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思政課”是思政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提出的重要議題,以大格局、大課堂、大師資為內涵特征,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課”建設有利于增強思政課的時代性、增強學生對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的政治認同,也有助于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以思政課為核心、以專業課和實踐課為載體建設的大課程;探索學校小課堂、社會大課堂同黨的二十大精神相契合的方式,打通大中小一體化的縱向聯通,構建大場域;推進教師深學細悟二十大精神,邀請社會各界先進人物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配齊“教師+行業專家+社會精英”的大師資,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課”建設。
[關鍵詞]大思政課;黨的二十大精神;課程思政;大中小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D261?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3.11.023
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1]“大思政課”是思政課建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提出的重要議題,需要高度重視、持續推進。黨的二十大是在我們黨成功走過百年奮斗歷程、又踏上新的趕考之路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重要大會,全黨全國必須對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學細悟,并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去貫徹落實。基于此,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課”建設有其必要性與緊迫性。
一、“大思政課”的科學內涵
對于“大思政課”,準確認識是“善用之”的前提。雖然與思政課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內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極大擴充,是更宏大的育人形態,同時力求形成育人主體、時間、空間無縫銜接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協同育人格局。那么,“大思政課”何謂之大呢?
(一)格局視野之大
思政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國家發展大局服務的重要作用。進入新時代,面對“兩個大局”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的新形勢,思政課任務更顯艱巨,需要樹立“兩個大局”的育人視野,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傳播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真切回應世界之問、時代之問。
(二)教學場域之大
這里的場域可理解為思政課的授課場所或陣地。傳統的思政課教學場域主要為學校小課堂,而“大思政課”的比較優勢首先體現在教學場域之大。從時間范圍來說,打通學段,構建銜接順暢的大中小一體化思政大課堂;從空間角度來看,實現學校小課堂、社會大課堂同向同行;以此構建起突破時空限制、多維立體的“大思政課”體系,充分體現其全局性、全程性的鮮明特征。
(三)師資力量之大
“大師資”也是“大思政課”之“大”的題中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2]能否在學生的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種子,能否引領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關鍵在于教師,且師不僅僅局限于思政教師,而是要構建一支“教師+行業專家+社會精英”的師資隊伍,凸顯出“全員育人”的目標指向。
二、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課”的價值意蘊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深化推進“大思政課”建設有其價值旨歸,也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思政課建設的首要任務。
(一)增強思政課時代性的必然選擇
黨的二十大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既系統闡述了新時代十年我國所發生的偉大變革,又為我國未來的發展擘畫嶄新的藍圖。黨的二十大精神是思政課的重要元素,將其融入“大思政課”建設,讓學生了解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從歷史和現實中深切感受到國家的強盛、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復興都緊緊系于中國共產黨。這是以新思想統領全局、增強思政課時代性的重要舉措,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增強學生對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的政治認同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是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課”建設,通過以鮮活案例、真實數據為支撐的講授,深入淺出引導學生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由感性認識轉化為理論認同,增強對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的政治認;并將這種政治認同內化為政治自覺甚至本性使然,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政課不同于一般的科學理論課程,其在增強時代性的同時,需要不斷進行創新。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課”具體來說,是要把黨的二十大的重大理論創新融入思政課,在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同時,更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容,為思政課改革創新提供了最新動力,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創新。
三、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課”的實踐路徑
(一)服務大格局,建設大課程
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大思政課”本質上是要建設以思政課為核心、各類課程協同共進的大課程。因此,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課”,不僅要融入傳統的思政課,更要融入課程思政。
1.充分發揮思政課“關鍵課程”的作用
“大思政課”本質上還是思政課,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課”建設仍需重點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勢與政策》這幾門典型的思政課,構建內容豐富的大課程。其中,著重發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的價值引領作用。
2.重視專業類課程的基本載體作用
專業類課程是構建大課程的基本載體,其作用的發揮主要體現在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對于文史哲類專業課程,可以帶領學生感悟當前我國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蘊含的豐富的哲學思想、文化底蘊;對于理工類專業課程,可以在課程教學中把唯物辯證法、科學精神等貫穿其中,注重科學思維訓練和科學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科技強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于醫學類專業課程,要教育學生從醫以醫術論道、做人以廉潔為本,厚植大醫精誠的內涵,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
3.強化實踐課的重要載體作用
實踐課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大課程”的重要一環[3]。對于專業實驗類的實踐課程,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4]融入其中,向學生傳遞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對于社會實踐類課程,要將“堅持人民至上”“站穩人民立場”“堅持問題導向”等融入其中,引導學生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整合大資源,構建大場域
從橫向空間角度來看,“大思政課”強化了社會大課堂的育人理念,在教學場域上打破了學校和社會藩籬,探索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結合。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課”要立足社會實踐、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講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與相互轉化。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師要利用寒暑假帶頭走向社會,深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主義新農村、革命遺址、歷史文化遺址等實踐研修教學點開展實踐研修,并將實踐經驗打磨為成熟的教學案例素材,提升教學效果、更新教學知識、變革教學觀念;另一方面,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去”,走企業看改革、走鄉鎮看巨變、走社區看黨建[5],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在祖國大地上的生動實踐。
從縱向時間角度來看,“大思政課”強調要構建大中小一體化的育人共同體,注重在各學段融入內容難易適度的思政內容,同時要保證循序漸進、銜接順暢。大中小幼思政課教師要立足于不同階段的學情,依據各學段學習教育要求、結合各學段不同的教學特點,將黨的二十大精神有機融入,多開展集體備課、共同研討和經驗交流,將“一體化”落實到位。高校要起到帶頭、引領、輻射作用,主動“下沉”、輸出、共享優質師資和培訓資源[6]。
此外,在橫向貫通和縱向銜接中還應增強頂層設計與系統規劃,在教材編寫、課堂改革、教師培養、制度優化等方面下功夫,以確保各要素之間的同頻共振,處理好“全程貫穿”與“學段差異”的關系。
(三)爭當大先生,配齊大師資
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思政課”更離不開育人主體的重要作用,這里的育人主體既包括思政教師,也包括專業課教師,更包括全社會各行各業的先進代表。
教師要爭當新時代的“大先生”。一是提升自身修養,打造過硬的政治素質,專職思政課教師應當帶頭沉下心研讀經典著作,掌握學科核心原理和理論,這是將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的關鍵;專業課教師也只有通過深入學習、真正領悟二十大精神,理解和把握黨的最新理論創新成果,才能既做到對專業知識的解構,也達到思政育人的目標。二是優化教學方式,如建立線上課程,教師上傳二十大精神的相關解讀視頻、隨堂自測試題等資源,彌補線下教學的不足,探索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模式;專業課根據不同的特點,找準相匹配的二十大精神元素,選取恰當的時機嵌入專業理論知識當中。三是優化教育內容,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學內容中,同時還應結合黨章、黨的二十屆一中全會精神;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可以選取、引用這些內容的原文并標明出處;專業課教學中可以將其同專業知識進行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的整體優化。
此外,社會各界應當為“大思政課”配齊“大師資”。積極探索將校外現任或退休的黨政干部、科學家、優秀企業家、勞動模范、改革先鋒、時代楷模等各行各業先進代表請進校園,擔任思政課兼職教師,構建育人共同體,為學生講解當前國內外形勢,開拓學生視野的同時也向學生傳遞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抗疫精神等精神實質[7]。
四、結語
在全國高校深學細悟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昂揚姿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際,深入挖掘黨的二十大精神這一“富礦”,探索將其融入“大思政課”建設的路徑,使命光榮,意義重大。全體教育工作者應當立足新起點,奮進新征程,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杜尚澤.“‘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01).
[2]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奮斗,2020(17):4-16.
[3]馮志宏.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價值旨歸、核心要義與實踐路向[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5(1):11-17+2.
[4]黨的二十大報告[EB/OL].新華社,2022-10-16.[2022-10-25].
[5]范冬姣.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共譜“大思政課”新格局——邁步新征程,開門辦思政:高校‘大思政課建設實踐創新學術論壇綜述[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3(2):153-160.
[6]張強軍.“大思政課”的出場邏輯、比較優勢與實踐要求[J].大學教育科學,2023(2):33-40.
[7]趙勁,成語.“大思政課”建設的三重邏輯和實現路徑[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6):87-92.
基金項目: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般項目,項目名稱: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融入理工科院校“大思政課”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2JGSZ025)
作者簡介:王鷺(1992.3-),女,漢族,山西呂梁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