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莉莉
摘要:化學作為科學研究的基礎學科是高中學習中的一大難點,由于該學科比較抽象,邏輯性較強,部分學生對于該學科總是不得其門而入,而新課標下的核心素養要求下,任課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科學習,掌握其知識和研究方法是重要的難題。而本文就核心素養視角下化學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做出了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 化學史? 高中化學
引言:化學是高中學科中學生較為難掌握的一科,其難點在于邏輯性強,學科比較抽象,學生難以在短時間能通過思維內化其中知識,學習效果不佳,不利于培養學科的核心素養。我認為教師可以采用化學史引入的方法來吸引學生進行學習。
一、學科的核心素養
化學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在化學學習中素養的全面提高,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培養學生對各種物質的準確識別和歸類,能夠從宏觀和微觀不同維度來分析和認識物質,養成“結構決定物質”的觀念。
(二)讓學生認識到物質的絕對運動性,進而理解能量守恒定律,認識物質變化需要條件,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生成新物質,能夠利用化學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培養學生的邏輯性思維和證據意識,能夠在證據的前提下提出假設并進行驗證。
(四)培養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勇于探索真理,形成綠色化學概念,勇于承擔社會責任。
二、化學史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
(一)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化學本身邏輯性較強,知識繼承性較強,故一些基礎較弱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難以跟上學習節奏,進而影響學習興趣,而教師在此時可以通過一些化學史的融入,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動力。
(二)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從化學的發展中看到化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未來前景,調整自身的學習態度,產生對化學的興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化學史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選擇合適的化學史素材,應用到化學教學活動中,選用素材時教師應注意所選素材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才能使化學史在化學教學活動中起到積極的作用,教師不應添加主觀臆斷的推測和猜想,以免誤導學生,而應以客觀形式簡述給學生,以確保學生對知識領悟的客觀性。此外教師在選用素材時也應該考慮到素材的典型性,對化學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以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
以人教版高二選擇性必修《化學反應與電能》為例,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入伽伐尼發現電能和伏打發明電堆的例子,以加深學生對電池的產生和發展理解和掌握,其中,伽伐尼是在對青蛙進行抽搐實驗時發現的電流現象,這是人們對電池產生前電流認識的表象認識,而伏打所發明的電堆則是對電池技術的進一步推進,使人們對電能的認知又進入到另一個臺階。通過此例使學生對電流和電池的產生進行了解,培養了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意識。
(二)利用化學史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到創設的教學情境中,通過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對化學的學習熱情,以達到讓學生更深層次地領悟化學知識的目的。
以高一必修中《化工生產中重要的非金屬》一課為例,教師可在原有教學內容上延伸拓展內容,讓學生了解王水產生的過程,豐富學生對鹽酸和硝酸溶液的認知。可引入金質獎章的故事,物理學家波爾因的研究成果對原子彈的生產具有巨大推動作用,波爾因以1:3的濃硝酸溶液和濃鹽酸溶液的混合液將金質獎章溶解,又請化學家赫維西將黃金從混合液中提取出來。這個故事能使學生清楚認識到王水的產生和作用,再以此為基礎引出強酸具有很強的氧化作用。讓學生明白化學在歷史中和現實生活中都有巨大的作用,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主學習化學的主觀能動性。
(三)借助化學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化學發展的歷史,使學生明白現代化學發展到現今的規模和成就是經過了無數先賢的探索與研究,核心素養要求下當代學生應該具有“實驗探究及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的品質和素養,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探索、創新,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
結束語:在新課標要求下的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化學史應該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助力,任課教師也應該主動結合化學史,并合理利用來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熱情,完成學生的知識吸收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