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呂梁精神”發端于抗日戰爭時期,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增添新的內涵。“艱苦奮斗、顧全大局、自強不息、勇于創新”高度凝結了“呂梁精神”的內涵,進入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發揮需要利用好“呂梁精神”,把“呂梁精神”融入到育人過程中,關鍵在于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創新宣傳渠道、融入“四史”教育、以及優化校園文化環境。
關鍵詞:“呂梁精神” 思想政治教育 時代新人作用路徑
中圖分類號:F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5-132-02
建黨100多年來,我黨形成了珍貴的紅色基因、紅色傳統、紅色資源。“呂梁精神”同“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共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作為中國精神譜系之一的“呂梁精神”獨具特色,“呂梁精神”根植于歷史悠久的三晉大地,并在時代變遷中賦予了新的時代特色。艱苦奮斗、顧全大局、自強不息、勇于創新是“呂梁精神”的核心。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強調,“革命戰爭年代,呂梁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呂梁精神’,我們要把這種精神用在當今時代,繼續為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1]進入新時代,“呂梁精神”的魅力依然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需要充分挖掘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精神財富,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激勵時代新人繼續賡續光輝事業。
一、“呂梁精神”的形成與科學內涵
黃土高原孕育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山西這片土地在具有5000年歷史的中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舊石器時期開始,這里就成為炎黃子孫生活之地。山西既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區域,也是與北方少數民族接壤的地區,中原文化與北方文化的交流大大促進了山西的發展,這為“呂梁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呂梁的名字取自貫穿其中的呂梁山脈,呂梁的“梁”包含脊梁的含義,高聳的呂梁山脈也是中華大地上的天地脊梁。呂梁山脈由南向北貫穿呂梁境內,長度400千米的山脈使得呂梁交通不便,由于被大山環繞的呂梁降水偏少,農業發展受限,但呂梁的礦產資源相對豐富,煤炭是呂梁的優勢資源,艱苦的自然環境并沒有限制呂梁的發展,反而為“呂梁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寶貴的經歷,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具有了自強不息的精神氣質,不僅克服了惡劣的自然環境,而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呂梁精神”。
“呂梁精神”的形成也包括鮮明的地方歷史文化因素,經歷了歷史上的“三家分晉”“紅軍東征”等重大歷史事件,鍛造出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偉大的“呂梁精神”源自于艱苦的磨難,在外有呂梁山脈,內有黃河的山西大地上,呂梁雖沒有擁有最為富裕的土地,但艱苦的自然環境歷練出了呂梁人民高尚的精神品質。在古代歷史上,山西這片土地誕生過女媧、堯、舜、禹等歷史人物,晉文公也曾經在呂梁的交口縣度過了19年,在這段最為坎坷的經歷中,也讓晉文公重新回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心。在唐朝統一中原之后,這片大地上也涌現出了諸如狄仁杰、柳宗元、王昌齡等著名人物。在近代也誕生了愛國英雄劉胡蘭、賀昌等。這些歷史文化的積淀為“呂梁精神”的產生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底蘊。
“呂梁精神”發端于抗日戰爭時期,呂梁是紅軍東征的主戰場,在歷時近3個月的戰斗,呂梁成為紅軍堅強的后方基礎,晉綏革命根據地是陜甘寧邊區的前方防線,呂梁人民不僅提供了大量的糧食物資,而且還有大量人員參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堅強保障,呂梁地區是晉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組成部分,境內還建立了多個黨支部,不僅為黨組織的鞏固起到了作用,還宣傳了黨的抗日政策,在黨領導山西地區的抗日工作時,涌現出了諸如劉胡蘭、林楓、賀昌等呂梁英雄。童年時期的劉胡蘭就對加入中國共產黨有了很強烈的向往,在面對審訊時劉胡蘭并未屈服,而是說出了:“怕死不當共產黨人”,展現出共產黨人的堅定立場。為了保守好黨的秘密以及同志的安全,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毛澤東同志在聽聞此事后,揮筆寫下“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題詞。著名將領賀昌出生于山西柳林縣,為了保護中央轉移,率軍突圍的過程中,被數倍于己的敵人包圍,最終身先士卒不幸犧牲。林楓則在晉西南根據地領導了根據地建設,培養了大批扎根在當地的黨員骨干,為黨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解放戰爭時期,“呂梁精神”進一步得到完善,呂梁從人力與物力上極大支援了人民軍隊的作戰,在物質極為貧乏的時期,呂梁支援了大量的糧食與各類物資,緩解了前方資源不足的困難,呂梁境內有大量人員參加到支援軍隊的隊伍中,“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是呂梁參軍熱情的真實寫照。
二、“呂梁精神”對時代新人的激勵作用
時代塑造了精神,精神反映了時代,只有高尚的精神品質才能夠指引前進的方向,同時,青年群體是新時代的建設者與接班人,把“呂梁精神”融入青年教育之中,必將提升文化自信,也將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1.“呂梁精神”的基石是艱苦奮斗。在極為艱苦的革命年代,呂粱人民繼承了祖祖輩輩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在貧瘠的黃土高原上開辟了新的天地,為保護延安革命根據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面對困難不拋棄不放棄,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譜寫了新的功績,也只有偉大的奮斗精神才可以在慢慢征途中開辟出新的道路。在新時期,面對新的情況更加需要以奮發向上的姿態來面對挑戰,在走向民族復興的征程中,沒有艱苦奮斗的精神是難以進步的。艱苦奮斗,在新時代的表現就是迎難而上,舍己為人,達到這樣的境界不僅需要在思想上做到,更需要在行動上踐行這一理念。艱苦奮斗不僅是一種精神氣質,更是一種價值追求,是克勤克儉的生活方式與人生態度。在對待新的挑戰與環境,艱苦奮斗是永不過時的行為準則,具體表現為自力更生與迎難而上,自力更生是艱苦奮斗的立腳點,歷史的接力棒不斷傳遞給后人,對于時代新人來講,只有依靠自己,充分發掘自身潛力才能夠為時代做出貢獻。弘揚“呂梁精神”,做合格的時代新人,需要在價值取向與精神品質上做到艱苦奮斗。在價值取向上,就是要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在精神品質上,要做到腳踏實地,兢兢業業。我國能夠突破重重封鎖,在國防與建設領域取得巨大進步,就是依靠艱苦奮斗的精神力量來完成任務。
2.顧全大局是“呂梁精神”的核心。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中,自始至終沒有中斷的重要原因就是顧全大局,在中華文化中,歷來重視公而忘私的大局觀念,毀家紓難等一系列文化故事都蘊含著顧全大局的價值取向,中國從近代以來的屈辱歷史發展到今天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依靠的是無數仁人志士的無私奉獻與大局觀念。對于青年群體,顧全大局就是要站穩立場,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獲取、分辨、利用信息是新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需要用大局觀來予以衡量,在原則性問題以及大是大非面前需要有堅定的立場、觀點、態度。同時,維護黨的健康發展和穩定是大局觀的重要表現,在任何情況下,黨處于大局當中的核心地位,在革命年代,呂梁人民寧可自己吃不飽,也要節省下糧食供給前線的八路軍戰士,在僅有40萬人口的呂梁,參軍人數卻達到了近3000人,為兵員的補充做出了巨大貢獻。學習顧全大局的精神,關鍵在于做到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在個人的利益與集體的利益發生碰撞時,需要優先考慮集體的利益。同時,也只有維護了大局,才能夠有安穩的局部環境,只有大局的穩定,才能夠有個體的生存空間,這就需要做到無私無我,奉獻自己的力量來實現更大的成就。
3.“呂梁精神”的精髓是自強不息。古語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文明能夠跨越重重阻礙,不斷取得進步來自于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在當今時代,自強不息表現為奮發圖強的工作態度與永不懈怠的生活態度。首先,自強不息不僅是在革命年代的大無畏精神與頑強的革命精神,而且表現為建設年代的工作熱情與合作精神,自強不息是引導青年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爭取勝利的金鑰匙,也是一種團結一切的力量源泉,盡管個體的力量是弱小的,但是如果匯聚成集體則會放大數倍,就像抗擊新冠疫情中展現出的中國力量與中國速度,是個體的力量所難以達到的,個人的得失與否最終取決于個體在集體中的貢獻,集體的力量大于個體,最終會取得更大的成就,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在現代社會中,踐行自強不息表現為英勇頑強、鍥而不舍、團結拼搏、奮發有為,這四個方面分別體現了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力量的源泉,目標與追求。
4.勇于創新是“呂梁精神”的靈魂。從縱向上看,勇于創新是對以往經驗的繼承,從橫向上看,勇于創新與其他三個精神體現了不同時期各有所側重。改革開放以來,勇于創新是“呂梁精神”的主旋律,呂梁山護工以及土地流轉制度都是呂梁地區的創舉,用勇于創新的精神做指引,做創新型人才,不僅有利于建設創新型國家,而且有利于提升我國文化的競爭力與吸引力。唯有創新才可以突破一切困難與險阻,只有以“茍日新,曰日新,又日新”的創新意識來不斷超越自我,才能夠在形式不斷變化的時代潮流中站穩腳跟,我國的國力能夠在世界上位于前列,很大程度上源自思維上的解放與創新。同時,勇于創新并不意味著完全拋棄以往的經驗,創新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是對原有經驗的發展與提升。勇于創新的落腳點在新上,只有方法新和思路新,才能夠取得新的成就,才能夠求得發展。
三、新時代弘揚“呂梁精神”的理論進路
1.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是思想政治課有效育人的關鍵,列寧曾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邊灌輸進去[3]。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如何讓受教育者入耳入腦入心,關鍵在于需要及時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與內容。“呂梁精神”可以通過故事的形式向學生傳遞教育理念,在具有溫度的講解中學習思想知識,在課堂上,可以通過重溫呂梁革命影片與資料等,拓展教學的方式,灌輸教育與隱性教育、思政課與專業課可以相互結合,把思想上的提升與實踐上的改造相結合,同時在適合于青年思想實際的情況下進行教育,循序漸進地提升思想水平。
2.創新宣傳渠道。在網絡時代,在宣傳渠道上,也需要占領網絡這一渠道,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輿論環境下,需要用中國精神來凝聚力量,團結起最大公約數,讓宣傳真正入腦入心,歷史名人、歷史遺跡等是貫穿“呂梁精神”形成過程中的金線,如何把“呂梁精神”發揚好,關鍵在于利用好“呂梁精神”中所蘊含的各類資源,例如小說《呂梁英雄傳》《劉胡蘭傳》等作品,以及紀念館、博物館等。其次,拓寬海外宣傳渠道,加快中國文化走出去,“呂梁精神”不僅是中國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時也是世界的寶貴精神資源。完善網絡領域的傳播環境,加強對網絡平臺的建設、利用、管理、監督,不僅需要對垃圾信息進行屏蔽與刪除,而且需要用具有積極影響的思想來填補空缺,宣傳內容的豐富有利于提高互聯網場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力。
3.把“呂梁精神”融入在“四史”學習中。“呂梁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優秀資源載體,在“四史”學習中,將“呂梁精神”與“四史”學習相結合有利于提升“四史”學習的鮮活性與吸引力。“呂梁精神”是有益的補充,在“四史”學習的大歷史觀中,從細小處入手有利于把歷史現象與蘊含的道理更加真實與近似地傳遞給受教育者,在“小歷史”中體悟“大歷史”。同時,需要充分利用博物館、紀念館等物質載體,呂梁境內有晉綏邊區紀念館與劉胡蘭紀念館,組織開展紅色教育參觀活動,不僅能夠弘揚“呂梁精神”,而且可以帶動呂梁地區的經濟發展。其次,發掘文化作品中的“呂梁精神”,如紀實文學《劉胡蘭》《呂梁英雄傳》等作品,把“呂梁精神”賦予藝術色彩,增強吸引力與感染力
4.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將“呂梁精神”融入校園環境。校園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環境分為物質上的文化環境以及精神上的文化環境,其中包括校園景觀、校園網、社團組織、校園節日等,這些方面共同構成了“環境思政”,環境對人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校園之中,每天接觸到的景觀與宣傳都會產生影響,在校園的宣傳欄、雕塑、公寓等地點需要得到合理的利用,例如建設雕塑以及宣傳海報,打造覆蓋全面,內容豐富的宣傳平臺。同時,在重要節日以及校園文化活動時,可以把呂梁的名人故事與其中蘊含的精神融入藝術作品之中,提升校園文化的內涵。
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艱苦的歲月誕生了偉大的精神,歷久彌新的“呂梁精神”在當今時代仍有積極的現實價值,通過多種渠道,把“呂梁精神”內化到思想,外化到行為,在培育時代新人的過程中,“呂梁精神”必將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請鄉親們同黨中央一起,擼jhsjk. people .cn/a rticle/2935652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
[3]列寧選集(第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320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150000)
【作者簡介:蘆靖瑋(1998-),男,漢族,黑龍江牡丹江人,黑龍江大學研究生院2020級馬克思主義理論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