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采寫呈現出內容更豐富立體、方式更靈活多樣、對記者業務能力要求更高等特點。文章運用案例法梳理媒體融合時代新聞傳播特征,具體表現為信息載體多元化、新聞信息海量化、新聞傳播互動性增強,以此特征為依據分析新聞采寫現狀,發現隨著媒體融合,新聞業務流程整合與重組步伐加快,記者由原來只負責向本單位(部門)提供新聞稿轉變為向傳媒新聞中心供稿;記者利用媒體融合技術優勢和信息多元發布優勢,從全局性、整體性視角還原新聞事件、豐富新聞內涵,新聞內容更加豐富立體;數字技術所提供的新聞素材采寫和回送條件,在大幅度提升新聞采寫效率的同時使新聞采寫方式更加靈活多樣;新媒體時代對記者個人綜合素質要求更高?;诖耍恼聫睦斡涁熑?、探求深度融合之策的意識創新;著力建設適應全媒體傳播態勢、傳播規律、傳播需求的新聞生產流程體系的流程創新;秉承“深度融合,移動先行”的理念,用好、用活新聞系統數字技術的技術創新三個方面提出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采寫的優化策略,以期能為相關從業者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采訪;寫作;優化
中圖分類號:G206;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4-0110-04
新聞采寫是新聞傳播的基礎,也是新聞媒體發揮社會功能的核心環節[1]。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采寫呈現出內容更豐富立體、采寫方式更靈活多樣、對記者業務能力要求更高等特點。本文提出要基于對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特征的準確把握,明確辨析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采寫的新特點,從意識創新、流程創新、技術創新三個方面寫好新篇章。
(一)信息載體多元化
隨著多種終端、技術的廣泛應用,在多重要素驅動下,媒體融合逐漸形成更高質量的組織架構、產業功能、技術格局、技術與內容深度融合、虛實相生的智能技術應用的態勢,信息載體趨于多元化發展[2]。
首先,新聞資源逐步向流量、數據資源聚焦。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2021中國網絡媒體發展報告》顯示,在媒體融合進程中,新聞媒體積極探索切合實際的融合路徑,積極實施以“中央廚房”建設推動媒體生態體系建設戰略舉措,媒體融合發展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和成效。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客戶端粉絲量均在億級以上,融合傳播效果位列2021年網絡媒體發展排行榜TOP10的前五,進一步鞏固了媒體融合發展引領者、互聯網新型主流媒體標桿的聲譽。
在2021年網絡媒體發展綜合表現TOP10中,中央媒體和商業媒體在榜單中各占五席。這也說明,在引領網絡媒體社會價值持續創新方面,中央媒體主流權威優勢凸顯,是時政、經濟、國際、軍事等新聞資訊的主要載體,但在用戶運營、市場推廣、平臺服務等方面,前者不如后者[3]。
作為市場化的產物,商業媒體新聞客戶端傾向于傳播民生、娛樂以及社會中出現的能夠引發高度關注的輿情熱點事件,由于傳播模式更為靈活,在新聞傳播領域占有很大份額[4]。但無論是新聞媒體整體報道風格的嚴謹嚴肅,還是商業平臺的靈活多變,這些都表明,在媒體融合時代,媒體受眾需求日益多樣,應用場景逐步豐富,文化圈層日益龐大,用戶角色逐漸多元,傳統媒體一枝獨秀的局面已不復存在,信息載體多元分布已成必然[5]。
其次,移動化趨勢明顯。手機新聞客戶端已經成為新聞資訊承載量最豐富的聚合類新聞產品形態[6]?!?022中國移動互聯網年度報告》顯示,2022年全網用戶總規模突破12億,用戶規模增長為近三年新高,人們對移動終端的需求依然在穩步加深[7]。全力打造移動客戶端融媒報道產品成為傳媒競爭的核心。
以中央媒體為龍頭,省市縣級媒體聯合互動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的構建積極推進,自有網站、客戶端、開放平臺和依附第三方平臺的賬號所推出的各類新聞具有更強大的傳播力。與此同時,社交平臺、商業媒體運用強大的內容生產及營銷能力,憑借“智能聚合”“智能推薦”“閱讀變現”等利器,凸顯媒體屬性,增強用戶黏性,同時也在進一步加快對移動新聞客戶端的布局,吸引巨量粉絲[8]。
(二)新聞信息海量化
傳播速度加快,在極大滿足民眾便捷獲取國內外重要新聞事件需求的同時,良莠不齊的新聞信息也大量涌現,新聞泛化現象已不可避免。在媒體融合傳播格局中,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傳播通道融合,既有資源共享、集中處理的同一性,又有根據各自需要傳播不同信息的差異性。除主流媒體提供的新聞資訊外,自媒體、用戶也在積極參與新聞生產與推送,海量信息在滿足受眾多元化、個性化信息需求的同時也造成新聞同質化嚴重和信息過載[9]。
(三)互動性增強
媒體融合時代,在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AI、VR等尖端信息技術的驅動下,各媒體在智能技術開發、應用等方面積極創新。比如,新華社客戶端3.0版本的便捷多媒體采集,寬帶網絡現場信息實時回傳,以及大數據、云計算技術的運用,使受眾在獲取新聞信息的同時,也可以實時發布個人觀點,既可以縱向與新聞發布者交流,又可以橫向與其他受眾展開同步互動,新聞體驗顯著優化[10]。再如2019年,央視與百度公司合作開發的AI智能機器人“小白”“小度”首次亮相并參與兩會新聞直播?!靶《取辈粌H能對所搜索到的全網文章、網友評論加以智能分析,還能與兩會記者現場互動問答,按照收看直播觀眾的要求預測總理記者招待會的熱詞,形成傳播爆點,全網瀏覽量達到l3億次[11]。2022年兩會報道現場,央視利用“5G+4K/8K+AI”信息技術,多視角捕捉發布會現場信息,用戶打開客戶端可隨時進入會場,沉浸式直播方式吸引了18萬人次觀看[12]。
(一)新聞業務流程的整合與重組
在媒體融合過程中,新聞媒體按照“內容生產、平臺運營、全域傳播、交流互動”工作原則先后進行了幾輪次的流程重組。不同新聞媒介已并存于本地區的傳媒集團之中,隸屬原新聞部門記者的職責也從原來單向、一對一的,如報紙記者優先向報紙提供新聞稿件、電視臺記者優先向電視臺提供新聞稿件轉變為向傳媒新聞中心提供新聞稿件[13]。
媒體融合背景下,記者經常會遇到同一新聞事件需要分別在不同平臺同期推出的情況,基于不同媒體新聞發布渠道及受眾,記者提供的新聞稿件也需要有針對性,不能一稿通用。如提供給報紙的新聞稿件,尤其是用于刊登在頭版上的新聞必須是優質文稿,以對文字的字斟句酌保證所提供的新聞稿結構嚴謹,語句規范,合理、簡練、準確,確保新聞嚴肅性。提供給電視臺的新聞稿件,在滿足新聞稿基本要求如新聞六要素的基礎上,還要考慮音像傳播特征,注意聲像對應,保證所提供的新聞產品是內容與音像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的電視新聞。相較于紙媒和電視媒體,提供給新聞客戶端的新聞要突出快捷、靈活的特點,在形式內容上力求新穎別致,運用全媒體技術,以“文字+圖片+視頻+場景”的方式最大限度捕捉新聞要素,力求多角度、多層次、多樣式還原新聞現場,并設置相應話題吸引受眾,進一步增強新聞傳播力和影響力[14]。
毋庸置疑,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新聞業務流程整合與重組打破不同媒介介質壁壘,讓記者在短時間內通過對新聞信息的整合,快速完成對新聞事件的篩選、確定新聞選題等,這同時也對新聞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致力于根據不同類型媒體的傳播特色采寫形式多樣的新聞稿件,以滿足不同平臺的需求。
(二)新聞內容更加豐富立體
在傳統新聞報道中,呈現給受眾的基本上是依據一定的時間與空間順序展開的新聞事件,因缺乏強有力的技術加持,記者大都只能采用有一說一的方式取舍新聞素材,缺乏對廣度和深度的進一步挖掘。如果要對某一新聞事件進行更為全面的報道,提煉其中蘊含的社會意義,只能采用拉長新聞報道時間的形式,如系列追蹤報道、加寫新聞評論等,這種報道模式在紙媒時代尤為突出。廣播、電視出現后,音像技術的運用使新聞報道有了很好的改善,不僅新聞事件的現場感突出,新聞媒體的態度也可以得到同期展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央視的《焦點訪談》[15]。但這種新聞采寫所秉持的依然是“我寫你看”的傳統,受眾單方面接收新聞的狀況并沒有得到實質上的改變。
融媒體時代,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新聞內容提供了從單一到豐富、從平面到立體轉變的外部環境。傳統新聞擅長圍繞主題性、客觀性、真實性等新聞事件報道,卻不擅長將造成問題的原因、背景、民意以及解決之道揉入報道中。融媒體時代,這一不足得到根本轉變。許多記者利用媒體融合所提供的技術合成優勢和信息多元發布優勢,將單獨的新聞事件放置于社會生活的大背景下與社會因素相關聯,從全局性、整體性視角讓大眾更為深入地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并通過客戶端與受眾對事件本質展開討論,進一步解析事件真相、傳遞主流價值觀。這種在最大限度還原新聞事件的同時,融入新聞內涵的采寫理念越來越為新聞記者所重視,并得到有效應用,新聞內容得到進一步豐富,新聞采寫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新聞采寫方式更加靈活多樣
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無論是云平臺提供的自動“爬取”及推送功能,還是對收錄、匯聚視頻新聞的支持,都給記者提供了更為靈活的新聞素材采寫或回送條件。一方面,記者可以通過移動通信終端,迅捷地獲取大量新聞線索,并經過甄別、遴選,選定重點采寫方向;另一方面,記者也可以在最短時間單元將所采集的新聞資料隨時上傳平臺,便于同行瀏覽、查找和選擇素材。
此外,在“一次采訪、多種生成、多元發布”的“中央廚房”技術平臺上,新聞采寫根據新聞事件的不同關注點以及傳播終端特色,靈活運用文字、圖片、直播以及長、短視頻相互切換等手段,對新聞熱點進行全覆蓋式傳播。這種將情景式新聞信息植入采寫全過程、最大限度還原事件現場、滿足受眾強烈現場感的新聞采寫模式能夠產生強大視覺沖擊力,進而強化新聞張力。
(四)對記者個人綜合素質要求更高
首先,在媒體融合互動性、體驗性、交流性、沉浸式新聞傳播模態中,每一位記者的每一個新聞采集點都是新聞傳播流程中的信息源。記者采寫時不僅要考慮新聞事件的傳播需要,還要根據平面媒體、紙質媒體、網絡媒體的不同定位和特點,思考新聞稿件的使用價值,并且還要針對不同用戶閱讀新聞的習慣,優化采寫流程,滿足不同傳播終端發稿需求。
其次,傳統新聞的采寫強調記者的文字駕馭能力。在由文字、圖像、短視頻組成的新新聞傳播模態中,記者不僅要具備與受采訪者良好溝通的能力以及優秀的文字撰寫能力,還要具備攝像、錄音、拍照、編程等綜合編輯能力,以保證所提供的新聞產品既內涵深刻,又形式新穎。
最后,自2018年我國主流媒體采用國際領先“微服務”技術架構、集新聞APP系統全面集成的融媒體平臺“智派云”,以及隨著VR攝像頭智能手機替代笨重電視轉播車技術的成熟,創建實時回傳全景式、多維度新聞現場,打造全息直播客戶端成為常態。記者由幕后走向臺前,在堅守傳統媒體人守正職責的同時,展現多樣化直播風格,營造現場互動場景成為必須。央視記者劉驍騫、浙江廣電“新聞姐”、記者楊威等在新媒體平臺運營自己的賬號,以傳播高質量的新聞內容,在拓展記者采寫范圍、展現記者專業實力、溝通記者與受眾聯系等方面給我們樹立了良好榜樣。
未來已來,唯變不變。新技術、新應用迅猛發展,短短幾年時間,我們共同見證了信息技術、媒體表現形式、受眾思維方式的改變。“不日新者必日退?!?媒體變革本質上是話語方式的變革,是新形勢下講好中國故事能力的提升,要著力從意識創新、流程創新、技術創新三個方面寫好新篇章。
(一)意識創新
要站在服務全局和引領時代的高度,把牢政治意識,以創新思維探索新路,順應傳播方式變革,探求深度融合之策,擔負起時代賦予的職責使命。
1.牢記責任所系,做強輿論“壓艙石”
新聞報道是新聞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職責,要將全媒體時代掌握輿論場主動權的意識貫穿于新聞媒體的思想意識之中,貫穿于媒體融合發展的全過程、全方面。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增強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確保媒體融合發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充分發揮主流媒體壓艙石、黏合劑、方向標的作用。記者要面向大局所需,堅持“內容為王”,注重內容質量,在及時性、權威性、準確性、思想性上下功夫,不斷加大優質內容供給力度,書寫凝聚奮進的“正能量”。
2.準確把握優化新聞采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隨著媒體融合的整體推進,讓正能量成為大流量,讓大流量澎湃正能量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的必然要求。堅持與時代發展相融合,把脈定向、善謀善為,守牢、守好主流媒體新聞傳播領域,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落實黨和國家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做大做強主流輿論戰略部署的具體實踐。
新聞業態無論怎樣發展,“內容為王”始終是核心競爭力。在我國新聞媒體融合傳播架構中,數字內容生產、高新視頻發展、廣電5G建設等新型信息傳播端轉型升級步伐持續加快,電信專網、互聯網已經成為用戶接收新聞信息的重要途徑。面對龐大的新聞受眾群體,新聞采寫工作要以創新的意識積極構建互聯網思維,搭載風起云涌的新媒體,憑借多終端傳播優勢嵌入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避免為吸引更多流量,導致信息過載、報道失實等。作為媒體從業人員,一定要冷靜應對并規避這種現象。堅持“數字優先”策略,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在主流媒體融合傳播矩陣中突出新聞特色,創新呈現方式,拓展傳播渠道,豐富新聞內容,不斷推出有思想、有情感、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給新聞媒體提供更多的優質新聞產品。
(二)流程創新
媒體融合時代,新聞采寫要以資源優化為抓手,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打通傳統新聞與新媒體深度融合的交匯點,著力建設適應全媒體傳播態勢、傳播規律、傳播需求的新聞生產流程體系。
在指揮體系上,將原來相對獨立的各新聞系統融入新媒體體制下的編委會之中,統一管理協調。統籌策劃采寫、編輯、制作與傳播等全流程、一體化運作方案,建立渠道暢通的新聞資源融合共享機制。整合業內各部門分類資源,避免重復采訪、內容重復等資源浪費的現象,既要保證日常新聞的供稿,又要保證全媒體聚合運作的新聞稿件提供。新聞記者要在技術平臺上統一發布新聞信息,方便各媒體依托數字技術采寫系統有選取地開發適合本媒體的新聞內容。
在隊伍建設上,創新人才培育方式,重視媒體融合環境下采寫人員隊伍的培養,打造一支集采寫編能力于一身的專業化采寫隊伍,適應傳媒環境的變化,增強新聞報道的軟實力。
在新聞采寫中,記者要契合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資訊多元、多層面、多渠道、多人參與趨勢,從媒介形態需求出發,不斷強化自身素質,提升采寫水平,豐富采寫內容,提高新聞采寫稿的使用率。
(三)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新聞采寫業務獲得流程優化、實現新聞網絡視頻化的前提。記者開展電視新聞采寫工作時,一方面,要秉承“深度融合,移動先行”的理念,用好、用活新聞系統的“微服務”技術架構、融媒體平臺的“智派云”數據,使人工智能、5G網絡、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嵌入新聞采集端,實現與其他媒體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要以“互聯網+”的思維看待新聞產品的制作與產出,用好、用活Photoshop、Firework、Premiere等制作軟件,賦予新聞節目“有聲有色”的視覺效果,通過內容和技術的雙輪驅動,在增強新聞閱讀性、凸顯新聞主體的同時,提升電視新聞的吸引力。
新聞媒體無論怎么融合,內容永遠是“王”。圍繞“內容產品”,新聞采寫要以提升新聞媒體傳播力和輿論引導能力為方向,把“新聞采編播”作為融媒體建設的突破口,以“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端傳播”為目標,豐富采寫主題、優化采寫內容,在新聞媒體構建精干高效的融媒體中心的過程中有所作為,促進融媒體“采編融合、內容匯聚、多渠道傳送,多終端一體化”工作目標的落實。
參考文獻:
[1] 朱雪.信源對于新聞傳播公信力的影響[J].青年記者,2013(11):4.
[2] 楊青峰.智能化轉型重塑傳統媒體競爭優勢的機理與路徑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22:1-2.
[3] 澎湃新聞. 2021中國網絡媒體發展報告出爐,新型主流媒體標桿確立[EB/OL].新浪網,http://k.sina.com.cn/article_5044281310_ 12ca99fde02001t3h9.html,2022-04-27.
[4] 尹晨曦.新形勢下記者應如何面對媒體融合[J].記者搖籃,2022(4):158-160.
[5] 關文慧.主流媒體流行語和網絡媒體流行語的話語系統比較分析[D].河南大學,2014:8-10.
[6] 藍嵐.移動新聞客戶端傳播現狀分析[J].新聞窗,2018(6):43-44.
[7] “六大關鍵詞”盤點2022年中國移動互聯網整體市場[EB/OL].新浪新聞,https://news.sina.com.cn/sx/2023-02-21/detail-imyhmxkv1952123.shtml,2023-02-21.
[8] 沈維梅.從商業媒體平臺之擴張談主流媒體新型傳播平臺的打造[J].科技與出版,2021(4):46-51.
[9] 于家豪.基于消費與實踐維度的新媒體感知新聞信息過載現象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21:29-32.
[10] 齊慧杰,胡國香,唐顥宸,等.自主可控平臺賦能建設國際一流新型全媒體機構:以新華客戶端為例[J].新聞戰線,2023(2):18-22.
[11] 張洪忠,劉旭陽.融媒體打造:2O19兩會報道中的新傳播技術應用[J].中國記者,2019(4):30-33.
[12] 李珂.深融語境下時政報道的創新探索:以三大央媒2022年全國兩會報道為例[J].視聽,2022(10):160-162
[13] 顏若雯.媒體融合時代時政新聞新媒體傳播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9):135-137.
[14] 郭宇鳳.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語言的變化及特點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9):124-126.
[15] 耿晟凱.深度報道節目的發展困境探析:以《焦點訪談》為例[J].新聞傳播,2021(14):119-121.
作者簡介 余珊珊,助理記者,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