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批準設立,致力于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目前,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多地文旅局長相繼出鏡代言家鄉美景,獲得一眾好評。可見,文旅發展不僅是民心所向,也是政策使然。以鄉村振興為背景,探索文旅創新融合模式及發展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旅游;鄉村文旅
鄉村文旅融合是推動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近年來,大量鄉村振興題材電視劇深受觀眾喜愛,《山海情》《溫暖的味道》《在希望的田野上》等電視劇不僅好評如潮,收視率也是屢創新高。多個地方衛視也相繼推出真人秀節目來推動鄉村文旅產業發展,如湖南衛視《向往的生活》就是鄉村與文旅的有機結合。文化的繁榮有助于進一步擴大旅游產業的市場,鄉村振興背景下,民宿、文創、鄉村美食等文旅衍生物已然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文旅發展模式。隨著政策導向和市場需求的雙向推進,如何優化文旅融合發展路徑將成為非常有意義的選題。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旅的內在聯系
文旅即通過旅游實現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之目的的行為過程。文旅模式是傳統旅游基礎上的創新和轉型,既滿足了消費者需求,也符合文化傳承的需要。鄉村振興不僅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更要實現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文化與旅游的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成功典范。因此,鄉村文旅發展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有跡可循。
(一)深度關聯性
我國的第一產業是農業,第三產業包含有旅游業。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旅游產業已成為第三產業中的朝陽產業。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將進一步優化產業模式,實現多元化發展。旅游業涉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產業鏈長,覆蓋面大,而且與各行各業都能相互融合滲透。中國鄉村文化更是獨具特色,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由于地域、生活習慣、生活方式不同,鄉村文化也有所差別。此外,文創、民宿、非遺、采摘、農莊等產業模式,都是依托鄉土資源的,因此二者之間可謂相輔相成。
(二) 天然耦合性
鄉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搖籃,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均來自鄉村。并且中國很多鄉村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景觀資源,這些資源具有天然性和原生性,受到工業化的影響較小,是發展旅游產業的先天性優勢條件。如黃山宏村、“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等著名景區都是“鄉村文化+旅游”的成功典范。此外,農莊、民宿等創新文旅產業也都是立足鄉村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而來的。文旅發展不僅可以最大限度為農村建設揚長避短,還能實現農村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民俗文化體驗、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等緊密結合,實現產業間的有機互動。
二、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基本原則及戰略意義
(一)基本原則
1.遵循全域旅游原則
“全域旅游”是一種區域協調發展模式,具有全要素、全過程、全行業、全方位、全時空等特點。通俗理解為“一站式服務”。隨著旅游產業的成熟發展,基礎配套產業也逐漸完善,全域旅游集休閑、娛樂、美食于一體,具有周期性,一方面能夠推動區域產業鏈發展,另一方面能夠最大限度促進農村資源的開發利用。
2.遵循因地制宜原則
因地制宜是文旅開發的重要原則。農村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資源,開發過程中首先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自然資源的保護,同時結合當地歷史文化、古跡,挖掘可用的旅游資源,最終實現經濟效益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和諧與穩定。部分旅游景點出名后大量開發同質化的旅游項目,改建商業街,還有些鄉村伐樹種花,挖田造湖,這些做法都不可取,不僅是對原有資源的破壞,也使得鄉村旅游變味。
(二)戰略意義
1.帶動鄉村地區振興致富
鄉村振興的核心目的是振興,目標是實現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中國鄉村可謂村村有特點,以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為背景,可以有效實現區域優勢最大化,同時依據全域旅游原則,帶動周邊產業共同發展,如:民族服飾、非遺產品、傳統美食、特色民宿、手工制品等,不僅能夠提升旅游產業的投資優勢,還能為人們創造一定的經濟利益。
2.保護民族地區文化特色
民族地區文化極具地方特色。以旅游產業帶動鄉村地區經濟發展,在推廣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的同時,也能推動對文化、生態的保護與傳承??梢哉f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的相互作用、彼此影響具有天然性和規律性。因此在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做到“內外兼修”,不僅要改造鄉村的外觀,還要弘揚民俗文化,以鄉村文化滋養文明沃土,同時要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并最終實現文旅共同發展的目標。
3.促進旅游事業持續發展
要想促進旅游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則相關人員必須具備長遠的視角、清晰的思路和明確的目標。不能局限于蠅頭小利,不能目光短淺,更不能以破壞和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旅游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放松休閑的生活方式,在可觀的市場前景下,旅游業的市場競爭力也會增加。因此,尋找鄉村與城市的差異化特征,營造良性的競爭模式,能夠有效促進鄉村文旅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我國鄉村文旅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農村發展離不開人,而留住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發展經濟。一些地方在發展鄉村經濟的過程中,大力發展旅游業,形成產業化發展。但是,其基于利益驅使,急于求成的開發模式埋下了許多不可預測的隱患。
(一)開發模式單一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高樓林立的城市中的鄉村資源越來越匱乏。與此同時,奔波在城市中的人們背負著的沉重壓力需要釋放,單純的物質享受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越來越注重對多樣化、小眾化、精神化旅游體驗的追求,因此文化成為其重要的依托。傳統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使得鄉村旅游發展受到了局限。由于鄉村旅游大多周期較短,路線相對簡單,產品類型主要包括蔬果采摘、茶園參觀、賞花、垂釣等,缺乏文化內涵,容易被復制,從而失去了地域特色和市場競爭力。
(二)商業化泛濫
旅游景點價格亂象、強制購物已成為很多游客的心頭刺。鄉村旅游遍地開花出現的一大問題是,服務質量差、游客體驗感差、口碑差。部分開發商一味追求短期經濟效益,過度開發原始自然資源,甚至將古建筑翻新改造,賦予鄉村濃濃的商業化氣息,不僅失去了鄉村旅游應有的色彩,還造成大量傳統文化摧毀遺失,得不償失。
(三)規劃設計缺乏
鄉村文旅贏在特色,盲目跟風、千篇一律、利益驅使下速成的鄉村旅游開發,過于模式化。有不少游客發現,不同省份的鄉村旅游不僅導游的解說詞相同,連建筑風格和飲食菜品都高度相似,不僅失去了旅游的價值,也違背了鄉村旅游的初衷。之所以融入鄉村文化,就是為了借助文化以點帶面,衍生附屬產品,通過融入設計元素和創新理念,凸顯村與村的不同,形成風格迥異、形式多樣的特色文旅模式。
四、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路徑
鄉村文化集地域、民族、歷史、人文于一體,傳承數千年,具有與生俱來的親和力和包容性,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喜好,擁有巨大的市場前景。因此,如何優化文旅融合發展路徑,如何實現文旅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文旅發展現狀,提出如下對策。
(一)注重開展節事活動
1.豐富節事活動形式
單一、固定的傳統節日活動已然無法吸引消費者的眼光?;卩l村文旅單一的開發現狀,要想實現突破必須立足本土加以創新。節事活動具有文化性、地域性、時效性、體驗性等特點,是文旅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節事活動可以是歷史文化遺留的產物,也可是現代創新策劃的產物。例如:內蒙古一年一度的那達慕、查干湖冬捕、傣族潑水節等傳統節事活動,又或是桃花節、草莓采摘節、斗茶大會等人為策劃的節事活動都可以成為鄉村文化的一部分??梢越柚澥禄顒樱谌氘數剜l村文化或傳奇故事,策劃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節目形式。部分歷史悠久的村落還有祭祖、趕廟、曬譜等極具文化內涵的傳統儀式,這些都可以納入一年一度的節事活動,不僅可以豐富游客的視野,還可以提高游客的體驗感。同時,還可以根據游客的個性化需求優化升級節事活動,進一步豐富文旅融合的內容和形式。
2.加大營銷宣傳力度
宣傳是最好的助推器。鄉村旅游本身就相對小眾,可以借助新媒體加大網絡宣傳,通過名人效應、網紅直播、拍攝宣傳視頻等方式多渠道對節事活動進行宣傳推廣,體現其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推動當地活動走向壯大,從而有效提高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知名度,繼而吸引游客。
(二)積極開發文創產品
過于商業化的營銷模式會降低游客的期待值,因此可以換一種思維,通過開發文創產品,讓消費者自愿買單。文創產品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針對鄉村文化進行文創產品開發可以分別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入手。
1.物質類文創產品
物質類文創產品通常具有符號化特色,可以是吃的、用的,如香草花田的精油,花鄉茶谷的花茶、火鍋筷子、百花蜜、竹籃等特色文創產品,可以作為伴手禮,并融入藝術特色或手工技藝,賦予產品文化標識,增加其附加值,使產品既具有紀念意義又具有實用價值。
2.精神類文創產品
質樸的鄉村氣息與創意十足的設計元素相融合,別具一番風味。如文化保護主題的郵票、鄉村四季更替主題的剪紙、具有戲曲元素的臉譜、精益求精的蛋雕、根雕、竹雕等精神類文創產品,又或是現場制作的花卉書簽、卡通糖人、彩繪陶罐、紡織刺繡等藝術類文創產品,均深受年輕人青睞,既能體現鄉村的歷史文化價值,又能體現藝術價值。
(三)挖掘特色鄉土文化
特色鄉土文化往往伴隨相應的人文風俗,要與其他景區形成差異化特征。因此合理的規劃設計必不可少,可以從特色農產品和特色生活方式兩方面入手。
1.特色農產品
旅游一是為了放松身心,二是為了一飽口福。特色農產品是鄉村旅游的獨特之處,也是拉動消費的途徑之一。傳統的農家菜、大鍋臺相對單一,可以進一步優化,如:打造瓜果蔬菜種植采摘園,支持游客進行土地租用,用于自己種植瓜果蔬菜,待成熟后可以采摘自行烹飪,該模式比較適合公司團建,可以促使游客周期性故地重游;開發農莊池塘,供游客養殖魚蝦等水產品;養殖走地雞、小山豬等;定期開展豐收節,讓游客體驗田園生活,享受豐收的喜悅。只有不斷挖掘特色的鄉土文化并轉化為可開發利用的旅游形式,才能吸引消費者,才能有效實現文旅融合可持續發展。
2.特色生活方式
民宿是當前鄉村旅游的居住首選,許多極具創意性的民宿深受游客的喜愛,如樹屋民宿。除此之外,特色的鄉村生活方式也能夠有效吸引游客。如:鮮榨香油是怎么生產的?東北大炕是怎么加熱的?陜西窯洞是怎么搭建的?帶著這些疑惑,相信很多人都會想一探究竟。因此,鄉村文化建設一定要挖掘人們不熟悉又感興趣的點,對此進行藝術再加工,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鄉村文化特色的產品,從而賦予其更高的價值。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政策使然,也是提升農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在政策和市場雙導向的有利背景下,推進鄉村文旅融合發展不僅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還能弘揚鄉村民俗文化,實現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可謂一舉多得。本文提出注重開展節事活動、積極開發文創產品和挖掘特色鄉土文化三方面路徑,以期在推動鄉村區域經濟、文化建設以及旅游產業協調發展的同時,加快當地經濟的轉型和升級,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和文化振興。
參考文獻:
[1]趙華.文旅融合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創新體系研究[J].經濟問題,2021(5):111-116.
[2]盧璐,孫根年.基于產業差異和價值錯位視角的文旅融合可行范式研究[J].企業經濟,2021(3):105-113.
[3]彭福榮,李德文.民族地區特色村鎮建設的問題與對策:以重慶酉陽為中心[J].貴州民族研究,2021(1):165-173.
[4]耿松濤,張伸陽.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與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44-52.
[5]劉秀麗.5G技術引領下鄉村旅游形象的游客感知與優化[J].農業經濟,2020(12):140-142.
[6]程倩.鄉村旅游紀念品設計與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建設研究[J].農業經濟,2020(12):137-139.
[7]孔凱,楊桂華.民族地區鄉村文旅融合路徑研究[J].社會科學家,2020(9):72-77.
作者簡介:
張成源,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美學與現代藝術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應用美學、文旅融合發展、鄉村振興文化振興、文化遺產保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