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武 李東霞
摘?要:河南是文化旅游資源的大省,旅游業已成為河南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然而景點名稱翻譯中存在的問題阻礙了中國文化的傳播,給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造成了嚴重影響。本文對景點英譯名稱中存在的拼寫錯誤、譯名不統一、譯名冗余、文化缺失及通名選擇不唯一等問題進行了總結,并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直譯、增譯、減譯、替換、音譯加注等翻譯策略,以促進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景區名稱;英譯問題;翻譯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1.016
0?引言
為貫徹“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明”的重要部署,2022年2月河南省提出了文旅文創融合的重大戰略,以期塑造“行走河南·讀懂中國”的文化品牌,推動河南文旅的高質量發展。旅游景點的蓬勃發展與景點名稱密不可分,因為景點名稱不僅是旅游宣傳的亮點,亦是弘揚中國文化,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然而,景點的英譯名稱存在譯名不統一、譯名冗余、文化缺失等問題,嚴重阻礙了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本文以宣傳冊、導游APP及景區導覽牌為依據,對英譯名稱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并提出增譯、減譯、替換和音譯加注等翻譯策略。
1?景點名稱的英譯問題
景點名稱是呈現山河明月與歷史文化的一面鏡子,是國內外游客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由于譯者翻譯能力的欠缺及相關部門的審核疏忽,導致景點名稱的翻譯呈現拼寫和語法錯誤、譯名不統一、譯名冗余、文化缺失、of結構表述混亂和通名選擇不唯一等問題。
1.1?拼寫和語法錯誤
景點名稱均由“專名”和“通名”構成,“專名”是將某一事物與同類的事物進行區分;“通名”是對事物的類別進行區分。專名通常采用音譯,通名采用意譯,然而一些景點未按照其規則進行翻譯,如“情人谷(qing?ren?gu)”“財神洞(cai?shen?dong)”和“王山水壩(wang?shan?shui?ba)”將景點名稱進行了整體音譯且拼音的首字母沒有大寫。景點名稱的翻譯除音譯不符規范,還存在拼寫錯誤,如在《用英語說中國》中“龍門石窟”的譯文為“Longman?Grottoes”,“龍門”的正確英譯為“Longmen”。在英語中,人名、地名、國名或泛指時不需定冠詞,由普通詞匯構成的專名則需定冠詞“the”來修飾,然而某些景點名稱的翻譯并未遵循英語中的語法規則,如導游詞中將“塔林”和“二里頭遺址”分別譯為“Pagoda?Forest”和“Site?of?Er-?Li-Tou”,“塔林”和“二里頭遺址”表特指并由普通詞匯構成,應由定冠詞“the”修飾,正確譯名應分別為“The?Pagoda?Forest”和“The?Site?of?Er-?Li-Tou”。
1.2?譯名不統一
譯名不統一,多指一名多譯。宣傳冊、導覽牌和導游APP對同一景點名稱的英譯不同,不但阻礙了文化內涵的傳播,而且增加了國外游客的理解負擔。如在龍門石窟的景區導覽圖中,東山石窟被譯為“Caves?on?the?East?Hill”和“Grottoes?of?the?East?Hill”兩種版本;清明上河園的譯名為“Millennium?City?Park”和“Qingming?Grand-River?Park”;開封府被譯為“Kaifeng?Prefecture”“Kaifeng?Mansion”和“Kaifeng?government?office”;桃花灣的譯名為“Peach?Blossom?Cove”和“TaoHuaBay”;玉皇宮被譯成“Yu?Huang?Palace”和“Jade?Emperor?Palace”。這些英譯版本各有優劣,但英譯名稱本為提高景點的國際化地位,兼顧文化傳播時,亦需旅游管理部門對景點名稱進行規范和統一。
1.3?譯名冗余
景點名稱通常短小精悍,便于記憶,景點的英譯名稱亦應在極簡字詞中體現其獨有特色與文化意義,然而為提高景點知名度,官方宣傳時采用華麗詞匯極力渲染大自然無與倫比的美景,這也導致了景點英譯名稱的冗余。
如“初祖庵”在一導游詞中被譯為“The?First?Founder’s?Hall?in?Honor?of?Dharma?”此譯名傳達了“初祖庵為紀念達摩而建”的修建背景,但譯名過長,不宜用作宣傳名,用于景點簡介較為適切。譯名冗余亦體現在“景點”中,某些景點為達到語言節奏的平衡,通常在景點后加上“Scenic?Area”。如在介紹“太室山”和“盧涯瀑布”時,分別將其譯為“Taishi?Mountain?Scenic?Area”和“Luya?Waterfall?Scenic?Area”,實則游客身在嵩山,默認這兩處為嵩山的景點,不必將“Scenic?Area”譯出,若堅持譯出則有過度翻譯之嫌。
1.4?文化缺失
牛新生指出旅游景點的名稱具有身份識別功能,與當地文化密不可分,然而在景點名稱翻譯過程中,詞匯的增加或刪減會使景點名稱喪失文化識別功能和指向功能。如洛陽的“白園”在導游書籍中被譯為“Bai’s?garden”,此譯名未向游客傳遞出建筑與文化之間的內涵意義,白園實際為白居易的墓園,將“白居易”和“墓園”皆譯出,國外游客則可茅塞頓開。因為隨著國內外文化交流的發展,外國友人對中國文化的探究也在不斷深入,唐代詩人白居易于他們而言并不陌生,故翻譯時應著重考慮文化內涵的傳遞。英譯景點名稱時亦不可過于突出意譯,否則會造成文化內涵的嚴重缺失。如南太行的天河瀑布被譯為“Galaxy?Waterfall”和“Milky?Waterfall”,天河通指銀河,銀河是由無數暗星形成不規則光帶。此譯名過于意譯,喪失了信息的真實性,因為銀河是晚上才可看到,瀑布則是白天和晚上都可欣賞。
1.5?of?結構表述混亂
翻譯復雜的景點名稱時,通常采用?of?結構表述邏輯關系,由于源語與目的語之間語義不完全對等,譯名與原名的內涵大相徑庭。如絲綢之路的東起點“漢魏故城”在導游宣傳詞中被譯為“Ancient?Town?of?Wei?in?Han?Dynasty”,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都曾以漢魏洛陽城遺址為都城,并非“漢代魏朝的古城”,of?結構將“漢魏故城”的歷史背景表述的南轅北轍,景點名稱的誤譯亦從側面反映了譯者并未深入探究此建筑的文化內涵。景點名稱通常以名詞所有格代替of?結構表所屬關系。如陜西省的公示語譯寫規范將王重陽墓譯為“Wang?Chongyang’s?Tomb”,目的語與源語言可達到語義的對等,游客更易理解。有景點并未采取此種翻譯表達,如關羽墓被譯為“Tomb?of?Guan?Yu”,輸出語完整地表述了輸入語的所屬關系,然而考慮到中西思維方式的不同,將其譯為“Guan?Yu’s?Tomb”更清晰明了。
1.6?通名選擇不唯一
英譯景點名稱時,專名用音譯(以漢語拼音形式),也可用意譯(在直譯景點名稱時),通名通常采用意譯,而通名選擇范圍廣泛,詞匯之間差別甚微,使用前需仔細探究,然而景區翻譯景點名稱時,通名的選擇比較隨意。
如“黑龍潭”被譯為“Heilong?Pool”和“HeilongPond”,pond多指人工挖掘的水池,pool多指自然形成的池塘,根據景點的構造,通名選擇pool是合適的。再如“泉瀑峽”的通名被譯為“Gorge”和“Valley”,查閱詞典valley指有河流穿過的峽谷,gorge常指幽深狹窄的深谷,而泉瀑峽是有瀑布傾斜而下的峽谷,用泉瀑峽比較貼切。“洞”的通名“cave”和“tunnel”“苑”的通名“park”和“garden”“墓園”的通名“graveyard”和“cemetery”。
諸如此類的示例可謂數不勝數,因此景點通名的表達需仔細斟酌,不可隨心所欲,譯者和旅游管理部門都應為“文化走出去”盡其所能。
2?景區名稱的翻譯策略
景點的中文名稱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因此譯者在英譯景點名稱時盡可能做到形文兼具,英譯景點名稱通常采用直譯、增譯、減譯、音譯加注、音譯和意譯融合的翻譯方法,面對復雜深奧的景點名稱,可綜合使用多種翻譯方法,為國外游客呈現出中國的文化特色。
2.1?直譯法
直譯法亦稱逐字翻譯,采用直譯法翻譯景點名稱中的專名和通名可達到源語言與目的語之間的語義對等。如少林寺的一線天(One-Line?Sky)、洛陽的白馬寺(White?House?Temple)、八里溝的靜心潭(Meditation?Pond)、清明上河園的秋千園(Swing?Paradise)、寶泉的猿人峰(Apeman?Peak)和紅石苑(Red?Stone?Garden)都采用了直譯法,直譯專名和通名讓景點名稱更通俗易懂,有益于文化內涵的傳播。
2.2?增譯法
景點名稱既要充分展示山水特色,又需富含人文趣味,才能讓游客紛至沓來,因此譯者在翻譯景點名稱時將省略的通名譯出,國際游客才能達地知根。如八里溝的“老子布道”,相傳老子因迷戀八里溝的山光水色,便在此講經布道,在必須西去的時候,不忍離開,便化作一座山峰,將“老子布道”英譯為“Lao-tse?Preach?Peak”,不但譯出了景點的特色,而且隱晦描述了景點名稱的緣由。為了彰顯景點的歷史地位,通常使用其簡稱,在英譯景點名稱時,將景點的全稱譯出,方能完整地傳達文化信息。如位于鄭洛之間的“宋陵”,即北宋皇陵,在一宣傳中被譯為“Song?Tombs”,譯者并未準確傳達景點的歷史背景,中國有南宋和北宋之分,翻譯時應將“北宋”譯出,在古代,“tomb”和“mausoleum”也有很大區別,“mausoleum”多指帝王陵寢,因此應將其譯為“The?Royalty?Mausoleums?of?Northern-Song?Dynasty”,國外游客根據英譯名稱就可了解宋陵的人文歷史。
2.3?減譯法
景點名稱通常使用修飾性詞語突出旅游特色,英譯時減譯修飾性詞語,國外游客更易接受。如有中國嶂谷第一峽之稱的“龍潭大峽谷”被譯為“Longtan?Valley”,“大”表修飾而非規模,對其不譯才更符合西方的思維方式。景點名稱繁雜時,考慮到譯入語讀者的感受應減譯次要信息。如將“萬歲山大宋武俠城”譯為“The?Song?Dynasty?Of?Kungfu?City”,萬歲山是北宋時期的皇家園林,大宋武俠城是在此基礎上興建的以大宋武俠文化為核心的景區,若將“萬歲山”同時譯出,英譯名稱太長且增加外國游客的理解難度。因此,在不影響文化輸出的前提下,減譯景點名稱有益于東西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2.4?替換法
替換法,即替代表達,需用通俗易懂的詞匯替代艱難晦澀的表達。古人的字號及地名的舊稱都要用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匯替換。如周口“關帝廟”,為紀念三國名將關羽而建,將其譯為“Guan?Yu?Temple”易被國外游客理解。再如開封的舊稱為東京,而外國游客比較熟悉的是北京和南京,對東京也許一無所知,若向其介紹開封,游客便豁然開朗。此外,景點名稱通常會蘊含歷史傳說,直譯和音譯都無法突出景點特色時可采用替代法來達到形態描述和文化輸出的雙贏效果。如八里溝的“檀桑侶”,指一棵檀樹和一顆桑樹相互依偎如情侶一般,譯者使用修辭手法將其譯為“Couple?Trees”既形象又生動。檀樹和桑樹的英語單詞對國外游客來說本就稍顯陌生,若將兩樹的形態逐字譯出,不僅名稱繁雜而且難以表達人們對浪漫的向往。
2.5?音譯加注法
音譯景點名稱充分體現了文化特色,國外游客可感受地道的中國發音,激發學習中國文化的好奇心,然而音譯的信息傳遞功能較弱,游客無法深刻理解字面含義與文化內涵,需對景點名稱進行補充說明以彌補音譯法表意功能差的不足。如寶泉小西溝的“玉女瀑”和“飛龍瀑”分別被譯為“Yunv(Fair?Lady)?Waterfall”和“Feilong(Flying?dragon)?Waterfall”都采用了音譯加注的翻譯方法對“玉女”和“飛龍”做出解釋,這樣游客從譯名就可了解到瀑布特點。音譯加注法既體現了漢語文化的魅力,又向國外游客詳細闡述了景點名稱的文化意義,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大有裨益。
2.6?音譯意譯結合法
音譯意譯結合法即專名譯音,通名譯意,此翻譯方法補償了單純音譯導致的信息殘缺的損失。奈達認為在翻譯時,要以讀者為中心,幫讀者整合要傳達的信息,否則可能會失去一些關鍵要素或讀者因難以理解而排斥信息的輸入。音譯意譯結合法可最大程度地將完整信息傳遞給讀者,讓讀者沉浸式學習中國文化。如:少林寺“Shaolin?Temple”、嵩陽書院“Songyang?Academy”、包公祠“Baogong?Memorial?Hall”、云臺山“Yuntai?Mountain”。譯者使用音譯意譯結合法翻譯單語景點名稱時,考慮到語言的平衡及國外游客對漢語拼音的讀法,需將“山”“湖”等通名與專名同時音譯。如“嵩山”應譯為“Songshan?Mountains”。音譯意譯結合法避免了表達歧義和詞意模糊,不僅向游客充分展示了地方特色,還傳遞了景點名稱的文化內涵。
3?結論
河南地處中原,擁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旅游業已成為河南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景點的英譯名稱存在的誤譯和亂譯等問題嚴重損害了城市形象,阻礙了文化的國際傳播。本文對河南景點的英譯名稱中存在的譯名不統一、譯名冗余、文化缺失等問題進行了總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直譯、增譯、減譯、替換、音譯加注等翻譯策略,以期相關部門對景點名稱進行規范,促進河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紅英.旅游景區翻譯的規范化研究——陜西省地方標準《公共場所公示語英文譯寫規范:旅游》的編寫啟示[J].中國翻譯,2011,32(04):6468.
[2]仲錫.用英語說中國[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8.
[3]蔣大山.淺析開封市道路所設景區指示牌翻譯中存在的問題[J].開封大學學報,2015,29(01):5860.
[4]牛新生.關于旅游景區名稱翻譯的文化反思——兼論旅游景區翻譯的規范化研究[J].中國翻譯,2013,34(03):99104.
[5]公共場所公示語英文譯寫規范《旅游》[S].陜西省地方標準,陜西省質量監督局,2011.
[6]張倩.跨文化交際視角下河南旅游資料漢英翻譯探究——以清明上河園、云臺山為例[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03):1518.
[7]桑龍揚.旅游景區名稱翻譯的原則與方法——以廬山等旅游景區為例[J].中國科技翻譯,2011,24(04):4649.
[8]譚載喜.論翻譯學的任務和內容[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3):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