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高東
【摘要】新高考改革的提出與推進,對高中階段的各學科教學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面對新舊高中教育理念的激烈碰撞,數學教師需要做出一定的改變,積極應對挑戰,改變教育教學方法,結合新高考的要求和學生的發展需要,組織課堂教學,促使學生得到知識、思想與能力的同步發展。本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分析了新高考改革下高中數學教學的策略和方法,希望為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新高考? 高中數學教學? 轉變?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4-0016-03
新高考提出了取消文理分科,實施“3+3”的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學生有了更大的選擇權。而數學作為新高考的必考科目,必須要深入思考如何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才能更好地適應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各個方面的學習能力。所以,每個高中數學教師應該直面新高考改革,把握新高考的核心要求,全面推進教學方法和策略的革新,來提升高中數學教學的實效,引領學生的深度學習和高效學習,讓學生能夠為應對高考做好全面的準備。
一、新高考改革對高中數學教學的影響
(一)數學教學內容的改變
新高考改革意味著考試重點的轉變,更加強調和突出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以及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這將不可避免地影響高中數學教學的內容。在此背景和要求下,高中數學要進行教材和內容的改革,數學學科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兩個模塊,重點更新學科內容,更反映了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科核心素養,知識邏輯內容更清晰,更強調教育價值與生產生活的關系。
(二)數學教學理念的改變
傳統數學教學以應試教育為教學理念和思想,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卻忽視了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新高考改革的提出和推進,可以促進高中數學教學理念的根本轉變,削弱數學教學的功利性,更加注重素質教育的實施,以生為本的核心素養和教學理念,使教學重點從教授知識轉向培養能力,引領學生全面發展,從而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具有綜合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二、新高考改革下高中數學所面臨的挑戰
(一)教學管理難度大
新高考下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或者是能力情況,遵循“3+3”原則來自由選擇科目,但在這種選擇模式下,有十多種選科的方案,學生面臨著許多選擇,使相關課程安排、教學計劃面臨許多選擇,教學進度難以實現有機統一,教學管理變得更加困難,這也直接影響了高中數學教學的轉變和升級。
(二)教學體系單一化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仍有高中數學教師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重視知識教授,提高學生成績,使得教學結構體系并不完善,無法完全適應核心素養的理念和要求。學生的數學學習則仍然局限于教材與課本當中,難以有效接近現實生活實踐,最終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三)反饋機制不健全
與分數相比,學生各方面能力、核心素養的培養難以量化。教師很難用一定的標準來判斷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程度和情況。如果學生得不到教師的客觀正確反饋,就很難對自己的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有一個清晰具體的認識,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熱情。最后,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的具體發展情況來調整、改進和優化教學。
三、新高考下高中數學教學的轉變和應對策略
(一)重視學生主體,發展綜合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高考改革的提出和實施更加強調這一點。高中數學教師掌握課堂教學環節和過程,明確自己的角色和職能,從過去的領導與主宰,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參與者,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發揮自身的能動性,讓教學始終圍繞學生的需要和發展,促進學生的積極參與,實現能力和素養的提升。
例如,在教授“復數的概念”時,考慮到現階段學生是對“數”的概念有一定的認知能力,但由于知識相對分散,學生沒有對數的概念建立起整體、完整的認知。基于這個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預習計劃,讓學生提前了解知識,鍛煉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在導學案的設置中,教師可以從概念入手,整合一些數學史,激發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完成對數學的擴展。教師可以適當安排幾個簡單的問題,讓學生根據概念分析問題。正式上課時,教師則可以讓學生圍繞導學案來展示學習成果。在這個環節中,許多學生會“呈現”出自己的問題,教師則要以“錯”為基礎,深入講解學生的錯誤,改善學生初期所出現的問題,課程深入后,教師再讓學生回顧自己的問題,進行深度反思。這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過程,而且能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二)組建小組團隊,轉變教學形式
自新高考改革提出和實施以來,小組合作教學得到了教師的認可和青睞,并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這方面,高中數學教師應發揮小組合作教學的作用,科學合理的小組分配,讓學生從原個體分離到合作競爭,引導學生討論和交流數學知識、問題,分享自己的觀點,共同推理知識的發展和問題的過程、結果,深入領會數學思想方法。
例如,在教授“平面向量的概念”時,本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向量的幾何表示,并通過學習向量清楚地理解生活中向量和數量之間的關系。課程內容與生活密切相關,教師應掌握課程特點,從學生熟悉的點出發。如,戰斗機在空中飛行,因為沒有參照物,飛行員很難判斷方向,所以飛行員需要用坐標判斷方向,在確定飛行距離時,飛行員也需要坐標,坐標帶有“數量”。創設這一情境后,教師可以設計探索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探索。在探索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小組學習能力突出的學生帶領小組成員完成探索任務。在優秀學生的帶領下,可以根據現有思路進行推理,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應用問題教學,激活學生思維
1.根據學生知識基礎,搭建問題框架
數學學習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不僅體現在數學知識點本身的嚴謹性上,也體現在數學教材和學習過程中。問題教學方法可以更好地幫助教師整理教材中的數學知識點,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從而幫助學生在教師提供的數學問題框架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
例如,教師在教授“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時,可在課程開始前提問以下內容:
(1)函數的定義和表達;
(2)函數的性質是什么;
(3)你學過哪些函數;
(4)它們的性質是什么?
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前一階段函數學習的基礎知識。一方面有助于學生鞏固和復習所學知識,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主動將新舊知識聯結起來。在講解完本章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的基礎表示后,教師可以繼續詢問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是否具有明顯的函數特征,這兩個函數之間的內部聯系是什么,這兩個函數與之前學到的冪函數有什么關系。教師提出的上述問題是基于教材的內容,也是本單元學習過程中的核心知識點。學生帶著問題聽課的過程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在后續學習中嘗試回答這些問題,思考確定函數、冪函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之間的關系,提取函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師問題框架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2.引導學生發現疑點,提升創新思維
在數學教學中,問題教學方法可以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和思考,也可以由教師提出新的問題情境,由學生獨立探索。只有當學生能夠發現數學知識點中的問題時,才能在后續的交流和學習中不斷地思考和探究,從而拓展學生學習的深度,引領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直線和圓的方程”時,教師可以在“直線與圓、圓與圓的位置”本章中設置相關問題,如:“在學習了直線和圓的方程及相關概念后,學生們認為直線和圓之間的位置關系是什么?”然后教師組織學生組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學習。在小組學習中,學生應積極提出自己的觀點,如直線和圓可以相交、相離以及相切的位置關系,圓和圓之間的位置關系有外離、相切、相交、內含,但在給出上述位置關系后,學生應進一步考慮是否有其他可能性。小組討論是指小組成員在提出新觀點時,可以補充或反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不同的可能性,在此過程中鍛煉數學思維和創新思維。此外,如果學生只能在數學課上跟隨老師的教學思路,不能對知識點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不能根據現有知識提出新的問題,說明學生沒有形成數學邏輯思維,沒有把握知識點的本質。因此,學生應利用所學知識驗證新知識的結論,在提出、解決、總結、分析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數學知識體系。
(四)創新教學模式,落實核心素養
教學模式是影響教學過程和最終效果的關鍵因素。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往往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陷入對數學學習的誤解,對數學產生抵觸情緒,最終對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產生負面影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高中數學教師應掌握新高考的內容和本質,積極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啟發和指導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索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建立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堂,最終確保教學效率。例如,在教授“隨機抽樣”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特點設置課堂游戲活動,如教師可以準備一個密封的紙箱,將學生的學號放入到紙箱中,由學生隨機抓取紙箱樣本,抽取方法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抽取后放回,另一種是抽取后不放回,通過實際的抽取方式,可以讓學生意識到簡單的隨機抽樣形式和方法。
(五)重視解題教學,培養解題能力
1.規范解題步驟,端正解題態度
在解題之前,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在學生的日常學習中,逐步端正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態度,并始終注意培養他們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在解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真審題,合理規劃解題的步驟,規范寫作方法,端正解題的態度,養成認真檢查的習慣。
例如,在教授“立體幾何初步”時,學生需要解決與空間向量相關的問題,其中涉及空間中直線、平面的位置關系往往以定理的形式表達,如垂直、平行,所以在寫作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定理邏輯,注意條件和結論的因果關系,必須寫清楚條件,然后得出相應的結論。在講解這部分習題時,教師不僅要鍛煉學生繪制輔助線的能力,找到準確的平面或直線,還要引導學生關注解題的寫作和答案的邏輯。如線面垂直,則條件是一條直線垂直于平面的兩條相交直線,表明直線垂直于平面。在實際證明過程中,學生首先要在平面ABCD中找到兩條相交直線EF和HA,然后單獨證明AM垂直AH,AM垂直EF,最后按要求書寫“∵AM⊥AH,AM⊥EF,EF、HA∈ABCD,∴AM⊥平面AB CD”。教師引導學生養成規范嚴謹的解決問題的習慣,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提問者的意圖,最終提高對數學難點的把握。
2.滲透審題技巧,發現隱藏條件
審題是解題的關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關注數學題干中的隱藏條件,善于運用審題技巧,轉換條件,從而在短時間內捕捉到題目的所有信息,幫助學生更加快速、準確地解決問題。
例如,在學習“三角函數的應用”時,出題人通常會將日常生活中的知識與數學知識點相結合。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很難捕捉到自己想要調查的知識點。因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上提供一些審題的技巧。如“如圖所示,是一質點的簡諧運動的圖像。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面對圖像與文本相結合的主題,學生可以從選項中得到提示,即從選項回到主題本身進行分析。例如,選項A提到了質點的振動周期,選項B提到了質點的振動速度,選項C提到了質點的振幅,因此學生可以從振動周期、振動速度和振幅開始,用已知的結論和條件反過來驗證選項的正確性。數學問題許多審題、解題的技巧,需要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總結、歸納,最終才能實現解題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新高考改革之下如何提高教學效率,是需要教師努力追求的價值目標,也關系到教育基礎、教育功能的展示和發揮。因此,高中數學教師要積極探索和運用創新的策略方法,完善課堂教學過程,貫徹新課程、新高考的理念,鼓勵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教學環境中主動學習、深度探究,最終才能提高高中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引領學生全面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林國強.新高考·新課程·新教材——高中數學高考備考復習策略新探[J].新課程導學,2022(18):26-29.
[2]劉曉云.在新高考背景下開展高中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3):63-64.
[3]吳海波.淺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J].高考,2021(33):111-112.
[4]徐文遲.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簡議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數學有效教學對策[J].文理導航(中旬),2021(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