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詠 李文師
摘要:黨的二十大以來,“中國式現代化”成為黨和國家在新時代新征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國式”的文化基礎和源頭,是邁向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因素,其傳播更要與之相適應。為此必須厘清二者關系,明確中國式現代化在其內涵特征上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聯系,以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其實踐過程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雙向需要,從而在習近平總書記傳統文化相關論述的指導下,明確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基本原則和具體原則。其中,基本原則體現的是理論層面的根本遵循,具體原則體現的則是實踐過程中的具體應用,二者的有機結合,共同為新的社會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傳播與實踐研究提供依據。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播 基本原則 具體原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時代新征程中,“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①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決條件,成為新時代新征程的重大命題。溯本求源,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文化的產物,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其最為深厚的文化基礎,更是其“中國式”的文化源頭。②因此,在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不可或缺地要對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進行梳理解釋,并從中汲取營養、獲得價值。同時,要相應地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以幫助中國式現代化所覆蓋的全體中國人民和所輻射的海外友好人士對其擁有更為“源頭式”的認識,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邁向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根據二者的價值關系遵循一些特定原則。
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內在契合
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特色為底色,如此方能稱之為“中國式”,而蘊藏在其內涵與特征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理念則是對中國特色最為深沉的解釋和論證,也是其文化繼承性和創新性的生動體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之間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脈聯系決定了二者具有相互需要的價值關系。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③并進一步說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與特征做出明確界定和全面概括。
從二十大報告中“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所謂“中國式”,就是說中國的現代化在呈現各國現代化共性表征的基礎上存在專屬于中國的個性特征,也就是“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而我國國情應當既包括黨和國家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所面對的時代特征和具體現實,也包括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史中所繼承的文化瑰寶和思想精華,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①中華文明有著一脈相承的歷史文化,而中國式現代化從其五個方面的內涵與特征都體現著這種文化傳承,更在其基礎上進行著文化創新。
關于人口規模巨大,“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②。“人口規模巨大”給“邁進現代化社會”帶來了重大挑戰,但也為建設現代化提供了人口資源。中國式現代化在結果上是由全人民共享,在過程中也是由全人民共建,需要全人民堅守“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篤定心志。③中華文明歷來重視團結奮斗,這是“大一統”思想優秀成分的反映。“大一統”內涵極為豐富并隨時代發展,這里不作深究。“大一統”雖不等于“大統一”,但包含有統率天下人民向好發展的意味,故其優秀成分能夠成為凝聚起中華民族磅礴力量的重要精神支撐。
關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華文明歷來重視經濟發展,《史記》中記有“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的政見,將富民視為治國的首要任務。然而中國古代往往更加重視“均富”而非“共富”,如晏子主張“權有無,均貧富”(《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以平均思想解決“嗜欲”所帶來的社會問題,自古以來的農民起義也經常打出“均平”的口號。共同富裕與“均富”有著本質區別,但也體現了樸素的“創造性轉化”理念,在允許過程差異的情況下追求共同富裕的結果,在共同富裕的“大原則”下,“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④。而無論均富、先富,還是共富,都有一個共同的價值取向,就是富民。
關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中華文明歷來重視精神生活,甚至“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第四》)。而且將物質生活水平與精神認知相聯系,如“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就體現了對豐衣足食與人格尊嚴并重的追求,同時初步厘清了二者之間的關系,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的深刻哲思。
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文明歷來重視萬物一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⑤。在“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中,中華民族向來重視對自然萬物的關懷愛惜。孟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章句上》)將孔子的“仁”推及萬物,稱之為“愛”。朱熹將這種愛注為“取之有時,用之有節”,體現了古代先賢們環境友好的理念。
關于走和平發展道路,中華文明歷來重視天下太平,中華民族向來都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早在《尚書》中就寫有“協和萬邦”的政治理想,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指出:“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⑥。在傳統“和合”價值理念的指引下,我國始終堅持和完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面對經濟全球化,我們既不陷入閉門造車的偏執,也不宣揚零和博弈的歪理,走出了一條帶有中國特色的和平外交道路。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以“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⑦為己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價值契合
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故而后者也因此對于前者具有一定的闡釋意義,這種蘊含與被蘊含、闡釋與被闡釋就是二者在理論層面的價值關系,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性與創新性,從而決定了二者在實踐層面,即在前者的建設和后者的傳播之間具有彼此之間的需要和被需要的價值契合性。一方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一部分,對其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尤其體現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二者相互成全、相互促進。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需要直接且著重地體現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因素,而其傳播也必然要作用于人們的精神世界,使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時也能夠幫助人們加深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和中國特色的理解。
馬克思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①現階段的精神文明建設是在歷史文化所留下來的精神成果基礎上的守正創新。其中“守正”的重要對象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無論精神文明如何發展,我們都不能忘記其傳統文化根源與命脈,都不能遺失傳統文化中正確的思想理念,在時代流變中延續中華優秀傳統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因,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和保障。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對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則體現在后者為前者提供的便利條件上。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推進的過程中,中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隨著全體人民逐步走向現代化,所積累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成果愈加豐厚,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物質文明的發展可以為傳播提供經濟保障和科技條件,從而豐富傳播載體,拓寬傳播途徑,完善傳播策略。精神文明的發展則可以提升人民的文化“智識”和文化素養,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使“傳播與接受”這一過程的實現條件由依靠文化的潛移默化轉向憑借受眾自身的自覺主動。
二、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基本原則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統文化的論述可以總結為三個“兩”,即對歷史文化“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以下簡稱“兩有”),使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下簡稱“兩相”),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下簡稱“兩創”)。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其先進性而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相契合,而“兩有”“兩相”“兩創”正是發現和保持這種先進性的重要基礎,因此在其傳播過程中也應以之為根本遵循,并圍繞這三方面形成基本原則。
(一)以保障“兩有”為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④拋開其他要求,經過鑒別、揚棄后留下的或發展的歷史文化就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進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作為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基本原則中的“兩有”則應進一步設定針對中國式現代化所獨有的更為嚴格的標準,在鑒別、揚棄的過程中,在剔除掉不利于或無益于中國式現代化內涵解釋和建設實踐的部分,保留并發揚有益部分。之所以把保障“兩有”作為前提性原則,正是由于“兩有”的這種篩選性。只有經過“兩有”標準的篩選,才適合作為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容向大眾進行宣傳,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具有傳播價值。
“兩有”的篩選性作用進一步表現為挖掘,即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符合“兩有”標準的先進成分。從中華傳統文化中尋找出對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內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有價值的成分。這些成分除了在解釋中國式現代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時所用到的理念以外,還主要包括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⑤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張匹配度較高的思想,以及其他有待發掘用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文化精髓。
(二)以實現“兩相”為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⑥。在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兩相”的要求就具體化為使之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與特征相適應、相協調。
實現“兩相”是基本原則中的關鍵所在。原因在于它不僅是“兩有”“兩創”的標準和框架,也是保障“兩有”的進階化要求,即在篩選剔除掉對中國式現代化不利的成分并對其他成分進行揚棄的基礎上進行改造,“使”之有利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同時也是“兩創”的重要基礎,即只有適應社會才能為社會所用,才能得以轉化發展。
實現“兩相”,一方面要改造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落后部分。“兩相”既然要求“使”之適應、協調,就注定不是機械的篩選或單純的挖掘,而是要圍繞當代文化和現代社會的要求對其進行能動的改造,在這里就是要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中華傳統文化綿延至今,難免存在落后成分,即便是整體較為先進的成分也可能存在落后因素,有相當一部分傳統文化若不經過改造便無法適應現代社會。但傳統文化的生存理念向來是向前發展的,而不是閉塞的,有些落后成分或落后因素能夠在不動搖本質屬性、不改變核心理念的基礎上呈現以新的形式,填充以新的內涵,從而達到針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兩相”要求。
另一方面,要檢驗已經被傳播的中華傳統文化。除了傳播者的自省式檢驗以外,受眾的檢驗更是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只有經得起大眾考驗的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在符合“兩相”要求的基礎上得到廣泛認同。這樣即便有一些“不達標”的傳統文化被錯誤地搬到大眾面前,也可以在經過“兩相”檢驗后及時改正或調整;而“達標”的傳統文化也將因其符合時代要求而能在廣泛傳播的基礎上產生重大效益,從而更加有利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
(三)以推動“兩創”為旨歸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①。“兩創”不僅是針對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針,更是黨和國家文化工作“二為”“雙百”“兩創”系列方針中的落腳點,因為它是文化成果輸出的重要途徑。而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所要遵循的推動“兩創”的原則,則進一步對“兩創”的輸出效果提出了要求,即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帶來效益。
“兩有”和“兩相”的對象都是中華傳統文化本身,而“兩創”的對象則是經過篩選和改造后留下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傳播過程中所實現的形象的層層蛻變,以及其在理論層面“循序漸進”式的“進化”。
“兩相”和“兩創”都體現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對于文化本身的能動性改造,不同之處在于“兩相”是為了使傳統文化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的形勢,更多的是從“不好”到“一般”,從“不適應”“不協調”到“適應”“協調”的改造,而“兩創”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創新創造,將關注點轉移到文化成果的輸出上,是從“一般”到“好”,從“適應”“協調”到“超越”的轉變,這種“超越”是傳統文化對已經改造的自身的超越,是使之走到時代前沿的超越,是使之更好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帶來效益的超越。
在推動“兩創”過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切忌“過猶不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創造應當在準確把握其內涵、本質和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堅持適當有度的原則。否則,創新變成胡鬧,創造變成捏造,傳統文化被改得面目全非,以至于磨滅了其中華文明特征,就會貽笑大方,成為一場鬧劇。錯誤的創新創造所帶來的所謂的轉化和發展是在倒行逆施,是在向下轉化和向后發展,向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方向進發。
三、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具體原則
保障“兩有”、實現“兩相”、推動“兩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進行傳播時的根本遵循,是側重于理論層面的基本原則。根據實現“兩相”的原則,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需要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與特征相適應、相協調。也就是要以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內涵與特征為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做出規定和約束,從而形成在實踐層面傳播過程中“三個結合”的具體原則。“兩有”“兩創”的要求也對這些具體原則做了規范與指導。
(一)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
從傳播效果來看,面向中國式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應當注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此處的社會效益主要是指思想文化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這取決于中國式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三方面的內涵與特征,體現了“兩相”要求在這三方面的具體應用。同時,傳播效益的產生和輸出要在“兩創”的規范和指導下實現。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因此以此為背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無法忽視其經濟效益。而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產生經濟效益,就要從傳播載體和方法入手,把握傳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一方面,以文促旅,通過開發文創產品、打造文創園區等方式,打造文化品牌、城市名片,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生產商品、開拓市場,并以此促進當地旅游事業的發展,如近幾年較為火熱的“故宮文創”。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開辦電視節目、經營自媒體賬號,在電視、網絡等媒體上制作并發布優質視頻,在輔助文創、旅游事業的同時將流量數據轉化為經濟利益,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招商宣傳等。
同時,中國式現代化還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所以不能只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物質文明的發展,也需要注意通過提升其思想文化效益推動精神文明的建設,滿足人民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這就要求所傳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持其內核的純粹性,以推動“兩創”的原則為指導,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進行文化的創新創造,不能單純為了吸引眼球以達到經濟效益而胡亂改編傳統文化,陷入“圈錢”亂象,使人大跌眼鏡,進而對傳統文化產生片面的誤解。
此外,中國式現代化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所以在傳播過程中不能損害生態環境效益,在進行建設推廣的過程中要注重環境友好。如文創園的選址不應影響既有的生態環境,所制作售賣的商品應當注重環保材料的運用等。同時也要注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生態環境的同向發展,注重文創產品本身改善生態環境功能的開發。
以越劇經典劇目《梁山伯與祝英臺》(以下簡稱《梁祝》)為例,2006年,在越劇百年誕辰之際,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創作了越劇新版《梁祝》作為慶賀。該劇曾在中國越劇藝術節演出獲“金獎”榜首,獲得了“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等諸多國家級獎項,對于越劇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及傳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體現其重大的社會效益。2023年,從新時代新需求出發,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的指導下,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和浙江百越文創公司從需求側出發對該劇做出了調整,比如以更好地適應當代話語為目標對臺詞進行更改,在保留原義的基礎上保證觀眾能更好地理解。然后以杭州亞運會為契機,推出新版《梁祝》(文旅融合版),并與多家旅行社、航空公司、OTA票務平臺(Online Travel Agency,是在線酒店、旅游、票務等預訂系統平臺的統稱)、自媒體平臺展開戰略合作。該劇的演出橫跨整個亞運會比賽周期,從9月15日首演,到10月底亞殘運會落幕,保持每周2—3場的適當頻率。浙報集團(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潮新聞平臺發文將觀看新版《梁祝》(文旅融合版)的體驗稱作“在最精簡的舞臺上,看最精彩的演出”。①亞運會帶來的杭州文旅發展契機、該劇自身緊跟時代的劇本,以及宣傳的有效開展、場次的合理安排、票價的親民設定等眾多因素為該劇帶來了成功,一方面為票房收入和流量收益的獲取提供了保障,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有助于越劇品牌的打造,提升國內外對越劇、對《梁祝》故事乃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展現中華文化的文明魅力、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凸顯了社會效益。此外,舞臺的精簡不僅體現了文旅融合的特點,更避免了資源的浪費,減輕了因舞臺搭建和道具制作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壓力,體現其對生態效益的維護。
(二)大眾傳播與小眾傳播相結合
從傳播方式來看,面向中國式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應當是多元化的,這取決于我國的人口國情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品質。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②我國人口眾多的國情決定了作為傳播受眾的人們呈現多層次、多類型的特點,而扎根在中華大地上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展現出對本土傳播方式的適應性和對不同傳播方式的包容性。
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屬于全體人民的現代化,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也是屬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①從這個層面來說,一個民族如果有成員對自身的優秀傳統文化一無所知,那這個民族便是可悲的。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范圍應該覆蓋到全體中國人民,讓整個中華民族都能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受眾,這就需要依靠覆蓋面較廣、受眾較多的大眾傳播,“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②。
另一方面,人口規模巨大所帶來的受眾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決定了人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和預期接受程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傳播方式的選擇上對不同受眾也不能完全地“一視同仁”。比如相關研究者和教育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僅停留在科普性的認識階段,對自身知識領域不能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因此需要更多地更有針對性地接收相關訊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陣地更需要運用小眾傳播方式作為補充。對這些特定的場所和人群對于某些文化理念應當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傳播,如針對高校各二級學院所涵蓋的專業特點打造特色雕塑、廣場、園地,以及在學院樓、教學樓、宿舍樓等處設置宣傳欄、特色長廊等。
新版《梁祝》(文旅融合版)將劇場演出與線上直播相結合,體現對小眾傳播和大眾傳播需求的綜合滿足,一方面,該劇票價非常親民,定價為180元、280元和380元,體現其面向人民、面向大眾的誠懇態度。但場地畢竟是有限的,只能滿足小眾傳播需求。因此,劇團與央視網、潮新聞等多家媒體平臺展開戰略合作,以線上直播、短視頻、圖文消息、新聞報道等方式,對其海報、花絮、劇照、精彩片段等臺前幕后的一些素材進行廣泛傳播,以適應當代的傳播節奏和部分受眾更傾向的接受方式,擴大其影響力,滿足大眾傳播需求。
(三)立足中國與面向世界相結合
從傳播范圍來看,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深深地扎根于中華大地,其傳播必然要立足中國本身,注重在中國的大眾化傳播,提高人民的認可度、認同感和歸屬感。然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是在與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成長的,其傳播不可或缺地包含國際傳播,使其在國際文化交流和全球治理中發揮作用。
新版《梁祝》自2006年推出以來,曾受政府部門派遣及多個國際藝術節邀請參加了無數高規格的國際交流演出,還曾在2016年登上G20舞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推廣中國故事,大放異彩。2023年,新版《梁祝》(文旅融合版)的推出更是以杭州亞運會為重要契機,使越劇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面向亞洲、面向世界展開國際交流。新華網浙江頻道發文稱:“新版《梁祝》(文旅融合版),以今人之視角、用年輕態的語匯重述《梁祝》經典橋段,以‘演出+地域文化+國際交流的形式傳承越劇經典韻律和‘全女班藝術特色,構建亞運浙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④,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2006年,再到2023年,從《梁祝哀史》《梁山伯》到《梁祝》,從新版《梁祝》到新版《梁祝》(文旅融合版),這部經典越劇在越劇工作者的努力之下始終立足本土,體現浙江、上海區域文化的同時輻射全國,以東晉流傳下來的傳統民間愛情故事《梁祝》為主體,傳承百年越劇經典的呈現方式,并按照時代需要添加新內容或進行話語轉化,使其更好地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新版《梁祝》(文旅融合版)以“從傳統文化的創新中找回中國人的生活之韻”為宗旨,在亞運會期間為國內外旅客踐諾“看小百花,游西湖,喝龍井”的美好生活愿景。它的“火出圈”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中國人民精神生活的豐富,更是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充當了重要的載體。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和平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影響輻射全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提供了重要的國際環境條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⑤中國式現代化為世界所提供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以其和平友好的性質而更能夠為各國所接受,啟示著全世界在邁向現代化道路上的各國選擇適合自己的現代化道路,選擇維護人類和平與發展的現代化形態。在這個過程中,其背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在世界上廣受認可,引發熱烈反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不僅本身對世界各國精神文化成果的創造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更有利于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的構建,有助于我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理念的踐行。
基金項目:武漢學院校級科研一般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課建設研究”(項目編號:X2023048);武漢學院2022年度校級科研創新平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KYP202201)
作者:
姚詠,武漢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李文師,武漢學院新聞學專業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谷儒楠)
Abstract: Since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important proposition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As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source of “Chinese-styl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tyle modernization, and its dissemination must be more adaptable to it.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larify the bloodline connection betwee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erms of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wo-way need for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o spread with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herefo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traditional culture related exposition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principles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re clarified. Among them, the basic principles reflect the fundamental compliance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the specific principles reflect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the practical process, and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two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new social context.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isseminate, Basic Principles, Specific Princi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