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推進全域生態文明建設

2023-04-16 10:07:57侯棻李甜
中國集體經濟 2023年11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

侯棻 李甜

摘要: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實現全面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和難點所在。文章以全新的視角從全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可行性、實施路徑以及評價體系四個方面闡述了鄉村振興背景下如何加快推進全域生態文明建設步伐。研究表明:生態文明新時代,要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以國土空間規劃為載體,推進全域生態文明建設,以化解現階段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體做到培育生態文化、發展生態經濟、完善生態制度以及改善生態環境。此外,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分層級(五級)科學評價體系,亦將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良性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全域;生態文明;國土空間規劃

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伴隨著資源的過度消耗、生態環境的破壞以及城市化對國土空間的無序開發利用造成城鄉差距懸殊,迫切需要統籌城鄉發展,實行全域國土空間規劃對自然資源全要素進行利用與保護的管控。中國傳統的生態智慧孕育出了生態文明新時代,是破除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的唯一路徑。為此,我國從國家層面出臺了鄉村振興戰略,高瞻遠矚,推動城鄉可持續發展。同時,國土空間規劃全域發展理念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引入系統性思維,全局統籌國土物質空間與居民精神風貌全面提升,從而推進全域生態文明建設。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全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從當前的發展現狀來分析,我國鄉村居民的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由傳統相對封閉的靜態轉型為開放的動態。從功能的維度上來分析,由僅僅關注農業生產和農村的穩定,轉向兼顧文化傳承、產品供應、生態涵養、社會穩定等多重功能。可以說,鄉村振興面臨的市場前景是十分廣闊的(陳秧分等,2019)。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以化解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城鄉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湯頂華,2018)。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由于生態系統的系統性和城鄉統籌發展的迫切性,全域生態文明建設是必然選擇,其必要性具體闡述如下文所述。

(一)生態系統的系統性

健康的生態系統是生態文明的基本標志。從內涵上來看,生態系統是指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的統一體,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連續的復合生態系統。自然界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實現。只有結構完整、功能完備,才能稱之為健康的生態系統,才能讓其生態功能和生態效益得到切實發揮。同時,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其功能主要表現在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的產品和服務,如提供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和大氣等產品;還可以起到調節氣候,凈化污染的作用;同時給人以美的享受,陶冶情操等。考慮生態系統的系統性,需要實行城鄉全域、全要素的自然資源規劃保護和生態環境修復工作,因地制宜地保護全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其自然功能和社會功能才能正常發揮。因此,鄉村振興總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健康的生態系統維持其系統性和完整性。

(二)城鄉統籌發展的迫切性

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主要表現在:一是生態文化發展滯后。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然而,伴隨對物質生活的盲目追求以及外來文化的入侵,鄉村生態文化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現階段,鄉村居民的消費水平與文化自覺意識嚴重不匹配,精神世界相對貧瘠,鄉土生態文化存續斷層,傳承困難,嚴重影響鄉村的全面振興。二是資源浪費。首先,對于我國很多農村地區而言,各種自然資源利用不充分造成的浪費現象依然是一個關鍵的共性問題。其次,大批農村人口進城,大量耕地撂荒、房屋和宅基地常年處于閑置狀態,出現很多空心村,導致大量土地資源被浪費。三是生態環境污染和破壞。首先,農業生產和生活廢物沒有得到資源化利用。其次,在農業高速增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的不科學施用,導致土壤板結、水污染,污染事件頻發。四是規劃不夠科學和全面。城市的開發建設需要經歷由設計到施工再到驗收等等多個環節,但是農村則不然,在沒有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就可能進行農村的開發,例如農民自己建造房屋、修建水利等活動,隨機性和靈活性都是很強的(高江濤、朱坤林,2018)。不僅導致大量安全隱患,且造成了資源的盲目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如鄉村基礎設施沒有進行規劃和合理安排導致基礎設施不齊全,是廣大農村垃圾亂扔、村容村貌不整潔、不衛生的直接原因。五是農業競爭的水平較低。從國際市場來分析,我國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優勢并不是十分明顯,一些產品質量不合格、不綠色等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于法穩,2018)。此外,相對于現代農業而言,中國農業經營規模依然較小,由此帶來比較高的農業生產成本,導致農民收入普遍較低。由此可見,城鄉統籌發展迫在眉睫,是鄉村實現全面振興的必然選擇。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全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可行性

頂層設計做了很好的戰略部署與安排,既有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又有鄉村振興戰略和國土空間規劃的全域統籌發展部署。

(一)鄉村振興提供了戰略保障

農村的自然和生態人文資源,具有豐富的生態文明多元化內涵。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農耕文明的延續。中華文明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始終沒有中斷過,中華文明的起源要追溯到鄉村文明,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孕育著樸素的生態智慧。傳統的鄉村產業是有機循環的,傳統的鄉村生活是低碳的。二是鄉村具有城市無可比擬的自然生態環境優勢。不僅美化了鄉村,使鄉村美麗宜居,還可以轉化為可觀的生態和經濟效益。三是城鄉居民對美麗鄉村的向往。首先,當地村民是生態宜居的最大獲益者。其次,城鎮居民對于鄉村發展也有了新的需求。他們期盼沉浸在鄉村清新的大自然中,享受日光浴以及潔凈的大氣、水和土壤,欣賞大自然的美景,也樂于農耕文化和“鄉愁”所帶來的精神體驗,渴望鄉村能夠作為自己修身養性、凈化心靈和康養休閑的溫馨樂園(楊蘋蘋,2017)。

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把生態文明理念挖掘、升華和貫徹到鄉村文化、社會、經濟、政治等生產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益于將鄉村的生態文化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使得傳統鄉村重新煥發生機,有助于構建起全新的城鄉關系。

(二)國土空間規劃保障了全域性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這一個政策指南在2019年就已經出臺實施,這也就意味著我國進入全域全要素管控的生態文明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是全域空間可持續發展的風向標。

隨著我國快速城鎮化,城鄉建設生產空間盲目擴張,農業、生活和生態空間逐漸被壓縮,生態系統嚴重破壞,對國土空間開發和利用強度發生了空前的改變,有礙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是以國土空間為載體,國土空間規劃的出臺對統籌全域城鄉國土空間開發和利用起到關鍵的引領作用。生態文明和國土空間規劃之間存在互為依托的關系。首先,國土空間規劃突破了傳統城鄉空間規劃以功能空間和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及配套設施規劃為導向的技術體系規劃,采用多規合一使中國傳統規劃從部門獨立的單邊規劃向多部門統籌協調規劃改革。實際上,就是要實現城鄉規劃、社會發展規劃、生態保護規劃、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等內容的高度整合,從而建立起一個整體的發展規劃(朱猛,2017)。其背后更深刻的變革意義是生態、文化、社會、經濟的協調化和科學化。形成了以生態保護優先、國土管控設限、經濟和土地協調等整體化、協調性思維理念和科學工作方式,保障了規劃愿景在未來能得到有效實施。其次,國土空間規劃是對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統一進行規劃和保護。規劃引領城鄉融合,打通地域界限,進行全域全要素整體規劃。是對自然資源稟賦、生態服務功能、生態條件、環境容量和地理環境承載力等多要素本底條件具有全面認知和綜合性評價,且遵循區域發展定位的基礎上進行的。依據國土開發利用的適宜性和限制性,對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保護農田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進行明確,進行規劃,使空間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合理的開發。

由此可見,生態文明理念是國土空間規劃的關鍵依據,國土空間規劃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路徑選擇。國土空間規劃是城市和農村發展的指引,其終極目標是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引領文化、經濟、社會各領域可持續發展(葉裕民、王晨躍,2019)。是統籌城鄉資源空間配置、開發管理和布局優化的總體方案,對城鄉全域協調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全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路徑

從本質上來看,生態文明建設是重構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生產、生活方式,是人類生態意識的覺醒及其在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的延伸與發展。從生態文化建設、生態經濟建設、生態制度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四個維度著手,是實現鄉村生態文明全面建設的可行性路徑。

(一)生態文化建設

生態文明是迄今為止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高形態,關系著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普及生態文化知識,提升全民生態文化認知和生態素養,并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是其基本要求。當今農村資源循環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以及產業布局不合理與生態文化的缺失和認知不到位高度相關。文化是鄉村的靈魂,加強鄉村生態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當前,鄉村居民物質生活相對富足,對精神文化領域的需求與日俱增,利于鄉村生態文化的普及。因此,可以把握大好機遇,提高農民的生態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使其發揮在鄉村生態治理和保護中的主導作用,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和智慧保障。其次,通過豐富農民生態文化生活,不斷使生態文化理念全方位融入生活、生產實踐當中,推進鄉村居民生態文化的自覺自為。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農民,我們需要培育農民、依靠農民。此外,需要打破城鄉生態文化封閉性,使其與城市文化進行交流、促進和融合,使鄉村生態文化得到提升,與時俱進。既要加強鄉村傳統生態文化自信,盤活農耕文化,增強農民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又要推進鄉村文化創新,鼓勵廣大青年參與到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二)生態經濟建設

把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鄉村經濟建設優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需要著重推動綠色生態農業、休閑旅游農業及文化農業的發展。

首先,提升中國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生態綠色農業發展理念指導下,提高農產品品質,推廣節水、節電、節藥、節肥、節油技術,適度發展規模經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全面提升中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生態文明新時代,農業應該把為14億中國人提供健康、優質、綠色、安全的農產品放在首要位置。

其次,實現農業、工業以及服務業的高度融合。根據鄉村地區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自有資源進行新產業的開發。以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為前提,發掘農業多功能價值。三產融合是鄉村產業振興的根本途徑,二、三產業要立足于農村的自然生態資源優勢,為一產發展提供科技支持、市場開拓、售后服務等功能,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比如可以發展融合三產又適應城鎮居民日益增長的近郊休閑娛樂需求的鄉村旅游業,并延伸其產業鏈;也可以發展生態有機農業、綠色康養、研學旅行、金融工商等多種功能融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模式;此外,也可以以特色小鎮為載體,依托特色產業彰顯地域特色,保護保存完好的具有豐富鄉土文化和自然資源優勢的特色村落,且強化其產業立鎮。形成差異化定位、錯位競爭、互補發展格局的特色小鎮群,促進鄉村、小城鎮與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楊梅、郝華勇,2018)(周宏春,2018)

(三)生態制度建設

制度體系決定鄉村振興是否具有活力,只有通過創新鄉村振興體制和機制,各項事業才能夠蓬勃發展,欣欣向榮。因此,需要深入加強農村改革,制定適宜的政策,全面激活市場,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共享改革的收益,這也是實現鄉村振興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文豐安,2018)。

首先,激勵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運用市場手段提升生態農業產品價值,逐步建立與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以增加有利于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供給,為其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于法穩,2018)。

其次,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速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活化農村各項產業提供制度支撐和保障。土地是農村最重要的經濟資源,鄉村大量耕地撂荒和宅基地閑置,導致浪費土地資源,迫切需要對土地制度進行改革。鄉村振興的實現,要破除原有的障礙,通過權責關系的明晰,讓不同要素的活力被激發出來。具體做到:一是繼續改革和落實三權分置制度。即將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簡稱“三權”)實行獨立并行的制度安排,有助于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韓志宏,2019);二是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對宅基地實施所有權、使用權和資格權的劃分,所有權和資格權本村村民享有,使用權可以供其他人使用;三是實施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改革。全面摸清農村集體用地的現狀,實現農村資源的科學配置和高效利用(韓志宏,2019)。

(四)生態環境建設

聚焦生態環境建設,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鄉村振興,很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整治鄉村生態環境。以整治鄉村環境為抓手,逐步引導鄉村居民精神風貌、人居環境及產業的全面提升。

首先,營造宜居優美、干凈整潔、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鄉村生態環境。摒棄不生態、不環保的農業生產生活方式,比如取消道路和河道的硬化,讓環境回歸原生態,給天然存在的本土動植物預留生存空間,也可以同時起到涵養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時,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謹慎使用農業地膜,做好田間地頭垃圾的回收和處理。

其次,強化鄉村規劃,助推全域生態環境建設。村莊規劃建設涉及農林牧副漁、交通、水利、歷史傳承和文化等各行各業各方面的布局,有利于協調生態環境建設。實施手段主要包含:一是在國土空間基本規劃的引領之下,對城鄉發展的空間格局進行重建,使得鄉村地區的土地利用和土地開發更加科學、合理;二是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和方向指引,積極實現綠色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文化資源傳播、空間格局優化等等層面的城鄉統籌。堅持以服務民生、綠色發展為導向,建設綠色低碳、安全高效、城鄉一體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三是鄉村規劃要避免城市規劃“千城一面”,要依據當地的地質地貌等自然條件及其所能提供的生態服務功能,以及在區域中的發展定位,風土人情等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規劃,通過規劃助力每個鄉村彰顯自己的特色;四是對鄉村生態資源、發展定位等了解不夠清楚的情況下,謹慎規劃和開發利用,適當留白。

四、鄉村振興背景下全域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體系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深化,其評價體系和評估方法的研究是近些年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對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科學評價,可以有效指導其良性發展。從評價范圍上可以將指標體系概括為國家、省、地(市)、縣、村鎮5個層級,生態文明建設分層級評價不僅可以提高評價科學性,在全域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還可以提高全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可實施性。此外,生態文明建設絕不僅僅是通過單純追求原始的生態完整性來提高生態效益,更重要的是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全面建設和全面發展。

(一)五個層級評價

在對國內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理論系統性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相關文獻歸納總結,可以得出2007~2017年,學者們構建的指標體系評價尺度以國家、省和城市為主。2015年以前,各類指標體系文獻總量逐年增加,近幾年,文獻數量雖有所下降,但評價尺度和要素更趨于多元化。在全國性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層面,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ECCI課題組建立的包括社會發展、生態活力和環境質量等指標的評價體系(劉某承等,2014)(嚴耕等,2013)。

此外,在小尺度區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研究層面,全國各大城市和省份紛紛開展所轄區域研究且有大量文獻報道,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和發展,如:重慶市、深圳市、陜西省、山東省、江蘇省、河北省、四川省以及安徽省等等(王然,2016)(宓澤鋒等,2016)。

國土空間規劃是國家、省、地(市)、縣和鄉鎮“五級”規劃,而且是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簡稱“雙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的對全域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的規劃。所以,國土空間規劃保障了全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也給全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只有分級評價才能使得評價結果更加科學和有意義。然而,現有評價體系主要適用于省、市,對縣、村及社區尺度的評價相對欠缺。在鄉村振興和國土空間規劃時代背景下,今后應增加小尺度評價體系的構建,尤其是對鄉村生態文明建設評價體系的構建。此外,現有評價傾向于靜態評估,未來研究應考慮使用動態評估方法或成效指標,更加關注評價的動態性和長期性,增加評價結果的時空對比性,這樣才能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延續性。

(二)三個效益評價

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的復雜性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是一項復合性的系統工作。因此,盡管研究文獻數量龐大、成果豐富。但是,由于我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時間并不長,指標體系在實踐過程中反映出了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首先,生態文明建設不是追求生態系統的原始狀態,是在生態系統健康的基礎上,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提高,滿足人民期望的美好生活質量。因此,評價指標的選取應該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指標作為指標選取的基本范疇。其次,現有評價指標選擇及其權重的確定方法對指標特性及相互之間協調性的考慮欠缺,應該逐步形成規范體系。三種效益指標的選取方式應該根據各自系統的差異性,分別衡量評價。此外,多數分析方法數據量有限,得出的結果不具有說服力。未來應對自然地理條件、資源稟賦特征、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區域功能定位、生態文明建設的起點和實際情況等方面的資料進行深入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大數據等工具對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進行系統性收集、整理和分析,因地制宜地篩選適合各層級全面、系統、簡潔地反映生態文明建設現狀的評價指標,不斷深化和豐富三種效益兼顧的評價方法體系。

五、結語

通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在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村發展的過程當中,鄉村振興戰略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選擇。從整體來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必然要經歷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其中生態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引領作用。可以通過培育生態文化化育鄉風文明,大力推進生態經濟建設促進產業興旺,完善生態文明制度推進生態治理,利用國土空間規劃統領全域宜居生態環境,最終實現城鄉居民共同富裕,達到鄉村振興戰略總目標。此外,生態文明建設的分層級評價,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科學評價體系可以更好地指導未來生態文明建設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秧分,劉玉,李裕瑞.中國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發展狀態與產業興旺途徑[J].地理研究,2019,38(03):632-642.

[2]高江濤,朱坤林.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發展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15):263-264.

[3]韓志宏.統一戰線視閾下馬克思主義工農聯盟思想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9.

[4]劉某承,蘇寧,倫飛等.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綜合評估指標[J].生態學報,2014,34(01):97-104.

[5]宓澤鋒,曾剛,尚勇敏,陳思雨,朱菲菲.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方法及空間格局演變[J].經濟地理,2016,36(04):15-21.

[6]湯頂華.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時代意蘊[J].學海,2018,No.172(04):5-10.

[7]王然.中國省域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6.

[8]文豐安.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之理性審視[J].重慶社會科學,2018,No.281(04):16-24.

[9]嚴耕,林震,吳明紅.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進展與評價[J].中國行政管理,2013(10):7-12.

[10]楊梅,郝華勇.特色小鎮引領鄉村振興機理研究[J].開放導報,2018,No.197(02):72-77.

[11]楊蘋蘋.鄉村振興視域下生態宜居鄉村的實現路徑[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17,157(06):59-62.

[12]葉裕民,王晨躍.改革開放40年國土空間規劃治理的回顧與展望[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19,8(06):25-39.

[13]于法穩.新時代農業綠色發展動因、核心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村經濟,2018,401(05):19-34.

[14]周宏春.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農村綠色發展[J].環境保護,2018,46(07):16-20.

[15]朱猛.制度與行為視角的城市空間增長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7.

*本文為2021年度山西省省哲社基礎研究項目“山西省‘市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體系構建”(課題編號:2021YJ052)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
讀《有機馬克思主義》
論周秦生態倫理文化及其當代價值
道德與文明(2016年4期)2016-12-06 00:11:27
淺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落實策略
智富時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5:43:03
我國生態文明法制建設問題研究
發揮檢察職能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研究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06:27
美麗鄉村之景觀改造實踐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職教論壇(2016年23期)2016-11-19 09:40:22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00:47:19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品视频| 操美女免费网站| 国产白浆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久久熟女AV|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人妻21p大胆|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91亚洲视频下载| 制服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亚洲Av激情网五月天| 久一在线视频|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 国产女主播一区| a毛片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六月激情综合一区|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国产第四页|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色综合五月|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无码久看视频| 亚洲综合18p|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久久香蕉国产线|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 久久精品91麻豆|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无码aaa视频|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97在线碰|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亚洲浓毛av|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午夜国产小视频|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久草热视频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欧美97色|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五月| 91小视频在线| 国产在线专区| 日韩在线网址|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