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秋菊
摘要: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不僅對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作出明確指示,更對學校教育和教師教學提出更高要求。
關鍵詞:“雙減”政策? 核心素養? 初中語文
一、“雙減”政策與初中語文核心素養
“雙減”的落地,絕不是單一的減輕學生負擔,而是通過高效率、高質量的教育和教學手段,針對學生發展的綜合需要,通過多方面、全角度構建高質量教育生態,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及核心素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結合的學科,在鍛煉學生語言理解與表達運用、厚實學生文化內涵、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樹立思想價值觀念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長遠來看,提高語言文字的理解運用能力,鍛煉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進而提高語文核心素養,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各科學習效率,減輕課業負擔,實現“雙減”的良好循環。因而,語文核心素養提升在“雙減”政策實踐中扮演重要角色。
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習慣養成和語言理解表達發展的關鍵期,初中語文強調閱讀與寫作的整體性,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初中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尤為關鍵。
二、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途徑
(一)立足學生,明確素養為本
學校課程設計和教師課堂目標,需立足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把握學情,在教學目標和課堂目標設計上,以鍛煉學生感悟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為本,融入興趣培養、價值提升,潤物于無形。隨著部編版教材的使用,確立單元目標貫穿教學活動,重組教材,創新設計大單元教學和群文閱讀;注重自主探究和創新實踐;強調文化價值和內涵素養,需要教師在課堂中,避免“講”而不“做”,“灌”而不“動”,真正讓學生動起來,學以致用,參與發現、檢驗、實踐知識的過程中。
(二)深耕課堂,提升能力為綱
精細備課,在課堂中通過感興趣的話題,提升學生興趣;通過巧妙的活動,調動學生感官;把主體地位還給學生,打開學生思維和表達的大門,調動學生聯系生活發表看法,同時避免程序化和套路化評價,讓學生在課堂中找到自我,找到知識,并能夠自我運用知識。
這需要語文教師在備課環節,關注環節設計,根據學生能力的鍛煉目標,明確活動目標及任務并設計點撥。例如,部編版八年級上冊新聞教學單元,設計“我當小主播”活動,情境式教學下,學生選擇喜愛的課文進行播音,活動中體會不同新聞文體的特點和表達要求。教師在活動中就能夠凸顯消息、通訊、特寫等不同的播報方式進行并及時點撥,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感悟。
(三)延伸課后,實踐運用為體
課堂的學習需要課后的延伸補充和檢驗落實,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注重讀寫結合,例如,學習《背影》后,選一個人物進行多角度描寫。學習《飲酒》后,仿寫一首小詩分享展覽。這樣的語段寫作和詩作仿寫能夠減輕學生作業負擔,鍛煉表達能力,學以致用。
此外,實踐性作業能夠提升學生興趣。制作名著閱讀書簽或者繪制手抄報,為古詩文配畫或寫扇面,繪制思維“地圖”等,化靜為動,讓長篇閱讀和古詩文充滿詩情畫意。學習《竹節人》后,動手做一個,體會童真之樂。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個性成立社團,用好單元活動。例如,學習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賽,激活學生語文學習的自我潛能。例如,學完《夢回繁華》,組織學生到歷史博物館體會燦爛文化。核心素養的延伸提升離不開家長支持,教師可通過加強家校溝通,形成家校合力。學完《中國石拱橋》,學生動手制作模型并用說明性語言講給家長聽,進一步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橋梁事業發展的自豪。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價值觀念塑造于無形,掌握夯實課堂知識的同時,加強和生活實踐的聯系,提升核心素養及文化內涵。
(四)創新評價,全面發展為基
改變單一式測試評價和模式化賦分,要以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力提升為評價基礎,考察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創設即時表達測試、信息收集測試等活動式測試作為紙筆測試的輔助。同時,在紙筆測試中,增設語言實踐和活動探究類題型,歸納理解和語言表達題型的分值比例,以期多方面展現學生的能力,導向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在評價中,加入日常表現賦分,例如語文社團活動成果,單元活動探究成果,辯論比賽表現,古詩文創作賦分等,讓評價體系服務并支撐日常實踐類活動教學中。
立足于核心素養提升的初中語文教學必然能夠與“雙減”政策的落地相得益彰,初中語文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提升、思維和邏輯能力的建立也必將和其他學科互有裨益,盡管各地區教學現狀各不相同,但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升核心素養并不相悖,這需要教師們集思廣益,共同構建學生未來發展的良好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