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皓晨
摘要:本文基于新結構經濟學視角,探討了資源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內涵,結合新結構經濟學的相關理論,提出了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需要遵循產業的有效甄別、資源稟賦結構的合理優化和基礎設施持續完善的總體思路。以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資源型城市在持續發展中的產業結構、開放程度和城市結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對應的解決策略,以為國內其他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經濟結構;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
DOI:10.12433/zgkjtz.20232904
新結構經濟學是針對經濟發展中影響經濟結構及其變遷的決定性因素進行研究的新興學科,其中的經濟結構部分,可分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基礎設施等重要組成因素。從新結構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看來,在不同的時間節點,經濟體的經濟結構是以當地的資源稟賦結構為基礎的,這也是新結構經濟學應用的重要切入點。資源型城市作為一種以當地資源稟賦為基礎形成的城市群體,其產業結構與資源要素的變化有著密切關聯,在尋求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同樣需要以新結構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為出發點,促進產業的升級轉型和發展。
一、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的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概述
新結構經濟學是一種針對不同地區經濟增長過程的現代化分析方法,其認為產業結構的持續變化和技術革新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以目前學者對新結構經濟學的研究看來,具體可分為比較優勢以資源稟賦結構為出發點不斷優化、市場是資源配置最為有效的機制、政府需要發揮因勢利導作用的三項內容。簡單而言,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城市發展不能單純依賴市場調節,而是需要政府和市場共同發揮作用,促進資源型城市的結構升級。
作為在一定時期內以資源為發展主導產業的城市群體,資源型城市都是以地區天然資源稟賦優勢為出發點。在發展的早期階段,城市以資源初步開采和加工作為主要產業。資源型城市的發展規律和資源型產業基本保持一致,都會經歷開采建設初級階段、穩定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且只有在發展成熟期方可進行轉型發展。
資源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政府優先關注不同地區的產業發展狀況,并形成貿易商品和服務的具體清單,對地區優勢產業形成孵化計劃。在發展成熟后,對于投資環境欠佳的地區,可以通過工業園區和出口加工區設置吸引境外投資,同時也可以結合當地優勢資源之外的各項資源融合發展,促進當地優勢主導產業的結構轉變。
二、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的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思路
(一)產業的有效甄別
在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和企業憑借自身能力掌控的資源數量都是十分有限的。在新結構經濟學視角的影響下,政府和企業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并獲得最大利益,需要對資源稟賦結構進行優化,并同步完成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這就需要對即將發展或需要進入產業的企業進行有效甄別,結合最終形成的產業制約因素及發展瓶頸實施有針對性的改造,避免行動盲目帶來的時間、精力和財力浪費的現象。
政府和企業在目標和利益追求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二者追求的分別是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也意味著,政府和企業會對同一產業的價值判斷出完全不同的結論。鄂爾多斯市作為我國煤炭大省,在煤炭資源開采逐漸接近警戒線的情況下,需要將其地域內分布的石油、天然氣以及陶土、高嶺土和旅游資源作為出發點,由政府和相關企業共同甄別資源優勢產業,并通過基礎設施持續建設及資源稟賦結構優化,確定符合當地資源特色的產業結構。
(二)稟賦結構的合理優化
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推動力就是資源稟賦及其組成結構,需要促進產業結構轉型的持續優化,但這種產業的優化升級并非市場機制影響下的自發過程,而是需要政府部門發揮協調作用。雖然從客觀層面看,不同資源城市的自然資源和稟賦是在自然因素影響下產生的,人們的主觀意識無法影響到不同自然資源的結構組成。但是,資源型城市分布的各項自然資源可進入生產和消費領域的最重要原因,是資源價值得到了人類的認可。簡而言之,在部分特定的時間節點上,政府、企業、消費者可以通過主觀能動作用影響自然資源的稟賦結構。從既定的時間節點看來,資源型城市的經濟剩余總量和分配結構同樣會對資本再生產的效率產生明顯影響,經濟剩余總量完全受生產過程是否嚴格遵照比較優勢的原則進行產業布局的影響,而分配結構則是由政府和市場共同決定的。
(三)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
企業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將那些價格較高的要素用相對較低的要素替代,可保障產品形成潛在的比較優勢,但最終是否能形成真實的產品比較優勢,企業必須要關注交易成本的有效控制。對交易成本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因素,便是基礎設施的建設狀況,這也是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必須要關注的核心因素,交通、通訊、信息、高速公路、電網等硬件基礎設施和司法、教育、金融、文化等軟件基礎設施的建設,可明顯降低資源型城市在轉型發展過程中產品生產的交易成本投入。考慮到硬性和軟性基礎設施在建設中無法被企業決策完全內化,需要負責基礎設施建設的不同主體協調落實各項工作。
三、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的資源型城市發展中的不足
(一)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
資源型城市在發展初期都以轉進型產業為主,這類產業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但在城市持續發展的影響下,卻逐漸喪失了發展優勢,甚至成為落后的產能。資源型城市在初期的產業發展中,轉進型產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在我國進入經濟新常態后,這類產業類型將會出現單一化發展的現象,必然會對后續資源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產生明顯影響。鄂爾多斯市作為我國煤炭資源儲備的重要地區,已經探明的儲量數量將近1500億噸,也正因為如此,鄂爾多斯市以煤炭資源開采和初級加工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促使工業發展對市場需求、價格推動的依賴逐漸增強,很容易受外部市場變化的影響。工業發展重心集中在煤炭資源的開采和初步加工上,導致當地的工業發展形成了一種煤炭獨大的結構特征。這種以煤炭資源開采和初級加工獲取收益的資源型企業,不僅產品附加值不具備優勢,且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很容易受外部市場波動的影響,致使鄂爾多斯市資源稟賦并未完全轉化為經濟發展中的優勢,整體的產業鏈條相對較短,產品以初級形態的原材料產品為主,使得當地資源開發的綜合效益受到明顯影響。
(二)開放程度相對較低
我國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表明,如果國家隔絕了與外界的聯系,經濟發展會受到明顯影響。而從微觀層面看,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需要與其他城市相關聯,這主要是因為不同城市的資源稟賦存在明顯差異,可以進行稟賦方面的優勢互補。就目前我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情況看來,開放程度相對較低,意味著其他地區在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方面的要素無法被引入,使得資源型企業的產業結構依舊停留在初級發展階段,市場核心競爭力水平相對較低。鄂爾多斯市長時間堅持的初級煤炭開采以及產品初級加工的產業結構,使得當地用于工業生產的機械水平和整體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帶來了較為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態環保技術應用范圍極為有限,鄂爾多斯市以資源稟賦優勢為主形成的初級加工產業,面臨著人才不足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高級人才和產業工人。雖然當地對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工作給予了相應的支持,但因為企業產品的附加值較低,企業盈利水平無法滿足員工的薪資,使得員工的留任存在較大問題。
(三)整體城市結構較為松散
為了促進資源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優先從城市結構的優化入手,推動當地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資源型城市結構劣勢在經濟新常態下也變得愈發明顯,主要體現在住房和基礎設施更新等方面。部分資源型城市的人口分布存在明顯的不均衡現象,對當地的城市結構優化同樣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即便部分資源型城市更加關注擴大城市規模,但卻忽視了不同結構之間的內在聯系。鄂爾多斯市總面積為8.7萬km2,人口總數為216.8萬,人口密度相較其他城市明顯較低,且當地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東勝區、準格爾旗和達拉特旗。從旗縣的工業發展看來,準格爾旗和伊金霍洛旗的經濟規模分別位居鄂爾多斯市的前兩位,均以重工業為主,而東勝區和康巴什區在第三產業和教育資源方面分布較為集中,使得整體城市結構呈現出一種分散分布的特征,不利于資源稟賦優勢的全面發揮。
四、結構經濟學視角下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策略
(一)結合當地資源特色明確產業發展方向
資源型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要結合當地已有的資源稟賦和特色,推動特色產業的發展,以此強化資源、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應用效果,賦予城市發展相應的內在活力。鄂爾多斯市除了是我國的煤炭產地之外,還分布著12類與工業發展相關的重要礦產資源,且石油、天然氣也是鄂爾多斯市今后發展的重要支柱。石油、天然氣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市的中西部,當地的地質勘探部門已經發現了20多處油氣田。目前,鄂爾多斯市其余的金屬礦產資源和石油天然氣資源均處于穩步開采的階段。鄂爾多斯市需要高效利用區域內的煤炭、天然氣、高嶺土、風能、太陽輻射等資源,當地有著豐富的地域資源優勢,各種項目建設不需要侵占耕地和牧場。
鄂爾多斯市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已經在煤化工、云計算等產業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帶有明顯區域優勢的發展基礎,需要在今后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大力發展下游的延伸加工業,全面發揮當地的電力能源優勢,結合供電供氣網絡和工業用電的價格方面的優勢,為能源密集型產業提供充足的電力和成本支持。
(二)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轉型路徑
資源始終是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在轉型過程中,資源型城市需要全面依賴當地的特色資源,明確今后產業發展的具體方向。鄂爾多斯市作為一個包含豐富煤炭資源、金屬礦產資源和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城市,同樣需要引進與煤炭相關的現代化化工和裝備制造產業,配合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提高當地經濟發展的復合性。同時,鄂爾多斯市始終將創新作為產業轉型發展的主要內在驅動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將國內的科研院所、高校研發機構引入本市,設立相應的分支機構,進一步強化科技方面的研發投入力度,配合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中心的建立,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持續創新能力優勢的創新型企業。
(三)城市空間結構的快速轉變
城市結構在新結構經濟學理論中,會對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產生明顯影響。鄂爾多斯市需要始終堅持政府部門出臺的總體發展規劃,堅持城市空間結構的一主、兩副、四軸的空間結構優化路徑。中心城區人口規模需要控制在240萬左右,并將其作為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的核心,以自治區為經濟中心;兩副是以達旗樹林召和準旗薛家灣為核心,配合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的撤旗設市程序的啟動,形成當地經濟增長的三角地帶,促進鄂爾多斯市整體空間結構質量的提升;四軸具體可分為包西、榮烏、沿黃和沿邊發展軸噴霧,各區域內需要發揮已有的交通要道和資源稟賦優勢,分別發展特色產業。鄂爾多斯市將中心城區的用地評定結果作為出發點,建立具有彈性的空間結構,確定今后的軸向發展、南北對接的空間發展方向,并針對東勝片區和康阿片區的功能協調和空間銜接持續優化,保障城市結構順著南北軸線有序聚集、發展,做到在全面發揮資源稟賦優勢的前提下,形成結構緊湊、合理的空間體系。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必須以當地的資源特色作為出發點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結合已有的產業結構確定后續的產業轉型方向。同時,新結構經濟學更加強調城市空間結構在資源型城市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鄂爾多斯市需要以當地在煤炭、天然氣、石油、金屬礦產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確定后續的綜合工業產業結構及調整方向,配合城市空間布局規劃不斷調整空間結構,確保全面發揮已有的資源稟賦優勢,逐步提高當地的產業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劉軍,邊志強.資源型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研究——基于新發展理念[J].經濟問題探索,2022(01):92-111.
[2]丁夢雅,高志剛.石油資源型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及其耦合協調性研究——以新疆克拉瑪依市為例[J].新疆社科論壇,2021(06):82-87+97.
[3]崔丹,卜曉燕,徐禎,李國平,吳殿廷.中國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評估及影響機理[J].地理學報,2021,76(10):2489-2503.
[4]李博,張靜,劉靜.創新政策對資源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基于國家高新區設立的實證檢驗[J].環境經濟研究,2021,6(03):115-135.
[5]楊洪波,王如意,彭民,王甲山.我國資源型城市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界定、困境與路徑:文獻綜述[J].資源與產業,2022,24(0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