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教師應該深入了解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意義,從情境創設教學、多媒體教學、史料分析教學的策略入手,在歷史課堂中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習體驗,讓學生切身感受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身上傳遞的家國情懷,使他們成為弘揚家國情懷的主體。
關鍵詞:課程改革;高中歷史;家國情懷
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承擔著培養學生唯物史觀和人文情懷的重要任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還要讓學生在歷史中見證國家與社會的發展與變革,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高中歷史教學活動正在向著育人、育德的綜合方向發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應當伴隨教學活動同步發展。如何滲透家國情懷,這是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意義
1. 貫徹德育,升華課程價值
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不能只注重文化教育價值,情感、思想方面的教育同樣重要。在圍繞教學要求規劃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應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到教學活動中,構建更為成熟、完善的教學體系。然而,高中歷史課程時間緊、任務重,教師缺乏貫徹落實德育目標的教學方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在家國情懷的引導下,學生從國家的角度看歷史的發展,思考國家和民族的曲折發展,深刻體會華夏民族的滄桑巨變。余秋雨曾說,歷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隨和又自尊。通過學習歷史,學生不僅可以了解一樁樁歷史事件,還可以透過歷史事件感悟國家和民族發展的美好追求,能夠意識到自己肩膀上所承擔的使命。由此,家國情懷有助于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2. 改變目標,實現全面育人
“知識本位”的教學模式已經逐漸得到改變。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文化、情感、道德等方面的教學工作不容忽視。落實教學工作需要制訂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從多個角度教育學生,即讓學生在文化上不斷成長,在思想上不斷進步,在信仰上愈發堅定,這樣的教育才是符合新時代發展需求的教育。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可以幫助教師完成這一教學目標。通過學習歷史,學生從不同國家和民族發展史的對比中獲得了歷史學習經驗,對于歷史學習形成了全面的認識。家國情懷影響著學生的歷史思維,使其形成了從世界變革看中國發展的思想,站在世界的大格局上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進行評價,形成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滲透家國情懷的歷史教學是培養學生情感與價值追求的教學,更是促進學生不斷成長的教學。
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的策略
1. 創設情境,深入激發情感
家國情懷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形成的一種情感意識,是學生學習素質、情感需求的綜合表現,是學生掌握歷史知識與情感要素的內在驅動力。為了將家國情懷滲透到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讓學生學會剖析家國情懷的精神內涵,從情感的角度分析家國情懷的意義。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以下統稱“教材”)必修(上)“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雖然使封建國家達到了空前的統一,但有些人認為秦始皇是個暴君,對于這一觀點你有什么看法?學生對相關歷史問題進行分析,隨后發表看法。有的學生認為秦始皇是一個暴君,因為他焚書坑儒、苛捐雜稅、嚴刑峻法,他統治的秦王朝算不上太平盛世。有的學生則認為,秦始皇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互動探究任務,結合情境進一步深化教學:試想你是秦始皇,你要如何治理國家,為百姓創造繁榮安定的環境呢?學生通過換位思考逐漸理解了秦始皇在當時的背景下采取鐵血手腕的理由,感受到了他“筑長城御匈奴”的偉大氣魄。此時,教師可以將家國情懷滲透到教學中:因為有了這樣一位君主,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如此,滲透家國情懷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2. 播放視頻,感染深厚情感
我國歷史上有許多值得謳歌的歷史人物,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不怕犧牲、為國家和人民奮斗的精神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要打破使用靜態文字教學歷史人物事跡的局限,注重開發多媒體視頻資源,利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來增強課堂教學內容的畫面感,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讓學生走進視頻中,身臨其境地體會歷史人物的精神。
例如,在教學教材必修(上)“兩次鴉片戰爭”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電影《鴉片戰爭》。學生通過生動的電影畫面可以深刻感受到鴉片貿易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危害,看到以林則徐為首的歷史人物的覺醒,對他們開展禁煙運動時毫不猶豫、抵抗侵略的堅強意志感到震撼。教師播放電影營造的教學氛圍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歷史人物身上令人敬佩的家國情懷。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著重了解林則徐這一歷史人物,組織學生討論。在這一環節,學生可以觀看電影中林則徐的相關畫面,著重對林則徐的語言、神情、動作等展開分析,感悟他的人物行為、心理和精神品質。學生可以深入了解林則徐是如何利用“銀荒兵弱”擊中道光皇帝的心病并被委派為欽差大臣赴廣州禁煙的。從具體的歷史事件中,學生可以深刻體會林則徐身上深厚的愛國之情,感受到他對百姓深受鴉片侵害的痛心及奔赴廣州禁煙的決心。學生可以從這一學習活動中領悟歷史人物對國家的深愛之情,形成家國情懷。
3. 深挖史料,增強家國情懷
在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史料是他們不可或缺的學習素材。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及其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史料,引導學生在史料分析與解讀的過程中挖掘深層的歷史知識與情感內涵。從家國情懷教育的角度來看,教師應當挖掘一些合適的史料作為學習材料,讓學生了解我國為世界發展所作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教師要借助史料激發學生對家國命運的關懷之情,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例如,在教學教材必修(下)“全球航路的開辟”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從“指南引航”的角度搜集史料,讓學生了解前人在新航路的開辟過程中是如何解決導航問題的,然后導入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在遠航過程中使用星盤來導航的相關史料,以及羅盤被應用于航海的相關史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羅盤與星盤相比,究竟哪個具有更強的實用性?為什么?學生可以在分析問題時感受羅盤給新航路開辟帶來的影響。學生在了解羅盤為世界航海作出的重大貢獻時會產生民族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導入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史料,讓學生從鄭和下西洋、歐洲新航路的開辟等角度展開深入的思考:我們應該具備怎樣的意識去積極地探索世界,尋求更大的發展,為中國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不懈的努力?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可以樹立科學的全球觀,學會關懷國家的命運,督促自己努力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逐漸形成家國情懷。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教師要認識到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價值,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走進生動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從歷史事件中感受家國情懷;要借助直觀的多媒體視頻營造教學氛圍,或者利用豐富的史料強化學生對家國情懷的感知,讓學生自覺增強愛國意識和民族意識。在以后的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歷史課程教學主線,細化學生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將重要的歷史發展事件有機串聯起來,拓展家國情懷的教育空間,深化家國情懷的教育意義。
基金項目:平涼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普通高中歷史教學研究(PL[2022]GHB4293)。
參考文獻:
[1]魏曉東. 高中歷史教學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必要性和策略[J]. 教育觀察,2021,10(43).
[2]呂秋菊. 高中歷史教學滲入家國情懷教育[J].華夏教師,2020(8).
[3]金文君. 核心素養背景下歷史課堂落實家國情懷培養的方法[J]. 華夏教師,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