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語文課后習題具有極強的指導性,能夠幫助教師明確單元教學任務,讓學生在習題練習中獲得知識并激發創造性思維,掌握解題的技巧。推進課后習題教學能有效避免小學語文教學“課內減、課后增”的情況,幫助教師從整體把握單元學習核心目標,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和壓力,落實“提質減負”的“雙減”教學要求。
【關鍵詞】課后習題;小學語文;“提質減負”
作者簡介:林曉蕓(1972—),女,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麟峰小學。
一、小學語文課后習題的重要價值
1.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課后習題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化呈現,明確反映了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理念和教材的編寫設計意圖,指出了當前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主要目標、重難點等多方面內容,教師可基于課后習題設計更加科學的語文教學活動。
2.部編版小學語文課后習題是從理論性和實用性兩個角度出發設計的,具有極強的指導性、實用性、生活性,能夠幫助教師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知識掌握應用情況,助力教師優化調整教學方案。
3.學生借助課后習題進行課前預習,有助于在分析、思考和探究的過程中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將課文和課后習題相互聯系并合理轉化,以達到深入理解的效果,進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此外,學生在完成課后習題的過程中會產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探究興趣和欲望,這是課前預習成效的重要體現。
4.語文課后習題是對課文內容、知識和思想的高度總結與提煉,反映了課文的中心思想,如《田忌賽馬》的課后練習第2題為“連一連,把齊威王和田忌賽馬的對陣圖標畫出來。說一說:孫臏為什么要讓田忌這樣安排馬的出場順序?”習題將賽馬的對陣圖以直觀的方式展示出來,方便學生對比和觀察,使學生對孫臏安排賽馬順序的原因一目了然,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知識的深度理解與掌握,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應用能力。
5.加強課后習題練習有助于促進學生語文思維和認知結構的發展和完善,如《跳水》的最后一道課后習題為:“在那個危急時刻,船長是怎么想的?他的辦法好在哪里?”學生結合自身的認知和對課文的理解,在激烈的交流討論中理解了船長的良苦用心,了解到逼孩子跳下海能避免其失足摔下甲板。這一課后習題能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也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并結合課文內容學會提煉、概括和總結。
二、小學語文課后習題的分類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課后習題可從呈現形式、功能、內容來劃分,和常規的語文練習題相比,其題目類型和題目種類都更加豐富多樣。
首先,課后習題從呈現形式來劃分,可以分為聽、說、讀、寫四大類。其中,聽的習題相對較少,主要表現為聽寫生字詞,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辨音能力、對詞語意思的理解能力、聽記能力以及聯想能力,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并促進其思維的發展。說的練習通常是以朗讀、背誦的形式開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發散思維。讀的練習以默讀和朗讀兩種方式呈現,有助于學生通過正確認識和理解字詞的意思而有感情地默讀、朗讀課文,進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課后習題中寫的部分通常是通過仿寫、續寫、改編故事等方式呈現,有助于加強學生的語文知識應用能力。
其次,課后習題從功能角度來劃分,可以分為積累性、理解性和應用性三大類。積累性習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于課文生字、生詞、拼音、語法知識和經典詞句的記憶和積累程度,課后習題中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寫《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屬于積累性習題范疇。理解性習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和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要求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談一談對課文內容、主要人物、事件的了解和看法。比如,《青山處處埋忠骨》的課后習題“找出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體會他的內心世界”就屬于理解性習題。應用性習題主要體現在寫作方面,注重考查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如習作練習“他了”讓學生根據片段描寫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從多角度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旨在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語文知識應用能力。
最后,課后習題根據內容來劃分,可分為問答題、辨析題、填空題、翻譯題以及寫作題等。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課后習題通常以問答題的形式呈現,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對課文內容、人物和故事情節的理解和看法,并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學會根據課文中的經典詞句進行仿寫,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有時候,問答題和辨析題、討論題組合成一個題型同時出現,比如《軍神》中“沃克醫生是怎么發現劉伯承是軍人的?后來為什么稱他為軍神?”需要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和主旨的基礎上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旨在使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多方面客觀評判事物,養成批判性思維[1]。
三、課后習題教學助力小學語文“提質減負”的實踐路徑
(一)把握課后習題整體教學目標,構建學習支架
教師在教學時,應充分利用課后習題有針對性地落實語文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通過課后習題練習提高語文素養及綜合能力。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的課后習題要求找出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并體會毛主席的內心世界。第2個要求需建立在第1個要求的基礎上,通過細讀分析來解決,直擊該單元語文教學的核心要素和目標。
在教學時,教師應該讓學生自主將課文中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畫出來,然后再大聲朗讀,接著用幻燈片將相關的句子投射在大屏幕上,讓學生一步一步地交流探討。第一步,讓學生細細品讀這些語句,從毛主席的動作、語言、神態三個方面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然后以小組形式交流和討論,并進行歸納總結;第二步,讓學生深入分析作者描寫的毛主席的一系列動作、語言、神態,感悟這些描寫都指向對毛主席的稱贊和崇敬之意;第三步,再一次細細品讀,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自身的理解與作者筆下所描寫的毛主席是否有出入,是否矛盾。
通過三個步驟的分析教學,學生的理解得到進一步深化,從單純地分析作者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的技巧,升華為從一系列的描寫中讀懂作者的寫作意圖,并感受作家筆下栩栩如生的毛主席形象,窺探其內心世界。理解毛主席當下的心情感受與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是對語文知識的鞏固、提升和應用,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加豐富,學會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的描寫凸顯寫作核心,學會從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的描寫中準確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文章的主旨大意。
(二)開放式課后習題教學,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思維
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探究空間,同時給予相應的指導,讓學生不僅能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也能了解他人的觀點,逐步養成從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教師要利用語文教材的課后習題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思維[2],讓學生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例如,《司馬光》這一課的課后練習第2題要求學生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篇小古文敘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講故事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快速讀準、讀通全文,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完整地敘述小古文內容,還能方便教師掌握學生的課文理解情況。在講述故事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簡短的小古文講述得具體生動,把人物描寫得鮮活、栩栩如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擴充故事內容,想象故事情節。
比如,針對“群兒戲于庭”,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群兒”是如何嬉戲的,可以用“有的……有的……”“一會兒……一會兒……”這樣的句式進行擴寫;再比如,針對“眾皆棄去”,引導學生想象眾人當時的神態、動作、對話,從而深刻刻畫“群兒”當時驚慌失措的神態和爭相奔走的動作。
教師應通過一系列的引導,讓學生根據小古文中簡單的一句話發揮想象力,在交流討論中擴充故事內容,還原故事場景,把自己想象成當事人,從而緊扣古文內容以自己的視角創造性地講述故事,進一步感受古文的魅力。
(三)以STEAM教學理念指導課后習題教學,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新課標提出,要應用STEAM教學理念構建跨領域、跨學科的現代化教學課堂,使不同學科的知識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并整合知識概念,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古詩三首》的課后習題讓學生想象“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并體會其中的樂趣。對于這一道課后習題,如果單純地讓學生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并不能直觀地將故事中描寫的優美景象生動地展現出來[3]。
教師應讓學生在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正確賞析并學會聯系生活充分感受詩句中所描寫的美麗景象。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可將語文學科和美術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根據這一句古詩,通過簡筆畫、水彩、水粉或者水墨畫等形式畫出腦海中想象的畫面,借助畫面讓古詩的理解變得更加簡單,借此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增強課后習題的趣味性,培養學生對課后習題的探究興趣以及對美術學科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
(四)將問題化整為零,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教師可通過課本劇表演,讓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體會故事的主要內容以及人物的主要關系和情感變化,感受游戲的樂趣并能深入理解課文主旨。
具體來說,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課本劇表演的情境,讓學生根據課本內容編寫劇本,將課文內容改寫成人物之間的對話,分角色表演。教師需對角色的臺詞、表情、動作等進行藝術加工,使劇本更為條理清晰、有理有據,這將會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欲望[4]。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的《紅樓春趣》一課,學生理解起來存在一定困難,在講解完課文之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編寫劇本,對故事人物、內容、語言等進行創造加工,并討論在表演的過程中要加上哪些表情和動作使人物更加生動、更加飽滿,最后安排好服裝和道具并進行排練。課本劇表演活動能夠使學生將自己的情感充分融入表演中,從而高效、高質量完成課后習題,促進語文能力的提升。
再比如,《草船借鑒》的課后習題“你對課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讀完課文后你對哪些人物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你還想了解《三國演義》中的哪些故事?”需要學生從自己的角度思考,組織語言清楚地將故事敘述出來,學會提煉和總結,這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
教師可以開展以“講故事”為主題的競賽活動,讓學生通過搜索資料、觀看影視資料的方式,加深對故事內容的理解以及對故事脈絡的把握,從而使學生配合相應的語氣、語調、動作、神態將故事情節講解得更加生動形象,使課堂氛圍變得更加輕松愉悅。
在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和教學形式的輔助下,學生在完成課后習題的過程中不僅學到了梳理故事的方法,還理解了作者表達的中心思想,從多元化的角度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入而全面的理解。
結語
綜上所述,要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提質減負”的目標,教師需要將課后習題放在與課文教學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創新習題教學方式,使學生保持強烈的知識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在豐富多樣的課后習題活動的助力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的養成。
【參考文獻】
[1]芮良敏.課后習題教學要“三思而行”[J].教學與管理,2019(23):51.
[2]邱志凱.“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2(05):66-69.
[3]何珠花.以大單元結構化閱讀教學實現“減負提質”: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教學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23(02):27-28.
[4]劉亞麗.“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的“減”與“增”[J].教育科學論壇,2022(1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