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詳細介紹了課程思政的基礎內涵,通過專業的研究與調查,精準找出公共英語學科素養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點,并根據當前公共英語的教學狀態,提出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路徑,其內容包含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力度、豐富教學方法、完善教材編寫內容、改良教學評價機制及增設英語人文元素等,能夠有效改善公共英語與課程思政的融合狀態,提高高職學生的思政水平。
[關鍵詞]課程思政;公共英語;文化交流;高職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作者簡介]吳亞曼,女,江蘇蘇州人,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教學、語言文化。
高職院校要將立德樹人作為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將各項基礎學科與課程思政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提高思政素養。立德樹人的過程中需將能力培養、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相結合,達成各高職院校的育人目標,增強內部教育教學效果。
1 課程思政的基礎內涵
在高職生數量逐步增加的同時,社會各企業對高職生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更好地在高職院校開展思政工作,教師要科學利用課堂教學渠道,將不同類型的課程內容與思政理論相結合,加強兩項內容的協同效應。在開展課程思政期間,要嚴格遵循立德樹人的基礎目標,將高職院校內部的課程內容與課程思政相結合,使課程教育系統變得更加全面,打造出全課程、全程、全員的教育系統。關注課程思政的基礎內涵時,要合理設計專業課、公共課,對各項學科的教學進度進行整體安排,在不同課程內容中充分找尋課程思政元素,使各項教學內容更具人文性,提升課程傳授的潛質。當前課程思政實踐活動的內容包括人文關懷、心理疏導與意識形態教育等,幫助更多學生重新樹立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將課程思政與公共英語課程相結合,還能使后者在實際教學中更具人文性,是實現文化類教育的必然選擇,因而相關教師應找尋合適的方法,提高公共英語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應用效果。
2 高職公共英語學科素養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點
2.1 加強自主學習
在公共英語學科素養與課程思政相融合的過程中,可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由于公共英語帶有極強的服務屬性,在進行學習時要深入探究其內部的知識,利用良好的學習習慣來展現英語學習效
果[1]。自主學習為公共英語學科中的基礎素養,若將該類素養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可發現兩項內容的融合,能夠使學生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意識,使公共英語知識的學習變得更為全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可改善其英語學習狀態,使學生擁有較為完整的公共英語知識,并更為廣泛地應用到此后的工作生活中。
2.2 提升語言思維
語言思維是公共英語學習的重要基礎指標。將公共英語的內部素養與課程思政融合時,高職學生應不斷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養成良好的語言思維習慣,創新知識應用形式。語言思維背后的思政內容包含辯證思維、創新思維與獨立意識。創新能力是當前學生的重要能力,因而學生可在日常的語言鍛煉中,逐步改善語言運用效果,明確語言思維方式,利用語言思維來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提升公共英語學習的整體質量。語言思維是各項素質的基礎之一,因此學生要不斷提升語言運用能力,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將其運用到此后的工作學習生活中。
2.3 強化文化交流
高職公共英語在學習應用中還帶有文化交流屬性。在公共英語教材中,學生可以學到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人文文化,通過相關語言的學習來了解、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發展狀態,逐步培養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2]。廣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擁有一定的命運共同體認知,若想更好地鞏固該類文化,教師要在公共英語教學中,恰當融合課程思政,讓學生借助多元文化交流來切實感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增強民族自豪感,明確自身在文化發展中的責任。
2.4 改進交流方式
公共英語學科中的核心素養除了包含基礎的英語知識、交流技巧外,還帶有一定的溝通素養,即學生要在此后的生活工作中擁有同理心、同情心,通過對各項文化的學習,增強文化尊重與平等意識。在課程思政與英語核心素養融合的過程中,要不斷挖掘涉外溝通中的思政元素,加強對多國家、文化的學習,充分了解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語言交流方式的改進可提升課程思政的融合效果,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對公共英語課程知識的學習,掌握更多的對外溝通技巧,養成較佳的溝通交流習慣,將課程思政素質運用到公共英語中,使該類課程內容更具實用性,切實改善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態。
3 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路徑
部分高職院校教師在教授公共英語課程時,沒能對課程思政進行充分利用。課堂實踐中,部分教師更看重公共英語知識的傳授范圍,沒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導致學生在該類課程中僅掌握與公共英語相關的知識要點。部分教師受自身思政能力的限制,理論知識的積累不足,在這種情形下,其較難在公共英語課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指導,嚴重降低了課程思政與公共英語的融合效果。此外,無論是公共英語的教材設計還是課程設置,都難以達到課程思政的基礎性要求。部分高職院校在應用公共英語教材內容時,對教材中的語言交際視角較為看重,而忽視了本土文化,使課程思政在該類課程中的應用情況不佳。廣大教師應根據當前公共英語的教學現狀,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該類教學中,使更多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過程中更好地感受課程思政中的情感價值。
3.1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為提升公共英語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效果,高職院校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教師,不僅要提升公共英語課程的教學效果,還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課程思政帶來的文化震撼。在日常工作中,教師應適時轉換思想觀念,將公共英語課程內容與課程思政相結合,明確英語知識點中的思政元素,并在英語課堂中將各項思政要素展現出來,從而增強兩項內容的融合效果。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態,將思政元素帶入課程知識的傳授中。英語教師也要利用課余時間加強對課程思政的學習,將課程思政與公共英語知識充分結合。同時,高職院校管理者還要定期開展專業性培訓,讓所有的英語教師都加入該項培訓,適時改變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看法,利用視頻、音頻與圖片等形式,使更多教師明確課程思政與公共英語的融合目標,并掌握兩項內容巧妙結合的方法。在該項業務技能培訓的引導下,教師的綜合素質能夠得到提高,其在公共英語課程中加入課程思政也會變得更為靈活,能夠提高課程思政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改善公共英語的整體教學效果。廣大教師在業務技能培訓與工作中,還要增加溝通頻率,彼此交流內容融合的經驗,增進對課程思政的了解,在這種教學形式的影響下,全面提升課程思政與公共英語的開展質量指日可待。
3.2 豐富教學方法
課程思政的概念較為寬泛,其包含的內容較為豐富,如心理健康、品德修養等,若將該項內容與公共英語相結合,則可為英語教材提供較為豐富的思政素材。教師在開展公共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明確基礎教學任務,對課程思政教育素材進行合理探究,將英語知識點與思政內容相結合,并借用微課形式展現出來。在公共英語的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運用視頻、影像與圖片等形式,較為直觀地展現英語教材中的課程思政內容,增強兩項內容的融合效果,使更多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思政知識,使思政知識與英語知識形成雙向傳導。教師在教授公共英語期間,還可合理開展更多的教學活動,根據課程內容,合理設置課程思政主題,搭建虛擬與現實相融合的場景,并提出不同類型的探究性問題,學生經過研究討論后,可充分表達自身觀點,并在互動中提升思政素養與英語運用能力[3]。在開展小組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明確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根據學生討論交流的狀態,向學生提出更多有針對性的問題,改善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氛圍,提高課程教學效果。課堂活動完成后,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公共英語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進行總結,及時發現當前課堂內部存在的不足,改善課程思政在公共英語中的融合狀態。
3.3 完善教材編寫內容
公共英語課程開展的重要載體為教材,因此教師要在教材中主動找尋課程思政的隱藏元素,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優化,為其賦予英語教育與思政教育功能。在完善教材編寫內容的過程中,要明確公共英語教材內容的基礎內涵,由于帶有極強的語言交流性質,而文化交流帶有極強的互動性,因此教師要在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同時盡量增添我國本土文化,將我國哲學、經濟、歷史等內容融入該類教材中,讓學生學到更為全面的文化知識,樹立文化自信[4]。在學生進行課后創新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增加辯論題、討論題,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過程中還能深入思考,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幫助其養成較佳的文化自覺性。公共英語屬基礎類課程,教師在傳授課程知識期間,要將不同類型的思政元素融入各項知識中,不僅要滿足當前學生的發展需要,還要將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結合,促進學生的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產生了較大變化,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要想使更多學生擁有信息服務體驗,就要持續開發校本課程,將公共英語課程展現在網絡系統平臺中,逐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學習英語知識的過程中樹立思政觀念。
3.4 改良教學評價機制
建立合適的教學評價機制,可幫助高職院校的師生更好地找到融合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方法。在運用教學評價機制時,教師可充分結合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對公共英語課堂中的各項課程思政指標進行合理評價,明確兩項內容的融合效果。在面對反饋結果時,要把握教學評價的時機,保證該項評價結果的客觀性、真實性與全面性。在正式開展教學評價前,要及時觀察公共英語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課堂表現,將學習活動中的態度情緒、討論參與、問題回答的主動性等要素都納入對應評價中,并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適當反思,找出該類教學方式的優勢與不足,對當前存有的教學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改進。在開展終結性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將卷面考試當成該類評價的依據,對試卷中的問題進行精心設計,將社會時事熱點與公共英語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回答完各項基礎問題后,對社會熱點發表一定的看法,增強公共英語與課程思政的融合效果,切實改善學生對課程思政的實際態度。完成公共英語的教學評價后,教師可根據評價結果找出學生在課程思政思維上的多種不足,對課程思政與公共英語的融合問題進行適當的調整,改善當前英語教學的具體狀態,使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中受到更多的思政教育。
3.5 增設英語人文元素
公共英語課程具有學習人數多、覆蓋面廣的特征,可為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提供幫助。在融合公共英語與課程思政的過程中,要適當觀察該類課程中的人文屬性,合理配置教材中的各項內容,充分挖掘公共英語中的人文元素,將人文元素與課程思政聯系起來。比如,高職英語教師在傳授英語知識時,要利用英語文化交流來確認文化操守與文化主體。公共英語課程內的多項知識內容都帶有人文屬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盡量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滲入對應課程中,使學生不僅擁有較豐富的公共英語基礎知識,還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該項課程內容更具溫度。例如,某教師在教授公共英語中的“餐桌禮儀”課程時,率先向學生介紹了西餐禮儀中的句型、詞組與單詞,讓學生借助課文內容學習了英語點餐規范與就餐座位禮儀。在完成該類知識的教授后,再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將中國餐桌禮儀介紹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對比了解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異。將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帶入公共英語課堂,既讓學生了解了更多的餐桌文化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了課程思政與公共英語課程的融合效果。
4 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公共英語屬必修類課程,教師應在該類課程中增加思想塑造、價值引領內容。為發揮公共英語的育人功能,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適當融合學科核心素養與思政知識,使英語知識更具人文溫度,改善公共英語的授課效果,強化思政教育的情感價值,為學生帶來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王紅. 高職院校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析[J]. 校園英語,2022(45):37-39.
[2]許鑫. 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J]. 湖南教育(C版),2022(10):52-53.
[3]王丹. 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以綜合英語課程為例[J]. 現代職業教育,2022(32):148-150.
[4]呂淑巧,郭春濤,張翰旭,等. 高職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初探[J]. 海外英語,2022(13):126-127,134.