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慧

【摘要】“實用性閱讀與交流”體現語文學習向生活回歸的理念,本任務群的作業設計應緊扣“實用”旨歸,著力創設真實性評價任務。設計時要把握好學科邏輯和生活邏輯、閱讀輸入和交流輸出、內隱建構和實際表現三組關系,凸顯任務的真實性、統整性、實踐性。
【關鍵詞】實用性;作業設計;情境;任務;成果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體現了語文學習和生活的關聯,旨在讓語文學習“滿足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交流溝通需要”。實用性學習的作業評價應緊扣本任務群的“實用”旨歸,以真實性評價任務引發學生相應的學習表現,教師通過觀測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實際表現,對學生的實用性閱讀與交流能力及社會參與意識作出評價及引領。其中,實用性評價任務設計是實施作業評價的關鍵,我們在設計評價任務時應把握好以下方略。
一、情境真實:學科邏輯和生活邏輯雙向聚焦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凸顯了語文課程的工具性特點,強調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相較于其他學習任務群,實用性學習中的任務情境更凸顯日常生活情境,要求學生運用語用經驗解決日常生活中交流溝通的真實問題。因此,在學科邏輯和生活邏輯的雙向聚焦點上設計真實性運用情境是實用性作業設計的應有之義。“雙向聚焦”包含“語文學習向現實生活投射,而現實生活給語文學習提供真實運用場”的意蘊。
具體設計時,可以從學習目標出發,尋找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情境或模擬與現實生活相似的應用情境,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遷移知識,體驗語文學習的實際功用,產生學習的效能感、意義感。作業表述中一般要體現以下要素:真實的場景,場景中包含具體的交際目的、交際對象,促進學生“根據具體交際情境和交流對象,清楚得體表達,有效傳遞信息”(課標語);真實的問題,需要解決的問題應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而且可以運用語用經驗解決的問題;真實的學習資源,“文本內容、類型與形式要符合和適應日常生活的實用性需求”。(梁昌輝《切于實用,有益于生活——“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教學解讀》,《語文建設》2022年第5期。)很多情況下,實用性學習的資源具有跨媒介的特點。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作業設計時必須清晰地把握任務情境的目標要素,避免設計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我們要從復雜的生活情境中找到現實需求與學科認知的聚焦點,作業表述中要提示學生用語文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凸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傳遞信息”等實用性閱讀與交流能力的形成、發展和表現。
例如: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主題是“可愛的動物”。一位教師設計了如下作業任務:
第19屆亞運會吉祥物琮琮、蓮蓮、宸宸分別代表著良渚古城遺址、西湖和京杭大運河,充滿了杭州(本屆亞運會舉辦城市)的文化特色。現在我們要開展班級吉祥物設計比賽,要求根據班級特色以某一種動物為原型進行設計,歡迎大家踴躍參與。你準備選擇哪一個動物朋友為原型呢?請為它寫一段推薦詞,要根據需要寫出動物的特點,注意靈活運用在本單元閱讀中學到的寫法。
這項作業任務緊扣單元學習目標,結合學生的校園生活創設了真實性任務情境。情境中包裹著明確的實用性學習目標,指明要根據交際和表達需要,抓住動物的特點進行推薦,同時還提出要靈活運用閱讀中積累的寫作知識。特定的交際情境有力喚起學生表達的內驅力和交流的主體意識,學生主動地對在生活觀察、資料閱讀中獲取的信息進行提取加工,根據語境需求選擇表達內容和表達方式,在實踐過程中發展了信息素養和交際素養。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評價顯性的關鍵能力,還關注潛在素養,彰顯了“素養作業觀”。
二、任務統整:閱讀輸入和交流輸出雙向聚焦
如上所述,實用性學習的作業設計應以真實性任務情境為載體,引導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語用能力。而問題解決式的任務情境一般是復合型情境,因此“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作業任務表現出統整性特點。一項任務統整起閱讀輸入和交流輸出的完整實踐過程,統整起傾聽、閱讀、觀察、口語交際、寫作等多項言語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綜合運用語用經驗,整體發展“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能力。
設計統整型作業任務最常用的策略是運用逆向思維,緊扣學習目標,根據特定情境設計出清晰的表現性學習成果及評價標準,以成果表達作為支點撬動起閱讀輸入和交流輸出融合共生的過程。這樣設計的好處,一是有力打開實用性學習的過程。閱讀輸入是交流輸出的基礎,學生在輸出任務的“倒逼”下,沉入閱讀深處,獲取信息,加工信息,進而有效傳遞信息,經歷閱讀、思考和表達融為一體的飽滿的言語實踐過程。二是有效提升實用性學習的品質。學生在明確的預期成果及評價標準指引下,會有意識地運用比較、分析、歸類、概括等理性思維方法閱讀和交流,提升學習成果的品質。三是有利于學生在自我反思、自我調整中發展元認知水平,提升實用性學習的關鍵能力。
那么,在具體操作中如何找到閱讀輸入和交流輸出雙向聚焦的支點呢?一種思路是聚焦信息內容和運用場景的交切點,即讓學生運用在閱讀中獲取的信息解決現實生活場景中的問題,這種作業類型側重于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比如,教學《七律·長征》,聚焦“借助資料理解詩句內容”這一學習目標,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任務:詩中寫到紅軍長征途中經歷的一次次驚天動地的戰斗,請你搜集相關的戰斗故事,做成“資料袋”,介紹戰斗概況,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作業設計中指明了作業成果是“長征故事資料袋”,解決的現實問題是“幫助同學們理解課文內容”,暗含的實用性學習目標是有目的地查閱資料,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并且運用“概述”等語用經驗做成資料袋。學生在輸出任務的驅動下,先后經歷了搜集資料、選擇資料、提煉信息、整合信息、書面表達等一系列自主實踐的過程,發展了信息處理與傳遞能力。
另一種思路是聚焦思維結構和運用場景的交切點,即基于實用性學習中的認知“錨點”,創設相似遷移的運用場景,引導學生運用學科思維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實現從具體到抽象再回到具體的高通路學習遷移。比如,五年級上冊說明文單元的教學中,有位教師基于教材“初試身手”的內容創設了兩種不同的運用情境:1.濕地公園要給白鷺做一塊介紹牌,請你根據課文和查找的資料寫一段說明性文字;2.一年級的小朋友來到濕地公園游玩,現在要請你給他們介紹一下白鷺,你會怎么介紹呢?這項作業要求學生不僅能“讀得懂”“想得透”,還要“用得出”,能根據具體的情境靈活運用閱讀中學得的說明文知識,在“做中學”,實現書本知識向語用經驗的轉化;同時學生在實踐中也能真切地體驗到語文學習是“實用”的。
以上將這兩種設計思路分開闡釋是出于表達觀點的需要,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整合運用兩種思路,設計出有利于達成多維學習目標的“實習場”。
三、成果實證:內隱建構和實際表現雙向聚焦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教學提示中指出:“評價應注重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語言運用的實際表現,圍繞個人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中閱讀與交流的實際任務,評價學生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能力。”這段話告訴我們,學生的“實際表現”是實用性學習評價的重要對象,因此實用性學習評價任務有明顯的操作化特征,作業表述中一般要有比較明確的行為動詞,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操作實踐中內隱建構,形成經驗;同時又要基于學業質量的要求,明確地指出實證性成果的要求,幫助學生將內隱的思維成果外化出來,在充分的素養表現中提升素養。教師則通過分析學生的作品(實際表現)推斷其內隱的思維狀態,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并促進學生反思學習過程,使教與學滾動推進,螺旋上升。下面以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眼中的繽紛世界”作業設計(見表1)為例。
這是一項單元整體化作業設計,從學習單元最終要呈現的學習成果出發,設計伴隨著學習任務推進的作業成果群。從捕捉生活鏡頭到留心觀察事物,從瞬時觀察到連續觀察,從觀察記錄到習作表達,每一項作業之間是有內在關聯和邏輯推進的,學生在作業任務的指引下看到每一階段的學習成果,經歷完整的習作生成過程。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作業成果作為聚焦點,一方面有力地驅動學生展開觀察、體驗、思考等充分的內隱學習,促進內部言語生成;一方面讓思維看得見,有利于教師通過觀測學生的學習成果,發現思維的阻滯點,及時搭建思維支架,促進學生更有效地投入到內隱建構的過程中,生成新的學習成果。
作業評價是過程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設計是作業評價的關鍵。在任務群的實施中要精心設計作業,通過作業評價提升任務群教學質量。“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的作業設計要遵循“實用性”原則,創設真實性語用情境,指向公民素養的培育,體現教學評的內在一致性。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梁溪區教師發展中心)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