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海峰
摘要:小學生喜歡接受直觀、生動、形象的事物,只要我們抓住機會,創設多種學習交流機會,指導學生編寫安全小報、創編安全歌謠,組織安全主題的班會、安全教育平臺學習,設計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就既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也能幫助他們樹立安全意識,敲響安全的警鐘。在寓教于樂的遷移默化中,學生的安全意識就會初步形成。
關鍵詞:安全教育 直觀 形象 興趣 寓教于樂
安全重于泰山,安全教育是學校的頭等大事兒。而小學生年齡小,安全防范意識較弱,對于他們的安全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僅靠說教是達不到良好效果的。小學生喜歡接受直觀、生動、形象的事物,只要我們抓住機會,創設多種學習交流機會,指導學生編寫安全小報、創編安全歌謠,組織安全主題的班會、安全教育平臺學習,設計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就既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也能幫助他們樹立安全意識,敲響安全的警鐘。在寓教于樂的遷移默化中,學生的安全意識就會初步形成。
一、安全童謠記心中
童謠朗朗上口,學生樂讀易讀。把安全童謠設計到學生的晨誦教材,利用晨讀使學生掌握各種安全知識。如果能引導學生參與創編安全童謠,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去年我校五年級少先隊利用暑假組織了勞動體驗日活動,很多學生參加活動后還針對父母的工作設計了工作安全提醒小歌謠,給予父母安全提醒,深深感動了父母。我校三至五年級學生組織了安全童謠比賽,學生們搜集資料、精心準備、用心設計,每一個安全防護知識在一首首歌謠里都有所體現。學生們在參與交流的過程中就熟悉了防范措施。入夏是溺水事故的高發期,各班在召開主題班會、家長會的基礎上,又組織了親子防溺水童謠征集,家長、學生積極參與,學生牢記防溺水高招、遠離河流、防溺水“六不準”等安全提醒,在一首首歌謠的朗讀中,學生的安全意識得以增強。
二、動畫宣傳常欣賞
動畫教學形、聲組合,內容多彩,恰好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所在,教師合理利用動畫教學能為學生創造有利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安全教育平臺正好為我們提供了安全知識動畫宣傳的多種素材。每學期五期教師授課學習、安全第一課、“119”消防專題、“122”交通安全專題、寒假活動、安全教育日專題、“4·15”國家安全專題、防溺水專題、暑假活動等等,每一次專題活動,都有動畫欣賞學習,學生學完后進行自測或闖關游戲,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安全知識的積極性。
三、故事討論有效果
故事這一種文學形式中包含的態度、價值觀和情感容易被學生接受和學習,更利于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將安全知識宣傳學習寓于生動有趣的故事閱讀中,更易學生接受。如在低年級指導閱讀《小雞與小鴨》故事時,在學生初讀故事后,引導學生談談對小雞和小鴨的了解,討論小雞為什么會溺水、小鴨為什么能把它就上來,引導學生感悟防溺水的重要性,并順勢問:“假如你就在旁邊,你會下水去救嗎?為什么?”借機滲透防溺水“六不準”,學生的印象就會更深刻。閱讀《在車上認了個新媽媽》這個故事時,學生們情不自禁地為文中那個機智的小姑娘鼓掌,也懂得了出門一定要緊隨大人。在《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里,我在肯定了司馬光的聰明做法后,就“你怎樣看待文中那些大聲哭喊找大人的小朋友的做法”展開了討論。很多學生覺得在此時這樣做也很好,當我們不能自救時,尋求大人的幫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了加深學生們的印象,我把這個故事編成了劇本,讓學生參與表演。
四、課堂滲透不能少
安全教育是老師天天叮嚀、節節囑咐的事情。對學生滲透安全教育是每一個教師應承擔的責任。如在一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在認識“火”時,老師啟發學生思考“火”可以干什么,然后問“火”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危害。學生馬上想到火災,老師與學生一起討論了火災的形成原因。通過交流學生知道了在加油站、加氣站不能撥打電話。學生還承諾不燃放煙花爆竹。還有一個學生說,回家要提醒奶奶,以后做飯時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將火災防范、報警、補救方法等知識就這樣順理成章地滲透給了學生。在教學“水”“湖”“泳”等字時,可以借機對學生進行防溺水教育。學習“警”這個字時,把119、110等電話告訴學生,使學生牢記。《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中,可以與學生一起討論阿曼達等14名同學被埋后為什么能得以生還,進而讓學生知道地震后盡量躲在房間的角落里,遇事沉著、冷靜,不慌張,自我調整,避免二次傷害。
除了日常安全教育之外,數學課中,教師要告訴學生操作工具的使用安全注意事項,體育課中要引導學生做好自我防護,道德法治課中教會學生文明有禮,安全進行科學課的實驗操作等等,安全教育必須有機地融入每一門學科的課堂教學中,讓安全教育在學科教學中落地生根;要抓住機會,創設多種學習交流機會,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幫助他們樹立安全意識,促進學生安全意識的形成,讓安全教育潤物無聲。
安全教育,一切努力只為守護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