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孝義皮影、美術、校本課程、非遺文化
皮影藝術是一項融合幾千年文化,綜合戲劇、音樂、美術、歷史、寫作、刻繪和說唱為一體的藝術資源的綜合體。孝義皮影是在此基礎上經過演變和發展,包涵地域特色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孝義皮影是中國皮影戲重要組成部分,起源于戰國時期,因流行于孝義而得名,在山西皮影里最具代表性,是中國最早的皮影發源地之一,在宋金時代已經成熟發展展演[1]。
當前各種文化和思想相互碰撞,在各種影視文化的影響下,我國很多傳統的優秀文化受到了沖擊。民間藝術已經到了瀕臨消亡的境地。如何更好傳承和保護皮影藝術成了當下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藝術需要人來傳承,而學校正是教書育人的地方,自然學校教育成了保護非遺藝術的不錯選擇,將孝義皮影和學校美術課程相糅合,并進行開發、研究不但使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讓教學富有特色化,也讓皮影藝術在美術教學中得到活態的傳承,讓其熱愛自己家鄉,熱愛家鄉文化,培養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無疑更是對“非遺”最好的保護和傳承。
近年來,教育部門對民間藝術越來越關注,《美術課程標準》(2001)中提出進一步加強中國傳統民間美術的內容設置,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國家優秀傳統藝術的熱愛。2011年《美術課程標準》中強調,學校應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的各種資源開展有特色的美術教學活動,開發適合本地學校的課程[2]。孝義皮影融入了美術教學不失為一項美術教學的課程改革,豐富了美術教學的內容,擴寬了學生關于美術的視野。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可以充分體現學校辦學理念和特色,滿足學生的興趣和個體需要。
皮影通過鮮艷的顏色和鏤空的特殊技藝帶給學生不僅僅是視覺的震撼,皮影背后的說唱和伴奏更是一種多元化教學的直接應用,而校本課程的開發更從美術、音樂、文學等角度進行了融合,為學生提供了了解本土藝術文化的土壤,為感受非遺文化提供直接渠道,學生可以接觸到我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對學生提高美術修養起到促進作用,也增加了學生對非遺文化的一種保護意識,夯實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熱愛生活的價值觀。
在對學生的前期調查中發現,有78%的學生對皮影不了解,對孝義皮影更是知之甚少,部分學生僅僅是聽說或在電視上見過,別說其產生來源和發展歷程里,學生幾乎沒有親身接觸皮影戲的機會。只靠觀看視頻的方式或教師講解的一系列知識學習,很難通過間接的方式喜歡上皮影藝術。所以,我們在皮影藝術的氛圍營造工作非常重要。我們可以在學校走廊、教學樓、宿舍樓、教室廣場等設立皮影藝術展區,擺放皮影藝術的相關資料,懸掛皮影藝術品,廣播、電視、微信等推送關于皮影的內容,抓住一些敏感時節,如端午、清明、中秋等節日,有意識地播放緬懷和懷念傳統節日的皮影故事,在潛移默化中為大家營造出一種濃厚的皮影藝術氛圍。
皮影教學作為美術課程的新生事物,還沒有較為完整的課程設計,這就需要在開發和設置的時候進行前期探索。孝義皮影由于造型傳統、題材老舊等原因,導致學生對傳統皮影戲劇本不是特別感興趣,課前先讓學生在搜集相關傳統皮影戲表現的主題有哪些,再欣賞現代皮影創意作品,最后小組合作討論皮影創意主題和造型,進而打開學生的創作思路。任何教學都需要循序漸進進行,皮影美術需要深厚的藝術功底。課程設置中要把握先易后難、逐步推進的原則,在教學設計時可以采取單元式教學,將皮影教學分為12個單元進行,每個單元設置一個主題,12單元即為一年的12個月,每個月都有主題,可以分為收集感受、現身說法、鑒賞學習、畫稿推新、皮影設計、創作體驗、沉浸學習、表演課程、總結提高等主題。由鑒賞課入手探尋能激發學生興趣,加入皮影的設計和表演,感受皮影的趣味性,加深對皮影表演的體會。由此產生更多新穎的皮影主題,既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能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
教學活動中充分依托現代多媒體教學設備,將抽象的美術教學轉換為有血有肉的實物教學。從皮影的色彩選擇到皮影的雕刻、制作、成型、表演等全方面展示,增加動手環節,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藝術美學。將課堂設置在皮影展覽館中,通過參觀學習增強學生對皮影藝術的親切感,熟悉感,讓學生在參觀中直觀感受可觸摸的皮影藝術。邀請皮影藝術傳承人走進課堂,現身說法,挖掘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讓學生了解身邊就有非遺傳人,高手在民間。拓展孝義皮影研學基地,通過學校和歷史博物館、皮影藝術館建立孝義皮影研學基地,定期組織學生現場實地授課,還可以直接體驗制作皮影、演示皮影,沉浸式體驗教學。
當前新課改理念提倡突出美術學科的育人功能,將“立德樹人”的貫穿始終,融入教學,而非遺藝術孝義皮影的校本課程開發正是將美育與德育相結合,讓學生在互動中體驗,在教學中發現,思路的拓展和挖掘值得廣大教師們探究與實踐。我們只有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和素質,總結優秀國粹,才能更好地推動美術校本課程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強君.山西孝義皮影戲調查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20.DOI:10.27287/d.cnki.gsxsu.2020.000372.
[2]莫莉.嶺南文化在小學藝術課程中的傳承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7.
(作者單位:山西省孝義市實驗中學 段尚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