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秋虹
【摘 要】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為了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京劇”走進校園,筆者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升級,讓傳統文化藝術融入校園、走入課堂。京劇藝術包含文化和技藝兩個層面。把京劇藝術融入美術課堂,不僅能讓學生了解京劇藝術,也能激發學生對傳統藝術的愛好,增強文化自信。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京劇 美術課堂
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和基礎,美術課堂應怎樣實施教學?怎樣做才是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起到傳承和傳播京劇文化的作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在美術課堂如何有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提升美術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筆者嘗試將戲曲藝術融入美術課堂,加強藝術學科間的聯系,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
一、系統地觀察,讓學生會“看京劇”
京劇作為國粹,源遠流長,但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京劇的傳播和傳承也被時代的浪潮邊緣化。初次接觸京劇人物的學生,充滿好奇,對其感到陌生,因此,筆者以學生熟悉的典故作為抓手,來引導他們欣賞京劇。如《孫悟空》《穆桂英掛帥》《貴妃醉酒》等劇中人物都是用夸張的手法在演員臉上勾畫出不同的圖案,讓學生觀看影片,把看到的色彩、圖案記錄下來。然后再讓學生以選擇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后感受,如:紅色臉象征著什么?(忠義? 耿直)黑色臉象征什么?(勇敢? 正直)白色臉象征什么?(狡詐? 多疑)黃色臉象征什么?(勇猛? 暴躁)再讓學生“演一演”不同顏色的臉的表情變化。學生在歡樂的互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播下了對京劇熱愛的種子。
京劇里的各種元素,諸如服飾、臉譜、道具等視覺藝術的典型性和象征性傳達出中國藝術的審美思想。通過解讀這種美學思想、中國繪畫的審美精神理念,探究京劇人物形象的藝術審美特征。
京劇人物的服飾,首先涵蓋了民族色彩以及象征色彩,具有極強的象征含義。如常見的顏色有黃色、紅色、橙色,常見的圖案有龍、鳳、鶴等。其次,圖案花紋也是一門藝術,學生通過觀察、研究、查找資料能進一步了解和學習,也能從中了解到不同的花紋代表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圖案代表不同的人物特點,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現出個性化的美。學生可以拿起手中的畫筆,用不同的顏色或圖案來畫一畫自己的心情,真正地做到了學以致用。
二、興趣的體驗,讓學生學會“悟”
藝術需要通過引導、激發,才能讓學生 “悟”出其中的奧秘。如果直接生硬地灌輸知識,只為畫人而畫人,學生就只有短暫的興趣。如在學習畫戲曲人物動態前,美術教師會安排一節全身的人物寫生課,照片為學生自己收集的感興趣的戲曲人物,了解身體結構。如“戲曲人物”一課,學生在觀察戲曲人物照片、了解戲曲中不同人物的服飾、行當、動作的過程中,很好地了解了其身體結構,因為是靜止的照片,學生有形象可參照,畫起來不難,這就為以后畫戲曲人物做了準備。為了讓學生畫好京劇人物,筆者設計了“五步法”:第一步是課前的3分鐘,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你問我答”“猜一猜”游戲;第二步則讓學生以團隊協作的形式進行小組討論,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對人物或相關歷史故事進行討論,并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講解;第三步是讓學生用一節課的時間做效果展示;第四步是引導學生掌握繪制技巧;第五步是讓學生對自己繪制的京劇人物進行介紹或表演。
三、分層實施,打開京劇美術教學之門
(一)從“扶”到“放”
在低年級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腳手架”,讓基礎薄弱的學生有圖像可參考,讓基礎扎實的學生在圖像的基礎上還能創新并畫出細節。如“京樂”的教學,教師特別強調五官、臉型、發型的特點并在紙上畫給學生看,緩解學生對人物創作的害怕心理,即使學生畫得不像也以鼓勵為主,注重學生畫作的態度,尊重學生的表達。
中年級學生對京劇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對畫京劇人物有一定的基礎,京劇臉譜主要有紅、紫、黑、白、黃、褐、金等顏色,每種顏色都有特定寓意。如白色代表的性格特征是奸詐,紅色代表的性格特征是忠義,黑色代表的性格特征是正直……觀眾能目視外表,窺其心胸,這也是勾畫臉譜的精髓。教師要不斷地啟發學生去探索、去嘗試,可以提供圖片、顏料和各種宣紙或圓盤,讓學生自由地創作。
高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比較多的美術技法,同時隨著個性心理的不斷成熟,表達需求也越來越強烈。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要求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查閱書籍或上網搜索,收集素材。可以選擇與生活相關的材料,如扇子、盤子、瓶子等,直接在上面繪畫。一般學習畫畫慣用鉛筆打底稿,對高年級學生的要求是“一筆成型”。
(二)從易到難
技術需要由易到難,素材需要由簡到繁。人物的細節表現和動態把握學習,需要從畫頭像、半身像到場景、動態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在京劇演員表演的過程中,每一個動作都代表著一個故事情節和一種情感,這是在人物畫創作過程中必須注重的細節。將人物形象轉化為具體的畫作,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京劇人物形象進行拆解,再通過重組的方式將具有代表性的動作、細節以及基礎元素整合在一起。這不僅能夠實現人物形象的美化, 也可以進一步豐富人物畫作的內涵。
(三)從“形”到“主”
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作品的多元表現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如在盤子上進行藝術創作,畫各種各樣的京劇人物,不僅有趣,同時為學生展示自己搭建了平臺。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熱情,讓學生“演一演”“玩一玩”“選一選”“畫一畫”“賞一賞”,以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創意課堂”教學。通過京劇基本知識的普及,學生感受到了戲曲文化的魅力。這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奠定了基礎。京劇藝術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國粹,是因為它的誕生與發展不僅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反映了東方哲學的審美意韻,它的獨特性不僅是時代發展潮流的凝練,更是華夏文明精神的一種傳承與萃取。我們先把京劇人物和現代的裝飾畫“打通”,再把京劇人物與各種材料、表現形式“打通”,最后把京劇與其他課堂融合,把課堂知識和生活實踐融合,讓美術學科綜合走向無痕融合。
“京劇人物”的“多樣化”開展。比如,除了可以在紙上畫京劇人物,還可以在蛋糕盤、扇子、紙傘等上面畫。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有趣的主題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獲得與眾不同的美術體驗。學生的創作作品,多次在《少兒美術》 《南方都市報》《寶安日報》《關心下一代》等報刊上發表。個別優秀的學生作品還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旭生美術館展出。短短幾年時間,學校獲得了可喜可贊的佳績,在全國、省、市、區共榮獲金、銀、銅,一、二、三等獎300多項。深圳市少兒電視頻道還對學校的教學和成果進行了專訪。
通過欣賞、思考、發現、探究,繪畫京劇人物,學生感受中國最古樸典雅的藝術,并結合近代美學創造出獨具特色之美。扎根美術課堂,弘揚京劇藝術中的人文精神、感受藝術魅力,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中華美育精神的認知,還能激發學生對傳統藝術的興趣,提升學生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繼承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