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校園欺凌是我國中小學校園治理的難點,校園欺凌會造成學生身心不同程度的傷害,對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利,深入探討欺凌現象的發生機制并尋求治理策略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班主任作為班級建設、學生教育的重要角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其重要職責。針對校園欺凌現象,班主任應從學生的心理發展機制出發,認真分析原因,在日常工作中將預防、干預和教育引導結合起來,準確辨識學生間的欺凌行為、關注重點人群、聯合家庭和社會,進行及時有效的教育引導。
【情景呈現】小婷,個子不高,微胖,戴著一副笨重的眼鏡。她的學習成績一般,性格內向,平時在班上也不怎么愛說話。進班不久,她就被同學孤立,經常有女生故意在眾人面前模仿她的衣著打扮和行為舉止,圍觀的同學則會肆無忌憚地哈哈大笑;一些男生更加過分,經常故意把她抽屜里的東西撞得散落一地。家長向班主任反映情況,認為班上同學的行為屬于校園欺凌,對孩子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傷害,希望班主任予以解決。
【情景分析】
【關鍵詞】校園欺凌;行為界限;自護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7-0047-02
【作者簡介】馮志蘭,上海市閔行區莘莊鎮小學(上海,201100)教師,正高級教師,上海市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曾獲上海市、長三角地區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
校園欺凌是一種有意圖的攻擊行為,常常發生在力量(身體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對稱的學生之間。就過往校園欺凌案例分析看,校園欺凌行為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暴力欺凌、言語欺凌和孤立欺凌。情景案例中的小婷遭遇的主要是言語欺凌和孤立欺凌,面對這種現象,班主任需要從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兩方面進行教育引導。
一、了解欺凌者,看清問題的本源
不同類型的校園欺凌,欺凌者實施欺凌行為背后的原因是復雜的。班主任要關注學生不當行為背后的真正原因——欺凌者深層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他們用不符合常規的行為試圖傳遞“我感受不到歸屬感或自我價值”的信號。班主任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彼此消耗。對于欺凌者,班主任可以“三步走”。
1.了解欺凌學生情況,全面分析原因
學生的言行脫胎于其成長的原生家庭,長期受到不良的交往方式的影響,學生會不自覺地在與他人的相處中展現出來。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能力的提升、學習知識的豐富,那些在成人處無法反抗而積累的不滿和抱怨需要釋放,于是一些學生把目光轉向了同齡人。少部分學生的不當行為在欺凌他人獲得的滿足中不斷被強化,他們會選擇這種不合適的行為進行自我療愈。因此,班主任了解學生原生家庭的情況,了解學生的親子互動方式,能較為準確地找到學生欺凌的癥結所在。當然,班主任也要耐心傾聽,聽懂他們內心真實的需求,讓這一小部分學生感受到“老師看到我,且看得到我”,進而產生改變的主動意愿。
2.明確規范學生的行為界限
沒有一個學生不愿意被看見,沒有一個學生不愿意被關愛。班主任應多表達對學生不當言行的擔憂,給學生自我調整的建議。對于一個有欺凌行為的學生來說,被約束往往是難受的。班主任一定要嚴肅告訴學生不良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必要時可以通過學校相關行政部門讓學生明確行為的底線。學生的行為一定會有反復,班主任一定要堅定信心,看到學生的進步,多給予學生肯定與鼓勵,多尋求心理健康教師的支持。對于校園欺凌行為,適度的教育懲戒是必要的,但過于直接的懲罰會破壞師生前期建立起來的信任,而集體連帶式的懲戒尤其不可取。
3.家校協同,突出家庭教育指導
班主任應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客觀呈現事實,讓家長及時掌握孩子的真實動態。教師和學校應通過家庭教育指導,引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當然,家校協同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家長不認同、不配合的情況,班主任一定要讓家長明確底線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
二、關心被欺凌者,指導形成自護意識
班級是個小社會,有其內在的交往規則。對于被欺凌的學生,班主任要指導他們學會集體交往的規則,形成自護意識。
1.主動求助
被欺凌者借助周圍人的力量解自己之圍,是一種自救,對于欺凌者來說,則是一種震懾。班主任可以通過談話、情景模擬等教給學生自救的技巧。同時,班主任要及時聯系被欺凌者的父母,家校共同指導孩子應對欺凌,提高其自我保護的能力。
2.正面回應
班主任可以組織“兩難”問題討論,多讓被欺凌的學生表達看法,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能更自信地表達。班主任可提前與學生溝通,引導其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讓其他學生看到被欺凌者的思考和態度,感受到他雖不愛說話,但“善良中也帶著鋒芒”。
3.合理反擊
班主任要鼓勵學生正面回應,進行合理的反擊。家長和教師都可以和孩子分享相關視頻,幫助孩子掌握自我保護的尺度,更好地保護自己。
責任編輯:周小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