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子梁 黃群英
內容摘要:本文以現當代文學課程中“尋根文學”的教學為研究對象,通過教學過程中顯現出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效果不佳的問題進行查擺與反思,旨在尋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尋根文學”內容教學實踐中的相似性與契合點,探析具體可行的優秀文化有機融入課程教學的現實方案,以期映射到現當代文學課程乃至文學及類文學專業相關重點課程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為助力文化自信的融匯和立德樹人的落實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文學課程 “尋根文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實踐中凝練而成的寶貴文明資源,是中華民族得以不斷自我完善而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強大精神支柱與豐厚文化滋養,是中華民族的根柢和精魂所在,一直以來就是國家和民族意識形態教育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今天,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工作的根本性任務,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1]41,中華民族面臨著新的時代機遇與挑戰。因而要在新時代下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成為至關重要的教育思想及教學內容的質料來源之一。尋根文學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來以“文化尋根”為思想綱要的小說創作為核心,涵蓋了自改革開放以來當代文學思潮嬗變的歷程、尋根文學經典作品賞析、各地域群體文學流派及重要作家思想、經歷介紹等內容,與中國本土傳統文化特別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頗為緊密的聯系。因而尋根文學乃至現當代文學課程除卻自有的專業性與學術性之外,其文化特色宣揚、文化自信彰顯的價值性因素也不容忽視,本文便是基于此文化傳播價值展開的教育研究。
一.“尋根文學”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割裂與反思
“尋根文學”是在1985年前后興盛的一大文學流派,與“傷痕文學”“改革文學”不同的是,它超越了社會熱點與政治議題等現實觀照因素,轉向了對于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與博大精深的文化探察,對我國本土民間的生存狀況以及民族的性格抒發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然而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聯如此緊密的教學實踐中,往往呈現出學生對優秀文化內涵與意義理解不到位的情況,這直接指向到“尋根文學”教育價值觀傳輸不足的深層次問題,亟待反思。
(一)重“文學史”而輕“原作品”的內容斷層
在教學實踐的設計中,“尋根文學”部分作為需要精準理解并掌握的部分,而由于課時安排結構等問題被置于相對次要位置,以至于教學內容高度濃縮為權威化的文學史價值解讀,而對具體文本分析較淺,結果是對諸多經典尋根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思想內涵和內蘊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解讀不夠清晰充分,出現了重“文學史”而輕“原作品”的內容斷層現象。此外,在具體內容編排上,教師主要以課堂所使用的文學史教材為基準展開發散式解讀,并側重該研究領域新近的文學史觀點加以整合歸納,在研討基礎上提出對于“尋根文學”的創新性見解。因而在具體教學內容上傾向了尋根文學在文學史結構中的梳理與各觀點及史料間的深入啟發,而這對于較缺乏文獻閱讀分析能力及充足文學作品閱讀量積累的學生群體而言理解難度較大——這種脫離了原作品而直接深入解讀教學內容的教育教學方式導致了學生出現了對優秀傳統文化內核理解領悟層次淺薄等問題。
(二)缺乏有效引導而致使深度思考不足
由于部分文章的篇幅較長,一些教師會選擇“自主預習”為提高授課效率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前,教師會事先布置過課下閱讀及思考任務。但現實情況反饋,學生在課上交流與思考的過程中,積極度不高,對經典作品(如《棋王》《爸爸爸》等)的思考與探討內容趨于扁平化、片面化的問題。究其成因,首先是因為針對“尋根文學”的純粹文學史料爭辯與概念剖析等問題門檻較高,初入大學的本科生仍不完全具備必要的學科專業素養以及知識儲備,對問題分析的方向感不足,且思考問題的深度仍有所匱乏,導致其理解難度較大;其次是課后的思考與理解本身就缺乏了尋根文學經典著作的精讀與一手史料的接觸,學生對于概念本身的理解存在缺乏對實際尋根文學發展狀況的研究,使得富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尋根文學內容最后演變成了“范疇學”式的背誦記憶。長此以往,自然難以實現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學目標。
(三)泛抽象與空洞性的教學范式呈現
從成果導向上看,在課后思考題及期末考核中,“尋根文學”部分所占分值比重較大,而學生落實卷面上的在答案卻普遍趨向“標準化”——只是機械式地呈現課堂筆記與PPT所展示的文學史料內容,未能更進一步挖掘出尋根文學中更為精髓的對于優秀傳統文化及民族性思索的內質;在涉及具體文本的賞析與解讀時,也只是淺嘗輒止于對尋根文學的刻板印象,對具體作家及作品未能做到“知人論世”的分析;而且賞析內容也趨于模板化,未將作品背后“文化尋根”的歷史大環境因素分析出來,也未能根據經典句子賞析出作者對于傳統文化的細微思索以及作者有意凸顯的民族傳統文字特色。就此類現象不難窺探出,學生對于其背后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分析是不夠到位的。
綜上所述,要從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本質上加強學生對于尋根文學里“根”的本身價值的理解,需使得教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教學難度適度化、科學化,并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引入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解讀,堅定立足中華文明的強烈自信,這也將成為教學改革的要點所在。
二.“尋根文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契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尋根文學”作為“深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里”的文學流派[2],伴隨著中國本土的“文化熱”而興盛。作家們進行這種文化尋根的寫作時,或是站在啟蒙主義者的視角,以現代意識對民族心理進行理性分析與批判,或是立足自身的存在論與人生情感體驗,以重直覺和悟性的藝術思維方式對民族文化當中優秀的審美觀、認識論等進行認同,而他們的作品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脈脈相通,在常規專業知識教學中挖掘優秀文化的價值意涵并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自然也有跡可循。從這一邏輯上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豐富的育人價值,傳統道德文化能夠引導作為現代公民的大學生群體注重修身。
(一)“尋根文學”作品是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物質體現的翔實記述
“尋根文學”作品中充滿了對各地區風土人情的描寫。烏熱爾圖曾針對“文化心理結構”的“尋根”這一話題表述過自我看法:“我國邊疆......確實可以說是一座沉睡著的文化寶庫......文學土壤的豐沃令人驚嘆?!盵3]來自四面八方的“尋根作家”“超脫”于“知青傷痕”的記憶,轉向了鄉土風物的記述,共同建構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壯麗圖景與中華人民的鄉土精神家園。例如賈平凹以散文文集《商州初錄》記載了陜西人文、自然景觀的變遷,背后透露著淳樸粗韌的秦漢文化;烏熱爾圖以小說集《琥珀色的篝火》記載著東北獵區大森林的生態環境,與棲居其中的鄂溫克部族生活生產深邃古老而瑣碎的日常;張煒則以《古船》等作品傳達著膠東半島和諧純真的鄉土景觀,展現著自然敦厚的儒家精神......學生在閱讀與討論這些作品時,其中優美敦厚的風土人情便會迎面而來;教師在具體作品的講授中,這些內容也能夠成為剖析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情懷的典型素材。
(二)“尋根文學”作品中充滿了古典傳統中優秀的文學審美精神
在“尋根文學”作品中,民族傳統的美學因素在富有歷史厚重感與鄉野幽遠感的文字記述中再度蘇醒,復活了富有頗具中華特色的書寫題材及審美思索。李杭育曾就此評述道:“假如中國文學......能以老莊的深邃,吳越的幽默,去糅合絢麗的楚文化,將歌舞劇形式的《離騷》《九歌》發揚光大,作為中國文學的主流發展到今天將是個什么局面?”[4]如此將文學從“干預社會”的務實功效轉向審美多樣性的務虛關懷,正是探尋內植于中華傳統深處的文學創作、鑒賞思維的探索。例如,在王安憶的《小鮑莊》中則體現著儒家傳統的“仁義”價值觀與美學觀,作者以遠古時期的洪水神話——大禹治水的“現代化”介入,小鮑莊內眾人物作為大禹后代,皆蘊藏著大禹式的仁愛觀,重要人物“撈渣”作為莊內“仁義楷模”與“少年英雄”,更是在作者典型化、立體化的處理手段下將其博愛、遵禮、善良等精神展露的淋漓盡致,儒家的溫柔敦厚思想風范在當代文學語境下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因而古典的文學藝術精魂貫穿各尋根作品中,在現代意識觀照下誕生的富含傳統藝術特色的尋根作品也將成為當代學生“沉浸式”體驗品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極佳素材。
總而言之,尋根作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諸多的契合點,透過抽象的文化現象與概念的闡述,直接針對文本本身的解讀可能將更有助于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領會并能夠最終實現知行合一,因而深入挖掘尋根文學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價值是必要的,同時也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尋根文學教學的具體實踐策略
“尋根文學”內容中充滿了諸多可以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相契合的維度,因而在教學實踐中采用適宜方法將二者結合會升華教學的精神引領與文化傳播價值。想要利用好此契機,便不能停滯于理論介紹與概念的抽象辨析層面,要在上課過程中選擇優秀經典片段引導學生文本細讀與探討,帶領學生感悟并分析文本中描繪的中華大地風土人情,承載的中華古典優秀文學藝術精神,剖析潛藏深處的本土哲學思想精髓,進而體悟文明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意涵,助力立德樹人根本教育目標的實現。
(一)以《浮躁》為范例的中華文明本土的人文風化教學
《浮躁》以商州農村的大環境為背景,以金狗與小水之間的情感線為情節貫穿,展現了社會局面變遷下商州村民的浮躁空虛,而這部作品也以一種深入的視角,以小見大地展示著中國農村廣闊而壯麗的圖景。取其開頭部分分析,“州河流至兩岔鎮,兩岸多山......山崖的某一處,清水沁出,聚坑為潭......”這一段作為駕馭小說整體基調的環境描寫,將商州的幽美奇崛之景展露得淋漓盡致。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可選取朗讀錄音或請能熟練運用商洛話的學生來朗讀文段內容,在賈平凹長短錯落有致而疏放有力的語言風格中初步體會其豐厚的中國鄉土情致與本土方言的韻律美,從感性層次初品商州迂折駁雜而沸反盈天的景致,初步激發學生對中華文明秀麗風光的審美情感。而后便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段,整體上把握該段作者由遠及近,以點帶面的匠心獨運,選取典型意象與關鍵描繪型詞語:如在“曲”“沒深沒淺”“七折八折”等詞匯上引導學生思考其空間上呈現出的支離破碎,繁復錯雜的結構,剖析“浮躁”景致下的自在沉靜美;在“高瘦”“黑漆”“二道”“飛翹”等描寫具體鏡像的形態、色彩、數目與趨勢等詞匯的糅合中感受商州風物細節的可觸感,體味著古典山水畫般在勾勒渲染間逸出的感官沖擊力及深層的意境美。在令人應接不暇的細節“拼湊”中,與學生共同從整體上感悟這一幅縱深廣遠而內蘊豐富的商州風土人情畫,并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展示圖片影像等來對商州風情進行直觀的視覺呈現,并在此加入價值觀引領,學生便自然能從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轉變為濃烈的家國情懷。
(二)以《爸爸爸》為范例的審美藝術精神教學
韓少功《爸爸爸》中的經典句子堪為對于中國從古至今一以貫之的審美藝術精神教學典范。韓少功成長于湖湘地帶,深受瑰奇幽秘的楚騷文化感染,這樣的風格也體現在了《爸爸爸》這部作品中。在語言上,小說中四處可見“視”“渠”“兮”和“君”等古典楚地語匯,且用語呈現與實際所指意義上也多有多義與歧義色彩,如小說中“爸爸”“媽媽”等詞語往往另有他意,在師生的共同品讀中,這種重視直覺與玄思的神秘色彩與頗具楚騷風韻的爛漫氣勢便呼之欲出。此外,在內容上也多記載了楚地的巫鬼淫祀風俗,如在對蛇的蠱毒上也富有迷幻風韻:雞頭寨的蛇好淫,若要取蛇膽,人們便會扎一個涂抹彩粉的婦女狀草人,“引蛇抱纏游戲,再割其胸,取膽,蛇陶陶然竟毫無感覺?!痹趯W生的當堂閱讀中,那頗有遠古感的蠻野深邃的文化體驗便不言自明了。再者,楚人重視自然崇拜,對風物的奇異冥想有著獨到的觀照,泛神論思想漫覆其中。如在解釋理解自然現象時,面對雞頭寨的歉收,“雞頭峰正沖著寨里的兩攏田,把谷子都吃進肚子里去啦”。在作者的筆觸下,自然富有著靈魂,有著自我的語言文明系統,向人類展現著綺麗朦朧的形態,“有時還能看見白云上飄來一片碩大的黑影,像打開了的兩頁書,粗看是鷹,細看是蝶,粗看是黑灰色,細看才發現黑翅上有綠色、黃色、橘黃色的紋,隱隱約約,似有非有,如同不能理解的文字?!币蚨诋斕玫拈喿x分析中,學生可以通過大聲朗讀、默聲細讀的方式品悟楚得傳統的詭魅文化色彩,感受其天人合一、浮躍斑駁的中華文明傳統底蘊,進而便能夠理解到中華民族審美與藝術精神的博大精深。
事實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尋根文學課程教學不僅是可以成功實踐的,而且是富有意義與價值的。綱舉方能目張,將文本分析與情感體驗的親身感觸同人生觀、價值觀的抽象系統理論引導相結合,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引入,讓文學專業知識傳授與意識形態教育工作齊頭并進,將是進一步實踐新時代中國現當代文學教育課程中立德樹人總目標的長遠之舉。
參考文獻
[1]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第41頁.
[2]韓少功:《文學的根》,載《作家》1985年第4期.
[3]李陀、烏熱爾圖:《創作通信》,載《人民文學》1984年第3期.
[4]李杭育:《理一理我們的“根”》,載《作家》1985年第9期.
基金項目:西南科技大學2022年度校級一般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現當代文學》課堂教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2xn0115)。
(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