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海強 盧麗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基于學生現有的知識體系,全面把握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與習慣,構建符合學生認知經驗的真實課堂。尤其是對于抽象知識的教學來說,教師一定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投入課堂學習,深入探索數學知識的抽象領域。本文以“分數的意義”一課為例,對小學生的抽象知識學習進行了探索,以期對相關教學有所啟發。
關鍵詞:分數的意義? ?小學數學? ?教學研究
“分數的意義”一課是學生在完成了整數和小數的學習的基礎上開展的課程,也是重新認識分數的過程。學習“分數的意義”是對“分數”概念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與探索,其教學目標是要認識“1”,完整地確立分數的概念,了解分數的單位,概括分數的意義。這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也是對學生抽象思維與認知的一大挑戰。
一、小學數學從具象到抽象的學習特點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要從行為的表征入手,積累大量的感性知識,從而為抽象的概念積累素材。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事物的認知過程一般是由具象到抽象、由部分到整體、由淺到深、由表及里。因此,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教師要全方位把握學生的學情,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規律,按照學生認識事物的正常規律,把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和學習能力作為教學的起點。尤其是對于抽象知識的教學來說,要統籌規劃課堂教學環節,幫助學生深入探索數學的抽象領域。
二、小學數學抽象知識的教學策略
(一)以點帶面,激發學生內驅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分數的學習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教學要求是能用直觀的方式表示分數,能比較分數的大小,會進行小數和分數的轉化;第二階段的教學要求是能夠在實際情境中運用分數解決問題,進一步發展符號意識和“數感”。因此,教師要在學生理解“分數”的基礎上,結合教學要求,設計從舉例到概念學習的“驅動式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分一分”,認識生活經驗中的分數。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筆者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了“分蘋果”的情境小游戲,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認識多個物體的平均分、單個物體的平均分等不同情況。在游戲過程中,筆者提出問題:“將四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同學,每人能分得幾個?將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同學,每人又能分得幾個?”這樣的問題能讓學生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順序展開思考與探究,進而形成“自主探究式”的學習過程。這樣的學習過程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正確的認知,幫助學生找到探索問題的關鍵點,進而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二)動手操作,思考遷移
將分數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最為重要的是找準學生學習的“前基礎”概念,只有幫助學生連接“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學生才能突破認知界限,建構新的知識結構。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已有的知識儲備對分數的理解是只能表示單個物體的一部分,而多個物體的一部分是否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學生是不知道的。這反映了學生對自然數“1”的認識根深蒂固,認為“1”只能表示數量為1個的物體。因此,為了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概念形成過程,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現實物品,在單個物體上表示[14]、在多個物體上表示[14],全面覆蓋抽象、具象領域的各種情況。然后,提出問題:“在一個物體和多個物體中都找到了[14]這個分數,那么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引導學生采用“比較法”進行觀察和分析,找出研究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逐步抽象出單位“1”的概念。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基礎上經歷多次展示、交流,在將實際物體遷移到抽象知識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感知分數的含義,建立分數的概念模型,為理解和學習更復雜的分數運算做好鋪墊。
(三)具象觀察,抽象探索
在分數的教學中,認識分數、理解分數的意義是后續學習分數的基礎,而單位“1”這一重要的數學概念,對分數的認識、分數意義的理解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分數應用題教學中,尋找單位“1”更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幫助學生理解單位“1”這一概念,在分數的教學和分數的意義教學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學生對分數概念的認識是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要求學生在大量的感性材料中,對分數的概念表象進行全面的認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學生認識抽象概念的特征,通過生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對分數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從而逐步建立起分數的概念。同時,從直觀到抽象,從操作到想象,這是一個不斷遞進的過程。慢節奏的初步感知和深入交流,能為學生建立抽象概念模型打下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現實生活關聯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教師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在學生明白分數概念的基礎上,創設合適的具體情境,延伸到更多分數的概念。例如,教師可以創設分數應用的具體情境:“在10個桃中取3個桃,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在5個橘子中取4個橘子,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讓學生說一說平均分的過程,接著出示一個分數,讓學生說一說這個分數表示的含義,最后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什么是分數。整個教學過程,從具體到抽象,讓學生從感知分數的意義到建立分數意義的概念,并且學會用數學的語言來表達分數。
(四)細化單位,構建模型
整數、小數都有計數單位,但分數因為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所以沒有像整數、小數那樣固定的計數單位。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進一步細化分數單位,探究不同標準下的分數的意義。在“分數單位”的基礎上,構建完整的分數模型,使學生更加深入地認識分數單位在分數值中的意義。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一條線段分為5段,并與學生一起在線段上數1個[15]、2個[15]、3個[15]……最后得出“幾個五分之一的和為五分之幾?”的答案。在數分數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每一組分數都是由同一個單位累加得到的,從而體會分數單位的存在和意義。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教師要設計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分數的意義,培養數學抽象思維。具體而言,教師要以點帶面,從細節切入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要引導學生實踐操作,從具象到抽象,進行思考遷移,建構抽象的概念知識;要從具象觀察逐步深入抽象探索,全面認識知識;要細化單位,構建具體情境下的數學模型,內化抽象知識。
參考文獻:
[1]馮桂群.多措并舉:讓學生的數學智慧自然生成——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教學為例[J].遼寧教育,2021(13):47-52.
[2]楊豫暉,宋乃慶.小學五年級“分數的意義”教學結構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0,30(4):54-57,78.
[3]王光明,李健,康玥媛.小學數學教材中分數意義的呈現:歷史順序與“超回歸”倒序的統一[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5):34-39.
[4]陶小妹.新時期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實踐研究——以“分數的意義”一課為考察中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17):113-114.◆(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潭口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