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歡歡
摘?要:習近平勞動觀是在繼承馬克思勞動觀、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并融入個人實踐經驗而形成的。習近平勞動觀包括新時代如何進行勞動以及勞動價值論、勞動幸福論、勞動精神論等內容,能夠進一步凸顯馬克思勞動觀的意義,在幫助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更好地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習近平勞動觀;深刻內涵;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D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1.001
勞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動力源。在辛勤勞動的過程中,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巨大的成就,讓國家發展有了質的飛躍。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強調勞動的重要性,并形成了思想內涵豐富的習近平勞動觀,在全社會樹立了學習勞動精神的良好風尚。通過闡述和研究習近平勞動觀,對于加深全社會對勞動的正確認識以及繼承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1?習近平勞動觀的生成邏輯
習近平勞動觀受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影響,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滋養,并融入習近平總書記個人在從政生涯中的實踐經歷,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對新時代勞動的內涵進行擴充并提出新的要求,最終促進了習近平勞動觀的形成。
1.1?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奠基
(1)人類是由勞動創造的。
馬克思認為社會發展最基本的因素是勞動。馬克思曾說過:“人類社會和動物界的本質區別在于,動物最多是收集,而人則能從事生產。”區分人和動物的不同點就在于人類有自己的工作能力,動物只是通過自發的本能意識活動的維持生命。因此馬克思認為勞動也是區分人和動物最根本的標志,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和根本動力,人能夠通過勞動把物質資料變為自己生存和發展所需的材料,從而構成了生存的基本條件。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可以認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與馬克思唯物史觀的觀點相吻合。
(2)勞動創造了世界。
在勞動中,人改造著自己的意識世界,全部的人類歷史都是在勞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于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就是勞動。勞動同時也促進了社會分工的實現,勞動使得人類所生產的產品交換擴展到了世界范圍內,促進世界市場逐漸形成,打破了世界隔絕的狀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維度下,經濟全球化趨勢更加凸顯,這種經濟秩序也推動勞動秩序的形成。人類社會的有序勞動,為世界勞動者構建大聯盟提供了重要的理念引導。只有在安全穩定的國際環境下,勞動才能有序進行,生產成果才能在全球范圍內流通。
(3)勞動是人類自由和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私有制勞動異化的基礎上,闡述了“自由勞動”和“解放勞動”的意義,認為只有實現自由的勞動,勞動就不再是被奴役的手段而能夠成為實現個人解放的途徑。勞動教育和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理論具有一致性,那就是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終極目標。習近平勞動觀就是在探索勞動本身所蘊含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他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主要目的就是基于全人類的共同追求,在更大范圍和更大程度上形成共識,讓各國人民共同參與到勞動中,改善各國民生,促進經濟增長,讓各國人民共享受富足安康。
1.2?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滋養
熱愛勞動、辛勤勞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習近平總書記在許多場合的講話也都引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勞動觀,愚公移山和夸父逐日等神話傳說就是對勞動人民精神面貌的寫照。中國古代許多詩詞中就有對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記錄,比如白居易的《觀刈麥》中描繪的婦女和兒童去給在南岡干活的小伙子送飯的場景;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中所展現的勞動人民早出晚歸,男女各司其職,兒童也從小接受熏陶并學習如何進行勞動的農村生活現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也都是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日常場景。明代《白兔記牧牛》有“春若不耕,秋無所望”的記載,也在提倡人民群眾進行辛勤的勞動,把握耕種的時間和機遇。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模式下,勞動人民憑借智慧,發展農業生產。中國古代人民掌握播種和耕作的規律,并根據二十四節氣把握農時,安排農業播種和收割。元代王楨的《農書》中也有勞動人民使用灌溉工具的記錄,除此之外勞動人民還創造了耒耜等耕地使用的農具,發明了耬車等播種工具以及錢、鏟和銚等翻土工具,還有耨、檳和鋤等除草和培土的工具。此外,勞動人民還把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了總結,形成了相關的農學著作,用于指導農業生產和勞動。
1.3?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人民堅守熱愛勞動的優良傳統,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觀念。毛澤東的一生是艱苦奮斗、永保勞動人民本色的一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提出“自己干,豐衣足食”的口號,帶頭和中央的其他同志一道,參與到大生產運動中去,在廣大人群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在領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設時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形成了全體干部參加勞動的氛圍,主張實行將勞動與生產相結合的教育方針。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也表明了自己在勞動問題上的主張和建議,提出要將教育和勞動生產結合起來的教育理念。以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示,江澤民總書記認為通過正確途徑和方式獲得的勞動成果都應得到尊重,更好地讓一切通過勞動來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流動。胡錦濤順應國家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提出了“以勤勞儉樸為榮、以不勞而獲為恥”為內容的八榮八恥,更多關注勞動者勞動權益的保障和福利的享受。黨的十八大以來,發展勞動教育成為習近平總書記的新主張,他做出在大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課程的指示,以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的一代新人。
1.4?習近平個人經歷
習近平總書記的個人成長經歷鍛造了他熱愛勞動、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在延川縣下鄉的七年時間里,他與陜北老鄉同吃同住,把自己當成農民,參與到挖沼氣池,種植莊稼的生產實踐中,掌握了許多農具的使用方法與勞動技巧。在河北正定做縣委書記期間,也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工作重心,時刻關注勞動人民,為人民服務,注重對勞動者進行教育以提高勞動技能和水平。習近平總書記鼓勵廣大青年發揚勞動精神,為社會發展付出自己的艱辛勞動,工作期間他經常深入到勞動者生活的一線中去,參與實地勞動,鼓勵科研人員去田間去工廠進行勞動實踐和鍛煉,開展調查研究。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同志提出了“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勞動思想,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關于勞動的重要論述,并在全社會形成積極參與勞動與生產的良好氛圍。
2?習近平勞動觀的深刻內涵
習近平勞動觀內涵豐富,涉及新時代如何正確認識勞動以及勞動價值觀、勞動幸福觀、勞動精神觀等內容。
2.1?新時代如何認識勞動
如今世界各國都在面臨新的發展條件和機遇,這種發展形勢需要每一個奮斗者的共同努力,最終共同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和前進。用勞動實現中國夢為人民造福,是勞動對個人和社會發展的價值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社會上存在著“輕視勞動”“歧視勞動者”等現象,習近平的勞動觀念有利于增強人民對勞動的正確理解,彰顯勞動者的地位,維護勞動者的尊嚴,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2.2?勞動價值觀
勞動開創未來,體現人的價值。習近平總書記的勞動觀堅持為個人的幸福美好生活而勞動的理念,最終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解決發展面臨的問題。勞動是保持共產黨員本色,促進民族富強、民族富強的必要手段,在解放戰爭時期,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了現在的美好生活。人民作為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工作在各行各業的勞動人民需要付出更加艱辛的勞動。同時,通過培訓等方式提升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對于個人職業生涯發展來說也具有深遠的影響,能使個人更好實現人生目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疫情面前,恢復經濟穩定就業成了世界勞動的新任務,中國有更大的責任和義務去展現大國形象,更好地造福于世界人民。
2.3?勞動幸福觀
勞動是創造幸福的源泉,是實現幸福的途徑,勞動本身也是一種幸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他認為只有通過認真誠實的勞動才能收獲幸福和快樂,在勞動中個人才能得到磨礪,通過勞動幫助個人成長和成才,做新時代的奮斗者。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作為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和先鋒隊,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一段時間里,勞動者的地位和個人價值得到提升和肯定,創造出更多社會財富,人在勞動中通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更好的實現人生理想,并在此過程中獲得幸福。
2.4?勞動精神論
勞動精神是勞動人民一種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都是中國精神的具體表現。勞動精神是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精神之源,也是當代中國精神的精髓,是激發勞動者生命價值的重要精神指向,成為推動具有鮮明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任何一個勞動者都是創造社會財富的先進力量,新時代涌現出的先進勞動模范和大國工匠等先進人物,都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精神榜樣。
3?習近平勞動觀的時代價值
習近平勞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精神指導和理論指引,對于激勵個人實現人生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不斷完善并豐富馬克思關于勞動的相關論述,從而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指引。
3.1?習近平勞動觀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的內涵,有利于更好地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
馬克思認為勞動在人和人類社會發展中都有著決定性意義,是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提出了勞動價值論。同時,馬克思肯定人民群眾在推動社會歷史變革中的作用,重視人在勞動中的作用和地位。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對勞動的重要性進行解讀,他說:“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要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是習近平勞動觀的精髓所在,通過鼓勵全社會的成員都參與到勞動中去,有利于讓個人創造更多財富,實現人生價值,在勞動中感受幸福,引導全社會勞動者勇立潮頭,勇于進行創新創造,自覺同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的行為做斗爭。如今社會主要矛盾在不斷變化,人們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而這些需求的滿足也只能通過辛勤的勞動才能實現,只有勞動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習近平勞動觀是在馬克思科學勞動理論的基礎上豐富并完善起來的,并結合時代發展的需求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判斷,具有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科學性、嚴密邏輯性等特征。習近平勞動觀對于勞動者的地位、勞動的主體進行重新定位,展現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勞動情懷和家國情懷。
3.2?習近平勞動觀有利于更好地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國家富強的精神動力
新中國成立后,共產黨帶領人民團結勞作,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改革開放的影響下,辛勤勞動的工人階級用高度的勞動熱情投入到改革開放的火熱實踐中去,發揮著工人階級的先鋒模范作用,推動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產生了一批勞動模范;實現中國夢依然需要勞動精神作為精神引領和價值引領。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價值的實現,國家的富強與壯大,都離不開辛勤的勞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敬業”“友善”等內容也表明勞動者地位和價值的實現需要和諧的勞動關系和友好的人際關系作為保障,從而更好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國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表示“中華民族是勤于勞動、善于創造的民族。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歷史的輝煌;也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今天的成就。”在勞動精神的鼓舞下,全國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創造了大量的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3.3?習近平勞動觀有利于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國家把重心放在“扶智扶志”這兩個方面,拒絕“保姆式扶貧”,也是在強調發揮勞動者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個人積極性,鼓勵個人依靠辛勤勞動走上脫貧的道路。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影響下,陜西省柞水縣因地制宜把種植蘑菇和木耳的技術帶給當地村民,延伸食用菌扶貧產業鏈,帶領農民致富增收;“百姓的好書記”黃文秀,依托廣西百色產業優勢,打造了系列特色農產品,帶領農民銷售農產品,持續壯大集體經濟。這個過程是扶貧干部帶領著人民走擺脫貧困致富的道路,也是激勵農民主動尋找勞動致富之路的過程。如今互聯網發展突飛猛進,抖音等電商平臺直播帶貨發展火熱,給勞動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讓勞動者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貧困,提升個人勞動技能與手段,豐富勞動的形式,實現生產力的新發展,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習近平勞動觀也為決戰脫貧攻堅提供了行動指南,鼓勵全國上下凝聚起國家復興的力量,為我國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遵循,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
4?結語
勞動是創造社會財富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基本方式與途徑,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新中國70多年的發展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辛勤的勞動,宏偉中國夢目標的實現需要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努力并辛勤勞動,以習近平勞動觀為激勵,把勞動作為基石和支撐,在實現個人人生理想的同時,推動熱愛勞動、勤于勞動的社會氛圍的形成,更好地在新時代建功立業,創造新的發展奇跡。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
[3]李宗芮.習近平勞動觀的深刻意蘊——基于價值觀、時代性和踐行路徑的三重維度解讀[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3(03):2024+36.
[4]王聞萱,張慧.習近平勞動觀的生成邏輯、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J].實事求是,2021,(02):1823.
[5]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429(02).
[6]郭明哲,呂佳琦.習近平勞動觀解讀[J].經濟研究導刊,2020,(03):13.
[7]習近平.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429(2).
[8]郭雅麗.習近平勞動觀對脫貧攻堅的價值研究[J].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20,20(03):69.
[9]吳少進,唐建兵.論脫貧攻堅的人民主體性——基于習近平關于脫貧攻堅重要論述的視閾[J].廣西社會科學,20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