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健
摘? 要:小古文以篇幅短小、字詞簡單為主要特征,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增強規范運用語言文字意識和能力的有效載體。對小古文的教學形式進行創新是語文教學發展的必然路徑。教師應從小古文教學的現狀出發,探析高效、創新的語文教學策略。文章以上述背景為基點,從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中的小古文篇章出發,解讀和研究了小古文的有效教學策略,幫助小學生感悟小古文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實現增強學生文學素養和道德品質的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小古文;多樣策略
隨著課程改革進程的推進,傳統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不適應性愈發凸顯。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了解的主要是淺層知識,對于文本的結構和表達方式等知識學習得不夠深入。另外,小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意識需要培養。為此,教師應該重視小古文教學,重點講解小古文的文字、內涵和整體架構,引導學生感悟小古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要素,帶領學生多元化、深層次地解讀小古文。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小古文
小古文形式簡單、韻律優美。為了深入地分析和解讀小古文,學生需要學會誦讀的技巧和方法,體會文言文獨特的韻律和節奏,感知文本內部蘊含的語言文字美、意境美等。教師應該在小古文的課堂教學中將教學的重點聚焦在誦讀指導,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熟讀文章、吟詠成誦,體會文言文的平仄之美。
針對小學生的思維特征和實際認知水平,教師在開展誦讀指導活動時要盡量選擇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學生通過“讀”了解文本的字形字音、韻律節奏以及語篇含義等。下文以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這篇小古文例,分析教師如何應用“三次誦讀法”展開教學活動。
一讀,讀字音。教師指導學生根據教材中的注釋自主閱讀小古文文本,讀準生字詞的讀音,初步了解字詞的含義。在學生自主朗讀結束后,教師帶領學生通讀文本,運用提問了解學生尚不明確的字音和字形。例如,針對“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中的“為”,在現代漢語的語境中為多音字,學生難以把握它在小古文文本中的準確讀音,很容易出現錯誤。針對這一點,教師可以在示范誦讀和解讀字時,明確指出“為”是一個多音字,在此文本中的“為”應讀為“wéi”,而不是“wèi”。根據這種方法,教師帶領學生在誦讀中明確漢字的實際讀音,糾正錯誤誦讀方法,保證學生能夠順暢地朗讀文本。
二讀,讀韻味。根據“三次誦讀法”的實際概念,教師指導學生讀好《守株待兔》中的停頓,進而讀出其韻味,結合過往的教學經驗,教師可以在誦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比和分析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在韻律方面的不同,要求他們利用節奏劃分符號,準確劃分小古文的節奏。在教師的指示下,學生根據自己的誦讀經驗,在紙上畫出文本的誦讀停頓:
宋人 / 有耕者。田中 / 有株。兔走 / 觸株,折頸 / 而死。因 / 釋其耒 / 而守株,冀復 / 得兔。兔 / 不可復得,而身為 / 宋國 / 笑。
同時,教師也要在課堂上誦讀文本,保持穩定的節奏,校準文本的字音,指導學生學會辨別節奏、掌控韻律的具體方法,讓他們在反復的誦讀練習中理解文本基本內容,提高欣賞品位。
例如,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這篇小古文,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這樣斷句:
梁國 / 楊氏子 / 九歲,甚 / 聰慧。孔君平 / 詣其父,父 / 不在,乃 / 呼兒出。為 / 設果,果 / 有楊梅。孔 / 指以 / 示兒曰:“此是 / 君家 / 果。”兒 / 應聲答曰:“未聞 / 孔雀 / 是夫子家 / 禽。”
然后,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和示范,了解了小古文的停頓方法,他們能夠借助停頓和拉長字音的方式,讀出古文的意蘊,體現出誦讀教學法的有效作用。而且,在學生廣泛參與誦讀活動的情況下,課堂的氛圍也會更加活躍,受到環境的影響,一部分原本誦讀意愿不強、誦讀能力不足的學生也能紛紛加入誦讀隊伍中,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學習體會古漢語別樣的風采和特點。
三讀,讀深意。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小古文具有審美價值和教育作用。在誦讀中,教師要注重指導學生理解小古文背后的深意,感受文本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從中汲取智慧。《守株待兔》這篇小古文是一篇趣味性的文言文故事,且蘊含著道德教育的元素。基于此特征,在利用“三次誦讀法”展開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引領學生讀出文本的深意,鼓勵他們利用文中注釋領會小古文的含義,學會斷句,以表演和對話的形式理解文本內容。通過教學,學生明白了“人應主動努力,不要心存僥幸和幻想”的人生道理,在品讀中逐步理解文本的寓意,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豐富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二、巧設練筆,增強語感——初探小古文
豐富的語言實踐是訓練學生語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強化學生語言感悟能力、寫作能力為主要目標,引導學生在閱讀與寫作相融合的模式中初步探析小古文,學習小古文中凝練的語言形式以及層層遞進的語言結構,不斷積累、整合、練習,形成良好的語感。具體而言,教師要以小古文的基本內容為依據,逐層為學生布置補寫、仿寫、續寫等任務,以寫作的方式增強學生的語言敏感度和運用能力。
1. 補寫框架
小古文具有獨特的篇章結構,它以古代語言為載體,架構起了立體化的文本框架。為了培養學生的語言邏輯和對古代語言的敏感度,教師可以根據文本的具體內容,設計填寫文本框架的任務,鍛煉學生的寫作思維和技能,提高他們鍛造語句、凝練思想的能力。同時,教師也要指導學生明晰不同的語言形式對文本整體結構、含義產生的影響。教師可以借用補寫方式,提高學生寫作、語言感知等能力。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這篇小古文時,教師可以設置補寫任務:結合閱讀經驗,運用書面語言補足橫線上的內容。
(1)一兒曰:“日初出? ? ,及其日中如? ? ,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2)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 ?乎?”
教師先引導學生閱讀《兩小兒辯日》這篇小古文,讓他們明確本篇小古文的基本內容、涵蓋的核心思想等。在此基礎上,將上述學習任務發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填寫橫線上的內容,既要保證文本邏輯順序的正確性,又要體現文本的核心思想。經過這一過程,學生提高了凝練語言的能力,也初步了解了小古文文本的含義和框架結構。
2. 仿寫名句
仿寫是鍛煉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框架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學生創作小古文文本的初級階段,他們對文言文句式和語言的了解程度不深,這一時期開展仿寫訓練活動是十分必要的。教師要善于挖掘值得學生學習和仿寫的小古文語句,為他們提供形式多樣和語言凝練的仿寫案例,讓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學習基本的寫作技法,并逐步將文言文句式串聯起來,形成優化和完善的古文文本。《司馬光》是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的重點篇章,也是小學生接觸的第一篇小古文,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意義重大。同時,三年級也是學生正式接觸寫作的初期。因而,教師可以將《司馬光》的文本作為案例為學生布置仿寫案例,用設置習題的方式,驅動學生完成仿寫任務:想一想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仿照下列小古文中的語句展開創作。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
_____于_____,一?_____,_____。
教師根據不同小古文的內容,出示不同的仿寫任務,給予學生鍛煉的機會,讓他們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展開仿寫訓練,逐步深化他們對于文本的印象,在仿寫過程中提高他們的想象力。
3. 續寫篇章
小古文不僅具有豐富的故事情節,還具備深厚的思想內涵。教師讓學生針對小古文的文本展開續寫活動,有利于加深他們對文本的思想和主旨的理解,感受文本的獨特價值。所以,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續寫篇章的任務,要求他們延續文本的主旨和內核,根據文本的基本走向續寫故事。例如,在《司馬光》這篇小古文的閱讀教學中,學生在仿寫句子后具備一定的語言敏感度,為了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文言文感悟能力,教師可以設置更高難度的續寫任務,要求學生按照《司馬光》這篇文本的基本內容續寫故事情節,補足故事中的“留白”。
三、學科整合,有效遷移——深研小古文
語文課程要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和整合。對于思維正處于發展階段的小學生來說,遷移是小古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教學手段,教師應采取跨學科聯合的方法,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讓他們在遷移知識的過程中,多形式解讀小古文文本,促使他們全面了解文本蘊藏的深意。同時,在跨學科聯合的過程中,也能將文本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以更加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自然也就能夠增強閱讀和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教材四年級下冊《螢囊夜讀》這篇小古文時,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文本的含義,感悟文本主人公恭勤不倦的美好品質,教師在學生完成自讀任務后,可以將其與美術學科的知識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將文本中描述的場景和描繪的人物形象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從中體會到車胤夜以繼日學習的精神品質。經過教師的啟示,學生利用美術學科中學習的水彩畫、素描畫和剪紙等藝術形式,展開美術創作活動,他們在畫卷或者手工剪紙中展現了“裝滿了螢火蟲的口袋”“數卷書籍”“破敗的墻壁”等意象,體現出了車胤所處的艱苦環境,以及他在艱苦環境中仍然艱苦讀書、樂觀面對生活的精神。
在小古文的教學中,教師將美術、音樂等其他課程內容引入課堂,并指引學生有序遷移和應用知識,既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小古文,也能推動學科之間的遷移和聯合,促使學生形成一個內容豐富、要素完善的知識網絡,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
四、國學之旅,品鑒經典——活用小古文
在小古文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閱讀和分析課內的文本內容,還要引導學生將閱讀和學習的目光投向課外。教師可以以專題化的國學經典品鑒活動作為課外活動的形式,培養學生交流、合作、探究等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在小古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思維情況選擇恰當的小古文文本,制訂“國學經典之旅”的具體流程,組織學生參與活動。例如,三年級下學期是小學生接觸和學習小古文的初始階段,教師可以為學生制訂《論語》經典閱讀計劃,以優質、完善的閱讀計劃讓學生明確后續閱讀和學習的方向,養成長期的閱讀習慣,在感悟經典的過程中,逐步增強學生的文化素養。經典閱讀計劃的預設案例具體如下。
活動名稱:走近孔子,感悟經典——《論語》閱讀方案。
活動主題:相伴國學,快樂成長。
活動口號:傳承經典,我參與!
活動目的:讓學生在閱讀、探討和演繹的過程中,深入體會文言文文本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強化他們的漢語言技能,促使他們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主力軍。
活動流程:自主閱讀,小組探討,小組演繹,班級匯報,教師總結。
活動日志:師生共同填寫。
在活動之前,教師將“閱讀方案”發放給學生,讓他們了解本次活動的主題、口號、目的和具體流程。在方案的指引下,學生有序展開活動,他們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明確文本的內涵,并在國學經典演繹活動中重現孔子與弟子對話的場景。教師利用這樣的方式激發學生參與國學經典活動的熱情,堅定文化自信,培養他們的傳統文化素養和國學素養。同時,在學生參與國學經典閱讀活動時,他們能夠感受到國學經典對自身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的重要作用,并主動將其發展為自身的興趣愛好。如此,小古文的教育價值便能得以體現。
綜上所述,小古文中蘊含了深厚的思想和情感元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志性內容之一。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從朗讀、練筆、整合和多元活動等角度展開教學探索,有利于增強教學有效性,延展學生的學習深度。教師不僅要秉承創新和高效的原則,也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觀念,時刻觀察和記錄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和優化課堂教學的形式和內容,促進小古文教學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慧. 小學語文教學中文言文趣味課堂構建策略探究[J]. 讀與寫,2020,17(24).
[2]程慧君. 小學語文文言文的教學定位及教學策略研究[J]. 課外語文(上),2020(12).
[3]何雪琴.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文言文教學策略的研究[J].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