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根脈與靈魂,在中國文化寶庫中熠熠生輝,而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關系著高職院校培養怎樣的人、如何培養人才以及為誰培養人才等關鍵問題,而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科學地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不但實現了思政教育內容的豐富與途徑的創新,也是實現思政教育工作與傳統文化協同發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滿足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以及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現實需求。本文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就高職院校學生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傳統文化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文化;融入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指的是應用一定的政治觀點與思想理念,對人們有計劃、有目的地影響,從而幫助人們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與道德行為的一項社會實踐活動。對任何教育階段的大學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均至關重要,而優秀傳統文化乃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中逐漸沉淀下來的精神財富,是我國民族精神的精神觀念與文化思想的總稱,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來提升教育的實效。
一、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分析
(一)是進一步豐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有效路徑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厚積薄發,在歷經了長達五千年的發展、繼承、創新以后逐漸積累并流傳下來,其中很多優秀內容均可以為當代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從古至今,優秀的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并且逐漸內化成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文化基因,幫助國人樹立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科學地融入到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中,不僅實現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內涵的發展,有助于培養大學生自強不息、誠實守信、團結互助、禮義廉恥等優秀的道德品質。
(二)是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要手段
縱觀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其中不乏大量體現社會責任的內容,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等均表達了憂國憂民、心系天下的情懷。將這些內容合理地融合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意識,能夠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起以建設祖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使他們在未來踏上崗位后能夠更好地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做一個對國家有利的人。
(三)是增強高職院校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策略
文化自信指的是一個國家、民族對自身文化理念的一種態度。而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形成的基礎為優秀的傳統文藝,在多元化背景下,在不同文化沖擊下,動搖了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科學地融入至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引導大學生以客觀的態度辯證看待不同文化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借助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來構建具備我國特色的文化體系,讓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1]。
二、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原則分析
(一)方向性原則
高職院校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即方向性原則。其原因是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得以順利轉變主要是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在當前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各種文化和思想相互交融,一些國外敵對勢力企圖在一些重大、敏感的事件上抹黑黨的歷史、歪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科學地融入到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為指導目的,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方向的一致性,在此基礎上方可深化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而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與愛國情懷。
(二)繼承與批判性原則
五千多年歷史凝聚出了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形成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受到不同時代認知水平以及歷史背景的影響。在現代教育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堅持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即將優秀的傳統文化科學地融入至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中時,既不可全部照搬,又不可完全拋棄,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即從中篩選出個性化發展、符合時代需求以及能夠彰顯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文化。對當代大學生而言,他們身處在融媒體時代中,各種文化和思想相互碰撞,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時便需要引導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進行辯證分析,對不同文化利弊進行分析,堅持繼承與批判性的原則,以更好地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三)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其本質為“以人為本”的思想。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傳統文化堅持主體性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要基于學生的需求篩選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二是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職業特征,把握不同學生的心理現狀,應用因人而異的教育手段;三是充分發揮大學生在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鼓勵他們通過自主學習、自主創造等,培養其自主學習習慣,以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2]。
三、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文化的融入途徑
(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載體,融入傳統文化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職院校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同時也是確保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入心入腦,將其轉化成大學生行動的重要載體。雖然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的相關教材不一定直接選取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但是只要深入挖掘便可以發現很多內容和傳統文化存在密切關系,作為學生思政教育教師便可以圍繞該學科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適當的引入中華傳統文化,使二者形成教育的合力,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基礎上,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信[3]。例如:在講《弘揚中國精神,共筑精神家園》這一章節中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相關知識時,便可以為學生簡單介紹端午節的來歷、林則徐虎門銷煙等故事,以激發學生愛國之情,樹立家國情懷,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好國家、集體以及個人三者的關系。又如:在講《家庭美德》等相關內容時,教師便可以引入耳熟能詳的“孔融讓梨”、“花木蘭替父從軍”等故事,從而教育學生應當尊老愛幼與孝敬父母等,積極弘揚優良的傳統美德。
(二)以校園文化為陣地,融合傳統文化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僅僅通過課程教學是遠遠不足的,因此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園陣地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打造具備傳統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氛圍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大學生而言,在校的生活豐富多彩,因此學校需要合理利用校園的各種資源,在院校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從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高職院校應支持并鼓勵創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社團。如:戲劇社團、中國象棋社團、傳統禮儀社團、茶藝社團等,可由經過相關培訓的高職院校輔導員與學生干部帶頭,組織社員定期開展相應主題的傳統特色文化的社團活動。第二,高職院校可以在校園軟硬件設施中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將教學樓命名為“致遠樓”,將圖書館命名為“藏書閣”,或者宿舍樓命名為“仁義居”、“浩然居”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學校走廊張貼古人的名人警句或者人物介紹等,并在圖書館中適當增加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書籍和作品等。第三,高職院校應當重視傳統節日的宣傳,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眾多,高職院校可以以慶祝傳統節日為契機組織開展相關主題的文娛演出、詩歌朗誦、書法比賽等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借助學校的微信公眾號、校園報刊、校園網、抖音平臺等媒體平臺加大對傳統節日的宣傳力度[4]。
(三)以社會實踐活動為途徑,融合傳統文化
實踐活動是大學生將理論外化于行動的重要形式,因此高職院校還需要充分以社會實踐活動作為途徑,有機地融合傳統文化,幫助學生將思想政治相關的理論知識與核心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對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精心設計,通過鼓勵大學生走出教室和校園,以親身實踐的形式去感受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愛國主義情懷。具體而言,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鼓勵學生在課后到附近的街道社區、博物館、展覽館、展會中擔任傳統文化的志愿者、講解員等,讓自己在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還能向他人宣傳傳統文化。二是高職院校可以鼓勵學生參與“三下鄉”活動,例如以支教的形式向鄉村孩子傳輸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三是經常組織學生參與社會調查研究、學習訪問等等,組織學生集體參觀附近的博物館、文化館、歷史遺跡等,去親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繼而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與品質[5]。
(四)以多元化教育為手段,融合傳統文化
伴隨著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教學手段的不斷創新,這也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融合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因此教師要充分借助多元化的教育手段,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更好融合,不斷提升教育效果。高職院校可以利用互聯網開設線上教育平臺,在該平臺上設置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模塊,并結合大學生的學習現狀和學習習慣采取混合式教育,構建現代化文化傳承新模式。例如:高職院校可以開設以傳統文化作為主題的微信公眾號,采取教師指導、學生運營的方式,定期向學生推送優秀的傳統文化相關文章或者視頻,打破傳統學習模式受到的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方便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學習傳統文化。學校還可以尋求和企業合作,協同打造線上教育平臺,推出系統性教育模塊,借助視頻、音頻、圖像等手段多元化傳播傳統文化與道德思想,將學生變成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發揚者。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可以在這些教育平臺上組織開展相關主題討論,或者開展先進道德模范事跡選拔與宣傳活動、傳統優秀文化網絡知識競賽活動等等,以互動的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升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6]。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是中華民族得以發展的精神文明寶庫,也為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教育資源。因此作為高職院校以及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當結合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與教學內容,采取有效的手段,尋求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徑,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繼而激發其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職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舒維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5(3):35-36.
[2]范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山西財政稅務專科學校學報,2021,23(4):78-80.
[3]楊紅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職教通訊,2021(9):45-50.
[4]劉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則研究[J].鎮江高專學報,2021,34(1):6-9.
[5]劉陵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融入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文教資料,2020(7):86-87.
[6]鄧婷婷,郭俊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4):86-88.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2022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課程思政視域下高職電工技術基礎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 :2022SJSZ0577 )。
作者簡介:呂猛(1984.1-),男,漢族,江蘇邳州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