制亟需健全。目前,雖然各高職院校都高度重視學校課程思政的建設,但未健全有關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方面的考核評價、獎勵聘用、全面培訓等的激勵機制,尤其是課程思政管理、實施的機制還處于缺失狀態,不能夠有效激發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激勵機制的健全就尤為迫在眉睫和重要;二是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不夠完善。行之有效的課程思政建設評價機制,可客觀地對課程思政建設成效進行檢測和對課程思政教學過程進行監督,促使課程思政建設高效進行。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由于沒有建立客觀、科學、全面及行之有效的評價機制,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硬任務”,由于沒有評價“硬指標”得不到落實,使得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對育人、育德、育才的過程和效果難以進行綜合的客觀量化評價,體育課程思政難以得到有效落實;三是同向同行的協同育人機制有待完善。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落實需要相關各方育人主體協同和各種育人資源整合。由于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缺乏基本保障條件和強有力支持,高職體育課程資源與思政教育資源、信息資源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部門與部門、教師與教師之間的資源不能夠有效共享不能用同向同行系統進行育人,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由于思政資源、條件等多方面限制,難以有效持久且行之較難而往往“望而卻步”。同行同向的協同育人機制不夠完善,使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科學頂層設計、可行路線圖、具體時間表等缺失,經費保障和組織領導缺失,難以實現協同育人的效果。
1.3新時代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難點
新時代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由于主客觀方面原因建設難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元素科學合理挖掘難。課程思政元素挖掘是否科學合理,是判定課程思政建設合理的重要標準[3]。在遵循課程自身內在邏輯體系前提下,科學合理地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才能較好實現課程育人[4]。高職體育課程內涵豐富的思政元素,需要體育教師有深入挖掘和高度提煉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中隱含思政元素的能力,體育教師在深入挖掘和高度提煉思政元素時,既要保持好體育課程所授體育知識、運動技能的知識體系和內在邏輯關系,又要在科學遵循體育課程學科、知識、現實等邏輯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應挖、盡挖、深挖蘊含在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中的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文化自信和健全人格等方面思政元素,這對高職體育教師的綜合知識能力、準確把握能力、精準提煉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高職院校大多體育老師囿于自身綜合知識、各方面能力、教學閱歷等多種因素的限制,難以科學合理地挖掘出有效、系統、全面的體育課程思政元素;二是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學難。體育課程是操作性知識課程,體育課程中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的學習貴在求真,在求真的過程中深度融入善和美,通過“體感、體認、體悟”來育人,要求融入到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達到理論層次緊銜接、價值引領有效力、邏輯層面一致和知識層面互補的有效深度融合,并且掌控好“善和美”融入“真”的適度和持久“溫度”,從而實現真、善、美三者的和諧統一和相互融會貫通。高職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教學過程融入思政元素普遍存在融入的思政元素“爐溫”過低過高及適度不當問題,不能夠在體育課程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三是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科學理論體系構建難。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要取得好成效,需要有科學系統的體育課程思政理論體系支撐。基于體育學科、知識邏輯,根據體育課程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和蘊含價值,在深入梳理高職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基礎上,科學建構高職體育課程教學內容與形式緊密銜接統一的課程思政理論體系,使高職體育課程實踐教學發揮豐富、獨特的鑄魂育人功能。科學建構體育課程思政理論體系,需要在長期的課程思政教學中不斷進行實證和實踐研究,難度比較大。
2新時代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應對的科學對策
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樹人。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體育課程教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路徑。新時代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只有科學打通堵點、治療痛點和攻破難點,才能充分發揮好高職體育課程育人的作用,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1加強師資建設,激發學生內生動力,有效打通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堵點
2.1.1加強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師資建設
高職體育教師是全面推進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為了保證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有序逐步推進,就要有效解決好高職體育教師“愿不愿課程思政”“會不會課程思政”和“能不能課程思政”的實際問題。加強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應做好以下兩方面內容:一是培育高職體育教師課程建設思政意識,解決“愿不愿體育課程思政”的問題。通過課程思政建設的專項會議、專家專題講座等,讓體育教師學習有關黨和國家課程思政建設的政策和會議精神,對體育教師進行職業道德方面培訓,提高體育教師思想認識,深悟和認清體育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價值,堅定日常教育教學中的理想信念。組織教師參觀理想信念教育基地、觀看優秀教育影片等,培育體育教師進行思政教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二是提高體育教師課程思政建設能力,解決“會不會體育課程思政”和“能不能體育課程思政”的問題。提高高職體育教師思政能力,首先要提高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思政基礎認知能力、思政元素挖掘能力、實踐設計能力及執行能力。邀請國內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專家,對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內涵、本質、價值等認知方面的能力和體育文化、體育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等方面挖掘能力進行系統培訓,提高體育教師掌握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基礎能力的前提下,提高體育課程思政目標、內容、情境等的教學設計能力和教學機智、評價等的教學執行能力。其次科學搭建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提升平臺。學校成立體育課程思政名師工作室,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從體育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元素融入及課堂教學設計等進行示范引領和評析改進。定期組織高職體育課程思政進行示范課、賽教課等比賽,以賽促學促教促建,切實解決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挖啥思政元素”“如何挖思政元素”“怎么融入思政元素”的課程思政難題。最后,推行體育課程思政教研相長協同體。推行體育課程思政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結對子及體育教師結對子教研制度,通過體育課程思政的教學研討會和集體備課等教研專題會議,解決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中思政元素挖掘、元素融入及教學設計等的“真難題”。
2.1.2激發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學生內生動力
學生是高職體育課程思政主體。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中,體育教師采取有效教學策略激發學生思政的內生動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活動中來,收到較好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激發高職學生體育課程思政學習內生動力,從以下五方面入手:一要建立和諧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在體育課程思政實際課堂教學中,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前提下,要盡力建立平等、輕松、寬松、民主的和諧新型師生關系。二要研究學生認知規律。高職體育教師通過日常體育課程思政課堂教學觀察和與學生互動,研究學生認知規律和關注學生思想動態發展,從學生的思想困惑實際和需求出發,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采用科學恰當教學方法有針對性進行課程思政教學。三是把握好課程思政育人的獨特規律。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的育人不是一朝一夕完成,也不是通過一兩節課就能完成,而是一個長期不斷持續推進的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在考慮學生接受和消化能力前提下,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四是把握好體育課程思政教育的“度”,思政教育過多或少都不利于激發學生進行體育課程思政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每堂體育課程思政教學都要精心設計適度思政元素,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上,不斷激發學習的欲望。五是建立科學可行的激發學生內生動力的學習評價制度。建立科學可行的對學生體育課程思政學習過程評價、結果評價、相互評價等針對性強的學習評價制度,激發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學生學習內生動力。
2.2健全協同育人機制、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直擊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痛點
科學健全的機制能夠對人的行為產生積極約束效應和增力效果。新時代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直擊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機制缺失痛點,健全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的科學協同機制、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消除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痛點,提高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成效。
2.2.1健全協同育人機制,極力打造協同育人共同體
新時代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提質增效關鍵是要健全人人協同、課課協同、部部協同的協同育人機制。一是建立健全體育教師與體育教師之間、體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協同備課、上課、教研的人人協同機制。二是健全思政課程、體育課程思政、體育課堂思政教學的課課協同育人機制,把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理論高度、體育課程高度與課堂教學溫度協同統一起來。三是健全學校各部門緊密協同起來統籌學校內的課程思政資源,開發課程思政資源庫和建立課程思政資源共享平臺,把體育課程思政的孤島變為體育課程思政的良好“生態群島”。
2.2.2健全評價機制,科學營造健康育人生態環境
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是優化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本質要求。提高高職體育課程思政評價的科學性,就要健全高職體育課程思政評價機制:一要從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方向、理論、轉化、服務四維度入手,健全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質量評價機制;二要健全強化高職體育課程思政過程評價、改進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結果評價機制。對于高職體育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評價不能僅停留體育課程思政論文表、課題研究等層面上,要重視結合體育課程教學實際進行教學設計及教學過程的科學性、有效性、規范性;三要探索高職體育課程思政關注學生發展增值評價。高職體育課程評價不僅要重視學生運動技能提高和體質增強,更應重視學生思想行為的變化;四是健全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綜合評價。高職體育課程思政要采用專家評、教師評、學生評三者相結合綜合評價和先量化評后質性評價的評價制度,對體育教師的體育課程思政意識、能力和實際教學成果等進行綜合評價,促進體育教師體育課程思政素養、能力的全面提高和發展。
2.2.3健全激勵機制,有效激發體育教師課程思政的持久動力
科學的課程思政激勵機制是激發教師進行課程思政教學的內在動力。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要激發體育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的持久動力,需要科學地健全體育課程思政體育教師的精神和物質激勵機制。一是健全體育教師精神激勵機制。高職體育教師的榮譽感、責任感、價值感是提高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要健全教師興趣、情感、榜樣激勵等方面的精神激勵機制,在學校形成重視體育課程思政和尊重體育教師良好氛圍,增強體育教師的榮譽感、責任感、價值感,激勵體育教師積極持久進行體育課程思政。二是健全體育教師物質激勵機制。對體育教師激勵應以精神激勵為主而物質激勵為輔,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相結合最大程度發揮激勵的功效。要設置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專項項目和專項課題,設立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等工作室,配置專項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津貼,健全的物質激勵能夠激發體育教師持久進行課程思政的動力和活力。
2.3科學挖掘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思政元素、科學建構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理論體系,有效破解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難點
要有效破解高職體育課程建設中思政 “元素怎么挖”和“元素如何融”及“體育課程思政體系如何建”等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操作層面難點,就要緊緊圍繞高職體育課程思政中科學挖掘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思政元素、科學建構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理論體系進行。
2.3.1科學挖掘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元素
高職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是簡單的東拼西湊和胡亂抓取,而是在遵循體育知識邏輯、體育歷史邏輯和學生需求邏輯前提下,科學合理地挖掘蘊含在高職體育課程中的價值思政元素。
2.3.2有機融入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元素
高職體育課程教學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不是“體育”+“思政”的簡單疊加,要在運動項目、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三方面有機融入。一是運動項目“基因式”融入。高職體育課程思政要組織有關課程思政、體育課程思政方面專家和一線豐富教學實踐經驗的不同運動項目教師,把高職體育課程教學不同運動項作為“基因序列”,有機地把思政元素融入到不同運動項目的掌握過程中,使學生在喜歡運動項目中自然而然得到精神的升華和進步。二是教學設計“生態式”融入。體育教師精心設計科學合理的體育課程思政融入內容、融入時點和融入方式,調控好思政元素融入的“溫度”和平衡好思政元素的“生態位”。三是教法“化學式”融入。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中思政元素融入猶如精細“化學工藝”,需要各個方面合理條件成熟后才可發生反應,體育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中采用互動教學法、探究教學法、游戲比賽教學法等多樣教學方法,把握恰當時機和掌控適宜節奏,把思政元素悄無聲息地轉化為思想教育元素。
2.3.3科學建構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理論體系
課程思政理論體系講究系統性和完整性。高職體育課程思政理論體系應從以下幾方面建構:一是建構階梯遞進的身心教學目標體系。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學生學習不同知識和運動技能階段有確立不同身體和思政目標,課程思政目標像階梯一樣臺臺遞進上高度,這樣就能循序漸進讓學生“能吃能消化能吸收”,逐步達到健體鑄魂的全面育人目的。二是建構全面特色的教學內容體系。根據體育課程的特點和優勢,在對體育運動項目中隱含的思政元素進行深入分析和梳理基礎上,從國家、社會、個人修養、體育精神層面,全面挖掘體育運動項目中的蘊含的思政元素,建構政治認同、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文化自信和健全人格五個方面系統的思政教學內容體系。三是建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體系。要科學地建構體育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運動項目“基因式”’、融入教學設計“生態式”、融入教學方法“化學式”的三維一體環環相扣的思政元素融入體系。
3結語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全局性的教育工程[5]。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必須以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為突破點,通過培育體育教師課程思政意識、提高體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和激發學生內生動力,打通體育課程思政堵點,通過健全協同育人、評價、激勵機制直擊高中體育課程思政的痛點,通過科學挖掘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思政元素、科學建構體育課程思政理論體系有效破解難點。只有有效解決高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堵點、痛點和難點的現實問題,才能真正落實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職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才能發揮最大育人價值和效果。
參考文獻
[1]胡德平.體育課程思政的理論內涵、內容體系與建設路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22,56(5):13-21.
[2]趙富學,焦家陽,趙鵬.“立德樹人”視域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學理要義與踐行向度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3):72-81.
[3]蒲清平,何麗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趨勢、堵點、痛點、難點與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自然科學版),2021,42(5):109-112.
[4]盧黎歌,吳凱麗.課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的三重邏輯[J].思想教育研究,2020(5):74-78.
[5]李楊帆,張路,寧聰.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的現實困境及突破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27):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