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剛 邵斌
摘要:從紅色基因的基本概念和內涵角度出發,以機電與交通工程學院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從課堂教學層面、傳承效果層面、傳承途徑層面,梳理了當前傳承紅色基因所面對的主要困境,并提出了相應的破解之道,從而引導學生更為有效、準確地傳承紅色基因。
關鍵詞:高職院校,紅色基因,傳承
“紅色基因”已經成為熱門詞匯,在學術界引發研究熱潮。要傳承紅色基因,充分發揮“紅色基因”在高校學生教育工作中的獨特優勢,將“紅色基因”融入高校學生教育工作的全過程、各環節,用“紅色基因”揚正氣、抗干擾、創品牌,使高校工作特色鮮明凸顯。[1]這充分彰顯了紅色基因傳承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紅色基因是中國的特有產物,國外鮮少有對于紅色的專門研究,但也存在著一些國外研究者在文獻中表達出他們對中國紅色基因的認識和看法,表達他們的研究主張。比如學者埃德加·斯諾的著作《西行漫記》記載了中國紅軍的長征壯舉,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韌不拔的紅色精神,向世界傳播了紅色基因文化。學者馬克·塞爾登在《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中表達了自己對延安道路的研究,指出正是將農民和革命聯系在一起,才保證了中國革命的成功。國內研究方面,學術界對傳承紅色基因的研究大致分為:對紅色基因的基本概念和內涵、紅色基因的價值和作用、傳承紅色基因所面對的困境、紅色基因的傳承路徑的研究。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對于傳承紅色基因具有多方面的研究,涵蓋了紅色基因的概念、意義、傳承方式等多個方面,但對于紅色基因在高職院校的傳承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挖掘紅色基因的概念和內涵,梳理分析紅色基因在教育工作中的發展過程,以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高職院校中紅色基因弘揚的現狀,以便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鑄魂育人。
1.紅色基因的基本概念
不同的學者對紅色基因的界定論述各有不同。有的學者把傳承紅色基因界定為一種文化,認為紅色基因帶有濃烈的文化色彩。比如學者吳娜是從文化學的角度出發,指出在紅色文化的諸多現象中,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規定性,規定了紅色文化的根本性質和發展方向,構成了中國共產黨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文化本質,這就是紅色基因。[2]還有的學者把紅色基因帶入到歷史中進行概念解釋。比如學者宋月紅則從長征的角度出發,指明長征精神顯示了不怕艱險、克服困難、不斷勝利的偉大精神,彰顯了紅色基因的深刻內涵。
總體而言,“紅色基因”的普遍定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形成的先進思想因子的總和,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革命道德、思想路線以及先進本質的集中體現。[3]
2.紅色基因的內涵
有的學者從紅色基因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概括出紅色基因的精神內涵:首創精神、愛國主義、堅定的理想信念、艱苦奮斗精神 、開拓創新精神、堅定人民立場。[4]本文更加贊同王易、田雨晴對于紅色基因內涵的表述:一是堅定執著的理想信念,二是一心為民的優良傳統,三是頑強拼搏的斗爭精神,四是嚴明自覺的紀律作風,五是生死與共的團結理念。[5]紅色基因是紅色歷史的凝聚,是中國奮斗的產物,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風貌,體現黨的頑強拼搏和勇于創新的珍貴品質。
傳承紅色基因是將紅色文化融入到高職院校教育實踐中,借助于紅色文化的民族精神與價值理想信念來提高高職學生的文化內涵,促進高職大學生培養良好的職業操守、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道德品質和素養。其現實意義表現在四方面:一是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與信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成為新時代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二是幫助大學生塑造高尚的品德,紅色基因中蘊含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寬廣的知識面,能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和活躍度,培養學生的修養品德;三是凝聚民族精神,回眸那彪炳史冊的紅色征途,回望那跌宕起伏的革命故事,就是在尋覓和堅定愛黨愛國的情感、民族復興的信心和砥礪前行的動力;四是健全大學生人格教育。紅色文化教育將陶冶心靈、升華品格、保持樂觀、健全心理等融入到愛國、上進、善良、正直、誠信等人格素質中,從而避免心理扭曲,做一位有益于社會、有益于國家發展的接班人。
1.調查概況
本文從實證研究的角度出發,以機電與交通工程學院5個專業為調查樣本,以機電與交通工程學院579名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訪談等形式搜集資料信息,主要圍繞紅色基因傳承的價值性和課堂教學、教育對象、資源整合三大方面存在的問題展開調查。在科學解析數據的前提下,掌握高職院校傳承紅色基因的現狀,進一步了解高職院校傳承紅色基因的價值和作用,梳理高職院校傳承紅色基因所面對的困境。
2.調查結果
(1)紅色基因傳承的價值性
調查表明:學生中認為紅色基因有重大價值占68.74%,有些價值占27.12%,有無都行占2.76%,沒有價值占1.38%。由此可見,在高職院校中對大學生進行傳承紅色基因的教育尤為重要。大學生普遍認為傳承紅色基因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培養大學生愛國情懷、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實現中國夢等方面。
(2)存在問題
學者張鑫宇從思想政治教育課的角度出發,認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存在的問題包括:課程思政傳承紅色基因的覆蓋不廣、思政課程傳承紅色基因的效果不佳、實踐活動的機會少且實效性不足、高校對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視程度不夠。[6]為充分了解當前高職院校紅色基因傳承存在的問題,本文從課堂教學、傳承效果、傳承路徑三方面來了解。
課堂教學層面。課堂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為深入了解紅色基因的課堂情況,調研主要包括兩部分,其調查結果為:
在紅色基因傳承教育的課程來源:結合課程實際,從思政教育、黨團課程、專業課程和其他選修課程這幾個部分摸排。最終發現:“思政課程”占87.22%,“黨團課程”占59.41%,“專業課程”占50.6%,“其它選修課程”占30.74%。從這組數據中,可見“思政教育課程”、“黨團課程”占有較大的比重,而“專業課程”、“其它選修課程”所占比例較少。
在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從授課方式、隊伍建設、課程設計、資源挖掘部分深入剖析紅色基因傳承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調查數據顯示:有68.22%的學生認為“授課方式略顯單調,不能引發學生共鳴興趣”;有66.32%的學生認為“紅色基因傳承教師隊伍的建設需要加強”;有52.33%的學生認為“未能做到與其它專業課的融合”;有34.89%的學生認為“未能充分挖掘教育資源,層次較淺”。機電學院面對的都是工科學生,主要培養的是專業性技術人才,課程方面更側重于技能技巧的培養,而忽視了紅色基因傳承的思想意識的培養,確實是紅色基因傳承在工科類院校遇到的極大障礙。
傳承效果層面。從高職院校紅色基因內涵了解情況來看,發現學生對紅色基因內涵“十分了解”占25.91%,“比較了解”占44.73%,“了解一點”占22.28%,“完全不知”占7.08%。從這組數據中,可見“比較了解”、“十分了解”占有較大的比重,而“了解一點”、“完全不知”所占比例較少。這也暴露出當前高職院校紅色基因傳承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為進一步檢驗學生的傳承效果,在訪談時對選擇“十分了解”、“比較了解”、“了解一些”的學生進一步核查紅色基因的具體內涵及自身理解,只有不足一成的學生能大體講出其內涵并結合自身談理解;大多數學生對紅色基因的理解較為膚淺,大多數停留在“是黨的精神體現”的模糊認知,對于紅色黨史、紅色故事更是一知半解。
傳承途徑層面。囿于工科類學院的專業背景,很多學生了解、接觸、傳承紅色基因的途徑大多來自學校組織的課堂教學、校園活動。在訪談中很多學生表示,他們對于紅色基因也深感興趣,也希望可以通過更多途徑承擔起新時代青年的時代責任,繼承和弘揚紅色基因。
從高校紅色基因傳承中大學生希望的途徑來看,“教師精彩的課堂教學”占82.93%,“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 ”占81.72%,“廣播、報刊、公眾號、網絡等媒體宣傳”占75.69%,“紅色基因主題社團”占73.62%,“參觀紅色革命基地”占68.97%,“舉辦紅色校園文化節”占67.07%,“邀請專家開設演講、講座”占64.31%。從這組數據中,可見“教師精彩的課堂教學”、“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 ”、“廣播、報刊、公眾號、網絡等媒體宣傳”、“紅色基因主題社團”占有較大的比重,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待傳承紅色基因,有許多可接受的方式方法,需要充分運用。
1.以課堂主渠道傳承紅色基因
學者劉福琴提出,新時代下促進紅色旅游和思政課融合發展,提升思政課實效,就需要整體規劃、頂層設計,形成一條成熟、系統、特色的紅色研學活動線路,揭示紅色象征意義,彰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7]“課堂”是點亮思想火炬、啟迪人生智慧的地方,課堂教育發揮著主渠道主陣地的重要作用。我們要用好課堂教育這個主渠道,充分發揮其特殊功能優勢。機電與交通工程學院針對目前課程現狀,結合工科特點提出“德技雙修”的育人理念,系統梳理了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拓展傳承紅色基因的教學渠道,不斷加強專業教師的培訓,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將專業課程與傳承紅色基因做到有機結合,在教學實踐中深入挖掘各課程及各教學環節育人功能,找準教學的切入口,誘發學生的求知欲,將理論注入到每一門公共課程中。[8]
2.以實踐大課堂傳承紅色基因
社會是個大課堂。紅色基因的傳承,不能停留在書本上、止步于教室里,而要注重從社會大課堂中汲取養分和動力。學者李國和提出加強革命歷史宣傳,守牢高校紅色文化陣地;強化價值引領,提升藝術類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度;豐富紅色文化教育資源,拓展傳播平臺,提升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9]理論與實踐結合是新時代“大思政課”的基本要求和推進方向。“大思政課”之“大”,其理論要義在于實現課本與現實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統一,關系到能否將“大思政課”講得有溫度、有力度、有效度。“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推動“大思政課”的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促進“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結合,實現課程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3.以網絡新平臺傳承紅色基因
當前,網絡是青少年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線教育也已成為趨勢。在網絡時代,如何加載紅色資源、弘揚紅色文化、激活紅色基因,把理想信念的火種、紅色傳統的血脈通過網絡一代代傳下去,讓革命事業薪火相傳,讓強軍偉業煥發生機,是一個全新的時代課題。我們要拓展傳承紅色基因的網絡媒介平臺。積極搶占網絡陣地、走近大學生網絡生活,轉化為讓大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鮮活素材,才能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打造傳承紅色基因的網絡文化品牌。加大紅色經典的制作傳播力度,結合網絡傳播富媒體、多向度的特點,打造鮮亮的紅色文化品牌;創新傳承紅色基因的網絡教育手段。積極適應以網絡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發展,堅持興利抑弊、為我所用,使網絡載體與教育本體有機結合,網絡性能與教育功能深度融合,不斷增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引導每一個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幫助他們堅定理想信念,錘煉優秀品德,陶冶高尚情操,練就過硬本領,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紅色學習對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應當起到教育大學生培養理想信念的核心作用。通過進行高職院校的紅色基因傳承研究,目的在于要提升職業教育和紅色基因傳承之間的系統性、整體性,從而提升紅色基因傳承的效果與質量。從學理角度出發,增強職業教育和紅色基因傳承之間的互動關系。高職院校的紅色基因傳承工作是動態過程,需要建立健全對應的實踐體系,做到切實有效的傳承紅色基因。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紅色基因傳承研究(2021SJB0880);南通科技職業學院黨建暨思政研究立項課題:高職院校“三色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機電與交通工程學院為例(TKY20211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甘甜.全省高校思政工作會議在南昌召開[J].江西教育,2017(13):2.
[2]吳娜.紅色基因的文化學考察[J].人民論壇,2015(35):182-184.
[3]張凌寒.新時代高校傳承紅色基因研究——以西安市六所高校為例[D].陜西師范大學,2019:1-75.
[4]范蓉蓉.紅色基因融入高校教育工作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0:1-60.
[5]王易,田雨晴.論紅色基因的生成條件、核心內容及時代價值[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22(01):9-16.
[6]張鑫宇.大學生教育工作傳承紅色基因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9:1-77.
[7]劉福琴.新時代大學生紅色基因傳承路徑研究[D].蘭州大學,2021:1-119.
[8]劉志剛.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課程體系構建研究——以智能制造協同創新中心為載體[J].教育現代化,2021:47-50.
[9]李國和.紅色文化融入藝術類大學生教育工作的路徑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0(6):95-98.
(作者單位:南通科技職業學院機電與交通工程學院 江蘇南通 226007)
(責任編輯:姜秀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