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奇
【摘 ?要】融資擔保行業的發展,有助于區域經濟的穩定發展。因此,在新形勢下,分析融資擔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要從行業發展問題的角度進行討論,論文結合融資擔保風險,提出全面深化銀擔合作機制、激發擔保機構的發展動能、完善融資擔保配套政策等策略,旨在促進融資擔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形勢;融資擔保行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39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3)04-0059-03
1 引言
中小微企業占據我國經濟主體的90%,但這些企業往往因為信用不佳、財務制度不健全、抵押不足值等諸多因素,無法直接得到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支持,極度依賴擔保工具。融資擔保是在利用擔保機制的前提下,對融資風險、融資方式等進行拓展,并實現融資效果提升。融資擔保行業在可持續化發展的過程中,融資風險及服務水平等對業務開展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所以,應重視融資擔保的服務水平提升,使之成為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重要手段。
2 四川省融資擔保行業發展現狀
2.1 機構數量穩步增加,國有占據主導地位
截至2021年末,四川省融資性擔保機構271家(含2家再擔保公司),其中,國有法人機構169家,民營機構102家,分別占比為62%、38%。四川省融資性擔保機構數較2017年減少119家,其中國有融資擔保機構占比呈上升趨勢,民營擔保機構數逐年減少,降幅達55%。經過5年來的努力,以省、市兩級再擔保公司為龍頭,國有融資擔保公司占據主導,優質民營融資擔保公司為補充,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依托,基本實現了融資擔保體系的資源整合與創新發展。考慮到融資風險管控仍然處于發展中,所以,在融資擔保行業發展進程中,融資擔保風險、資金流的穩定性等,對融資發展水平以及相關機構的可持續發展等會產生直接的影響。例如,未按照規定進行融資擔保的相關機構已經被清退出市場。在融資監管力度不斷提升的前提下,四川的金融擔保服務體系逐漸向著規范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在實現資源整合的前提下,可在融資擔保管控的視角下,推動融資擔保服務的創新發展。
2.2 擔保能力持續增強
《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四項配套制度正式印發之后,融資力度不斷提升,截至2021年末,全省融資擔保公司實收資本合計704.53億元,平均實收資本0.98億元(其中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實收資本合計242.28億元,平均實收資本3.46億元)。從金額上,實收資本50億元以上的機構為2家國有機構,10~50億元的14家,1~10億元的169家,1億元以下的86家。
2015年12月,四川省信用再擔保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唯一一家省屬國有再擔保機構。公司共21家股東單位,注冊資本20億元,主要由省市政府出資,同時引導省屬國企出資,省政府為第一出資人,省級出資50%,19個市州政府出資50%。2020年,成都市支持市(縣)兩級國有融資擔保公司增加注冊資本金,同年成立中西部首家市級再擔保公司成都市融資再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由市、縣兩級財政部門和部分國有企業等27家股東共同出資組建,資本金規模50億元(其中:首期實繳注冊資本15億元)。省、市級再擔保公司的成立,能夠充分發揮政府引導、行業引領、資源整合的行業龍頭作用,有效增強融資擔保行業抗風險能力和服務水平,積極服務中小微企業、服務實體經濟和地方發展,促進成都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2.3 引導擔保費率下行
省級財政對融資擔保機構上一年度新發生的年化擔保費率低于1.5%(含1.5%)的小微企業、“三農”企業融資擔保業務,結合與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合作情況,給予分類差異化保費補貼。對融資擔保機構上一年度新發生的、與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合作的、單戶融資擔保金額1 000萬元及以下的小微企業、“三農”企業融資擔保業務,以及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2021年新發生的單戶融資擔保金額1 000萬元及以下的小微企業、“三農”企業融資擔保業務,按其年化融資擔保額的1%給予業務獎補。對省級再擔保機構上一年度新發生的、實際年化再擔保費率在3‰以下的再擔保業務,按照年化再擔保額的一定比例,將再擔保費率分檔補足到3‰。
2.4 業務發展規模逐年上升
從業務發生規模上分析,2017-2021年,四川省擔保業務發生額分別為989億元、1 046億元、1 466億元、1 696億元和1 797億元。其中,直接融資擔保業務發生額分別為822億元、826億元、1 141億元、1 284億元和1 213億元,2018-2021年增幅分別為0.44%、38.22%、12.51、-5.54%。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直接融資擔保業務增速出現非常明顯的下滑趨勢。
從在保余額來看,2017年至2021年四川省擔保行業在保余額分別為1 691億元、1 660億元、2 330億元、2 853億元和3 396億元。其中,2017-2021年,直接融資擔保在保余額分別為1 517億元、1 452億元、2 014億元、2 341億元和2 676億元。
從增速來看,2017-2021年直接融資擔保在保余額增速分別為-6.03%、-4.32%、38.7%、16.24和14.32%,近3年其增速均高于全省銀行貸款余額增速。
3 四川省融資擔保行業面臨的問題
3.1 銀擔合作渠道不暢通
對于一些實力較弱的市、縣級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要么終止或暫停部分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的準入資格,要么就提高部分擔保機構的合作條件,導致區(縣)級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準入難、授信低,進而嚴重制約銀擔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為構建共同參與、合理分險的銀擔合作機制,國務院辦公廳、銀保監會、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先后印發文件,對落實銀擔合作風險分擔作出了明確要求,但大部分銀行堅持由擔保公司100%承擔風險或是將銀行應該分擔的風險,通過企業增加抵押、存單質押等方式轉嫁給客戶,變相增加融資主體的負擔,權責利的不對等也容易造成銀行對客戶準入和貸后管理的放松,甚至是風險單向地對擔保公司轉移[1]。同時,多數銀行要求擔保公司繳存注冊資本或授信金額10%~20%的基礎保證金,嚴重制約擔保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3.2 擔保能力發揮不充分
為覆蓋風險敞口,沿用傳統的反擔保措施,加之其獨立開發產品的能力有限,導致業務品種相對單一,業務發展缺少核心競爭力,機構同質化經營現象嚴重,經營模式更趨于銀行化,偏離了最初設立和發展的目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擔保機構,尤其是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的社會職能[2]。
截至2021年末,在政府性融資方面,其放大倍數為3.28倍,在金融融資管控的視角下,政策的杠桿作用不足,對融資發展以及融資風險管控等會產生直接的影響。此外,在融資擔保中,擔保費率以及業務發展會對融資擔保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以及融資的規范化發展等產生直接的影響[3]。
3.3 配套政策不完整
《四川省政府性融資擔保、再擔保機構績效評價辦法(試行)》出臺之后,各地執行落實差異較大,一些地方過度強調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要求,對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的業務收入、利潤方面有硬性考核要求,部分地市仍然對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加入盈利指標考核,使相關機構難以專注支小支農、持續降費讓利[4]。融資擔保機構盡職免責機制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融資擔保機構的可持續發展,也使從業人員存在被問責追責的后顧之憂,影響了機構及其人員主動拓展業務的積極性[5]。
3.4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四川省大部分擔保機構的高管人員和核心業務人員主要來自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和部分擔保機構,更多的擔保業務人員來自于社會招聘,缺乏擔保業務調查和辦理經驗。一部分擔保機構由于成立時間不長,高水平的專業人才相對偏少,內部人才培養梯度也尚未完全建立,人才隊伍還不夠專業、穩定,擔保機構內部管理水平和業務發展水平還有待提高[6]。
4 對策與建議
4.1 全面深化銀擔合作機制
一是在融資擔保管控下,從銀行與融資發展的角度,對各方利益、風險等進行綜合評估,在調整融資管控方式的前提下,可通過融資風險評估與控制,提高擔保合作機制在融資管控中的應用效果。銀行參與視角下,將風險量化后,按照比例分擔風險后,并取消基礎保證金要求,提高放大倍數。
二是進一步優化銀擔合作形式,融資擔保機構與合作銀行要在貸前調查、貸后檢查、風險管理等方面加強合作,有效實現業務聯動,并對客戶資料進行整合統一,避免客戶來回跑路或因準入條件差異重復調查等現象。
三是為激勵銀行積極性,地方政府可將一定比例的財政資金向銀擔合作密切的銀行機構傾斜。四是在擔保合作機制視角下,融資過程的規范化管理,要從融資監督與管控的角度,對融資服務方式、融資管理過程等方面進行優化,從而實現融資發展水平的提升[7]。
4.2 激發擔保機構的發展動能
一是建立健全容錯免責機制。在防范道德風險的前提下,適當提高對政府性融資擔保貸款的風險代償容忍度,允許擔保業務每年出現一定幅度(如3%)以內的擔保風險損失,只要業務合規和追償措施到位,應實行盡職免責、應免盡免,避免融資擔保機構受限于問責顧慮而“不敢保、不愿保、不能保”的困境[8]。
二是發揮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的引領作用。國家融擔基金旨在幫助各地縱深推進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建設。要借助國家力量,發揮好中央基金的引領作用,省級有關部門應積極爭取中央政策支持,配套研究出臺相關制度辦法,讓國家融擔基金在省級層面發揮好引領作用,提高擔保機構在利率、抵押質押條件等方面的話語權,進一步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提升融資可獲得性。以推動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總對總”合作為契機,加大工作支持和統籌支持和統籌力度,努力實現資源共享,創新工作方式方法,進一步拓寬業務覆蓋面,依托國家融擔基金,大力開展融資擔保業務。
三是加快行業機構數字化轉型步伐。以金融科技賦能融資擔保業務全流程,推動質效提升。在信息資源整合與分析下,可通過風險評估以及投資管控,實現投資風險及成本的綜合控制。通過集中作業、云端授權和數據庫聯動等方式打通線上、線下業務渠道以及內部、外部數據渠道,提高觸達客戶的頻率;將融資擔保服務嵌入更貼近普惠群體的非金融場景,結合區域、產業、客戶特點加快創新各類標準化產品,探索同時滿足縮短業務流程和加強風險防控的批量化服務模式,提升行業發展質效。
4.3 完善融資擔保配套政策
一是建立有效的風險補償機制。融資擔保行業的整體收益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與其承擔的風險不對等,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更是利潤微薄,只依靠自身是沒有辦法覆蓋代償損失的。融資擔保機構一旦發生代償,極有可能把資本金直接侵蝕掉,制約機構業務的拓展。從國內外經驗來看,發達國家通常采取政府注資等形式,為發生代償的融資擔保機構持續輸血。可以建立相關財政補貼補償長效機制,設立專項地方擔保風險分擔補償基金,并區分對不同程度風險給予差異化的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增強政策的針對性、精準性,保障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專注支小支農主業保本微利運行,為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支撐。
二是進一步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各級地方政府要結合當地實際和機構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對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的考核措施,鼓勵擔保人員愿意“擔”,同時提高風險容忍度,建立盡職免責制度,避免擔保人員不敢“擔”。重點考核機構社會效益的發揮,引導政府性融資擔保堅守主業、聚焦支小支農、積極服務小微企業、“三農”和創業創新,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主動作為、擴大業務規模,進一步加大對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逆周期調節作用。
4.4 強化擔保行業人才隊伍建設
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強化人才意識,切實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積極為融資擔保行業發展引進急需緊缺人才,挖潛培養內部高端人才,用好用活各類人才,推動各級各部門在支持融資擔保行業上實現“1+1>2”的合力。具體工作開展中,一方面要大力培養拔尖人才,著力補齊四川融資擔保行業人才缺乏的短板弱項。認真抓好行業現有人才隊伍的業務培訓和實踐鍛煉,以提升專業素質能力為主線,完善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相結合的培養體系。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著力打造符合融資擔保行業特點和人才特色的精品教育培訓班次及課程,提升專業能力培訓的針對性、時效性和指導性,不斷提升從業人員工作素養,打造高素質、高效率的人才隊伍,努力為四川融資擔保行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參考文獻】
【1】景紅娟.對我國融資擔保行業發展的思考[J].商展經濟,2023(02):98-100.
【2】韓克永.融資擔保業轉型變遷及助力小微企業發展探析[J].商展經濟,2022(15):84-87.
【3】徐玲.監管新規下融資擔保行業發展趨勢探討[J].時代金融,2022(06):70-72.
【4】楊立錦,陳洪波,劉念.國有融資擔保公司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市場,2022(11):89-92.
【5】禹法鑫.融資擔保機構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基于“銀擔總對總批量擔保”模式[J].現代商業,2022(08):106-108.
【6】盤長麗.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廣西實踐與發展策略[J].創新,2021,15(03):84-97.
【7】王永聰.尋求融資性擔保行業的機制改善路徑——基于四川省融資擔保業發展現狀的分析[J].金融經濟,2020(06):56-62.
【8】霍永龍.新常態下融資擔保機構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索[J].中外企業家,2019(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