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蘇瀟 要瑞雪
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的奮斗目標與價值追求。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共同富裕思想根源于馬克思自由聯合體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具有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共享、漸進共享的顯著特征。從維護人民公平正義、堅持創新與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遵循發展漸進性原則四方面入手,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的特征,從而向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邁進。
關鍵詞:新時代;共同富裕;人民至上
中圖分類號:D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1.005
“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作為社會主義本質規定和奮斗目標的共同富裕,引領社會各界展開對共同富裕的進一步探索。近年來,學界對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取得了較為客觀的理論成果,但存在一些認識不清或針對性不強的問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需要把握共同富裕思想的顯著特征,從而提出實現共同富裕的具體路徑。
1?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的顯著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工作會議上對新時代共同富裕的科學內涵進行了明確闡釋:“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新時代以來,我國對共同富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同富裕具有了新的顯著特征。
1.1?共同富裕主體論:全民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全體人民的富裕意味著不論是處于城市或是鄉村,發達地區或是不發達地區的人民都要富裕起來,缺少任何一個地區的人民,都不算共同富裕的實現。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性質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了人民處于社會發展的重要地位,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主體也必須是全體人民。從個人角度看,共同富裕的實現是每個人擁有自由全面發展的權利,是社會勞動成果的享用者;從社會角度看,各個階級擁有同等的社會地位,和諧相處,富人與窮人都擁有平等的發展機會,階級不再固化,社會和諧穩定;從國家層面看,各個民族、各個地區團結一致,共同發展,不存在區域發展差距過大的情況。黨領導人民追求和探索的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是惠及所有人的全民富裕。
1.2?共同富裕目標論: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是內容全面的富裕。過去我國一直受物質匱乏問題影響,因而富裕被通俗的理解為物質富裕,不單單包括物質方面的全面發展,更是科學、文化等各個緯度的全面發展,是在消除兩極分化和脫離貧困基礎上的富裕。進入新時代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全體人們所要實現的共同富裕不僅僅是物質水平的充裕,更是精神文明,政治權利等各個方面的富足。共同富裕一定是既包含物質財富,又包含精神文明,物質財富是共同富裕實現的基本保障,精神文明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推動力,物質財富與精神文明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物質財富的富足給予精神文明穩定的發展空間,沒有物質財富的富裕,人們將置身于普遍貧窮的社會環境中,更無法談及精神文明的富裕;精神文明的富裕又推動物質財富的進一步發展,精神文明一方面對物質財富的創造提供了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為營造利于物質財富生長的穩定的社會環境助力。在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穩步向共同富裕邁進。
1.3?共同富裕方法論:共建共享
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富裕。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發展過程中仍面臨收入差距較大,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獲得感不足等問題。在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需要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特別是推進公平正義。共建是共同富裕的基礎,我們國家取得的多方面成就離不開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參與,共同合作。共建要求社會成員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最終形成人人參與、相互配合、團結共進的格局。共享是習近平總書記為實現共同富裕所作出的頂層設計,是在新發展階段提出的適合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重要理論,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實踐過程中的體現。共享發展理念強調以人民為中心,推動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化解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克服社會中不公平不正義現象,做到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實現共同富裕要靠全體人民共同奮斗,只有人人參與、盡力、共同建設,才能真正實現人人享有,更公平的使全體人民享受社會主義建設帶來的物質與精神文明成果。
1.4?共同富裕過程論:漸進共享
共同富裕是漸進富裕。共同富裕是有差別的富裕,是一個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進階過程。共同富裕絕不是平均的無差別的富裕或是同時富裕,其實現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共同富裕每個階段的目標因不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而不同。我國國土遼闊,地理位置、地區資源都存在較大差異,并且在個人成長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自身素質存在不同,人才對共同富裕的推動存在區別,因而實現共同富裕具有時間和地區上的差異。從時間緯度來講,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對共同富裕理論的認識更加深刻,對社會發展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共同富裕不斷完善向更高層次邁進;從空間緯度來看,在部分發達地區將率先形成共同富裕的基礎上,幫助欠發達地區逐步實現富裕。要明確的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時富裕,是一個不斷進階并最終實現的過程。
2?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的實踐路徑
新時代的共同富裕要把握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共享和漸進共享的四個特征,從實現共同富裕的“共同”維護人民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的“富裕”堅持高質量發展;把握“共同”與“富裕”二者之間的關系,打造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的漸進性原則四個方面入手,扎實推進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的實踐路徑。
2.1?維護人民公平正義,護航全民富裕
我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出發點。維護人民利益,最主要是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堅持基本分配制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制度格局。
(1)發揮初次分配的基礎性作用。
初次分配在分配格局中占據重要作用,注重效率,多勞多得,激發人們在勞動積極性,營造勤勞致富的社會風氣。在市場調節下,對工資機制進行符合規律的管控,合理調整低收入水平標準,按貢獻參與薪酬分配,對過高收入進行適當調控,增加中等收入群體在社會比重。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是建構合理收入分配格局,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一環,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重要支撐。改革開放之后,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明顯增加,但金融危機、新冠疫情給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造成了一定困難。國家可以從多方面入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收入。
首先,保障就業。對于受新冠疫情影響的失業者進行補貼,稅率調整,幫助其在就業;對于大學畢業生,延長應屆畢業生身份,鼓勵創業等措施來保障大多數群體的就業率。
其次,進行宏觀調控。在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國家調整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激發市場活力,保障經濟的穩步運行,經濟發展出現問題甚至停滯直接影響中等收入群體占比。
最后,精準扶貧重點人群。國家針對有發展潛力或發展困難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措施,精準解決困難群體實際問題,進行定點支援,幫助貧困人口達到中等收入群體的程度。
(2)注重再分配公平性。
再分配過程中,政府進行積極調控,不斷完善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手段,面對市場機制自發性、盲目性等弊端,政府積極進行宏觀調控,依法打擊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偷稅漏稅等非法行為,對各稅種進行科學規劃,以形成合理的稅收體制,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強對農村、西部等貧困地區的社會保障與轉移支付的力度,政府統籌規劃以保障再分配格局的公平性。
(3)發揮三次分配的有益補充作用。
通過慈善組織和個人捐助的方式,幫助公共服務精準到每個人,國家的社會保障與個人的慈善救助進行有機配合,利用科技手段精準到三次分配的每一環節,保障慈善事業的公開透明。
2.2?堅持創新與高質量發展,助力全面富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穩步提升,正面臨經濟轉型的關鍵期,高質量發展對推動生產力發展,助力全面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正確認識高質量發展與全面富裕的關系、把控創新、高質量發展重要推動作用,助力全面富裕。
(1)正確認識高質量發展與全面富裕的關系。
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共同富裕服務。一方面,高質量發展對全面富裕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將高質量發展作為實現全面富裕的基礎性要求;另一方面,全面富裕的實現離不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堅持整體觀念,在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下進行系統性規劃,利用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系統布局。除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之外,還需促進服務業、教育行業等領域的高質量發展。對生產性服務業來說,打造多元市場主體,營造與其他產業平等合作的市場氛圍,形成需求與供給雙向促進的局面;對于生活性和公共性服務業,通過規范政策,破除壟斷,使得人人享有成果,促進居民消費。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既可以阻止貧困的代際傳播,從而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促進物質精神雙重富裕。
(2)推動創新發展對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
創新發展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支撐著全面富裕的實現。可以說創新是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與源泉。在推動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助力全面富裕的道路上,首先,加大對科技創新支持的力度,在重點戰略型新興產業,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加大對核心技術的研發力度,促進信息與生物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高科技產業的創新發展,攻克科技創新領域發展難題,推動創新成果的科技轉化。其次,國家鼓勵大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尤其鼓勵靠勤勞致富民營企業家的發展。民營經濟是市場的重要主體,可主動迎接當下的機遇與挑戰,發揮其在各市場主體中的作用。同時注重集體經濟,以外力激活內力,激發各市場主體活力。最后,因地制宜,利用各地優勢發展戰略新興產業,發揮集群的規模效益、學習效益等,助力創新型國家的實現。
(3)發揮高質量發展對共同富裕的促進作用。
高質量發展一方面為全面富裕提供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也為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添磚加瓦。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當下解決問題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次生問題。我國經濟發展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出現產能過剩、環境污染、惡性競爭等問題,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黨中央也提出了要向“去低端產能”方向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經濟發展發生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的轉向,推動產業升級的同時補全產業鏈和創新鏈中的薄弱環節,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逐步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從而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掃清障礙。除此之外,高質量發展除了指經濟發展方式需轉型以外,也要使人們擁有高品質的生活,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注重政治昌明,精神富足,環境整潔等多方面的牽動,高質量發展是系統工程。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實現共同富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決策,必須長期堅持,久久為功。
2.3?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推動共建共享
“共同”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歷史唯物主義中先進生產關系的概念,“富裕”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歷史唯物主義中先進生產力的概念。正確處理好共同與富裕的關系,就要正確對待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在促進經濟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要注重公平,想要將蛋糕進一步做大,就必須把蛋糕分好,用公平促進效率的進一步發展。正確處理“共同”與“富裕”的關系就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共同”與“富裕”的實現都離不開高效能治理體系的建立。推動社會治理共建共享既是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社會治理助力共同富裕要緊緊聚焦“人民”的中心點,共同富裕中的“共同”既要求人民的共同參與,同時也需要社會治理各個主體聯動協作。政府要發揮好帶頭引領作用,市場積極參與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社會組織承擔政府與人民之間溝通的紐帶。各主體之間良性互動,各司其職,黨與政府引領多元主體積極聯動,充分發揮黨多元主體統籌中的核心領導地位與協調各方能力,政府在黨的領導下,調動資源,整合力量。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以人民為主體,以社會各界聯動治理為保障,營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建設,人人享有的良好社會氛圍,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動力。
2.4?遵循發展漸進性原則,保障漸進共享
共同富裕的實現是漸進性與飛躍性的統一,不是一蹴而就,其實現需要一個長期過程。
首先,遵循實現共同富裕的客觀規律,抓住各要素之間必然的、本質的聯系。共同富裕的實現不能一蹴而就,中國共產黨的共同富裕思想扎根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根據每一階段主次矛盾的不同及時調整政策、手段,適應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化,逐步推進共同富裕的實現。
其次,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共同富裕的實現首先是階段性目標,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斷調整政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對共同富裕提出更高要求,毛澤東的共同富裕政策在穩定社會環境的基礎上,聚焦于農民;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出共同富裕的三步走戰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對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不斷進行調整;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成功打贏脫貧攻堅戰,并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體細化。在漸進性方面,尊重規律,腳踏實地邁向共同富裕,從飛躍性方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共同富裕的每一次的飛躍都使人民享受到更高層次的發展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J].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38(01):14.
[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
[3]陽芳,劉慧敏.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9(03):1322.
[4]杜志章.新時代“共同富裕”的新語境和新要求[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9(03):112+180.
[5]張占斌,畢照卿.中國共產黨對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深刻把握與歷史貢獻[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2,(02):18.
[6]林兆木.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J].理論學習與探索,2022,(02):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